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农村改革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3:10:23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汇报

XX镇位于XX市南部,三县交界处,96平方公里,83个村, 8.7万人,耕地7.8万亩,是XX的农业大镇。XX镇于10月份召开了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动员大会,下发了实施方案。我们紧紧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封闭运行等基本原则,紧密立足镇村实际,努力在农村土地产权、农村土

地承包、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积极实行“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和农民组织化步伐全面加快,“东有板鸭、西有香菇、南有瓜果、北有苗木”的四大特色农业片区已初具规模,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XX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的试验正稳步开展,全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XX市级以上9家),注册资金3150万元,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6万亩,合作社利用土地使用产权证贷款500余万元,利用三户联保贷款5600万元。

一、试验改革进展情况

1、深入开展了“三位一体”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建立XX镇产权交易所,制订了工作制度、工作程序,推进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目前从农商行抵押贷款500万元,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新发展种粮大户3家,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规模和现代农业发展。

2、XX镇被XX市确定为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镇,修编了小城镇总体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新农村建设。XX镇杨仓社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建筑面积达6.6万平方米,明年将整体搬迁上房,将小城镇打造成产业中心、区域居住中心、社会服务中心。

3、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首先在白楼、苑庄、北李庄等村开展,3个村正在进行土地承包的资料的摸底登记。

4、农村资产产权化改革已对83个村资产资源进行清产核资登记,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集体资产监管,对村集体各类资产、资源建立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

5、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试验,拟建立镇级三农服务中心1个,建立村级“三农网络直销服务超市”8家。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里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镇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管站,具体负责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实施。财政部门积极争取支农资金,加大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金融部门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涉农信贷办法,简化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抵押担保贷款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国土部门在调整城乡用地规划和用地指标及土地出让金使用上给予政策倾斜;工商、税务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农业办要落实好各项农业保险政策,努力化解改革试验的风险。

(二)切实加大政策支持。

1、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镇财政设立100万元的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围绕改革试验区建设及时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整合涉农资源,争取各类支农扶持项目和专项补贴补助资金,集中财力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

2、落实土地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宅基地、废弃地、空闲地整理、复垦和农村土地治理、合村并居等,在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项目范围后置换出的用地指标,除优先用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外,主要用于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保证用地指标出让收益全部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先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兴办社办企业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手续,主要用于兴建农业用仓(机)库、生产管理和加工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保证合作社农业规模经

推荐第2篇:农村改革

中国电器之都——柳市的历史改革情况:

1982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袁芳烈听到这一句感慨万分。三个月后,温州市委召开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参加的发展经济重点户、专业户表彰大会。人们怀疑是要“一网打尽”,暴发户们都带着脸盆铺盖出发,亲朋好友间含泪相送。

可是在大会上,袁芳烈说,你们是发展我们温州农村生产力的先进代表,大家要向你们学习。温州满街敲锣打鼓,贴上许多“劳动致富光荣”这样的标语,气氛热烈。

但是刘大元们的心情,却一直低落。

袁芳烈经过调查,认为抓“八大王”的事错了,决心给八大王平反。他甚至专门与中院院长谈话,“我说错了我负责,你没责任,我是市委书记,第一把手,错了不会叫你院长去担,出了事我承担。”

终于,刘大元等人盼来了平反,这是1986年的一天。来人居高临下,语气冷漠地宣布几人无罪。刘大元忍不住反唇相讥,“这算什么平反呢”。宣判人被激得无话可说,怒气顿生,掏出手枪啪的一声放在桌上。但刘等三人并不理会,神情倨傲,扬长而去。

尽管八大王事件已经平反,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政治气氛仍然严肃。1986年,一个同情他们的记者在《江南报告文学》上发表文章,写刘大元在如何上下奔走,并捐5000元钱为柳市搭建彩色电视差转台云云,涉及身份处只字未提。

时值政策敏感期,全国上下各新闻单位无人敢直接论及八大王处境。只有刘大元心知这记者是从侧面呼告支持,拿到杂志后,潸然泪下。

1985年,晋江假药案震惊全国,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力挺“去粗取精”,支持农民致富,但却因之落马。而巧合的是,项南挂冠前夕,即1986年1月,曾经来过柳市。柳市和晋江,中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

实际上,整个八十年代,柳市都在光影交织中度过。

1983年3月,熟悉温州的王芳出任第七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这年末,1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农村商品生产发展新动向》。该文在报道温州地区几个专业基地时,重点报道了柳市五金电器生产的情况及新鲜经验,肯定了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嗣后,温州电视台专题录制《柳市崛起之谜》电视记录片,在温州地区广为播放。 1984年3月1日,中央转发农牧渔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报道指出:发展乡镇企业的总方针是热情支持,积极引导和管理,使其健康发展。并提出乡镇企业的范围是从过去的公社、大队两极扩大到农民联营企业,其他形式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

为此,乐清政法部门释放了在押的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矿灯大王程步青和翻砂大王吴师廉。使受挫的柳市低压电器生产重发生机。是年6月,柳市区低压电器门市部猛增至1000多家,从事电器业人员超过5万余人,供销人员多达10000余人。

1984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七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召开,王芳要求温州市长卢声亮作《民办工业的发展给温州城乡增添了生机》的发言。卢指出:民办工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办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大力扶持民办工业的发展;要为民办工业正名;要为民办工业落实政策;要为民办工业提供服务。

1985年,中顾委一批老同志去温州参观后,在杭州和王芳交换意见。他们一方面肯定了温州的做法搞活了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又不无担心:这样做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吗?这样搞下去的后果如何?

