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口号

归来口号(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1 08:38:00 来源:口号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归来》

从《活着》到《归来》看张艺谋电影思想的转变

张艺谋故意改用“归来”二字作为片名,恐怕大家早已看出其双关之意。归来,既指片中陆焉识*后从农场回归城市家庭,更是老谋子在经历了二张反目,超生事件之后,重新以一部文艺片来重新回归荧屏,并以此来重新确立中国影坛王者地位的片子。所以这部片子本来就不图赚钱,赚钱反而显得这部片子不够文艺范儿。张艺谋在大家的心目中到底归来了吗?归来的老谋子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通过张艺谋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来看他思想的转变。

这一部《归来》虽然没有大场面的政治迫害、红旗翻卷,但是通过一对夫妻*后畸形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感受温情的同时,不禁思考起造成这场家庭悲剧的真正原因。早先张艺谋的成名作《活着》同样也是批判*对人性的摧残。

同样都是批判,关注点却已完全不同。《活着》的主人公是农民,而《归来》的主人公是高级知识分子。张导选小说的视角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张艺谋出身农村,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几乎都与农村有关,从《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到《活着》,他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吸收着营养,展现了中国农村人的精神面貌。但是随着他成名之后,他的阅读量在增大,视野在开阔,他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熏陶,变成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导演艺术家。他自己身份的转变同样影响着他电影选材的转变。并且张艺谋早先家里有叛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官,张艺谋从小生活在受压抑、排斥的新社会里。

所以他特别理解*中受迫害的那些人,这些生活经历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础。

原著《陆犯焉识》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陆焉识原来是个留美博士,花花公子哥,他和妻子冯婉瑜是奉命成婚,没有真爱,女儿是生物学博士,而不像剧中是舞蹈演员。导演仅仅用了小说的结尾,陆焉识回到家之后发现妻子失忆了以及之后的故事。可以说这是邹静之编剧借原壳精心编的新剧。所以不能将其与原著比较,因为这样没有意义,因为几乎全都不一样。

故事开场时陆焉识偷偷从农场回家想和妻子女儿见个面。陆焉识的身份全剧一直没有详细透漏:刚开始戴着口罩,裹着大油布,一方面是为了躲避组织上的抓捕,另一方面是为了向观众留足悬念。直到后来,在和医生聊天的时候,他标准的说出一个生僻的法语词,可以猜测出他可能是个大学教授。导演没有具体到身份职业,显然有其用意。他只是万千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另外只要知道是知识分子就行了,因为剧情的关注点不在这里,关注点在一个丈夫如何和失忆的妻子相处,并一点点唤起她记忆的故事。

陆焉识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骗她说五号回来,自己重新跑到火车站从站台上走下来,可是妻子根本就不认识他。他找老照片给她看,他弹钢琴给她听,最后将一大箱信送给她,每天念焉识的信给她听。冯婉瑜接受了念信的同志,陆焉识怕一直被当做念信的同志,再也不被承认当丈夫。在女儿的劝导下,为照顾妻子,他心甘情愿被当做念信的同志,一当当了很多年,每月五号都蹬

着三轮车送她去火车站,接陆焉识。

故事在这儿哑然而止,一个男人的耐心与伟大跃然于纸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执着亦光辉照人,只是这样的错位,让人不禁心酸,不禁反问道:“到底是什么酿成了这出悲剧?”剧中陆焉识拿着铁勺要为妻子报仇,找到工人方师傅家的时候,方师傅被专案组抓走了。泼妇般的老婆和儿子在等老方回来。陆焉识的铁勺放下了。给文人造成伤害的闹革命分子已经被抓走了,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而支离破碎,重蹈着陆焉识家庭的悲剧。*这场灾难不仅殃及文人,那些参与革命的人同样也是*的牺牲品。在这场斗争中,没有一个人是赢家。这反映出张艺谋深切的人文关怀,阶级敌人也是人,人道主义关怀超出了政治斗争,散发出暖暖的温情。

这场电影胜在细节,陆焉识那一次次唤醒妻子记忆的努力,都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生活流是电影的一大特色,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时间的流逝,款款的深情。看完之后这种怅然若失,这种淡淡忧伤才是导演想追求的感觉。因此,不要用一部商业片的标准去评判它没有高潮,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爱恋。

电影一直以来被当做造梦工厂,人们去电影院的目的绝大部分是为了刺激。因此,3D电影横行,枪战类、赛车类、超人类、虐心恋类的电影充斥着电影屏幕。我们去电影院看这样的一部没有“看点”的电影,确实会很多人受不了。如果受不了,请等电影下线以后,下载下来。挑一个安静的午后,静静地看完这一部电影。你轻轻地一个叹息,就代表着你对导演的理解。

另外,就演技来看,陈道明和巩俐的演出不可谓不老辣,人物简单的动作、表情下隐藏着波涛汹涌的情感。而年纪轻轻地小演员,饰演女儿丹丹,演技真可谓是烂到家了。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演员。编剧的剧本编的有问题。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子,为了跳主演,出卖了他父亲。这个女孩子再小再没见过他父亲,也不至于这么狠心吧?出名的愿望就如此的强烈?可见这个刺激点不足以支撑女儿丹丹告密的行动,不如将它设计成丹丹受众人的排挤,欺侮。丹丹没犯什么错,却遭受这么大的委屈。这样告密还合情理一些。

本片选角失败在郭涛,由于《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热映,导致郭涛的形象非常亲民,可爱。让他装严肃,演一个反面人物,突出不了组织上的狠,没人性。而且开场没有营造大环境,仅仅通过几个芭蕾舞剧演出镜头反映*的浪潮,远远不够。因此,*灭绝人性的氛围没有营造好,导致开场时没有带入感。这部*时期的片子难以引起八零九零后的共鸣,因为离得太久远,并且影片中也体味不到它的残酷。导演本人经历过,所以都懂。我们课本上都学过,所以假懂,不走心。

据说这部片子把斯比尔伯格看哭了,可能只是营销策略宣传而已,首先,外国人所知道的*有中国人深刻吗?其次,作为中国人,我本人并没有看哭,不是泪点高,而是教科书上的老生常谈已经把我们变得麻木,对*没有新的解读,只是将*迫害用电影再呈现给你看,只是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呈现罢了。

因此这部电影内容非常浅显,想通过以情动人,直指*对人性

的戕害。这次采用知识分子的视角代表着中国农民出身的导演们自身思想的转变。

推荐第2篇:打靶归来

打靶归来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熟悉的旋律伴随着我们军人度过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将美丽的年轮记忆刻画在了我们的心里。正如有人说的,这首歌曲,恰似一叶轻舟,飘过了动荡的岁月,静静的泊靠在人们的心中。

曾经年少的我们无限的向往那神秘的军旅生活,扛起钢枪自然也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因为向往军旅生活,所以我们爱部队的一切;因为爱部队的一切,我们会努力认知和部队一切相关的事情,朝着这个梦想迈步前进。正是在这种爱好与向往中我们学会了《打靶归来》,时不时哼唱在嘴边,体会着梦的感觉,体会着有一天我们也能扛起枪,真正的打靶归来。

大学毕业后,在实现梦想的机遇悄然来临时,我牢牢的抓住了它,成功的踏入梦想了十几年的军营。经过深入的了解才发现我们的消防部队是一支特殊的军队,是一支拿“水枪”而不是钢枪的军队。我们的特点决定了与钢枪的距离,决定了梦想的完美程度。缺失了钢枪的陪伴,军旅生活中有了丝丝的遗憾。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江永这个偏僻的小县城,我居然扛起了真正的钢枪,弥补了内心那小小的遗憾,打响了进入部队的“第一枪”。

由于江永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军营的娱乐活动与设施相对较少,为了不让军营生活过于单调乏味,改善丰富基层中队战士的精神生活,大队教导员乐雍飞利用警卫出身的优势条件,联系县武装部让我们去打靶场进行实弹射击,让我们摸上了真正的钢枪,着实让我们过了把瘾。在打靶场我们认真的听着教导员对于枪支性能与射击动作的讲解,对严肃射击场纪律规定的强调,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没有把握要领,我们第一波射击全部拿了鸭蛋,教导员又手把手的教我们射击动作要领以及射击心态的调整,经过再次的学习体会,在上一轮的基础上我们第二波射击中有不少人打出了70多环的好成绩,已经达到合格的标准,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从打靶中我们不仅收获了愉悦的心情,更加体会到“扛枪”的不容易;不仅仅是因为肩上的那份责任,更是因为训练中所需要的那种坚韧的意志力。都说神枪手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神枪手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所不能了解的。我们打了一下午的靶就觉得身体有些疲惫,吃不消了。不过虽然是辛苦,但是我们个个精神饱满,非常的开心,因为我们圆梦了,而且在圆梦的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扛起的是水枪,我们一样守护的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肩负着祖国的和平稳定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的相同责任。

伴随着《打靶归来》的歌声,我们回到了中队,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心甘情愿的扛起自己的水枪,毅然的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推荐第3篇:研修归来

研修归来“渔”满仓

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侯丙芹

时值冬季,天气微寒,却压抑不住我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因为2013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我和德城区许多同仁一起走进了浸染书香的华东师大的校园,接受这座百年老校厚重文化的浸染。在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中,我们聆听了来自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最前沿阵地——华东师范大学一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们带来的精彩讲座,充分领略了专家们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国际情怀。一周下来,每天有太多的“专家观点”和“教授语录”,带给了我们强大的震撼和冲击。每一天的学习,都是一次“头脑风暴”,都是一次全新视角和思想洗礼,都是一次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反思。每晚和同仁的讨论、交流更是一场头脑风暴和思想的盛宴。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坦诚布公的交流着对教育的认识和思考。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理论上肤浅、研究中的彷徨,培训中,我虔诚地聆听着每一位教授博导传授的真经,反思着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下面盘点一下我收获的“渔”。

