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3: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课程作业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的分析》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的分析

【摘要】在当代复杂的社会形式和裹挟着“商业性”与“媚俗性”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人恋爱中出现了大量的时代性病症,本文结合社会现实和一些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从大众文化理论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中的“媚俗性”和“仪式抵抗”问题。

【关键词】 青年 恋爱 大众文化 媚俗 仪式抵抗

中国人婚恋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封建社会,由于礼教的束缚,中国人的婚恋一直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一切都必须合乎礼仪。随着现代民主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婚恋自由成为青年的一种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当下大众文化潮流下,当代青年婚恋观正随着社会变迁而悄悄的变化,青年在婚恋关系中的主体意识、个性心理得到增强,但恋爱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功利心理、忽视道德规范行为也在增长。特别是在裹挟着“商业性”与“媚俗性”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婚恋逐渐由两个家族的事情,变为两个人的事,最终变为一个人的事。

一、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

当代青年婚恋观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只做简单陈述。

在恋爱观上,中学出现大量的早恋现象;更多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恋爱只是暂时的生理或精神需求,恋爱与婚姻是脱节的。

在选对象的标准方面,中国人传统的择偶标准是“门当户对”,而当代特别是当下,择偶的标准是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喜欢不喜欢在很多人看来已不是主要因素,现在出现的引人热议的“小三”(第三者)、情人,就是典型的带有这种思想的人群。

婚前性行为方面,当今婚前性行为十分普遍,很多人做这种调查,普遍出现的情况是,当代中国人婚前性行为很普遍。

婚礼时间上,古人迷信,传统婚礼的时间往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今人也并非完全的不注重这个问题,只是注重的原因并不再是迷信,而仅仅就像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仪式,没有必要一定去遵守这种“仪式”,但是也没有必要刻意打破它,它仅仅是被作为一种神圣的习惯性仪式而被执行着;另外当代青年在婚礼时间上会特别注重安排在节日,这不仅仅是因为节日一般是在假期,更重要的恐怕是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或者说新型“迷信”仪式。比如说社会上出现的,在七夕这一天青年男女蜂拥而至去领结婚证,或者集聚在七夕、情人节、国庆节、五

一、中秋等节日举办婚礼。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时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在奥运会开幕式当天领结婚证或举办婚礼,甚至将要生产的女性将孩子的出生日期有意提前或推迟到这一天,从而产生大批“奥运幸儿”。

婚礼样式与规模:当代绝大多数中国人举行婚礼的仪式(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和部分偏远地区)都是西方式的,这是随着西方文明异同传进来的,中国传统的

婚礼仪式几乎被全部摒弃。在婚礼规模上力求奢华,很多青年男女结婚要花去所有的积蓄,甚至要欠下一大笔债务。娱乐明星张杰与谢娜的婚礼花费3000万人民币。

不婚或闪婚现象也十分突出。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青年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媚俗”心理和“叛逆”心理。这将在文章的第二具体分析。

二、恋爱观的“媚俗性”和“仪式抵抗”

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媒介走向“媒介文化”。大众文化的传播借助新媒介如虎添翼,因而有人便将大众文化直接成为“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更注重视觉性的感受这也正好迎合了青年群体的浮躁的性格特性,他们对“漫长枯燥”的精英文化兴趣不大,而对有直接视觉刺激的媒介文化有特殊的亲近感,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电影以及一些校园青春小说。

韩国电影《新娘15岁》(2005年),以15岁的少男少女怀孕生子的故事作为题材的电影。浪漫真挚、天真无邪的感情,掌握这话语权的家长和社会的阻挠,一系列“迎合”青年心理的情结,无疑会对少男少女们触动很大。还有美国的《太坏了》(2007年)同样是以中学生的放肆和对爱情的萌动来表示对即将面临的不可知的未来恐慌。台湾类似的电影也比较多,类似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十七岁的天空》《蓝色大门》《听说》《五月之恋》《盛夏光年》,还有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等,都是此类题材的电影。还有一些列的青春小说青春小说,比如《恋空》,一个女生与两个男生的恋爱纠葛,庸俗化的情节,浪漫的恋爱誓言,博得青年男女的眼泪的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恋爱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其他的诸如明晓溪《泡沫之夏》等,郭敬明《夏至未至 》《悲伤逆流成河》等不胜枚举。

而这些电影、小说在网络、校园流传,无疑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根据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观念,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目的,驱动着它不断的追求经济利益,而且它能够整合它的消费者。“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有意地自上而①下整合其消费者”,阿多诺将大众文化看作是一种工业,突出强调了它的商业性,同时指出文化工业对它的消费者自上而下的“整合”,并把虚假的、标准化、伪个性化话的文化产品强行塞给消费者。文化与市场结合后,大众文化创造者的创作目的逐渐转为纯粹的营利性。因而他们便与青年消费群体达成了某种默契——工业文化生产者生产“庸俗性”“叛逆性”产品,青年群体极力去追捧,从而“上当受骗,心甘情愿”的奇特景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青年群体顺其自然地产生“媚俗心理”和“叛逆心理”。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是媚俗艺术,卡林内斯库说,“媚俗艺术是作为中产阶级趣味及其特有的间暇享乐主义的表现而出现的”②。在中国,大众文化消费主体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模糊的群体,大众文化消费主体很大程度上包括新兴的青年群体,大众文化体现着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与青年亚文化的结合。卡林内斯库对媚俗艺术做过这样解释:“可以很方便的把媚俗艺术定义为说谎的特定美学形式。„„它出现于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其时各种 [德]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赵勇译。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6月第六期,42页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266页 ②①