当时,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的领导来过温州(除了台湾省之外,全国各省的党政干部都去过温州)参观考察,影响颇大。王芳认为,要对这些省市的领导负责,温州的做法究竟怎么样?如果是对的,会产生好的影响,是对全国的贡献。如果错了,这个责任中共浙江省委

挑不起。

关于这一问题,王芳在2006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说,“要中央直接回答是不可能的„„中央已经把政策交给我们了,就看我们敢不敢实践,敢不敢创新。”

王芳组织中共省委调查组亲赴温州乡间调查,后来写成《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调查》发表于《红旗》杂志1986年第3期上。

1986年,7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温州模式理论讨论会建议建立“温州试验区”》一文上批示浙江省委:“王芳同志,大胆试验,中央支持。” 7月18日,温州市委召开全市经营大户座谈会,会议提出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保护他们的合法地位,保护他们的产权和经营权,鼓励他们当好商品生产的“排头兵”。

此话令人如沐春风,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比喻。

排头兵的本意是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战士,在队伍前面冲锋陷阵,打开局面,扫清障碍,率先提供前进路标。

有的时候,排头兵也是祭旗者。

到了1986年,柳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着手建立电器总厂和电器产品检测中心,引进1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中级以上占80%)。

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也在《瞭望》杂志上著文称:“‘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不在它发展了家庭工业,而在于提出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

而后他又说:“温州地区所走的道路乃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劳动致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州模式比苏南、珠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典型意义。”(1986年4月21日《世界经济导报》)

1987年,邓小平接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谈到中国当时的经济形势时说:“浙江的乡镇企业搞得不错。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对柳市叫好的人有很多,但是阻力仍然很大。从84年开始的一系列文件频频戳中柳市的阿喀琉斯之踵。

198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手段低劣,柳市区质次电器销往各地》的批评文章。接着,煤炭工业部因柳市生产的某些矿灯配件不符合防爆要求,通令所属企业不准购买柳市的电器产品。柳市一时被搞的声名狼籍,退货的、退合同的、拒付货款的接踵而至,供销人员到处碰壁,步履艰难,柳市低压电器市场再度陷入困境。

1984年4月7日,国务院发布《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其中第二条规定“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该产品,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不得安排计划,不得供应原材料、动力和提供生产资金。”

1984年10月5日,温州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整顿柳市低压电器生产的报告》,虽是整顿报告,措辞却诚恳,文末提出三点要求:合格产品可以临时性许可证、乡镇工业可以向银行按略高于国家牌价购买白银,产品价格可以灵活掌握。浙江省政府迅速向上转送了这份报告,并表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对柳市区生产中的困难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白银是“银触点”的关键原材料。以1984年为例,柳市乡镇企业的交、直流接触器、空气开关、继电器等低压电器产品全年白银用量10多吨(1985年9月29日乐政[1985]137号《关于柳市低压电器产品质量问题及其管理方案的报告》),乡镇企业被排除在白银统购统销的体系之外。

这些原料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困扰柳市的制度死穴。1987年2月17日,乐清县工商局在柳市查获走私白银88公斤。整个八十年代,类似的走私案件层出不穷。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白银供应放开。但此时的低电压电器,已是技术成熟且利润微薄的产品了。

1985年12月底,机械工业部对柳市镇生产销售的低压电器产品质量突击检测,结果是“所检产品均不合格”。据北京面粉五厂反映,该厂从英国进口一套生产线设备,选用温州长城控制元件厂和温州莲池电器厂以及只标有浙江制造而无厂名的空气开关配套,由于质量太差,给该厂造成了经济损失。

关于这次抽查结果通报,机械工业部选择了第二年4月9日发布。要求“请有关单位„„应向持有相应的认证标志或许可证的企业采购„„否则,出现质量事故,由采购单位负责。” 此前的4月5日,国务院发布《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其中规定不得以“处理品”生产和组装用以销售产品。

类似的国家级产销禁令在84年后层出不穷,文件中常出现“各地(特别是浙江省)”、“温州”、“乐清”、“柳市”。国家技术监督局和机械电子工业部对柳市低电压电器愠怒已极,柳市人暗自心惊。

1987年6月,柳市一些假冒电器产品在上海被查获。1988年,国家工商局对柳市生产、销售伪劣电器产品提出批评。

王芳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四年多时间里,虽然很少参加各厅局的工作会议,但每年省乡镇企业局召开的全省工作会议,都到会讲话。据他回忆,一位中央机关来的领导干部,调查了浙江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后说:“浙江县市的一把手都成了乡镇企业局局长了。”言下之意是浙江各级主要领导对乡镇企业太重视了。既是肯定,也是疑问。

风向是重要的。当时,上海大众的总裁与刘大元交好。某日这总裁意味深长地说,假如有机会与邓公同席吃饭,他是爱吃甜的,还是咸的?你不能不预先打听清楚。刘大元深以为然,他秉性玲珑剔透,一口沪腔可以说得让上海人真假难辨,对于政治,尤其敏感。

柳市人中至少有九成经商,其中订阅《人民日报》的不少,在那个年代里,政治上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可以和商人的性命攸关。

但是,对这些存在于神经末梢上的小人物来说,真的能分辨出八十年代的风是朝哪个方向吹吗?

1989年10月,国务院研究室的两位专家在浙江省农村政策研究室的干部陪同下,在温州作了为期八天的调查,写出了《关于温州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虽然温州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比较特殊,个体、私营和市场调节的成分占的比重确实大了一点,需要积极引导和调整,但如果据此就认为‘温州模式’是资本主义模式,那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第一,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需要所决定的,是我们必须长期实行的方针政策;第二,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私营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个体、私营经济;第三,温州的这种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是当地实际情况的产物。温州也希望国家能多投资办一些国营企业,希望国家多给一些计划物资、资金、能源、商品等,但国家拿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利用民间的人才、资金、技术来发展本地经济,更好地通过市场调节部分去获得必须的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和商品。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温州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巨大的作用;第四,十年来温州的国营和集体经济就相对比重变小了,但本身并没有萎缩,其发展速度与全国是同步的。”

有遏制,但似乎也有鼓励。可是就在人们都放松注意的时候,风雷激荡的日子来了。

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进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据说,在温州柳市拥有钢琴500多架,家庭拥有量在全国位居前茅。这些昔日捏锄把的手奏出的不一定是最美的音符,但一定是时代的最强音。

因为他们在创造,所以他们有选择命运的权利!