1、理念的提升

理论是研究的引领,研究是理论的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支撑的研究不过是虚假的研究。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的成绩仅限于课堂教学,自省自悟的实践多,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少,自己深深感到教学实践中缺少理论指导,自己教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低、认识浅、范围狭隘。在华师大短短的几天中,九位著名的专家和学者的报告让我眼界大开。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博学深沉,踏实严谨。王斌华教授《学生评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我们当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现代学生评价存在有三种不正常的现象,即注重书面测试,忽视其他测试手段;注重知识目标的考查,忽视其他目标的考查;注重分数名次,忽视起点与进步(增长评价)。这就造成了现代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评价的变革。一方面,从内容上看,我们要转变评价的重心,由“双基教育”“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中的“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评价方法,由过去的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化为分层考试、研究性成果等多元评价模式,从学生的素质能力的根本上来对学生进行测评。让每一个本是白天鹅的丑小鸭创造成功的机会。

胡东芳博士的《教学反思与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讲座中运用了4个案例,都在提醒我们,我们的教学给孩子们一种思维模式,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分析,不会变通,就是能力差。特别是第四个案例,胡教授让我们观看了由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内威尔导演,著名演员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的片段,让我有很大触动,面对卫斯理学院里全美最顶尖聪明的女学生,女主角沃森老师第一次精心预设的、按别人提纲教授的课“全军覆没了”,她所要讲的,要做的一切都在学生的掌控中,并最终为学生所离弃。而这一状况却在第二次的课堂中神奇地扭转了,沃森老师成为了学生口中的“船长”,从一个完美的失败者转化为了一个完美的领航者,使那群优秀的女生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确实又是自己内心归属的目标。而这种转化的真实力量恐怕就在于沃森老师对自己第一次教学失败的痛苦反思,在于她开始切实研究她所面对的这批学生,在于她勇于对自我的认识的全面打破和自我重塑。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我们也要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定位,要充分了解学生,不要去教那些记忆的,事实的,学生自己一读就懂得知识,要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评判能力等。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带给孩子们惊喜,让学生不断的发出“aha”声音。

胡教授还用《驴子淹死的故事》和《卖草帽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2、方法的习得。

许多教授的讲座不仅给我们理论上的引领,还传授了许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王建军教授在《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中主要讲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他告诉大家要善于抓住讲座中转瞬即逝的火花;要学会找一面实践的“镜子”,在镜子面前改变自己;写反思的过程要问自己四个问题,反思的目标是什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改进的措施是什么?然后围绕一个具体对象做连续的反思更有效。他还告诉我们“聚沙成塔”的涵义,“沙”即为经验,把已有的经验结构化才能变成“塔”。老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经验,形成理论的话语系统。

徐阿根校长的《教学特色形成途径与规律》,更多的是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角度解读了形成教学特色的途径与规律。他启示我们: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耐得住性子,沉得下身子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潜心研究,教学中以学为主,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金忠明教授《名师智慧与提升课堂教学质效的策略》则从“激励策略、自学策略、互帮策略、辅导策略、诊断策略”等方面详细地解读了如何运用自我智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用技巧。

还有顾静老师的《班主任改革策略》中提到的坦诚原则、点点原则、迎合原则、尝试原则、和强势原则中的核心原则就是:允许学生有差距,唤醒学生的情感。

研修归来之后,第一次深刻思考自己作为老师在做些什么,该干些什么。我要做智慧的教师,要发现和点燃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牢记:教师是谁?是课堂里的决定因素,是拥有巨大的能量决定学生的学校生活是悲惨或快乐的人。

推荐第4篇:学习归来

学习归来

——参加《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研究》培训会的心得体会

4月20日,我们砂河四小一行人又一次踏进太原师范学院,而且显得异常兴奋,究其缘由,不只是觉得能来学习是多么幸运,更觉得我们必定会有新的更多的收获,特别是对我们繁峙的教育充满着更多的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这次学习于“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前举行就是为了让参加培训的每位老师把所学所悟带回学校,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适时推广。下面我就自己的学习收获归纳如下,希望有机会与更多同仁学习交流。

一、参加教学观摩活动的心得体会

诗词类

阳城县的王剑波老师教学了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他的教学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以醉解读。王老师引导学生将词补瘦-——用一个词概括本词,大部分学生都以“醉”来概括,因为他们觉得李清照为美景而醉,为美酒而醉。

2、图文结合,读出醉意。王老师出事了两幅图,让学生边赏图边读出相关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深情诵读——一读为美景而醉,二读为友情而醉,三读为幸福而醉。

3、两次穿插李清照的简介,帮助理解词义。在讲李清照为什么沉醉这一话题时,简介了李清照的出身,说明她青年时生活环境优越,文采出众,当时的她陶醉于幸福的生活之中 。这份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了《如梦令》。接下来,王老师以“酒”为引,配乐朗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是饮酒,却是与《如梦令》之酒意截然不同。为什么这时的李清照又愁又苦呢?王老师又出示了一份材料——李清照晚年的境遇,当时她处于国破家亡的境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呀!满怀的悲情化作短短的文字,这时的李清照多么怀念往日的快乐生活呀!此时此刻,师生共同诵读《如梦令》别有一番滋味了。

讽刺小说类

潞城市的陈丽琴老师教学了游记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她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以封面激趣。封面的图画很吸引学生的眼球,“画面上的人比建筑还大,人物为何发笑”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到很好奇。

2、“顺学而导,将趣味进行到底。”吉春亚老师曾这么点评陈老师此课的教学。的确,学生对封面感兴趣并期待有读书机会时,陈老师指导学生先学会读整本书的方法,即先看目录,再看前言,然后质疑,最后有目标的去选择读的内容。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更有效的读书。接着,学生们读喜欢的部分并将自己喜欢阅读的章节写到黑板上,这样一次次的以趣促读,又逐渐地把趣味放大,引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

北京小学吉春亚主任教学的是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严监生苟延残喘之际,依然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被人们视为“细节描写的经典”。人们多据此细节断定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严监生成了吝啬的代名词。课上,学生们通过品读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严监生的动作描写,体悟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心理历程;通过联想严监生生命垂危时的想法,学生们领会到些许讽刺小说的精髓。最后,吉主任引导学生质疑,有生提到:“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他应该不会为他的大老婆大办丧事。”“严监生哥哥犯法后,他怎么会舍得为他花大把的银子活动疏通?”等等问题再次激发了他们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但,正当学生们浮想联翩并谈了许多对故事情节的猜想之后,吉老师却说“其实书上不是这么写的”,就此一句,学生们恨不得一口气读完那本书。

童话故事类

北京小学侯婉婷老师讲了英国作家贝斯苏珊和凯蒂潘蒙的《记忆的瓶子》一文。她的教学,我以讲童话故事的口吻解说如下:

1、小船领“我”行。上课了,侯老师带学生乘坐一只小木船来到一座花园前,学生看见花园里有一座小木屋,屋前有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想做什么呢?原来呀他想知道小木屋里藏着什么?和小男孩一样,同学们也非常期待呢。哦,原来是戴尔先生的小木屋,戴尔先生告诉我们,屋子里有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瓶子。

2、趣解瓶谜。瓶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噢,原来是装着戴尔先生的回忆。学生们纷纷举手猜测着戴尔先生的种种回忆。侯老师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请求戴尔先生作了解答:一个白色的瓶子里装着戴尔先生对爸爸的思念;一个蓝色的瓶子里装着戴尔先生对妻子的依恋;一个圆圆的瓶子里装着他对孩子们深切的爱;一个弯弯曲曲的瓶子里装着他第一次用了五个小时才登上峰顶的兴奋„„

3、传瓶寄情。我们多想拥有这样的瓶子呀!侯老师慷慨解囊,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漂亮瓶子一一传发下去,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在瓶子上写下自己心底最美好和最难忘的回忆。这种“记忆的”瓶子多么有趣呀!同学们还想读更多的有趣的故事呢。瞧,侯老师拿出了《敌人派》、《爷爷变成了幽灵》、《我很快就会长高》、《樱桃树下的约克》等看着就让人眼馋的图书,大家快行动起来看吧!

