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归来影评大杂烩

发布时间:2020-03-02 17:01: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首先,谢谢老师向我们推荐这部电影,尤其是对国产电影不怎么感兴趣的我,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有幸欣赏到这部电影。

对于不了解新中国最黑暗历史的我们来说,到今年刚好是文化大革命结束40年。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或许只是简单的数字。不过对熟知那段历史或者尽力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40年,可能只够薄薄一层尘土覆盖伤口。

记得小时候问父母什么是文化大革命,父母的年级只是赶上它的尾巴,所以说不太清楚,只是说很不好,每个人都不相信对方,儿子出卖父亲,妻子出卖丈夫,学生出卖老师。我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一些,但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中国慢慢强大起来的,所以过往中国的记忆和伤疤,我们是不知道,不清楚的。而且整个环境对这种话题也是沉默!

我们时常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坏人——是我们对他们的称呼,是那个时代的特殊遗产。方师傅是制度,冯婉瑜是群众,陆焉识是道德。制度绑架了道德,欺污了群众,还逼迫群众自我阉割造成失忆,致使群众远离了道德和真相,道德去找制度理论,却只有一饭勺的勇气,制度化身为粗野泼妇,自我辩护,将道德一顿臭骂,道德只好不了了之,最终,失忆的群众和卑微的道德,只能一次又一次去车站迎接那不被承认的希望。(豆瓣)

《归来》是一部只有现实,不诉来历的电影,它的目的不在于历史叙事,而在于描述一种纯洁美好的人性。但作为一个人而言,陆焉识却无法被历史切割。如何在被架空的情境之中还原完整的人性,是摆在每一个演员面前的最大难题。因此,《归来》对演员的要求之高,在张艺谋电影里前所未有。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有陈道明。他的确代表了中国男演员的最高水准,把一个知识分子的坚持,一个男人的忠诚和一个父亲的宽容,刻画的淋漓尽致。

原著小说中,陆焉识一生起伏跌宕,华丽苍凉。从会四国语言,留洋归来的倜傥富家子,到被天真性情所耽,流放至西北荒原的劳改犯,再到获得平反,回家之后却被势利子女排挤,最终只得离去的落寞老人,这样的人生,实在是“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而他对妻子冯婉瑜,从包办婚姻的无爱,直至历经变革之后才懂得什么是爱,这其中复杂、微妙而隐秘的心理状态,也着实令人唏嘘。

然而在电影中,这一切都被简化了,只有蛛丝马迹依稀可循。观众们只是知道,陆焉识那么爱冯婉瑜,而冯婉瑜也一直爱着那个活在自己心里的陆焉识。

纵使相逢应不识。这是多么存在主义的一出戏剧。陆焉识不就是那个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吗?一次又一次,他想尽办法,变换身份:方师傅、修琴的、念信的……他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陆焉识不工作,不劳动,他归来之后的整个身心都致力于“唤醒婉瑜”这项也许永远都不会有效果的事业。许多年过去了,他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周而复始,这是他与生活和解的方式,里面有爱,有愧疚,有无奈,更有希望。陆焉识是一个荒谬的英雄,也许在别人眼中,他徒劳无功的守候是可笑的,但于他而言却是幸福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是自己的神。

那么婉瑜呢?在和陆焉识长期分离,相识却无法相认,相认却又不相识之后,她还知道去车站接的那个人是谁么?这么多年了,她最忠诚的伴侣,是自己的理想。陆焉识和冯婉瑜,都在等待着彼此的戈多。

而坐在屏幕前的我,看着许多年之后一个白雪皑皑的早晨,陆焉识手举写有自己名字的纸牌,陪伴婉瑜在车站广场等候。这一刻,我完成了与导演的和解。

其实我们都是命运的人质。

三十多年前,有一种文学类型叫做“伤痕文学”,主要是指一些描写*的小说,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它们中许多被拍成电影,比如《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等,相应地被称为“伤痕电影”。看完张艺谋的《归来》归来,想了一下,靠,这不是伤痕电影归来了吗?一般公认,\"伤痕文学\"的局限是十分明显的:思想上比较肤浅,对*的否定不够深刻;艺术表现上也比较幼稚,许多小说的语言明显还未摆脱*语汇。但这毕竟是可以归因于时代的局限。