在这农村改革30年之季我们怀着关注农村改革的意义,我们向柳市上峰村调研。 乐清市柳市镇上峰村:

乐清市柳市镇上峰村坐落在柳市镇的繁华地段,经济实力雄厚,土地资源丰富,有人口435户、1815人,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5亿元。先后被授予“乐清市文明村”、“乐清市卫生示范合格村”、“乐清市消防先进村”、“计划生育示范合格村”、“柳市镇先进党组织”、“镇妇女工作先进集体”、“柳市镇综治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上峰村“两委”积极响应市、镇党委政府关于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的号召,积极行动,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着力开展交通、环境、通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新建和扩建公共设施工程,大力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村内建成了多条道路和模具加工市场一条街。兴建了村老协会“东沁阁”活动中心,为本村老年人创造了一个“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健身活动环境。增设1台400KW变压器,解决了村民用电难问题。兴建了占地5亩,建筑面积1万平米,总投资700多万元的村办公楼,彻底改变了村委的办公条件。

上峰村“两委”着力打造平安村,积极投入乐清市委、市政府的“平安千村”工程活动,通过组建村义务联防队和义务消防队,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等举措,治安环境进一步明显好转。村“两委”成员认真贯彻执行农村财务公示制度以及相关政策,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村各项收支和费用每月结算一次,经村民代表小组核算,报镇里统一审核通过后,在村内宣传栏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村里制定了奖学金制度,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以鼓励村民重视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富裕而文化贫穷现象以及经济发展快、教育投放少不协调的局面。

上峰村书记说:

第一步,允许农民进城进行自由贸易。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管理很严,市场自由交易也是不允许的,不允许农民到城里自由买卖农产品。放开城市市场,允许农民进城贸易,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活跃了城市市场,这是城乡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开始。

第二步,到了1984年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国家进一步放松人口的流动,允许农民进城务工,进一步冲破了分割城乡的就业樊篱。在这之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的就业流动很难,农村人要“跳出农门”进城,只有上学、参军、招工三条路可走,而能够真正实现进城梦想的农民少之又少。给予农民在城里的就业“打工”权之后,农民真正有了通过自身的工作而改变命运的权利。这时,一个叫“民工潮”的新词汇开始出现,这股人潮的涌动深刻地改变了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村。过去农民进城做工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农民工和城里人虽然还不能完全平等,但毕竟使农民有了更多机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一层面的改革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融入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五个统筹”、“新农村建设”都是这种“统筹城乡”思路的体现。目前有不少城市已经取消了城乡户口的差别,而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的根本的制度约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将是历史的趋势。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政策上,国家正在将农村居民统一纳入、统筹考虑,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因此,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从三个层面看都分别走了三步,这三个层面及三个层面中的三步是互相交叉交融、互相依存依托、又相互促进、促动的,这三个层面的改革共同构成

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如何面向三农推进农行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农行内部也进行了大讨论,并将县域支行分为粮棉大县支行、贫困县支行、西藏青海地区支行、经济强县和大中城市郊区支行,实行差别定位,确定相应的重点服务领域,争取发挥县域金融主渠道作用,拓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促使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推荐第3篇:农村改革

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新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省发改委作‚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辅导发言,这个辅导本来由我委米东生主任亲自来讲,但因近段时间米主任随秦省长到北京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汇报争取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项目和资金工作,我受米主任的委托代表发改委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问题。在座的各位都是老百姓的父母官,长期工作在基层,奉献在基层,对农村工作最熟悉,对农民疾苦最了解,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愿望也最迫切,对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问题最有发言权。可以说在座的各位领导都是我的老师。为此,我在发言过程中一些不妥或错误的东西敬请提出批评指正。

下面,结合自己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思考,以及云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就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体化进程问题,从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谈一些体会和认识,供同志们参考。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充分认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这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农两大产业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会被吸纳过去,这种情况_直延续到‚刘易斯拐点‛,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纳完毕,工资水平上升,二元经济结构变为一元经济结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产业差别的伴生现象,并不是专指城乡二元结构。国内学者认为,我国不仅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具有因制度因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工农差别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提出要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党中决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统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做出了新概括和升华,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基本思路更加清晰,重点任务更加明确。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这就说明了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村发展的基本矛盾。从这一认识出发,《决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进而提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奋斗目标。《决定》在有关制度建设部分,进一步阐明了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基本内涵,这就是:‚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决定》还以‚五大统筹‛部署了重点任务,即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决定》还强调了县域经济的作用,强调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决定》的这些论述完整而深刻,对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二)深刻认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竹形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关键时刻和重要时期作了准确定位,是对总体形势的重大判断,是我们认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基础,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我们从两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一方面,总体形势是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是否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是判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条件是否具备的重要依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阶段有以下几个标志,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以上,二是非农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以上,三是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60%以上,四是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五是工业部门己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体系。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方法核算,己远远超过3500美元;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8.7%;非农劳动就业比例59.2%;城市化水平44.9%。以上指标表明,我国总体上己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财富日益雄厚,已具备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经济基础。2007年,我国GDP总量比五年前增长了65.5%,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4位-_国家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34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万亿无,年均增长21.2%,新的发展阶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工农关系调整的重大转折,标志着农业由过去受‚挤压‛、作‚奉献‛的部门,变成了受‚哺助‛和‚帮助‛的部门,工业化发展的成果体现到‚带动‛和加快农村发展上,必然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推进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关键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物质财富还不是巨大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任务艰巨,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突出,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缩小城乡差距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差别伴生现象,更重要的是因长期以来体制机制原因而形成的,制度原因是带根本性的原因,而体制机制的转换和改革涉及工农、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也是难度最大的,并且改革越深入,改革的难度也会越大。三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内涵丰富,涉及到公共资源、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涉及到土地、产业、就业、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也需要具体的统筹规划和工作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三)深刻认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基本思路、基本内涵和重点任务,对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

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村发展的基本矛盾。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突出,‚城乡二元壁垒‛阻碍农民与市民平等分享改革成果,这一矛盾已严重制约着农村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只有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上统筹城乡发展,构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从全局和根本上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只有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