寓言故事类

北京小学董葳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教学中,他设计有“三妙”。 设计巧妙之一:三进“寓言小屋”。一进寓言小屋,董老师引导学生们抓住重点句领悟了纪昌学箭的刻苦,并使学生明白了练好基本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必备条件。二进寓言小屋,董老师播放了《矮子看戏》的录像,学生仿效上一则寓言的学法又明白了一个道理。三进寓言小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浓,想进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

设计巧妙之二:董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她扮演纪昌的妻子和纪昌(学生扮演)进行了对话,通过想象对话内容,学生深入领悟了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

设计巧妙之三: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总结说:“学习寓言先要理解故事内容,然后领悟其中的道理,最后列举生活中类似事例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寓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拓展阅读将会更加有效。

科普类

北京小学翟文静老师教学了《月球之谜》一课,整节课围绕“谜”展开教学,并贯穿始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始终有许多未解之谜,所以学生们也必定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授课过程中翟老师给足学生表述自己想法的时间,让他们把心中的谜团告诉大家,以便交流。接下来,翟老师出示文中例句:“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有在格陵兰最偏僻的地方才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 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在此期间,翟老师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地表达这些想法:先说现象,再说推测,可以用上“难道”“可能”“或许”“也许”等表示推测的词。这样一教,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表达的要领,更愿意畅所欲言。接下来,翟老师出示了一连串实验结果,学生们又产生了更对费解之谜。出示内容如下:“把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四种尘土撒在细菌上做试验: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尘土撒到细菌上,细菌一点变化也没有;第四种尘土撒到细菌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第四种尘土是美国阿波罗飞船12号从月球表土的下层取回来的。它怎么会有特殊的杀菌力呢?”;“再瞧用植物做试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它的生长与在地球土壤里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碰到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学生就想“难道月球的尘土里含有叶绿素或者是催长素吗?或许是月球的尘土里有适合玉米生长的营养素呢?”„„类似的谜团还有很多,学生们如何解开?那当然是找相关书籍阅读啦!翟老师适时给学生推荐了《我家在月球》、《探索月亮知多少》、《奥秘宇宙未解之案》、《天文馆里的秘密》等书,学生们手捧图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二、聆听学校阅读经验,产生几点想法

1、“及时给予学生阅读滋养”。这一点是李莉莉副院长提出来的。 她说:“思维就像一朵花,只要逐渐地积累生命的照射,花朵就会绽开。”是呀,学生坚持不懈地阅读,定会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书中的字字句句将如涓涓细流渗入身体的每个细胞,只要他需要,那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呀!我们作为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促进学生由课内向课外研读。课堂上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读更多的文章。

当然,我们的不少学生家里适合阅读的书很少,还有少部分学生家庭作业完成起来都有困难,那么阅读的推广就被很大限度的制约。不过,这也难不倒我们,我们可以试着采用以下办法:(1)教师先读适合学生读的书,根据书中情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推荐给学生读,让他们在我们的影响下稳步提高。(2)引导学生和书交朋友。让读过好文章的同学诵读或演读他们的文章,这就给其他没书读的同学提供读书机会,使不爱读书的同学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久而久之,大家都爱读书了。(3)每学一个单元,根据单元主题,教师选择好的文章下载、打印并传发给学生阅读。这样既深入领悟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又积累了相关的好词佳句,更主要的是学生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受益终生。

2、“为学生搭建读书平台,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这一点是北京小学的张红主任提出来的。北京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周大部分时间就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更好的阅读平台。例如:学校有“摇篮书屋”,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和购买图书;每天下午学校还安排“书香时刻”,给学生们提供更多时间读书;学校的每处景点都进行着知识上的熏陶„„我们的条件虽然比不得北京小学,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我们有限的资源。比如:(1)利用好我们的墙壁和黑板,让它们也学会“说话”。每周我们可以把学生写的好日记,好作文,画好的画,写好的字,一一展示,学生们看着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对自己不也是一种更有力的激励吗?(2)学校还可以建立广播站,可以在课间活动时间或早上、中午上课前播报学生喜欢唱的歌曲,感兴趣的诗歌、故事,或者为提高英语听力而精选的英文作品,这样的学校不就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风气?学生产生了更多的学习兴趣就没时间调皮捣蛋了。这样的校园多么美好呀!

渔民在阅读海洋,农民在阅读土地,医生在阅读病人,老师们,让我们学会阅读学生吧!能为我们学生的阅读教学出力,也是功德一件哪!

推荐第5篇:扫墓归来

扫墓归来

烟花四月,莺飞草长,又是清明。无论是谁,都虔诚地讨论着清明节的安排。或回老家祭奠祖先,或去烈士陵园拜祭先烈,或网上悼念亲人,大街小巷的商店门前摆满祭奠的祭品,可见人们对清明祭典前辈的心情,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过去我曾认为这是迷信活动,现在才明白这是怀念。

昨天,孙女学校到烈士陵园扫墓,我怕孙女太累,特地跟着过去。从学校里出来,他们按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排好队,小队长高举着中队旗,走在队伍的前面,挺像样子。小学生们像从笼子里放飞出的小鸟,活蹦乱跳,一会儿跑,一会儿跳,老师不停地提示,注意队列。好长的队列,一个年级十几班,一到五年级,长长的队伍,穿着统一服装,像一条游动的长龙,生龙活虎充满朝气。

祭扫烈士墓是每年小学生的必修课,从我们小时候开始,有好几十年的历史,让孩子接受革命教育,发扬革命精神,做好革命接班人。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和孩子们重新站在烈士陵园前,听十几位孩子组成方队用带有稚嫩的声音宣誓时,我心潮澎湃,眼泪情不自禁地流出来,说不出是感动还是悲伤。他们说:当我们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灌南烈士陵园共安葬以吴书、汤曙红149位烈士,解放前,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的灌河儿女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用殷红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先烈们的卓著功勋和崇高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夕,学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聚集在革命烈士墓前,举行庄重的祭扫革命烈士墓仪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也表达我们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建设新灌南为率先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团结奋斗的坚定决心。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使生长在蜜罐中的孩子们能够懂得,记住他们,爱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肩负起建设强大祖国的重任。

祭奠结果后,孩子们绕纪念碑一周,前前后后近3个小时,我看到孙女过来,和老师说好用车子把她带回来,她真的和我一样容易被感动,坚决坚持要求自己走回来,不愿做我的车,我只好自己独自回来,白费了一番苦心。扫墓归来,我心里特别地难受,想了很多,当然也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是个平凡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受尽人生苦难,生下十三个孩子,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如果我不去,他们生我又有何意义。人一辈子过后,不就是期望清明节时有人上坟烧点纸吗?

第二天,我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到墓地给我自己的父母扫墓,给他们烧点纸钱,买束花,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我父母的墓是去年冬天刚搬到这里,是家乡建设需要,他们也必须做出牺牲。现在生活好了,祭祖的方式也在悄悄地改变,农村墓地也是花的海洋,一座座墓碑旁被各式各样的花环绕,还有松柏,远远望去像公园。今年是我母亲逝世20周年,父亲逝世40周年,父母亲啊,女儿多么思念你们呀!您们走的那一段难熬的时光,难以抑制的悲伤痛恻心扉,真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别离!在回来的路上,泪水一次次打湿我的衣衫,妈妈呀,多少往事尘封于心的最深处。今天,一幕幕又涌上眼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断在亲情里,生生世世不离分。天上人间虽遥远,难阻思念梦魂牵。如若人生有来世,愿我还做你闺女。

推荐第6篇: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人类珍爱野生动物,关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特点,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能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没错,他就是利奥波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大雁归来》的作者。

《大雁归来》一篇爱鸟的抒情诗,在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生态学家、现代环境学的奠基者。他是一位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二、字词

缄默:闭口不说话。 狩猎:打猎。

凋零:凋谢零落;衰落。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完成两项任务:第

一、通过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大雁的?第

二、把你认为描写生动、语言精美的句子划下来,思考这些句子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读了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大雁的?

1、大雁归来

2、大雁鸣叫:春雁、孤雁、群雁

3、大雁联合

(二)把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划下来的精美句段再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品味,说说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想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老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落”用得生动逼真,运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3、第四段中的“盘旋”、“慢慢地扇动”、“静静地滑翔”这几个动词也用得好!——这些动词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4、“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作者把迁徙中大雁的鸣叫,比作是“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既写出了大雁的可爱,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更表现出他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五、深入研读,探究主旨

1、作者在文中不但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还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课文第四段中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客人”。 课文第六段有一句“我们的春雁”。 课文第七段有一句“我们的大雁”。

2、作者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象自己的朋友一样!

3、作者为朋友大雁的归来而高兴,又为单身的孤雁而伤感。那么有些大雁为什么由雁群变成了孤雁呢? 明确:被人猎杀了!

4、作者对被人类猎杀了亲人和伙伴的孤雁而伤感,这表明了作者对猎杀者怎样的态度呢?又说明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做呢? 明确:

对猎杀者的不满、谴责和愤恨!

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

5、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保护野生动物有什么意义呢? 可以保持地球上的平衡生态;可以使大自然保持丰富性和多样美;可以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乐和情趣。

推荐第7篇: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天津雍阳中学

李艳红 2013.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抒情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了解大雁的习性;学习通过运用拟人修辞描绘大雁形象、表达喜爱之情的手法;学习本文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体会情感,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流程明晰,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能力;采用激趣法读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学法和教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培养人与自热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们在《鸿雁》的乐曲声中,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怀。

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雍阳中学的李老师,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既然是语文课,我想我们就来诗词酬和作为互赠的礼物吧。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带有“雁”字的诗词吧。(学生背诵)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诗人们大多借雁来抒发自己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之情,那么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对大雁又有着怎么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大雁归来》。

板块一:跟随大雁行

1、通过资料了解作者,从而初步了解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飞到作者身边) “他,会在七月的凌晨三点半起床,像地主一样巡视大地和他的“佃农”,在

四、五月的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yù)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也会在雪融时追踪一只自冬眠乍醒而大胆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yòu);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野花的生日,也会在八月经常随兴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画;更谨记着每年雁归来的时刻,并年年替他农场里的山雀上脚环;而他过早地离开他所热爱的土地是为了扑灭邻居农场的大火 „„”(节选自《沙乡年鉴》)

2、掌握字音字形。(飞跃词语障碍)

雾霭

缄默

狩猎

凋零

滑翔

目空一切

环颈雉

曲折

沼泽 迁徙

窥探

板块二:描绘大雁形

1、速读课文,小组讨论后说说本文一共描绘了几幅大雁的图画。

大雁南飞图、大雁北归图、大雁觅食图、孤雁悲鸣图、大雁集会图。

2、从中我们了解到了大雁怎样的习性?

北归的季节是三月春天;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十一月份南飞的大雁一声不吭;爱寻食玉米粒;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等。

3、以上两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本文怎样的写作特色?

形象性、知识性的结合。

4、而在描绘大雁形象和介绍知识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大雁的情怀,那是什么呢?

对大雁的珍爱之情。

(过渡: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味作者浓浓的大雁情吧。) 板块三:品悟大雁情

1、在对大雁的知识介绍中怎样看出作者的情怀的?