形式的美就像服从供应与需求这一基本市场规律的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可以被社会性地传播。”因而媚俗艺术就可以被用来指称商业体制下的大众文化。这种商业体质的文化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欺骗性”“自媚性”①,它给青年群体造成了不知不觉的“媚俗”心理。

下面选选取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具体分析。

比较有典型意义和影响力的当属2011年的泰国影片《初恋这件小事》,这部影片在中国上映后风靡全国,特别是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影片讲述了一个平凡甚至有点笨的初一女孩小水暗恋并追求优秀、善良、帅气的高一男孩阿亮的故事,由于小水太平凡——长相平凡、功课一般、体育一般,无法与优秀的阿亮相比,首先给故事垫下了难以实现的基调,之后则是小水在朋友们的支持帮助下努力改变自己并试图接近阿亮,然后故事就发生转折,小水在“爱情”的驱动下,奇迹般的变得漂亮迷人,功课、体育也突飞猛进,在初三时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毕业时小水终于对阿亮表白。然而这时故事出现巨大转折,爱情的拦路虎出现了,阿亮的好哥们阿拓也喜欢上了小水,阿亮对阿拓承诺不去追小水„„直到九年后,她未嫁他未娶,故事再一次庸俗地让他们走到一起。故事结束。

其实这看似美好的爱情故事背后是一系列的媚俗话语。首先,小水从一个平凡的青涩女孩变为一个漂亮出色的人见人爱的少女,本身就具有浪漫的童话性,电影在虚拟环境下 “圆了”无数少女不可能实现的梦;其次,在小水变化之前,阿亮对那个毫不起眼的小女孩没有任何感情,有的只是一种同情,他们所谓的相互喜欢,是建立在小水发生惊人的变化的基础上的;再次,小水表白后发现阿亮其实一直也喜欢这她——前面已经说了这是一种错觉,这种暗恋了对方多年突然发现对方也喜欢这自己的庸俗情节鼓舞着屏幕前的少男少女大胆地去表白,而事实确会无情地碰壁;最后,男女主角分割9年后发现原来这是个误会,双方一直等着对方,导演让男女主角在一片热泪中走到一起,媚俗性达到了幼稚的程度。

国产片《十七岁的单车》中涉及的爱情故事,也是划上了浓厚的媚俗色彩的,故事中与小坚产生矛盾的潇潇毅然选择了车技高超的男孩作为自己的伴侣,这确切的表明伴侣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到底喜不喜欢他们的恋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恋人以及他们恋人的品质(是否漂亮),这种情况下,男/女朋友就成为一种符号,有没有对象成为青年男女身份的符号象征,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男/女朋友,只是喜欢上了自己有男/女朋友的那种身份。而这种心理需求,正是对主流话语的“仪式抵抗”。同样,不仅是恋爱对象,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里的“主角”单车,也是媚俗的最集中体现,在影片中,飞达快递公司经理讲出了山地车不再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资本和权力,是农民小贵融入城市生活,为公司赢得良好信誉的资本,更是小坚在同学们面前表现炫耀自己的权力。所以影片中小坚与小贵之争并不是简单的单车之争,而是身份与权力之争。

青年的心理发展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大众文化旋风般风靡全国的时候,受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青年群体。而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也正是“从中产阶级文化到青年亚文化”②。所谓的青年亚文化,即是二战后在西方兴起的、反映新兴青年群体思想的文化形式。青年亚文化的崛起使大众文化不断地与之交融,最终形成一种青年亚文化色彩浓重的大众文化形式。

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28~231页

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页 ①②

青年亚文化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因而充满了青春期的叛逆色彩。而这种文化形式正好符合了感觉受到压抑的青年群体的狂热追捧。青年群体在家受到父母的约束,在学校受到老师的管制,刚踏入工作领域又收到来自上司的压迫,因而在心理上需要突破口,而青年亚文化正好给他们找到了出口,在那里他们无所顾忌,表示他们对主流的强烈不满。他们会留各种怪异的发型,穿着奇异、说脏话、跳迪斯科、集体舞,唱摇滚、打群架,甚至群居、吸毒做出一些列惊世骇俗的叛逆之举。当然在恋爱方面,他们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国内几乎所有的中学都反对学生恋爱,尽管当下有少数家长不表示反对,但绝大数家长仍然不敢拿子女的未来铤而走险,同样坚定地站在主流话语一边,极力反对孩子在中学恋爱。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往往对性具有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和向往。因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在长期的压抑下,青年很容易产生了叛逆心理。而这种叛逆心理的产生,是得到了大众文化的引导和认可的。

综上,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媚俗性”有密切的联系。在当下媒介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很多中国青年逐渐形成的婚恋观是带有浓厚的“媚俗性”和“仪式抵抗”色彩的。大众文化在给当今社会带来巨大的消遣娱乐功能的同时,它的弊端也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3] [德]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赵勇译。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6月第六期

[4]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论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骆剑琴:《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人民论坛,2011年29期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

影响当代青年基督徒婚恋观之因素调查

对中国青年婚恋观的社会调查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哲学思考

论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

青年婚恋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的分析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的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