2、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加快发展,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3、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从而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4、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民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也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四)深刻认识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我省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我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我省改革开放的突破为云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我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也是十分巨大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发展水平上看,我省仍和上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经济发展不足,工业化程度低,农业基础条件差,城镇化率低,综合经济实力弱。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既面临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又要着力增加投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困难程度大。二是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看,我省农村绝大多数处于山区和半山区,基础经济发展能力弱,广大农民收入低,增收困难,城乡差距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三是从投入角度看,我省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要统筹城乡发展,除中央加大投入外,更需要各级财政增大投入,强力扶持推进。

我省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农业十分艰难、农村十分艰苦、农民非常艰辛。具体来看,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较弱。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7:43.3:39,一产比全国高6.4个百分点,一产不成情况突出。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全省近2/3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二是农业增长方式粗放,综合生产能力不强。我省农业机收水平仅为10%,有效灌溉率仅为36%,低于国家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弱小,产业发展规模较小,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弱、小、散;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品牌培育滞后,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总体质量和效益水平较低。

2、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城乡差距继续拉大。统计数字显示:1978年,云南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27.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是130.6元,收入的城乡比是2.5:1。200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49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634元,收入城乡比为4.36:1。城乡收入差距,1978年差距为197元,城里人比农村人多收入197元,2007年差距是8862元。从1978年的差距197元变为2007年的8862元。

3、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到2007年底,全省不通电的农户有29.8万户,不通公路的行政村5480个,不通广播电视的自然村71780个,还有将近1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人畜饮水和安全喝水的问题。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够,‚两基‛欠帐高达37亿元,全省仍 有8个县没有实现‚普九‛,县医院业务用房危房面积达32.1%;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设,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占全省总人口70%左右农村人口拥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省总量的30%。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城市轻农村,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还有问题但总体上不断配套和完善,广大农村的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配套很低;城乡之间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差距十分明显。

4、农村投入力度小,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不健全。一是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总量虽然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2%,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农村人口在全省人口中的比重很不相称,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对农民的补贴虽然增长较快,但补贴标准仍较低,覆盖范围有待扩大,补贴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突出,投资配套能力弱,影响项目实施。四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户贷款难,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业保险发育迟缓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5、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有待改革。集中反映为土地、户籍、就业兰大问题。土地问题:城镇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需求大,供需矛盾突出,农村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依村征地制度有待改革,土地流转中不能很好实现农民的权益,失地农民保护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户籍制: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人出生后就分为城里人和农村人两个类型,限制和束缚了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一对推进城镇化,对农民进城打工带来很多问题。就业制度:多年来我们在对就业的研究上偏重城市,考核业的的一个

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破解我省城乡差距拉大难题,统筹推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在组织领导、改革创新、政策体制、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全面加强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必将给处于西部的云南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云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体化进程

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省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又面临许多困难,如何抓住机遇、突出重

点蠢力破二元结构难题,加快推进城乡体化进程,各级各部门领导都作了许多思考。根据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省实,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规划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我国建国以来重市建设,轻农村建设,重城市规划轻农村规划,农村的发展建设未能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统一起来考虑,造成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脱节。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理念,把农村的发展与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范畴,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等各项发展规划和建设。完善省、州(市)、县(区)、乡(镇)、村五级乡规划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鼓励、指导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要让规划覆盖到农村,不留‚空白‛。小城镇要做到镇镇有规划,每个县市区要有村镇体系规划。全省中心村和重点基层村要有建设与整治规划。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产业发展和布局多年来是偏重城市,重工业、轻工业和很多资源配置在城市,很多产业聚集在城市:但是,整个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规划和布局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缺乏强大的产业来支撑、来带动,很多地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产业的发展农民要增收难度很大,今后,在产业布局上城市和农村要回时考虑,同时规划,同时布局,特别是特色产业的发展,

卫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方面城乡反差太大,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些公共服务配置到农村,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村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共同成果,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巩固提高和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保证。社会保障是实现以人为本、维护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的保证。目前,整个保障体系的状况是城市实施得好、落实得好、覆盖得好,而广大的农村才刚刚开始。农村的低保问题、养老保险问题、农业农村的财产保险问题、大病救治问题、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等突出。今后,要能够逐步做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这也是中央提出的要求。今后需要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二是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三是扩大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四是大力推进慈善事业。

的基础上,就城市建设、人口计划生育、农村土地承包、、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军队转业干部和退伍士兵安置等实行统一标准的管理政策,‘进一步推进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套改革,为建设小康云南提供有利的政策通道。

6、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支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多年来我们在对就业的研究上偏重城市。考核就业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只管城镇而没有包含农村,农村许多剩余劳动力是没有纳入到统计的,而且在劳动就业的培训和用工等方面,从政策到条件城市和农村都是有区别的。因此,今后要统筹城乡的劳动就业,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象城镇一样纳入统一的培训计划,纳入统_的就业安排,享受统一的就业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扩大就业;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建设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服务体系。

7、统筹城乡基础

建设基础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我省农村在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防灾减灾等方面与城市差距很大,在一些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和高山深谷地区的一些村寨未通路通电,饮用水安全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当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这有问题但

最薄弱的环节,’整个农村的发展多少年来就是一个信用社和农行,其他金融机构覆盖的不多。中央提出要改革农村的金融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事业的发展,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到农村,支持农村发展。今后,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深化城乡金融企业改革;二是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三是建立贷款担保机制;四是加快发展小额信贷;五是调整贷款结构。

9、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依据。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使得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呈现出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和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要把城乡的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合理使用,城镇化、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用地要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基本农田要严格保护。 集约使用现有城镇建设用地,建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协调驱动机制,把深化非农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与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尽快启动和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配置,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城镇有序有效流转。一是进_步明确界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各种权利,完善土地法律制度;二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利用经济手段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三是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安排,推行增减挂钩。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云南、生态云南的思路,以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为抓手,抓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落实,全面规划、治理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统筹城乡生态

防治,建立城市对乡村的生态补偿机制。

以上十个方面的统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云南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做到全面规划、共同推进。