2、在对大雁形象的描绘中怎样感悟到作者的情怀的?请结合描绘大雁时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谈谈你的看法。教师示例:从

一句中,我感受到了

(小组合作探究)

3、明确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知识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过渡:作者是这样钟爱大雁,大雁也不负他望,在大雁的身上确实有很多品质是我们人类已经失去的,这些品质是什么?其它动物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东西?它们对人类有着怎样的心声,面对动物的梦想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一起共圆大雁梦。) 板块四:共圆大雁梦

1、明确本文的主旨。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珍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

2、假如你是某种小动物,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3、教师小结。

作业:推荐阅读《沙乡年鉴》。

写一个呼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大雁南飞

坚定的信念

大雁北归——

善性

——珍爱 大雁觅食

孤雁悲鸣

亲情友情 大雁集会

联合观念

推荐第8篇:大雁归来

14.《大雁归来》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能力: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四.教学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

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崇敬之 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归纳总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

五、作业设计:

作业本1——4题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知识与能力: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情色彩,来体会读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shou4)猎 凋(diao1)零 滑翔(×iang2) 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二、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提问: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与交流。

明确: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

六、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14 大雁归来

南飞的大雁 善性 大雁归来

通过描写 春雁觅食 感受到大雁的 友情 抒发=====爱鸟之情

孤雁

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亲情

教学后记:

通过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把握住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读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分享了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了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了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大雁归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 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滑翔 目空一切

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也在个别环节得到培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看来同学们都深受此文的感染,都对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呢?

(二)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春天,大雁归来的活动。

2、不知同学们在读后有否与老师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

明确本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

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学生发言:

对大雁的热爱;

语言十分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真珠玉,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②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③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④仿写句: 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⑤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巧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 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

“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五)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六)拓展延伸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推荐第9篇:采风归来

采风归来——贵州采风有感

10月10日的清晨,我们踏上了行进贵州的大巴,第一站——西江千户苗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那里是苗族始祖蚩尤的子孙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根据西江“子联父名谱”的推算,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了。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昏昏沉沉的坐了十几个小时,克服种种走错路、跟丢车、绕弯路等困难,晚上九点多终于到达目的地,入住进苗寨。

我们入住的则是正宗的苗寨建筑——吊脚木楼。这可谓既高兴而又转至悲哀!高兴是它的结构还有质地,哪知它的性能确实不好,隔音太差,晚上睡不着,早上起得早,不是被叫醒,是被吵醒。那种感觉就像有人踩在自己的头上一样。悲剧啊。

在西江住了四晚,美丽的苗寨深深的打动了我。清晨,山间冒起朦胧的雾气。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最喜欢的就是那里的牛肉粉,“阿多牛肉粉”西江最好吃的牛肉粉,这个吸引我们好多一起来的同学们呢。第二天,就开始我们的采风行程啦——爬山!开始的我们兴致勃勃,爬到了只见其名不见其地的“芦笙场”。一路风景一路拍,最后我们爬到一个山顶,静观眼下的苗寨,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西江千户苗寨,背靠青山,脚踏玉帛,碧水环流,吊脚木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迤逦而上,在阳光的照射下,一片辉煌。这里有1280多户,共5400多人。他们历尽百年沧桑,最后沉淀了独特的文化体系,留存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遗风。是苗族建筑、传统手工艺、宗教利益、服饰、饮食、艺术等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璀璨的苗族文化传统,在这无声无息间得以传承,成为稀世珍宝。如今,这里吸引里国内外各地的游客参观学习,西江千户苗寨已然成为苗族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研究和旅游首选目的地。

爬完山已是傍晚,约定好,晚上要一起吃“长桌宴”。显然这在我们看来,也是一个新名词,更是一个苗族的待客之礼仪。我们所有同学齐聚一堂,苗家姑娘唱起了迎客歌,将我们的酒杯都斟上了苗家自酿酒——糯米酒。这酒,有点甜,有点酸,略带一点酒精味,当然是不含酒精的,是纯天然无公害的。长桌宴开始了!阿姐阿妹们唱起了敬酒歌,这时的你就必须喝完阿姐阿妹们敬的三碗酒,不要觉得你闷头吃饭就没事了,当阿姐阿妹看到你的酒碗里没有酒时,她们会过来继续给你们斟上的。所以,我们就耍了小聪明,同学间互相把各自的酒匀一下,这样就可以逃过阿姐阿妹们的“慧眼”了。据说长桌宴上不少人喝多了呢,我呢则早早填饱肚子走人了,因此惨剧没有在我身上发生。

有一个清晨开始了,我们开始游玩。顺着“游方街”看那些民族手工艺。话说“游方街”还有一段历史呢。西江游方街,源于雷公坪,蜿蜒流淌,穿寨而过的白水河,河畔一条用河石铺成的道路、两旁树木、花草随风摇曳,数十栋三层吊脚楼,在暖暖的阳光中,发出木头特有的清香,加上白水河上数座风雨桥和铜鼓广场构成了一条唯美的街——游方街。苗族古歌中唱到:“榜留(苗族民众视为人类宇宙万物之始祖的蝴蝶妈妈)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蛋的美称)。”十二个蛋孵化后便成了日、月、人、神、雷、龙、虎、牛等。“游方”一词来源于此,意为恋爱的地方,后来泛指青年人的文化、娱乐等活动和活动地。西江苗族居民也常聚于此,伴着水,载歌载舞。游方街也因此而得名。游方街在保留苗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注重功能需求,是文化展示,民俗表演、娱乐休闲、苗族美食文化、传统工艺品美轮美奂的舞台。

西江的美丽风景似乎我们还没有领略完全,烟雨的世界将我们带到另一个世界,在我们即将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时,天下起了小雨。尽管这样并没有阻止我们继续游玩西江的兴致,其实这里并不大,只有一天便可游遍整个苗寨。但是我们计划着,合理安排着,整个行

程。先是采景,然后拍照,再是绘画,最后游逛。在苗寨居住的时间几乎接近尾声,当我们快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我们在表演场看了苗族的舞蹈表演,大家跳起芦笙舞,男生奏起芦笙,女生围城圆圈翩翩起舞,一片欢腾的景象。

对了苗菜可是我这一生中吃的最难忘的了。起初我并不了解这里的苗菜,第一晚我们大家好不容易熬到了终点,饿的不行的我们,几乎找遍所有的菜馆,最后决定来吃火锅。看着旁边同学吃的津津有味,我们也是满是期待,可能是太饿的原因,店也接近打烊了,所以都没有什么吃的了,老板为我们还加了菜呢,我们吃的也挺香的。老板问我们要吃“韭菜”吗,我们当然满心答应,可殊不知,我吃起那个菜,有种苦苦的味道,乍眼一看,怎么看起来像是草呢?这不就是田地里,农药专门除的那种草吗!晕倒,我就问其他同学,他们说可能这里的“韭菜”就是这样的吧!哎哟,我居然第一次把草当作菜来吃!好吧,既然人家苗家人能吃,我们何尝不可呢!可是,当我在书上才了解到,那就是苗菜。苗家的美食丰富多彩、美味可口。苗菜经过苗家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以酸见长,以辣为纲,咸鲜兼顾的特色。苗菜同苗药一样,有着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苗菜取材便具有鲜明的鲜野特征。山林间生长的“草”、“叶”,经过苗家人祖传手艺的加工,便成为美味佳肴。苗菜原料取自天然,且多都是“药膳合一”,本身便具有很强的食疗食补价值。

离开西江我们将行进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寨——郎德上寨。这里的寨子比起西江的苗寨少了一些喧嚣,多了一份朴素。一串串收割的玉米,挂在吊脚楼檐上,有金灿灿的,有红彤彤的。这里给人一种舒适的,宁静的感觉。静静的坐在对面的山上,面对着簇拥在一起的寨子,显得错落有秩,和谐向上。郎德上寨同样是保存完好的其中一个苗寨建筑群,同样这里也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参观和学习,恰巧我们遇上了在西江采风的另一波学生。

贵州旅程已经结束,同学们很是疲惫,但是我们辛苦并快乐着。同样也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体会到了朋友间在外的人情世故,并且还了解了苗族的民族文化。总之,这次旅行很让我感动!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

九、

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

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

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

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杀鱼节

居住在贵州省贵定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要过杀鱼节。这天,人民起早来到河边,叉起河里的鲜鱼,在河边煮着吃,边吃边唱山歌,吹芦坚,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

推荐第10篇:拓展归来

拓 展 归 来

拓展训练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并不算陌生,以前听别人说过、也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却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带着几分期待,和同伴们一起于4月19日踏上了去“拓展”的路程。

到了中山植物园训练基地,经教练介绍,了解到拓展训练是一项来源于挑战极限的训练活动,旨在激励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自信、发挥团队合作能力。在一天的训练中,我们参加了信任背摔、空中抓杠、高空断桥、生死电网、驿站传书、毕业墙六个项目。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信任背摔、空中抓杠和毕业墙三个项目。 信任背摔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一名同伴站在一米四的高台上,双手捆起来背对大家,其他同伴在下面一起用胳膊搭起一道人网;当台上的同伴说:准备好了吗?台下的所有人齐声回应:时刻准备着!那一刻在台上心里很踏实,在台下心中有责任!当一次次成功地把同伴接下来,虽然有些痛,但这时的感觉是最好的;当自己完成这个项目时,因为对同伴的信任,所以能非常放心的后仰倒下。在这个项目中只有对同伴的充分信任,才能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它培养了团队间的信任感和团队精神。

在空中抓杠项目训练时,每一位队员都要穿上安全带独立爬上6米高的高台,并在圆盘上站立,然后从圆盘上奋力跳起,去抓住横在空中的单杠。当我一步一步爬上6米高空之时,我已是颤颤惊惊了,尽管有安全带,但我心里还是咚咚直跳,腿都软啦;圆盘很小、晃动的厉害,尝试了几次终于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定了定神、纵身一跃,成功!这个项目主要对心理的挑战,只要能战胜恐惧的心理,困难就迎刃而解。

在毕业墙项目训练时,一面4.2米的高墙,光滑、没有任何工具,要求所有的队员都翻越过去才算成功。我们在教练的引导下明确分工、齐心协力,搭人梯、做保护,上面接、下面送;直到墙下只剩下了一个同伴,没有人给他当人梯供他向上攀爬的时候,于是,一个体重较轻的同伴从墙上倒挂下来,墙下的同伴坚定的抓住了上面同伴的手,当最后一名同伴成功跃上墙头的时候,整个队伍欢腾了。那一刻,真的非常感动„„感谢团队中每位同伴真心的付出、无私的奉献!

