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堂乐歌

发布时间:2020-03-03 11:0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蒋婧

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

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 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 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即在推行某种思想方面,音乐比语言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当然,在激发民族斗志这方面也不例外。

然而,要想使广大民众产生相同的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得唱相同的歌曲,自然的学校音乐教育便应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了。“学堂乐歌”也就应运而生了。1907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初等小学设“唱歌”课,高等小学设“乐歌”课。“学堂乐歌”正是人们对这些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和唱歌课程的称呼。

二、学堂乐歌的教育理念及其表现 在“救亡图存”、需要唤醒国民的民族斗争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学堂乐歌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开放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向西方学习的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因循守旧、闭门造车,反对封建文化、封建意识,把学习西方音乐知识,要求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己任。于是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有识之士开始大力宣传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这水深火热的形式下产生的学堂乐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它的教育理念。

1、向学生传播西方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猛醒,迫在眉睫的亡国之势使更多知识分子有了危机意识。经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之所以迅速增强,与政府开始重视教育,使学校课程变革有密切联系。正如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日本比我国先行一步采用西方学制并在实施中加以改造。他们聘请欧美音乐家在日本任教,编印的音乐教材也直接或效仿欧美歌曲作品,从而奠定了以西洋音乐为音乐教育内容的方针。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今日不从事教育则以,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缺者。”还指出要想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就应该走出去向别国学习。学堂乐歌的发起人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都是从日本留学归国任教的,因此他们的乐歌创作甚至课程制度都是效仿日本,从而也向我国学生传播了西方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以达到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教育的目的,并且希望能产生日本明治维新的效果。

2、对学生进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这一思想成为了当时乐歌创作的主流,成为当时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乐歌的题材。例如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黄公度作词的《军歌》、辛汉作词的《中国男儿》、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等等。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指出:“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尤其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音乐教育更是社会情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陈世谊写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中提到日本之所以能够强盛,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中的军乐课的普及。学校中的军乐被视为原动力。因此,作者呼吁应立即将音乐教育设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设立音乐学校,教授军乐课。“军歌”中的代表性作品有:黄公度作词的《军歌》又名《出军歌》《军歌九章》等,另外还有《出征》《从军歌》《行军》《学生军》等。

3、破除传统封建思想,宣传民主自由思想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下,“谨慎度日、规规矩矩”不敢有半点逾越“规矩”想法,可以说国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深受封建旧思想的残害。有识之士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于是在音乐大变革的时期,也用学堂乐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追求民主自由思想,批判封建传统思想。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的一要件。”梁启超的音乐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当时人们急切盼望冲破封建束缚、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因此,呼吁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的一系列乐歌便产生出来,如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沈心工作词的《女子体操》和《缠足苦》叶中冷的《妇人从军》等。这些乐歌的传唱收到了不可低估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试卷中提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其理甚谬”。“三纲谬彰彰明矣”,公开向封建旧道德宣战。

4、培养一批音乐师资队伍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没有音乐教育课程,但在章程中提到,外国中小学堂皆有唱歌音乐一门功课,只是由于我国缺乏音乐师资,师范学堂的学生便无法接受音乐教育。这就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培养音乐师资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于是培养音乐师资也理所当然成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任务之一。

学堂乐歌的迅速风靡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它的学习当中,而具有新思想、新方法的音乐教师的需求问题便凸显出来。为了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学堂乐歌急需教师的需求,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教师来我国担任教学,而当时主要的师资来源便是聘用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当然他们主要向学生灌输的便是资产阶级思想,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也置之不理,这样便不利于我国发展自身的音乐文化,于是我国自行培养音乐师资势在必行,同时也能解决音乐师资匮乏的状况。

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归国任教,他主办了“乐歌讲习会”、“美育音乐会”为当时音乐师资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师范学堂也开始设置相关专科,以培养专业的乐歌教员。

三、学堂乐歌在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爱国知识分子沈心工,李叔同为寻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研习音乐,并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经验带回国内,从而掀起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大变革,“学堂乐歌”这种新型音乐教育形式兴起。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其所产生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开启了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

1、从学堂乐歌开始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并且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中,音乐课列为正式课,每周1—2课时。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中学将乐歌列入正式科目每周授课1小时。由此可见,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雏形。将乐歌引入学堂,使得新一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并对以后如何开展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开始有了正规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并开始培养专业音乐师资。