(四)根本任务

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努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涉及方方面面。总体上讲,要围绕以上十大统筹抓好工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二是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植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从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着手,加快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怎样实现村经济,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云南一切矛盾的根本前提,只有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都有坚实的基础。

村劳动力,提高从事农业的人均生产资料占有率。我省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二是提高农业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立足种植养殖业,:选准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提高产出率,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三是通过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农惠农的投入给农民增收带来实惠。这方面需要改革创新,理顺机制体制和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的强化实现。根据我省实际,统筹推进以上三个方面工作,特别要突出提高农业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这一重点和根本。从实现财政增长的方面看,关键是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核心是推动工业化进程。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一产是国家需扶持的产业,对财政的贡献十分有限,三产则是活县富民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大,只有工业发展才能大幅提高财政收入。它是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然而,在我省广大农村,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受到资源、交通、人才、能源、资本等诸多方面制约。在现代工业日趋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化的今天,一走传统工业产业发展的路子条件有限,难有大为;必须别辟捷径,走符合云南实际的发展路子。我认为,立足我省实际,发挥比较优势,以山区综合开发为依拓,以农业产业培育为基础,,以企业加工为龙头,加

推荐第4篇:农村改革 文档

农村改革

201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对策综述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n51743c972p2.aspx (一)我国农村改革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通过30年农村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用“三个极大”高度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即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建立了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取消沿袭数千年的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手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

第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先后跃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i0000亿斤4个台阶,稳定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84:14.2:1.8调整为2006年的30.2:54.3:15.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2.26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1%;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479万,贫困发生率下降29个百分点。

第四,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农村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依法治理不断加强,乡镇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基层政权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加速发展,2007年,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并免费获得教科书;7.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6%;3566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第五,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

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积极成效。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党的农村政策深得民心,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农村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地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原则

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

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遵循以下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201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对策综述

实现农村改革顺利进行的对策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产品对外开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n51743c972p2.aspx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n51743c972p2.aspx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n51743c972.aspx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n51743c972.aspx

推荐第5篇: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与发展

摘要

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基本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从体制变革的视角,可将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破立剧烈的体制大变革时期,1986年至1993年新体制巩固时期,1994年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体制变革进一步深化时期和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也面临不少难题,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落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等。对此,应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和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等。

关键词:农村改革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 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开始谱写新的篇章。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虽然开始时步履维艰, 困难重重, 但由于它顺民心, 得民意, 故犹如长江之水, 滚滚东流, 不可阻挡, 不可抗拒, 迅速普及神州大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30多年前, 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30多年来, 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逐步推进, 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 又任重道远。为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有必要回顾30多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宝贵

经验, 并根据世情、国情的新变化, 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明确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继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农村改革起步阶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签定“生死契约”,偷偷搞起家庭承包。我们党顺应民意,农民自发的改革变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觉改革。截止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9.5%,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到97.8%,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这一改革,中国在农村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3年, 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巩固时期。 农村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重点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一阶段确定了农产品流通的“双轨制”模式, 逐步形成和提高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使我国在农业增长中开始实质性地引进市场因素, 从而迈出了我国农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一步[1]。

第三阶段:1994年至2002年, 农村改革进入突破阶段, 开始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框架。论者指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为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推进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这一阶段的改革不仅使农民更完整地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从而为中国农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实现持续发展, 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 农村改革进入历史转变阶段, 重点是推进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 实施惠农政策,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学者们认为,

第四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 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 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 还在于从根本上改革了新中国以来通过索取农业剩余实现工业化的非均衡化发展道路 [2] 。

二、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显然要充分肯定,但肯定成就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我们

应该总结经验,居安思危,引领未来,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三句话对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第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从农业基础角度看,我国农业的水土资源正面临着越来越紧缺的发展状况。比如说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2008年,12年时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833.33万公顷,约等于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或三个浙江省的耕地面积。我国现在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另外,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短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且分布很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3/4;我国水利设施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太低,我国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大约在48%-49% ,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低3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仍有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大量施用化肥,从长期效应来说,必然引起水土流失。可见,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未来的土壤资源、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局面,中央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固然有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如果单纯从GDP、财政收入角度考量,投资农业的确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农业的确需要大量的投入[3]。

第二,“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最关心的或者说与他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八件事,分别为路、电、水、气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路、电、水、气是关系民生的四大硬件,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投入量也非常大。单从道路角度讲,我国现有行政村60多万个,其中80%左右开通了公交班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是四大软件。以教育为例,2003年之后,国务院下决心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1.8亿受教育的孩子中有1.5亿在农村,这确实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这些年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如率先在农村免除了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期间生活困难的住校生,国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免费教育的受益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仍然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三,“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虽然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但仍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的水平,这个差距甚至比改革前还要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看不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4]。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大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加快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防止农村生产要素加剧外流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存在着土地价值、农村资金、优秀劳动力“三个净流出”,这是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关于土地价值净流出。解决土地价值净流出问题,关键措施要把握两条: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从严控制征地规模。二是要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政府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中用于“三农”的比例,包括用此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和改善农村民生等等。解决农村资金净流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构建金融支持“三农”的资金回流机制。同时,政府应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5]。

第二、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必须长期稳定土地承包权不能动摇。在搞活使用权方面,如果做好了这篇文章,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和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非常迫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之举[6]。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

第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至今尚未根本破除,主要表现在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二元财政制度、二元金融制度、二元教育制度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真正还农民以国民待遇。一是要坚决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二是落实好“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全面推进户籍、教育、卫生、

金融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7]。

第四、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问题。在措施上除上文提到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确保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二是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还农民工以真正国民待遇,确保农民工在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工伤保险等方面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力,特别是平等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权利,降低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门槛,使他们能够转得出、留得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第五、加强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必须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切实妥善解决好。一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使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一样,在同一个市场下获得同等收益。三是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安置就业渠道,从根本上消除因失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问题。目前有好多村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甚至是“空壳化”,因此,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二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多渠道、多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集体经济的环境。