通过此次拓展训练,使我明白了,工作中不要因不可知而畏惧;不要因从未尝试而轻言放弃,只要坚持到底,成功终会属于坚强的人。每一次齐心协力的团结合作、每一次成功之后的热情相拥、每一次完成项目的坦诚分享,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彼此之间多了一份了解,多了一份亲情。所以个人的成功不能代表整个团队的成功,只有团队中个体相互团结,相互帮助才能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这正应验了那句话:“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虞 德 华2012.04.22

第11篇:归来读后感

《当我们谈论“归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梵一)

写在前面的话: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解释过原著和《归来》的差别,热衷于将原著和电影联系在一起对比的人,也广受舆论的诟病。事实上,作为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把电影和文学原著进行对比,早已拥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北师大研究当代电影艺术的梁振华先生就在谈改编电影和原著时说,“小说并不是一个原点,而只是一个由头、一个起点,改编是从起点出发要到更高的境界去”,他把二者的关系概括为互文,即互相解释、互相补充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于原著理解电影情节的安排的精妙,改编电影也可被看作导演对原著的私人解读和情感感悟。原著和电影相映成辉的效果,我们早就在“不改编会死”的张艺谋电影里得到印证,获诺贝尔奖的莫言作品和电影《红高粱》关系就很微妙,《天鹅绒》之于姜文、《色戒》之于李安、《圣女贞德》之于吕克-贝松等等都是如此。

回看那些反对用原著一寸一寸对比电影的人,当我们谈论《归来》的时候,不管是有人庆幸自己不知道原著前提下看了电影,还是一些人读了原著再去看电影,抑或忠于原著的读者对改编不抱希望„„都不曾真的绕开“时代、陆犯焉识、严歌苓”的影子。原著就像一个标杆,立在那里,不来不去。因此,那些反对的声音也就成了一种虚假的姿态,而不是一种实证的观点。

不得不说,《陆犯焉识》始终都是我们理解《归来》的一把钥匙,当我们妄图打开这扇文学艺术之门的时候,只需要做好一名合格的“读者/影迷”该做的事就够了。

第一章 关于“主题”的解读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说,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而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这种对故事和情节的定义,同样适用于电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归来》和《陆犯焉识》改编章节都讲了一个“陆焉识回来了,冯婉喻忘记了他”的故事,但是因为创作者和艺术形式的不同,情节有了鲜明的差别,它所强调的因果关系所蕴含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怎么理解“陆犯焉识”改为“归来”的意义?

“陆犯焉识”这个词是带有一个时代鲜明烙印的词语,在姓和名中间加一个犯字,是那个时代规范化的法律称呼。严歌苓解释称,犯字“可以诠释为主人公对自由意义的领悟,他对自己妻子几度不忠诚,有一种负罪心理”,犯字把主人公陆焉识一生的状态概括了出来,少时“囚”于继母和家庭,中年囚于西北和牢狱,老年“囚”于爱情和忏悔,一部长篇小说的主题得一字精妙点睛, “追求自由”的主题呼之欲出。

电影对原著的情节改变以及对前半部的舍弃,使得“陆犯焉识”不再是一个合格的名字。在原著里,焉识逃跑至上海,仅悄悄跟踪过婉喻,却思虑再三没有与其见面,直接回到西宁自首。电影直接改变了逃跑的结局,着重刻画了陆焉识两次回家的不同遭遇,第一次逃跑回家的鬼鬼祟祟,激烈的戏剧冲突,把婉喻对焉识浓郁的情感托盘而出,第二次获释回家后的堂堂正正,温情缓慢的故事推进,婉喻对焉识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次回家,一种对比,电影彻底抛弃了原著里焉识对妻子的负罪感和忏悔,强化了“爱情”主题带给人的冲击感。

从《陆犯焉识》到《归来》,仅仅一个名字的改变,使得时代不再是最需要重视的东西。身为观众的我们,何尝不可以抛弃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给予的价值标准,以及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想象和批判,去欣赏这对老年夫妻的爱情故事呢?

冯婉喻和冯婉瑜仅是一字之差?

中国文学特别喜欢“谶语”式的表达,这种现象在《红楼梦》里达到了顶峰,且不说诗谶、谜谶等多种多样的玩法,单一个人物名字的拟定就是一门学问。不管原著作者是否有心,焉识本就是“怎能认识”的意思,而婉喻则有“委婉的讽喻”的内涵,“怎么能辨识这些委婉的讽喻”是理解严歌苓这部小说的一个关键元素,除此之外,“焉识”这个名字也影射了婉喻的失忆和焉识结局时的“视力衰退”,在这两个名字里,作者赋予了两个人物不可更改的命运和唯一的自由。

有人诟病电影把“婉喻”改为“婉瑜”丢失了原有的味道。但是从文字的角度,“瑜”字美玉的含义,更能体现电影女主角的人物形象。电影里冯婉瑜这个人物对原著冯婉喻所有相关情节的改编,以及张艺谋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絮絮叨叨的“坚守”,巩俐那句“坚守是人类的美德”,都能在这个字里寻找到科学的象征意义。“温婉的美玉”和“哪里还能相识”,把爱情和坚守这两个词语绑在一起,“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纬,蒲纬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电影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传统婚恋思想的回归。

文字游戏从来都不缺少乐趣,也不会显得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资料显示,在日本《伊势物语》里,瑜字有着苦情痣的意义,“恋爱辛苦艰难,得到爱情后会甜美稳固,不会出现婚变”,对照电影里婉瑜的人生,颇有意味。

电影《归来》剧照

第二章 关于支线的解读

三个人物和理解纯爱的三把钥匙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在有限的精力、时间、篇幅里,优秀的创作者绝不会去浪费一个镜头、一段话语、一个角色。遣词造句和镜头转换里,都有着他们仔细的考量和心思。当创作结束后,那些他们创造出的人物将不会再受到他们的控制,独自“存活”。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读者,我们需要借用这些词语、情节和角色设定,去揣摩我们的主人公经历了怎么样的故事,有着怎么样的生命和内涵。

一张旧照片的背后:从未出现的余大卫是谁?

在电影中,焉识在看医生询问过婉瑜的病情之后,发现女儿把所有的旧照片都剪掉,于是找到了一位叫冯素珍的女人,寻求一张有自己的照片以求唤回婉瑜的记忆。冯素珍在原著不曾有过,但是余大卫这个名字,却能唤起原著读者对大卫韦的印象。

在原著里,大卫韦是一个会借焉识论文谋取名利、性格张扬、狡黠机灵的人,充满了势力、投机和猥琐的色彩,与清高、理想主义的男主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焉识对大卫韦是喜爱和羡慕的,被传统绑缚的他可以通过大卫韦这面镜头来窥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可以说,大卫韦的存在是焉识旧时美好记忆的象征,也是特殊环境下焉识走向悲剧的另一个映照。

电影沿用了大卫“镜子”的意义。通过冯素珍口中的“自杀”交待了我们的主人公所经历过的残酷环境。而那张旧照片不单纯是导演为了堆砌情绪而故意设置的情节,它连同看医生时的一句法语、弹钢琴、写信„„拼凑起了年轻时陆焉识“懂四国语言、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模样,使婉瑜对丈夫的执着有枝可依,这是理解影片这份纯粹爱情的第一把钥匙。只是记忆就像被剪掉的照片,无论焉识还是婉瑜都再也回不去了。

另一条明显的支线:方师傅这条线多余吗?

方师傅从未露过面,但是他的每次出场都能给观众带来欢乐。有人质疑它的多余,有人则认为这条线并不完整。事实上,这个人物是张艺谋对原著改编过程里保留下的另一个值得回味的内容,它拼凑出,逃跑的焉识被抓之后婉瑜经历过的故事。婉瑜错认焉识为方师傅的原因也隐含其中。

原著里,方师傅是一个坏蛋、色鬼的形象,陆焉识被抓后,在冯婉喻经历里很重要的角色,婉喻曾为陆焉识恳求过方师傅,方师傅也也是陆家的常客,曾以“陆焉识由于逃跑被枪毙了,你别等她了,跟我好吧”胁迫过婉喻,或许也“得到”并欺负了他垂涎的美色。在电影里,一共有四个情节最为关键。首先是,焉识刚刚归家,和婉瑜对谈之后,铺床之时被婉瑜撵出,铺床的细节暗示了方师傅曾对婉瑜做过的伤害,焉识的这一动作对婉瑜造成了冲击,直接导致婉瑜对二人的记忆发生错位。其次 “很听组织话”的婉瑜并不相信闫妮的话,依旧坚持焉识是方师傅,其实交待了方师傅也曾是组织中的一员。再次,弹钢琴的焉识因亲昵的动作遭拒,婉瑜反应强烈,进一步说明方师傅对婉瑜的伤害。最后,在焉识为婉瑜盖被时支线达到高潮。对原著里方师傅这条线的保留,直接呈现了爱情和欲望的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焉识对婉瑜的感情难以掺杂任何欲望的成分,这是第二把钥匙。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说,“每个人看事物的倾向都是,在强大中看到有罪的人,在弱小中看到无辜的受害者”。电影给予这个支线最后的交待:焉识本欲报复那个“有罪的人”,但是通过方师傅的夫人这个弱者的口中知晓,那个“有罪之人”也不过是另一个受害人罢了。

被降级的亲情:丹丹的原型是原著里的丹钰?