而《归来》所依据的原著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显然不是这样一部作品,但张艺谋却成功地把夹边沟级别的残酷拉低到伤痕文学的层次,并狠狠地煽了一大把情。电影在技术层面还可以,是一种过时老套的娴熟,愣把一个残酷的故事拍得能感动中国。我本人坐在屏幕前,冷笑之余,也不能否认有被几个镜头给感动到。比如陆焉识读自己过去写给冯婉瑜(却未能寄出)的信,读到一封,讲春天来了、母马生小马驹难产、犯人们用绳子系住小马驹的腿把它从它妈逼里拽出来,当小马驹从地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陆焉识顿时感到春天来了。这几乎是我听过的对春天最生动的描写,我的眼眶当时就微微地湿了......但是不对,他是去坐牢的,又不是去春游的,这么抒情合适吗? 电影的细节经不起推敲之处比比皆是。且不说被劳改的右派(政治犯)的家属还能在整个

六、七十年代保有多居室住房和钢琴,老陆“平反”回来,老婆不让他进门,居委会就能现安排一间空房给他,住房问题解决得也太简单了吧?自从老陆逃跑回来被抓走之后,冯婉瑜就再没关过房门——不关门不招贼吗?别跟我说*时期和改开初期的我国城市治安可以达到门不闭户的境界,要真那样的话邓设计师八十年代初发动的两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简称“严打”)岂不是无事生非?陆犯在火车站人群中一路奔逃、我公安干警在后面一路猛追的时候,沿途竟然没有一个人把他绊倒或扑倒,我革命群众的阶级斗争意识有如此之淡薄吗?

这些细节上的疏漏看来并不是无心之失,反而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抹平矛盾冲突,给那段岁月抹上点温暖的色彩,以便从过去的血泪中榨取出些许温情。就像电影的后半段,丹丹搬回家里住以后,有一幕是她用录音机播着《红色娘子军》磁带(好高级啊在那时!)、跳吴清华给老陆和冯婉瑜看,这不活脱脱一出假团圆吗?前三十年苦难的剩余价值,就这么一滴不剩地给挤榨出来了,张国师真不愧是国师。

其界限,而是一种排异反应:她最初的记忆里,她妈妈的男人是老方,陆反倒成了后来者。这部电影的密码是:性权利是政治的体现。这与《东方红》的前身《白马调》并无二致:以“革命”之名进行性的再分配,实,这整个故事真正的矛盾是冯婉瑜既期待又害怕陆焉识的归来,因为失贞。冯婉瑜是被陆焉识专案组成员、工人师傅老方逼奸的(作为“不判陆焉识死刑”的代价),而且两人的关系应该持续了一段时间,丹丹才会有看到老方拿饭勺打她妈的幼年记忆——什么情况下会用饭勺打?说明有在一起烧饭、吃饭,而且是当着小孩。——因此丹丹的心理也是扭曲的,实际上,对于她们母女,老方和陆焉识都有相当程度的重叠:都是冯婉瑜的男人。所以冯婉瑜失忆后弄混了老方和陆焉识,她“等待戈多”式地等待老陆“下个月5号”回来,潜意识里是不敢面对自己以“老方的女人”的尴尬身份迎接老陆归来;而丹丹之排斥陆焉识,也不仅是出于划清“三八枪,没盖盖,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一人一个女学生。”堂堂一个教授,老婆被工人师傅以党的名义给上了,自己还在大西北劳改农场一封接一封地摸黑写着寄不出去的信,这么残酷的故事,在电影里却被淡化到若有若无,留下的只有......呃,爱情。