在学堂乐歌初始阶段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正式的教材或歌集,再加上师资的匮乏,我国早期的乐歌教育只能依赖于日本的教学内容。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留学归国,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龙门师范等校教授乐歌课,并开始自己编写歌集。同时他开办了“乐歌讲习会”、“美育音乐会”以培养专业音乐师资。

曾志忞、李叔同等许多音乐家、教育家也先后编辑出版了各种歌集和音乐教育理论书籍。据统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出版了约四十多种音乐教科书,包括乐理、乐歌、琴法等,收录了约1300多首乐歌。

3、开始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民国时期,在进行学制系统改革的同时,也对各类学校的音乐课程作了明确要求,如1923年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规定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普通乐理;使学生能唱单复音歌曲;涵养美的情感与融合乐群精神;引起欣赏文艺的兴趣。由此可见,正是学堂乐歌的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使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规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也逐渐趋于规范,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开始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实际是宫廷教育,民间传承教育,归根到底是对少数人的教育。真正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为起始点的。学堂乐歌是在本世纪初中国民众缺少美育,并呼唤美育的饥渴中诞生的。它使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系统教育,培养了第一批现代音乐师资队伍。

四、学堂乐歌对其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在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已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作为中国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它对其之后的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笔者看来,学堂乐歌对其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影响了此后的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学校歌曲的发展。 在学堂乐歌之后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中“乐歌课”仍在延续,虽然此后学校中音乐教学内容逐渐多样化,但唱歌课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堂乐歌初期的乐歌作品至今还被用于小学音乐教材中,如沈心工的《赛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选曲填词为主的创作方法编创的各种乐歌集还在不断出版,如1936年出版的《简易学校及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音乐》、1935年出版的《中学新歌集》等。并且学校歌曲在形态上一直延续着学堂乐歌简洁通俗、明快积极的风格,与之一脉相承。

第二, 影响了此后专业歌曲的创作。

学校音乐教育离不开歌曲创作,学堂乐歌时期歌曲创作的方式方法都影响了之后专业歌曲的创作。学堂乐歌时期歌曲创作的一贯风格是:在西洋创作方法的运用上又带有中国特色,并保持通俗质朴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中国歌曲创作,延续了学堂乐歌通俗质朴的大众风格,而且多数象传入中国的西方歌曲那样具有明确的节奏和音高,易于为大众所学习和传唱;并且也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如肖友梅的《五四纪念爱国歌》、赵元任的《卖布谣》、黎锦晖的《背书歌》等都是以符合中国人民听觉习惯的五声旋律为主,并适当运用西洋创作方法,从而达到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特点。

第三, 对此后音乐类书籍、杂志编辑出版的影响。 学校音乐教育也离不开音乐书籍、杂志的编辑出版。学堂乐歌时期,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音乐教育家们就已经积极编辑出版了各种音乐书籍、杂志。如:李叔同编辑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沈心工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6集)》、《民国唱歌集(1-4集)》、《心工唱歌集》等。从学堂乐歌专门性音乐教材的编写受到启发,进而在20世纪30年代间出版了大量专门的音乐教材,包括幼儿音乐教育12种,中小学音乐教育96种,师范高等音乐教育5种。

辛亥革命前70多年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的这段时期,随着“新学堂”的发展,一些学堂乐歌方面的歌集出版了约35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歌集有:沈心工《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李叔同《国学唱歌集》,辛汉《唱歌教科书》,叶中冷《小学唱歌集》、《女子新唱歌集》等。

学堂乐歌作为新式学堂音乐教育的开端,它的启蒙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当前我们在研究和解决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时,不如回到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源头——“学堂乐歌”中去,从中发掘它对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启示,从中学习其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纪音乐发展的原因,从而为现代学校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汪朴.清末民初乐歌课之兴起确立经过 [J].中国音乐学,1997.[5]严凤、翁晓宇.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J].人文视点

[6]陈燕婷.学堂乐歌研究综述 [J].音乐理论,2002.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

走进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详案

教学设计_高中音乐_学堂乐歌

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堂乐歌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人音版高中音乐说课稿 学堂乐歌说课稿

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

《欢乐歌》说课稿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学堂乐歌发展 乐歌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