在原著里,焉识和婉瑜有三个孩子,远在国外的丹琼,记恨父亲的子烨,大龄未嫁的女博士丹钰。表面看来,丹钰更符合电影里的丹丹的形象,电影中不少的情节都是源自原著丹钰的情节。但张艺谋对这个角色做了很大的改编。

原著里的丹钰是一位生物学女博士,在“自首之后”一章提到,1954年焉识给婉瑜的信中写到:“小女儿丹钰大学该主修什么。那时他建议主修文学,但他改变了主意,建议丹钰学生物。”在电影里,丹丹则被改成了学最能表现时代特色的舞蹈,还被扣上了“告密”的帽子,增加了一些原著冯子烨的影子。

作为观影者的角度来看,导演对这个角色的改变,更好的说明了哲学界热衷议论的“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道理。这样的改编直接导致了患病后婉瑜对丹丹的不信任达到顶点,将其撵出家门,包括后来丹丹搬回家住,都是焉识对婉瑜的命令。疾病使得焉识成为婉瑜生命里唯一的东西,亲情处于从属的地位丢失了话语权,爱情则登上至高无上的王座,这份老年人间的爱情也就越发纯粹了。

第三章 关于解读的解读

电影比原著更加经典?

华语影像里关于爱情的最崇高阐释

在营造爱情的崇高感上,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有“郎才女貌的门当户对”、“不掺杂欲望的成分”、“亲情降级从属地位”这么三把保险锁,我们这两个主人公的爱情明显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电影从“对视”层级的爱情开始。在电影的开始,火车站场景,为偷见焉识而来的婉瑜,在火车站高架桥上与焉识互相张望。这时的爱情处于“相互凝视”的阶层,“我的眼里你是唯一”,是我们普通人认为的“你侬我侬忒煞情多”式爱情,也是其他影视作品所呈现给我们爱情。导演不满足如此浅显的表达。镜头一转,进入婉瑜患病和焉识回家阶段,陆焉识为唤回婉瑜的记忆,不惜翻照片、修钢琴、读信„„这时的爱情已然达到了布鲁格在《西洋哲学辞典》里编著的那种“爱是把自己转向对方”的层面上,婉瑜心念丈夫的回归,焉识则在女儿的提点下一心照顾患病的妻子,不再关心记忆恢复的问题,这是另一种悲伤的“相濡以沫”,悲剧的意味进一步浓郁了。

电影并未止步于此。如果说之前的铺垫都不曾给予观众宣泄情绪的机会的话,电影最后一个镜头,老气横秋的婉瑜像是一尊望夫石, “刮了胡子”的焉识却显得的年轻,二人同时望向车站,这份依靠大雪烘托的纯粹把爱情具象化成一种宗教,达到最崇高的顶点,观众的情绪最终与镜头一起凝结。这其中的道理,正如圣埃克苏佩里在他的作品《风沙星辰》提到的那样,“真正的爱,并非相互凝视,而是共同朝向一个方向望去”。张艺谋对爱情的把握是国际级的,与诸多广为流传的文学名著中刻画的崇高爱情保持一致,明显高于原著几个段位。

电影丢失了原著阐释的意义?

被质疑的极简与被抛弃的时代

极简主义在文学和电影的创作里备受推崇。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而来,极简主义在雷蒙德-卡佛的文学创作里达到极致,在卡佛的短篇小说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丝毫带头主观色彩的描述。去年和前年大火的迈克尔-哈内克的《爱》则是极简影像里的代表,没有任何夸张的镜头堆砌和煽情的手段,场景和人物设定也减到最少。通过这些案例的对比,这部《归来》实际上并没有把爱情极简到一饭一蔬、一步一行的地步,所有的情节行进、情感堆砌以及演员表演情绪的饱满感,非常厚重、华丽,并不符合极简主义的标准。它的极简只是表现在画面色调、镜头以及对原著细节的大幅度删减上。

这种删减给予原著拥趸们一个切实存在的理由,电影所表达的内容远不及原著那么丰富。比如,原著里陆焉识对婉喻的感情更为复杂,心理层次也更为鲜明。在娶婉喻之时,焉识对这个被继母包办的婚姻并不喜欢,他对婉喻的情欲更多是一种“醉汉的行径”。作者如此描述,“我的祖父热恋我祖母比我祖母热恋我祖父迟了许多年”,焉识对婉喻爱的产生正是身体的不自由与婉喻的不舍弃建立起来的,其中还包含着早年两次出轨的负罪感,还有“回想起二十来岁的婉喻的每一瞥眼神,发出痴汉、浪荡鬼的傻笑”的情欲。电影的改编,显然把这种复杂的心理删减得更单纯了,更把原著读者对那个时代影像化的期待浇灭了。

张艺谋和严歌苓

各打十大板

电影和原著都讲了一个未讲清的故事

电影并没有完整的离开原著。张艺谋一直强调电影的故事与原著并无太大关系。但是实际上,旧照片已被剪去一半,信里也是焉识个人的经历,弹钢琴只能勉强映射两人旧日的影子„„电影并没有讲清两位主人公这份深厚的情感的建立和来源,使得整体情感的铺设像是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在原著里前半段陆焉识、冯婉喻、恩娘三人之间的故事,焉识和望达、韩念痕的出轨情事,恰是后半段焉识对婉喻情真意笃的最好解释。因此,与原著的洋洋洒洒和戏谑俏皮的叙述相比,电影显得更沉闷枯燥,假如没有原著留给人们的印象,观众要想入戏并非那么容易。

原著也没有想象中的经典。雷蒙德-卡佛在他的《谈写作》中说,“有些作家很有才华,但是,对事物独特而准确的观察,再用恰当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则又另当别论”。米兰昆德拉则在《小说的艺术》里说,“小说是发现的延续,而非所有写作的累积”,“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严歌苓显然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但是越来越多人认为她这种有才华的叙述方式和所表达的主题之间出现了偏差,这个有着通俗文学框架的小说,带有过于鲜明的个人化观念以及私人信念,炫技、张扬、浅薄,案例之一就是作者对旧上海、大西北的刻画显得过于主观想象。并且,作者把人物也设定在一个极不自由的狭窄视线里,性格被固定化的后果就是,所有的描写都好似戴上了枷锁,忽略掉一个人物在某个环境中为生存所作出的抉择的各种可能性。这种以价值观主导的写作,是以写作者说教为主导的,抹杀掉了读者对小说人物形象理解的自由,也抹杀掉小说人物“活”在读者心中的希望。陆焉识这样一个经历丰富的男子,已经小巧到了恩年的娇嗔和婉喻的温婉里去了。

所以最终,原著里那句话是对的,在读者和影迷们看来,这两个版本的陆焉识的确都不是“有用场的人”。

《归来-无泪》

《归来》剧终,冯婉瑜和陆焉识在火车站举牌接陆焉识,座位上没人离去,京城的“礼让”让人感觉郁闷。身边座位上的后生问我:“阿姨,好看吗?”。这如何作答呢?我只能说,演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是把人变成鬼的故事。

回家后,女儿问我哭了吗。哭?我们这代人,血都流过了,还会流泪吗?

我父亲是四十年代重庆一个大户人家的幺少爷,旧学殷厚,上海辅成法学院的高材生。长江上第一艘货轮有他家(我爷爷)的股份,家里唱堂会请的常常是当红的厉家班,陪同看戏的也有胡蝶、舒绣文这样的名角。大学时用度颇夸张,票子用完直接到自家商铺去支取。就连搭配西装的领带都按色阶排序,一长排挂在衣柜里。每天必换,从不重复。我母亲是重庆一个开明富绅家的二小姐,姐妹三人都就读于辅成法学院,是大学里名噪一时的京剧票友。暑假时姐妹三人常坐着滑竿一起到南山一带避暑飚戏。杨二小姐(我母亲)面容娇美,身型婀娜,是辅成法学院的校花。。

解放前夕的1947年,这对花儿与少年结婚了。又共同受理想主义的感召,考入东北中学教师招聘团,赴大连任教。登船前夕,我降生了。母亲留在重庆,父亲只燕单飞。几年后,父亲回重庆把我们接到大连。没多久,反右运动开始,父亲的出身、做派、金链怀表、刻着USA的汤匙以及各种讲究的行头都为他划成右派留下了铁证,并成功叠加上了历史反革命的双料罪名。很快,父母离了婚,我们改随母姓。60年代,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人从东北回到西南,辗转来到贵阳。

*中期,父亲结束了塞外的劳动教养,右派摘帽,回到家却发现人去楼空。按政府提供的地址来到贵阳,辗转找到我们家。与父亲见面的场景有些怪异。在贵阳阴郁的天空下,在堆满煤巴、小猫食盆、流着几家人洗菜污水的小院坝里,我父亲的亮相十分惊艳。身为刚出狱的十年劳改犯,他留着背头、蓄着中山胡、上身穿一件略旧的猎装式麂皮夹克,深灰色派呢斯裤子裤缝挺括,右肩上还挎着一个长方形套着皮套的珠江相机„„院坝里的邻居都挤着来看他,议论这个人是不是归国华侨。

我倚在门边看着我的父亲,心情十分复杂。这人就是我爹,就是他害我不能参加红卫兵,不能参演《红赞歌》。他不是有罪吗?他不是劳改犯吗?怎么看起来比我们都过得好?邻居们散去后,我在厨房找到父亲,我站在他面前,比他矮一个头,我问他:“你到底是什么历史问题?”他沉默了好一会,用带着浓厚川音的北方方言說,“我都不晓得自己是啥问题„„应该就是思想改造。”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样的回答实在太难以置信了,对他积蓄已久的怨恨疑惑转为愤怒,我脱口蹦出一句:“你的意思是说,你被冤枉了这么多年咯?”