矛盾冲突一旦被抹平,残酷也就被温情消解。张艺谋的《归来》,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失忆消解*、进而消费*。甚至,连“*”本身也被虚置了。虽然影片选在象征*开始的1966年“五一六通知”通过的日期——5月16日上映,但整个故事里和*有关的只是陆焉识逃跑回来那一段戏,陆的落难是由于1950年代的“肃反、镇反”,归来后的情节则属于改开初期。“*”成了前三十年的一种抽象和泛指,它被抽空了,当然也就无需反思。正像冯婉瑜失忆了,也就无需真正面对陆焉识的归来。

张艺谋裁取了《陆犯焉识》的一小段情节,把它拍成一出失忆不忘爱情的感人故事,这简直比伤痕电影还不如,是在玩弄伤痕。看来,虽然被罚了几百万“社会抚养费”,张艺谋对党国,却从来不缺“和解”。以说,中国从49年开始,直到79年,文化,或者说文艺,那都是搁浅的,甚至倒退的。不要不服气。搁浅,是因为有很多是不许做,政治原因。倒退,是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没了,好么,这个倒是干的干脆,传统的坏东西没了,倒是好事,结果好东西也没了,到如今是坏东西又复发了(没办法,坏东西本身就存在人性之中),而好东西没了,没有约束坏东西的东西,所以现在社会很怪异。那么电影更是如此,比如改革开放后,印度五十年代拍的《流浪者》居然在七十年代中国又火了一把。日本的《追捕》让整个中国的审美出现了变化,《佐罗》第一次在中国女人心中出现了什么叫明星偶像这个词。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什么都没有。等到港台影视传入大陆的时候,整个大陆在港台的轰炸下,被影响了四十年,目前港台大碗,在大陆心中依旧很高。唯独本土的东西,一直流行不起来,甚至被骂的狗血喷头。比如,李安的《卧虎藏龙》就被骂的不像样子,等到奥斯卡获奖了,于是骂全变成赞扬了。张艺谋也是,先期《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话说,有几个人真的看进去了?还不是因为张艺谋的红高粱在国外获奖了,于是他拍的片子都受到很多人关注。说实话,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言论没现在自由,否则那个时代骂张艺谋的人就很多了。不是仅仅他开始拍商业片被骂了。所以,我很想说的是,留给这些为中国文艺事业的人一些空间吧,他们事业才刚刚起步,而且起步就是那么高端(可以让外国同行业敬佩,可想而知,中国的能做出那么几部电影,多么不容易)。当然,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是需要外国承认,我们在承认的,而是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我就很讨厌那些讨伐大军,你不喜欢看,你就别看呀,这些导演拍出的电影,是表达一些想法,或者纯粹让人开心而已,说白了,就是讲故事,不爱听的,不爱看的可以不看。不要那么苛刻。美国好莱坞用了百年发展到现在这样。所以,我们不要跟美国比。当然,我更不太喜欢所谓的韩流,不要以为国家两会的时候提了两句,韩剧就真的那么好了,两会探讨的是更多韩国影视的作业流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而不是他们的东西真的多好。韩国影视有什么?很多东西从中国拿去篡改的,比如饮食,他们哪有那么多美食?炸酱面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他们那些玩意,说白了,就是包装的好罢了,会操作,利用人的爱美之心而已。说实话,如今越来越成熟的社会,我是不会太在意眉毛了,如果让什么来自星星的都教授和美国的电影演员,已经变得很胖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起出现,我认为,围绕在迪卡普里奥身边的人一定会很多,以为他不仅是外貌,更在于艺术的表现。帅哥美女,那是花瓶,爱看的话,弄张画报好了,而且看模特,比影视明星更好看吧。(以上观点部分来源于网络)

《归来》影评个人见解

影评《归来》,何曾归来

大圣归来影评

影评:《金刚归来》观后感

《大圣归来》豆瓣影评

复仇者归来——《王者之剑》影评

读后感大杂烩

商标问题大杂烩

公共基础知识大杂烩

古代汉语大杂烩3

归来影评大杂烩
《归来影评大杂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归来影评 影评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