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求谏

发布时间:2020-03-02 08:12: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求谏》导学案

〖晨读在线〗

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① 这是倒装句,应为“时复远望”,有时又远望。这句和上句极力描写对松树的亲爱,近挂而又远望。

② 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 白话译文: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1) 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文化常识〗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解读文本〗

1、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流言始于口无遮拦地陈说

关于流言,从古至今就有无数的人被它伤害着,它像一匹快马,肆无忌惮地奔在了任何一个角落。人们越是知道它的危害,就越是兴致勃勃地重复着。于是,今日的流言,已经不是“三人成虎”的骇人听闻,也不是“碰瓷讹人”的社会通感。它已成为每个人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而造成的后果,成为我们认识一切真相的绊脚石。

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发达,人们就越自我,表达观点的意愿就越强烈。茶余饭后,几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谈天说地。他们的话题还往往都是些报复社会的负面调调:物价太贵,收入太少;犯罪太多,好人太少;福利不多,收费太贵„„„一言一语都是对社会的不满与不信任。这样的人多了,还有什么社会的形象可言呢?这样被扭曲、被诋毁的事实,这么多的不信任,也许就成了滋生流言的温床。

虽然如此,“流言止于智者”,内心明理自重之人,不会轻易去抱怨社会的不公。但最让人心寒的,是畅所欲言者口中的不幸者,是被当作教材与例证的受难者。一个家庭的不幸,就会被渲染成整个社会的不幸,一时的低沉,可能就被断章取义成一生的失意。夸张,渲染的伎俩自玩不厌。谁说这不是每个人口无遮拦发表个人意见的结果呢?

昆明事件发生后,所有的即时通讯工具上都挂满了血腥的图片,都写满了各种版本的事件描述。主流媒体呼吁停止传播血腥图片,一些人便跳起来指责媒体隐瞒事实了。我们对于“真相”与“观点”的认识是不是出现偏差,对“言论自由”与“胡说八道”没作出区别?我们应该知道一些事,即使是真的,也不代表人人都有资格评述。一些现实,我们需要报有足够严肃与敬畏、或愤怒与痛恨,而不是侃侃而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鲜少感受到“实事求是”的力量,也很少找到主流认识的权威。这只因每个人都变得健谈,流言也就无孔不入了。

当我做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我的长辈告诉我它们是假的,是粉饰的;当我坐在历史课本前看着书,老师告诉我它是美化的,是片面的„„每到这时,我总无言以对,因为有时“不语”也是一种智慧。既然做不到君子一般“契阔谈宴”,又何必口无遮拦地说着,变成一个无知无礼的人呢?

《求谏》导学案答案

1、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 “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求谏

《求谏》学案

求谏练习题

《求谏》学案

求谏教案

《求谏》阅读答案

《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教学简案

求谏导学案1

高二语文《求谏》2

求谏
《求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求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