第七、简政放权,提高县级统筹城乡发展能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充实县级财力非常关键,没有县域经济作强有力的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但目前县一级普遍感到“有限权力、无限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中央和省级要简政放权,调整和规范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的财权事权,赋予县这一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特别是赋予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决策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8]。

第八、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问题。要着眼于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把农民的素质提高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九、强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保障能力

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9]。

总之,要通过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10]。

参考文献

[1] 罗菊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历程与经验[J].攀登,2010(1)

[2] 黄震.30年农村改革阶段划分与深化[J].理论前沿,2008(16)

[3]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1(24)

[4] 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N].浙江大学学报,2009,39(4)

[5] 马晓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关注几个问题[J].农村实用技术2010(7)

[6] 毕建康.衰落之路与强盛之道--探索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J].领导科学

2003(20)

[7] 寻广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2)

[8]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1(24)

[9] 王德章.郭晓杨哈尔滨市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与改善公共政策的研究[J].商

业经济,2011(16)

[10] 宫希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6(1)

推荐第6篇:农村改革工作

农村改革工作

一是完善农村改革机制。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要求,加强农村改革专项小组的领导,拟设11个农村改革专题小组,由相关涉农部门任专题小组组长,负责专题小组的业务工作。

二是有序开展农村改革。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合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同时,各乡镇也成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县委农办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期调研、宣传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全面开展农村房屋不动产登记,稳步推进房屋所有权调查,制定农业综合水价相关政策,推进国有林场人事、财政、领导体制改革。创新脱贫攻坚俗新载体,助推精准脱贫,实现农村24000人贫困人口脱贫。

推荐第7篇:农村改革[优秀]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加快改革创新 激发农村活力(社论)

3、农民持股进城 兴农资本下乡(十八大关键词·现代农业)

4、农民持股分红

5、土地确权释放“三农”活力(一线观会)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全面部署201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

《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23日 01 版)

○ 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

○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

○ 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

本报北京12月22日电 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2日在京闭幕。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系统总结2012年和过去1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了会议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12年,全国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圆满完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村民生有大改善,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快速推进喜人态势的承接和延续。10年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挑战,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1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开辟了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新纪元,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指出,要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会议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会议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要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营造有利环境条件,不断开辟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会议提出,明年要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挥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二)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三)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四)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强化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强化农村社会公共安全保障。

会议强调,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能放慢。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努力谱写农村改革发展新的篇章,奋力创造城乡共同繁荣新的辉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马凯主持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河北、山西、吉林、浙江、山东、四川等6个省有关负责同志在大会上发言。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

2、加快改革创新 激发农村活力(社论)

《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23日 01 版)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回首10年,谋划未来,深入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任务,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再登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也是“三农”发展快速推进、持续向好的延续。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的10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又一个黄金期。

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自然和市场风险加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特别是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严峻地摆在面前。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要补上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尊重经济规律,总结基层经验,在改革发展中寻求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使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新的更大的解放。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必须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加大多予力度,巩固少取成果,做好放活文章。“守住一条底线”: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必须始终铭记,农户是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决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创新经营体制,决不能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住两个关键”: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只要有利于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都可以试一试、闯一闯、看一看。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刮风,不走偏,不能包办代替、强制推动,更不能下指标、定任务、搞一刀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顿,求真

武汉农村改革新气象

3、农民持股进城 兴农资本下乡(十八大关键词·现代农业)

本报记者 顾兆农 田豆豆

《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21日 01 版)

如何在充分保障农民利益,保护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

2011年底,武汉被国家20个部委确定为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题的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一年多来,武汉市在9个街(乡镇)开展试点,为农业资源资本化进行了探索。

武汉市农业局局长付明星说:“随着城乡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农业资源产权不清、资产固化日益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资源资本化,就是将农村耕地、养殖水面、„四荒‟资源、旅游资源等有形农业资源和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及其未来收入,通过产权化、证券化或票据化变成能够流通的金融资本的过程。”

土地、林权“股份化”,农民持股走四方

11月底,寒气正浓。走进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孙岗村,连片数百亩的果园里,看不到几个人。在一座挂着“新洲区仓埠街孙岗村仓溪富土地股份合作社”牌匾的农家小楼前,一个50多岁的农民走了出来,他就是合作社的第一大“股东”和实际经营者柳仕堂。“合作社集中了10户农民500多亩土地统一经营,每户农民按土地面积折股分红,我负责搞种养殖,其他农民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已在城里买了房,过年过节才回来。”柳仕堂说。

在仓溪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墙上,记者看到了股东的姓名、土地面积、股份比例等,一目了然。柳仕堂介绍,合作社在503亩丘陵岗地上统一种植优质黄花梨,并全部套种无籽西瓜,轮作油菜、芝麻、优质中稻等。合作社种植实现机械化,常年固定用工6人,临时用工230人次。一年来,合作社实现各项农产品销售收入110万元,纯收入75万元,预提留下年费用后,给每亩入股土地分红1192元。入股农民的亩均收入增加900多元,是入股前的4倍多。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留下的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既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又能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现实中,为什么有许多农户宁可土地抛荒,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其他人?柳仕堂说:“根本原因是农户害怕彻底„失地‟,毕竟„外出务工是出路,回家种田是退路‟。”

因此,土地合作社以确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为前提,按照“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户利益”的原则,实行股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打消了农民的顾虑。

试点一年来,武汉市积极推广仓溪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地的经验,出台《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街(乡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以“一公司(街乡镇级集体资产股份公司)三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富民股份合作社)”为主,创新农村资源资本化实现形式。目前已有32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挂牌并运营。其中,街乡镇级集体资产股份公司和社区股份合作社是以村、乡集体资产组建经济组织,给符合条件的原村民配发股权,提供股份分红,补贴各种社保,确保“失地农民”有长期稳定收入。

资本下乡与产权聚合,种植养殖业规模化、企业化

黄陂区六指街的武汉群益种植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了两个村3800亩土地,股民372人,主要发展花卉、苗木、茶园、有机蔬菜等绿色产业。“瞧这一棵小苗,买进来只要几百块,修剪成型两三年后,就变成盆景,可以卖几千块。”合作社的“小股东”、武汉群益绿色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先奎说。

