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14:47: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文本

案例名称: 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项目负责人:

叶 高 填表日期: 2012年8月18日 学校(盖章):

滁 州 学 院

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一二年五月 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实践教学案例文本

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叶 高

当我们回顾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如果没有大包干精神,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必须进一步发扬大包干精神;在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大力弘扬沈浩精神,积极倡导不唯书、不为上、勇字当头、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一、实践教学案例文本

案例文本载体

(一):大包干纪念馆

大包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怕风险、敢闯敢干的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精神。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大包干的历史功绩和精神动力将愈益显现。

凤阳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以此建立的大包干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馆内分主展厅、多功能厅、附展厅、餐厅等部分。主展厅由《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组成,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大包干纪念馆已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案例文本载体

(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

沈浩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选派干部的先进典型。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于2010年6月底在沈浩同志生前战斗了6年的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小岗村建成开放。

整个陈列室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陈列室里陈列了沈浩同志生前办公和生活中

1 用过的部分实物、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及300余幅图片,再现了沈浩同志生前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成果。陈列室已经成为纪念和缅怀沈浩同志的重要场所,是党员干部学习沈浩事迹、弘扬沈浩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

案例文本正文:

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率先突破的。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创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起步,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一)18颗救命的红手印

在凤阳县一个名叫小岗的村子里,发生了中国最具影响力一项举措:大包干——18位普通村民用红手印拯救了自己,挑战了权威,创造了奇迹,成为标志我国农村改革起点的里程碑。

大包干的诞生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小岗村贫穷落后,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农民基本温饱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每年的秋收过后,一家老小都外出流浪,生活举步维艰。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时任村副主任的关友江带领十几位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签下了“生死契约”,从此小岗人的生活发生改变。

从1978年开始,安徽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国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后来,中央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合作经济的一个经营层次。

时隔34年,思考那18颗红手印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什么?给城市带来了什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知道,任何一场真正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都不是先知们的启

2 示,而是人民为自身解放而创造的。历史经验显示,改革往往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置之死地而后生。那18位敢于说不,敢于斗争,敢于实践的农民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中国普通农民的勇气与智慧。看着那18颗红手印,读着“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我们社员自己的”的顺口溜,我们需要更深刻的思考,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面对权威、理论、文件、制度的定向思维和固守思想时,要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时刻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农民的选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动力。小岗人率先实行的农业大包干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长达二十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政社合

一、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的彻底解体,而且开启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闸门。小岗人这种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成为当代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铭记,无论是学习与生活,大事或小事,遇到疑惑,遇到不解,一定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所谓的权威面前,敢于驳斥和否定一些不合时宜的“真理”,用创新的思维寻找科学方法,用实践证明与时俱进的真理所在。

(二)走向富裕的98颗红手印

“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小岗村,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2004年2月,沈浩作为省委组织部第二批选派干部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时间为3年。遇见他的村民并没有投来盼望的眼光,而是带着冷漠发问:“一个省城的年轻人,镀金来的吧?”走进小岗村的沈浩,所见所闻出乎意料。冷漠的话语并没有冷却这个不服输的皖北汉子的如火热情,反倒让他变得更冷静,他说:“群众表现出的冷漠,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他们要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他花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108户人家挨家挨户跑了两遍,与每一位村民促膝谈心,反复念叨一个道理:小岗村只有发展才能富裕。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沈浩和众村民的良苦用心,被命名为“友谊大道”的水泥路高质量完成,节余了一半资金。这之后的小岗,新事一桩接着一桩,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全部收回;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修起了小岗农贸市场;建立了村卫生院;住房工程让26户困难群众率先搬进了二层新楼房;村里还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建的大包干纪念馆,成为凤阳乃至安徽省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3 沈浩带领村民发展农业、旅游业,外招科技人才,引进科学技术。他带领农民大面积种植葡萄,办葡萄文化旅游节。同时在市县帮助下,他先后引进小岗面业、小岗钢业、捷成皮业、节能电器等企业。同时总投资1.5亿元的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建成投产,总投资1.5亿元的现代蔬菜产业园开工建设,由香港普朗特国际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的小岗村生态农业产业园成功签约。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3年被突破。2006年,一纸摁着98颗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这98颗红手印开启了小岗的富裕之路,开启了小岗人走向灿烂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比摁下一个红手印更能表达一个中国农民的情感?掏心扒肝的心愿,都浓缩在这一个个红手印里。组织上征求沈浩的意见,他低着头半晌沉默,家有老母妻女,他牵挂。然而,他终于还是抬起头,做出了留下的抉择。98颗红手印,拴住了他的心„„他引领小岗,振翅高飞。

(三)寄托梦想与思念的红手印

沈浩为小岗付出的一切,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对小岗村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勉励沈浩说:“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面对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沈浩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把小岗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2009年,或许是很平凡的一年,但对于小岗村的村民来说,这一年不同寻常。2009年秋,眼看沈浩的第二个3年任期即将结束,小岗人再也坐不住了。9月24日,小岗村村民又摁下了186颗红手印,再次挽留省城来的好书记。这纸红手印,寄托了富裕起来的小岗人更远大的梦想„„

但不幸的是,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倒在小岗村工作的第一线,年仅46岁,噩耗传来,小岗村上下无一不为这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痛哭流泪,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的上街为沈浩书记送行,小岗村村民舍不得这位好书记,于是第三次按下手印,将沈浩同志骨灰安葬在小岗村公墓,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小岗村,让他看着小岗村今后的发展。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沈浩不平凡的足迹,感人至深的业绩,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忠厚老实

4 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电影《第一书记》以平实、日常化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了沈浩短暂而绚烂的人生6年春秋,沈浩把一腔的爱都给了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因为他不仅仅是儿子、丈夫、父亲,他的血管里,还流淌着土地给予的爱,流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他是多么普通的一个人,又是多么特别的一个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鞠躬尽瘁;作为一个儿子,他令老母亲痛心;作为一个丈夫,他留有亏欠;作为一个父亲,他遗憾懊悔。能这样奉献自己,燃烧自己,沈浩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无尽的思绪里,向着他心中的忠诚前行着,前进着。

小岗村如今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小岗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红手印,一次次为自己创造了幸福和成功。而梦想的旅途还未走完,相信小岗人定会继续拼搏,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二、思考讨论题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理性分析和深刻揭示农村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理清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明确下一步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重点。如何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

(二)沈浩精神的形成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他用生命给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党课。联系实际,请阐述怎样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姿态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为推动安徽全面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案例解析

(一)大包干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不唯书、不唯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是勇字当头、甘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三是善于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在改革中既敢闯敢干,又讲求科学理性。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不仅是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需要,而且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沈浩同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6年来与小岗人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群众,把无限的爱献给百姓,深刻地把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统一起来,把党性自觉与人格情操统一起来,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精神真谛,在新的历史时期缔造了沈浩精神。

四、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的辅助教学。

本案例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包干精神,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生活现实,最终得到决策层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中所蕴藏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才促使大包干最终从幕后走向前台,赢得向世人展示实绩的机会,挽救了当时惨淡经营的中国农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大包干的发源及其重大意义,大包干在农村就是一场伟大革命。

(二)沈浩同志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从群众最关心,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干实事,赢民心。他树立了当代共产党人的楷模和精神丰碑,弘扬他无私奉献、扎实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30多年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不但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告别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时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市场在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尽管如此,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制约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因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得到有效治理和根本解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扩大,以至于我们党不得不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经济体制具有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的特点,其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和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势必陷入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的被动局面。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形势下和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

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

农村改革发展30年大事记

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改革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启示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