父亲说他已经摘帽了,要求和母亲复婚。当年的校花杨二小姐早已被淸理阶級队伍,从学校下放到工厂,旗袍和高跟鞋已亲手烧掉,现在的她一身列宁装,短发用粗大的黑色别针卡在脑后。她不同意复婚,不解释,态度坚决固执甚至还有些木讷,像失忆后的婉瑜。

父亲临离开貴阳时,给我在河滨公园照了张像,相片背面还用行书题写:黔中三月柳,塞外风雪天。幼女寄天涯,我行欲十年。我们全家还去照相馆合了一张全家福,相片背面父亲还是题字:吾儿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多年后,我看到俄国画家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画面是沙俄时代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穿着褴褛的囚衣回到家中,一家人错愕复杂的表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类的苦难是共通的。

现在的我已经年过花甲,从来没有人能告诉我父亲的“历史问题”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四姐弟却经历了因此带来的所有苦难,下过乡、做过工、修过铁路、用屈辱的方式换过饭吃。19岁那年,我在砖厂上深夜班,冒着细雨,拉着砖胚,下坡时借着惯性快跑如飞,无数次人和板车一起翻进侧沟后重新把砖坯搬上车板,深深的埋下头,身体与地面保持着45度锐角,咬牙瞠目,才有可能把满满的一车砖坯拉动。每每这种时候,我都会假想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牛。猿从四足的进化为人,终于学会直立行走。但今天为了生存,我唯有退化为四足动物。

拉车上坡的45度角,成了我一生保持的上行角度。

电影的结尾很唯美,陆焉识和冯婉瑜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还纯情地不改初衷。我所看到的现实却远没有这么简单。我的父亲回到北方后,继续当中学教师,一生中数次回到贵阳,希望复婚,但从未得到应允,等待复婚二十几年。1995年,他在独自生活的小屋里孤独去世。我们姐弟奔丧赶到时,看到他的墙上挂着一幅字:月是故乡明。

我们抱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贵阳。一辈子拒绝复婚的母亲和我们一起到墓园安葬了他,她说她以后也来在这里。2004年,母亲病逝,我们把他俩合葬在一处。墓碑上的照片是我选的,满山的墓园里,他们仍是一对璧人。照片摄于我们和他们都刻骨铭心的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那是他们初尝风霜的开始,从此,命运对他们了露出狰狞的爪牙。(文/杨弘)

第12篇:归来观感

二十年未归家的陆焉识越狱和妻子相见,约定地点是火车站天桥,然而农场干部突然而至,两人相见却不能相聚,眼看着被生生拆散。夫妻二人高叫着彼此名字,喊声撕心裂肺,陆焉识的头皮被紧紧扯住,推搡中的婉瑜摔倒在地,头破血流。

故事从此就这样改变了结局,陆焉识注定要归来,生活注定要继续。

当陆焉识归来时看到昔日的妻子,两人的再次相逢换来的只是形同陌路,妻子的记忆中只有陆焉识的影子,当陆焉识站在她面前时陆焉识已是陌生人。但在妻子的心中那个陆焉识从来都是深深地刻在心中,每天盼望着丈夫的归来。无论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从来都不会忘记回家的了路,她说过再也不会锁门,再也不会将自己的丈夫关在门外,曾今的那一幕她永远记在了心中,然而也让自己自责了一辈子。她的丈夫永远在自己的心中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当陆焉识接受了妻子的这一切时,接下来能做的是一步一步的去唤醒自己的妻子,陆焉识为婉瑜一字一句地读出他在戈壁滩上的苦难岁月,笔触温和,语气平静,目的就是为了唤醒自己的妻子。记得剧中陆焉识再也不想去读信了,他是害怕了,害怕自己变成了那个读信的了,害怕自己的老婆从此以后都不认识他了。那一刻流水无声的就流下了。当你慢慢接近她,照顾她,其它还重要吗。

生活是琐碎的,残酷的,有的时候并非能如你所愿。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两人的相濡以沫的爱情值得我们当今人的思考。

第13篇:《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并个别作解释: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二、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结合课文介绍作者)

《大雁归来》在作者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了细致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后,向我们展现了大雁的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和作者的那颗爱鸟之心。

三、整体感知

1.探究知识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思考问题: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着爱鸟之情

2、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教师指导: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位语言的形象性。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与交流。 明确:

1 (1)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2)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3.感受抒情性,聆听雁语心声

(1)、阅读课文,在文中描写大雁声音的句子,和周围同学交流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体会,与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走进大雁的世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欢喜、激动、兴奋、自由„„)

(3)、大雁为什么能这么快乐?谁给了它们这份快乐?

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引导学生从关爱动物方面思考)只有人们爱护动物,动物才能过着快乐的生活。

自然的引出本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五、归纳总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六、布置作业

搜集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其资料,分析减少原因,写成报告,呼吁人们珍爱动物,保护环境。

七、板书设计

第14篇: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2、揣摩语句,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教学重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一篇新课文:《大雁归来》。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回答)有一个人曾长期对大雁作细致深入的观察,知道大雁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本文的作者利奥波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说说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明确:文章描写了南飞的大雁,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板书)

2、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大雁?

以这样的句式说:

读_______________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雁。

明确: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很强的联合观念。 文中说“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小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文中多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在作者心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板书:爱鸟之情)

三、细读文本

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了春秋两季大雁举动的不同?为什么两次作这样的对比?(跳读

3、

4、

6、9段)

明确:①飞行姿态不同:秋天的大雁“高高地飞”、“坚定不移地向南直达大湖,春天的大雁“低低地穿行”、“拐来拐去”等;②鸣叫声不同:秋天的大雁“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春天的大雁“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等;③觅食神态不同:秋天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闲荡”、“时而捡食玉米粒”,行色匆匆,忐忑不安;春天的大雁“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神态自若,怡然自得,不再偷偷摸摸。 两次对比写出狩猎给大雁造成的影响,暗表人类的愧疚,暗显文章主题。

2、作者更喜欢什么时候的大雁,为什么?(春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齐读第4段。

3、体会最后一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洒”、“有益无损”“野性”“诗歌”等词,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四、把握主旨

1、作者是如此喜爱春雁,他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这一数字很准确,它蕴涵了哪些信息呢?(学生回答:爱鸟,观察细致等)如果是你,会这样做吗?(学生回答)你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人吗?(学生回答:环保主义者)

2、介绍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48岁那年,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就是“沙乡”。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3、作者称呼大雁前用了哪个词?(我们)从“我们”这个词你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平等,亲切,大雁就象朋友,或者说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说明作者是一个真正的爱鸟者。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爱鸟者呢?

明确:爱不是占有而是自由,给鸟以自由的生存空间,平等和谐地共处,人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他们。

对鸟是这样,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呢?也应该是这样。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里是这样阐述的:“人和山川、河流、森林、草地等万物和谐共处的时候,我们的大地才是完整的,这样的完整的大地才是产生梦想的大地。”“人不仅要处理好跟 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还要用道德的观念,对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这就是大地伦理学。

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 如果你能作到这些,就是一个爱鸟者,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

五、课外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六、课堂小结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七、作业布置:收集有关“雁”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秋雁

/归来

大雁归来

春雁

—觅食

爱鸟之情

利奥波德

﹨集会

孤雁

第15篇: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教案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童红霞

一、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大雁归来。

二、整体感知:

①“大雁”什么时候“归来”? ②回到了什么地方?

③它们在这里呆了多久?

④仅仅写大雁回来吗?和大雁相处的两个月时间里,作者还观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动?

三、细读文本,感受情感:

(一)“观赏雁群翔集”

1.听老师范读第4节,圈画出描写大雁飞翔的动词,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

2.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 3.齐读第4段。

(二)“聆听雁语心曲”

1.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雁声音的句子。

2.和周围同学交流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体会。 3.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受、也可想象、联想)

(三)“走进雁儿世界”

1.走进大雁世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欣喜、激动、兴奋、自由、无忧„„) 2.大雁为什么能这么快乐?谁给了它们这份快乐?

(1)大雁:内部的友爱、无私、民主

(2)沙乡:沼泽、池塘、沙滩、粮食„„这块土地,给了它们回家的感觉。

(3)人:沙乡的人们理解它们的需要,不干涉、不惊扰,给了它们一个自由的世界„„ (4)大雁有没有给沙乡和沙乡的人带来什么?(结合最后三段)

3.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三者之间的这一种境界,你会用什么词?——快乐、回家、美好、幸福、和谐„„

四、研读思考:——“感悟作者思考”

1.这样美妙和谐的一种“境界”,是谁发现的?(介绍《沙乡年鉴》) 2.引导关注文中用的主语是复数“我们”,还有谁也在观赏? 他的学生们和家人。读者(通过作者的文章发现)。„„ 3.“我们”是谁?

我们(农场) 我们(的头上) 我们(刚到的客人) ......我们(的大雁) 我们(的春雁) 我们(的大雁集会)„„ ......——我们:作者(人类)、动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脉„„ ——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土地共同体”。

4、你会把自己和课桌、书本、路边的一块石头、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称作“我们”吗?