郑先奎是当地村民,靠房地产业发家致富。最近,他看中生态农业这个“朝阳产业”,投资数千万元回乡创业。过去他按一般土地经营权租借形式流转土地,今年,他主动按照“土地合作社”方式吸收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他这样的“大老板”只能持股49%,村民集体才是最大股东,持股51%,从而确保农民对土地的主导权。他受到的“限制”还很多,比如不能变更土地用途,必须符合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应优先吸收本地农民在合作社打工,在农村新小区建设中应适当出力,让利于民等。

11月30日,正在挖土的农民杨国芬说:“过去种地很辛苦,现在不光坐着可以收租金,在公司打工一年还能挣1万多元工资。”

让农业跳出“体内循环”,让更多外来资本下乡,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大跨步前进。但资本下乡,必须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在资本与农民资源结合的土地合作社,以及各区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中,武汉市农业局一方面积极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保障农民利益。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9.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7%。

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条件是“确权”。截至目前,武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率达99.5%,集体林权确权率达99%。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实地调查也已全面启动,2012年9个试点街(乡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率达到50%。

武汉还初步建立了农村登记查询数据库总体框架。全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代理平台已经建成。这些基础性工作使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各种资源资本化流动成为可能。

推动农村产权流动,让农业项目融资不再难

农业项目贷款难,是个老问题。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曾深受其苦。2007年,该公司流转江夏区法泗镇珠琳村、法泗村、大路村土地2114.05亩,从事生态循环农业开发,两年间,银河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但项目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幸亏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业务,我们贷得1000万元,企业可算„起死回生‟了。”公司董事长胡贤和兴奋地说。

近年来,武汉大力推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通过农交所开展交易鉴证、融资等一条龙服务。武汉市还推动中国银行、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等为100多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98宗,贷款总额达7.44亿元。

除了抵押融资,如何让农业资源变成资本真正流动起来,吸引更多形式的资本下乡?武汉农交所作为规范化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农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农业知识产权等九大类交易产品,农村产权交易累计达1099宗,涉及集体土地面积77.54万亩,交易金额达67亿元。

农产品品牌、农业专利、农业新品种等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这些无形资产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目前,武汉市已培育了洪山菜薹、天种、周黑鸭等14个农业知名品牌。此外,武汉市还鼓励农业专家和技术农民以技术入股参加企业经营,允许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和入股,给骨干科技人员分配相应股份。全市已有100多家农业企业给科技人员配股和设定了配股条件,有力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农民持股分红

唤醒沉睡资源(昂首迈入落实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走进农村改革试验区)

——听上海闵行失地农民聊农村产权改制

本报记者 谢卫群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15日

01 版)

编者按: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燃起了中国改革大业。1987年开始,我国建立了30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推出了20多个试验主题和上百个试验项目,为推动全局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2011年底,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主题,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工作。新年之际,我们组织7路记者奔赴7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看农村改革如何啃硬骨头、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释放发展“最大红利”。今起本报开设“走进农村改革试验区”专栏,陆续刊发来自基层的探索报告。

今年,上海闵行区将基本完成集中城市化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寒冬,雨夹雪,莘庄工业区。记者来到申北路清馨苑乔仁林家里。67岁的乔仁林一只脚骨折,单脚跳着给记者开门。他的妻子何仁弟忙着给记者倒茶。1994年村里土地被征用后,他们因动迁住进了这个社区两室一厅的房子。屋内简洁、干净而温暖。

闵行区2001年起率先在上海市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莘庄工业区所在地的六个村是全区第一个实行整体改制的试验点,并组建了全市首家股份合作社——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社区股份合作社。当过村干部、工业区信访干部的乔仁林,全程参与了改制,大伙称他“老干部”。

2011年底,闵行区成为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的主题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1年,闵行已有30个村完成改革;2012年,又完成了23个;2013年,将基本完成集中城市化地区村的改革;2015年,完成全区所有村的改革。

改制如何进行的?改制后农民过得好不好?记者脑子里有一堆问号,想和乔仁林聊。

村民“悟心”:与干部同股同权

“改制最难的是村级资产评估和农民的农龄确认。”靠着四方餐桌,乔仁林侃侃而谈。

闵行的农村产权改制,路径大体如下:先评估村级组织的集体资产,然后按农龄(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将资产量化给农民。在组建股份合作社时,农民再根据需要,按规定认购合作社股份,成为合作社股东,享受合作社的年终分红。

闵行农村集体资产总量较大,155个村中集体净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92个。同时,土地补偿费、集体不动产收益等形成的农村集体资产逐年增多,但越来越多的村在城市化中消失,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居民。资产的收益如何分配?失地农民如何享受集体资产带来的红利?这些问题成为闵行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

乔仁林所在的申强村1996年4月由横泾村、水产村、牛桥村合并而成,因此,在集体资产评估时比较复杂。“2007年2月,我们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村民代表,所有改制重大事项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

农龄的计算也是一项庞大工程。自农业合作化开始,所有16岁以上,为村集体劳动过的人都要计算农龄,包括曾经在村里插过队的知青。申强村有22个生产队,1万多人口,每个人的农龄都要通过派出所核对,仅农龄公告就发了3次,便于监督。

2007年改制启动时,乔仁林家里有5口人,按农龄计算,平均每人计得14年,分得1.5亿元集体资产中的权益14.7万元。合作社组建时,按规定,村民可以认购股份,也可以不认购,每人最多认购4股,每股5000元。乔仁林一家5人,共认购20股,共计10万元。

直到2009年5月组建合作社,莘庄工业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才算基本完成。“认购股份时,村干部以及合作社管理者与村民一样,同股同权,这一点老百姓老„悟心‟(上海话,„开心‟之意)。”乔仁林说。

农民股东开心:连续3年分红,合作社管理更公开

现在的乔仁林多了一个身份:股东。“过去50多年,我们都在为集体劳动,没有一分钱红利,通过改制,已经分红3年。”