为什么作者把这一切都称作“我们”?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五、结束语:

1.课堂小结:(幻灯片出示课堂教学内容)

2.寄语:做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以及维护自然和谐的“实践者”,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更因为,地球上不仅仅只有我们。

3.布置一个作业:读一读老师借给你们班的《沙乡年鉴》,能读懂多少是多少。写一句话的读后感。

有“深度”,还须有“温度”

——对《大雁归来》的教学反思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童红霞 (nbtonghongxia@163.com )

一、教学设计思想: 1.轻知识,重文理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 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 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 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2.浅阅读,深感悟

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 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性解读”,显 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 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3.小课堂,大世界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一、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

第16篇: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反思

教学设计思想:

1.轻知识,重文理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 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 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 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2.浅阅读,深感悟

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 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性解读”,显 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 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3.小课堂,大世界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一、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

第17篇: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利奥波德及其作品《沙乡年鉴》;培养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文中描写性的语句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通过解剖关键词理解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雁、对自然万物的情怀,学着理性地去思考人类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自然,学做一名“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努力维护自然世界的和谐。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性的语句,感受大雁与大雁、大雁与自然、大雁与人类、人类与自然等关系者之间的情感和态度。

2.解剖文中关键词,从而理解作者对大雁、对自然万物的情怀态度。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2.深入地理解作者对待大雁以及自然万物的情怀态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天空捍卫小飞军,井然排列人字形。冬天朝南春回北,规规矩矩纪律明。打一动物(大雁)多媒体展示。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大雁是怎样一种动物呢?(多媒体呈现大雁相关资料及大雁飞行图片)今天有一个人要带我们去迎接大雁归来。他,是个很特别的人,特别在哪里呢?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一起来看看《沙乡年鉴》中的这么一段描写:

“他,会在七月的凌晨三点半起床,像地主一样巡视大地和他的“佃农”,在

四、五月的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yù)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也会在雪融时追踪一只自冬眠乍醒而大胆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yòu);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野花的生日,也会在八月经常随兴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画;更谨记着每年雁归来的时刻,并年年替他农场里的山 雀上脚环;而他过早地离开他所热爱的土地是为了扑灭邻居农场的大火 ……” 师:通过这一段文字,你感受到这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是个特别热爱大自然的人、有爱心的人。

师:本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利奥波德,他是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在本文中他是用怎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全文,看看“我”是用什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读课文时请大家做好下面几件事:给各段标上序号;圈点出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看看“我”是用怎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 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表达“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学生自主回答)

(三)检查字词

缄默(jiān):闭口不说话。窥探(kuī):暗中察看。 狩猎(shòu):打猎。凋零(diāo):草木凋谢零落。

(四)走进雁群

作者对大雁生活习性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活习性:(1)定期迁徙(2)笔直飞行(3)善于飞行鸣叫(4)爱寻食玉米粒(5)常以6只列队飞行

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四)整体感知、质疑探究

1.作者是一名爱鸟者,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研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屏幕归纳:南飞的大雁 大雁归来 大雁的觅食 孤雁的鸣叫 雁队组成 夜间鸣叫 大雁的联合观念 2.品位形象性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教师指导: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位语言的形象性。学生合作探究。

明确:(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2)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感受抒情性

(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指导: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②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

③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④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⑤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 (2)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朗读体味。 明确: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4.小结:师生对以上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五)归纳总结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引人深思:我们现在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呢?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六、拓展训练

1、设计问题:到此,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在这一幅幅的画面中,有没有不和谐的音符呢?

答案示例:课文第2节说“11月南飞的大雁”是“一声不吭”的,因为“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这在第4节。 第7节提到孤雁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后一节提到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教师拓展延伸,投影:(1)“大地应该是个女人的模样,一切生物依偎在她宽阔的怀抱——智利·米彻斯特”。(2)《敬畏自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做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3)“老虎遭钢圈套嘴粗绳拴身供游客拍照”的图片。(4)“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动物,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2.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八、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九、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第18篇:《归来》观后感

《归来》观后感

之所以不写影评是因为这部电影不能评,只能悟。如果在影评中探讨剧情,用20个字就可以剧透完毕;如果用影评去探讨特效,商业化,音乐,拍摄手法等卖点和看点,可以用零来评价,因为以上元素一切皆无;如果用影评去剖析那段历史性带有特殊背景的时期,也无从下手,连影片都不能展开来表现,不能深刻的挖掘,否则也不会通过审核。因为影片中人物的遭遇和悲剧的发生,归根到底是由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而造就的,*带给那些经历过的人有太多的苦和痛,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但是通过电影和之前了解的历史,真正能够领悟到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张艺谋导演能够直面那段历史时期,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说起张艺谋,除了曾经那些经典的影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这部电影总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旋律简单但意义深远,曲调悠扬而记忆犹新。巩俐和陈道明的表演很到位,对人物角色的把握准确,刻画鲜明,观众的确被他们的表演打动了,对于两位演员在本部电影中的表现我可以打满分。这也是我看完电影最大最深刻的感受,史册型演员的搭配模式太强悍了,在当下商业电影横行的时代,这样一部文艺电影,艺术电影还是能更多的去唤起观众内心对过去的回忆和反省,那些有过共鸣的人自然就会被感动。对于观影我有几点提示:

1、本片适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老年观众观看,至于中青年观众想在观影中达到终极满足体验的条件,必须是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观众时刻都要把自己想象成为那个年代中的男女主角,同时能够理解张艺谋导演的用心和意图才能有好的效果。

2、本片没有商业广告植入,甚至没有映前广告(可能是我看点映的缘故),没有绚丽的画面,没有太多的对话,没有复杂的剧情,不是3D片,给人以苍凉、苦闷、悲伤的感觉,有可能造成观后心里不舒服。

3、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仅仅表现了一部分内容,而且剧情的开展相对缓慢,节奏也比较慢,对于追求快节奏电影的朋友可以忽略。

4、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导演的诚意,一部没有商业化的电影如何来吸引观众呢?电影发人深思,挖掘人性,对人性的刻画,对主角心理的刻画相当到位。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片,感人至深的爱情片,能让我感动到哭的电影不多,但是看《归来》,我哭了。

5、演员表演到位,100分。对于喜欢巩俐,陈道明老师表演的观众可以大饱眼福,虽然有刘佩琦、闫妮、陈小艺、张嘉泽、郭涛、丁嘉丽众多前辈们的客串表演,但都是戏份很少。

总之今天是母亲节,陪父母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和家人都十分满足,我父母对这部电影有很高的评价,在此祝愿各位母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第19篇:学习归来

学习归来

6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珠江路小学举行的小学数学“以生为主,自主高效”课堂研究会,认真学习了三位老师的精彩讲课,受益匪浅。我教数学的时间不长,不仅理论性的知识匮乏,实践性的知识也比较欠缺。今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现将今天的收获跟老师们分享一下。

一、情境新颖独特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三位老师情境的创设新颖独特,值得我们学习。刘老师讲授的《图形的周长》,创设了小黑和小红两只蚂蚁比赛的情境,此情境富于儿童化,学生愿意看也愿意学,非常的有创意。赵老师讲授《平均数》这一课时,首先出示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篮球明星——姚明,让同学们猜姚明的身高,从而轻松的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求篮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张老师讲授的《分数乘整数》,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谁知道是什么意思?5个10是多少?怎样列算式?通过同学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引出了他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将古典文化与数学相结合,我还是头一次听到,着实让我们的眼前一亮。

二、小组合作,以生为主

三位老师将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中,从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如刘老师让小组合作测量规则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边长并计算它的周长,小组之间的分工非常的明确,测量的、记录的、计算的,学生们有条不紊的进行,学习效果非常的好。赵老师让小组合作计算红队运动员和蓝队运动员的平均身高,学生分工明确,有念数的、有写数的、有操作计算器的,计算速度快并且正确率高。敢于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做引路人,这三位老师做的非常好。

三、点睛之笔

孟主任在最后评课的时候说:高效的课堂最主要的是反馈。学生学会了多少要及时了解,才能对症下药。其次是课堂管理。高效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要学、愿学、乐学,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在评课中,有位老师提出了他的三点建议,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没有做到。

1、在小组汇报时,如何让其它学生也能安静的听?

2、在小组汇报结束后,可否让学生来评价?

3、当学生计算错误时,我们给他指出,可否让出错学生再讲解一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这三点,相信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越棒。

第20篇:家访归来

家访归来

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 现在的联系方式很多,诸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等,为

什么要跟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呢?可是当我真正踏入本次家访之路时,我才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

12月6日利用下午放学休息时间,我带领几个学生到我班薛栖息家中进行家访。薛栖玺是我班一位聪明好学的孩子,但身体一直不太好。最近又因滑膜炎住院治疗。出院后在家修养。我事前为薛栖玺准备了礼物,一同去的孩子也自己做了心意卡。来到薛栖玺家,我们受到了家长的热情接待。在询问了薛栖玺的病情之后,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跟薛栖玺交流着最近班里的情况,还争着为薛栖玺补课。薛栖玺也为几个同学展示了在家中制作的科学小制作,还为同学弹奏了三首钢琴曲。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着她们的笑声,我和薛栖玺的妈妈都很开心。

家访完出来,已经是华灯初上。迎着寒风,心里却如春风般温暖。看来家访真的很有必要。家访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同时大家长的热情好客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

和我同去的学生陈文彬甚至问:“老师,您什么时候到我家家访啊?”相信很多家长对

老师的到来,都会非常热情。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学生本人也会感到:原来自己并不

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老师的心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总是在注视和关心着自己。

总之,家访让我受益非浅,既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又使我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我们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一些隐性的问题,找出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可以从根源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加强家校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归来口号
《归来口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