闵行农村的村级资产主要是仓库等固定资产,合作社的主营业务是房屋租赁。2009年起,合作社每年按利润分红,入股股东都有份。

2009年,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分红比例为当年利润的9%,2010年,分红比例11%,2011年分红比例达到13%,每人每年分得2600元。“2012年,分红肯定超过这个数,因为房租上调,合作社利润有增长。”乔仁林忍不住笑了。

因为每个已改制村集体资产经营情况不同,分红的情况也各不相同。2009年,闵行区农民分红总额为1亿多元,2010年增至1.5亿元,2011年达到2.08亿元。

改制后,合作社(公司)的管理更加公开,资金使用更透明,农民也更关心集体经济。村集体资产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村党支部、村(居)委会、合作社(公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职能不再模糊不清。村里如遇到投资、经营、分配等重大事项,由股东(代表)大会决策;干部的报酬,也根据其业绩由股东(代表)大会确定。

合作社“社员”盼舒心:税收少些,发展快些

土地被征后,乔仁林与许多失地农民一样到企业找工作。现在他已退休,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一年2600元左右的股份分红,一年能有15000元左右的收入。他闲不住,再做些零工,增加点收入。

不过,他也有许多忧虑。

“合作社靠自身积累无法持续发展。”乔仁林说。

他一笔笔和记者算账:合作社靠的是房屋出租,要增加收入,就得扩大出租房屋的面积,新造厂房。造厂房需要地,而土地都要招拍挂,价格是市价,没有优惠。“合作社前一段拍得一块地,仅3.6亩,每亩价格87万元。买不起。”

最让乔仁林激动的,还是纳税事宜。“合作社税种太多,纳税太高。”他掰着手指说:“现在要交7种税,其中企业所得税要交25%,个人所得税要交20%,太高。”根据这些规定要求,乔仁林等股东每年2600元分红,也得交20%的个人所得税。“能不能给农村合作制企业一些优惠的税收政策?要不,失地农民的收入增长会受到限制。”

乔仁林还在区里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虽然不是合作社的经营者,但是,因为改制,他与合作社连在一起,合作社的发展与所有村民连在了一起。“我还得多为他们说说话啊!”

5、土地确权释放“三农”活力(一线观会)

谭伦蔚

《 人民日报 》( 2013年03月14日 09 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把集体土地确权当成大事来做”、“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让农田活起来”,代表委员纷纷建言。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权利,尤其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随着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紧迫。一方面,囿于土地使用权不能流转的束缚,农业经营规模一直较小,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空间有限,农业生产力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征地补偿过低,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工业化冲击下农民弃耕打工,耕地荒废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也都与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和土地使用权有关。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一些地方土地确权试点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要农村集体土地的生产经营权直接交到农民手中,允许自由流转和债权抵押,就能再次带动广大农民的包地种地热情,也能解脱部分进城务工农民的种地负担,还可以培育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

35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怀着“吃饱饭”的朴素梦想,用18个鲜红的手印,开启了农村土地由统到分、由“吃大锅饭”到家庭联产承包的新时代。35年后的今天,亟待以土地确权为突破口,开启农村土地制度的二次改革。唯有做好“现实的土地上”的制度改革、制度保障工作,才能帮助广大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拥抱未来。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

推荐第8篇:农村改革心得体会

农村改革心得体会

温暖的电影《暖春》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乡下人的真情与友爱,主人公,那位老爷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出真诚淳朴的爱心,演绎出乡下人特有的热情。农村不断的发展改革,但对待他人的爱心,对待街坊邻居的热心是永远也不会消失不见的。

农村的树木很多,还有天然的小河小溪。但,这么多的山水依然遮掩不了乱七八糟的垃圾,它们弄丑了可爱的农村。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奔小康,那么就需要一个干净清洁的环境。干净的环境不仅使得空气清新有益健康,还使人赏心悦目。那么,我们要发展农村,别忘了要改善环境,完善垃圾处理方法与途径。

垃圾是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多数农村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大多农村的共同点上还有一个不能忽略,农民进城务工的问题,所以,我们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农民工,(现在叫做的农村务工人员)。

农民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在城市里做着辛苦的工作——这是我们给从小知道的农民工的形象定义。现在的农民工虽然还有一部分扮演着我们熟知的角色。

推荐第9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推荐第10篇:中国共产党与农村改革

党与农村改革

党的性质、宗旨、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我们党必须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的根源,解放全人类,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改革原因:第一,这是由农业的特性决定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也还会有好几亿劳动力从事农业、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仍然是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

第三,这是由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决定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

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改革内容

一、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注:可以补充专题:农村金融)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7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1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4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5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改革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践充分证明,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名言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早是1978年9月20日,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三个月后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再次提出了“先富”的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包括“企业、地区、社员”。会后,邓小平关于“先富”的标准说法被表述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摸着石头过河: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改革不是探险也不是蹦极,站在岸上不知水深水浅不知自己水性咋样就眼睛一闭纵身大海的做法不是改革是玩命。改革应该是理性加激情、稳健加进取

3、与国际接轨:改革三十年,“接轨说”始终流行不衰。举凡制度、典章、服饰、生活习惯,无不以此为标杆。抬眼望去,铺往现代化的一条条却是轨道或宽或窄、高低不平,甚而方向相反。可见与谁接轨、如何接轨,大有文章可作。在某些人看来,接轨无非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有接轨接到第三世界的,有该接轨不接轨、不必接轨乱接轨的,更有油价这东西——国际价格上涨喊接轨,下跌时竟不接轨了。感觉不爽?还有一句话相送:国情不同。

和谐改革

坚持以和谐理念指导改革实践。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一个和谐社会是以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为基础的。所谓和谐,安顺谓和,协调为谐。就一个部门和单位,具体到我们集团来讲,就是集团内部包括以人为本的各种资源能够兼容共生、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衡,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匀称、均衡和稳定,以及每个人的行为被限定在合理的规范范围之内,符合集团和全体员工的整体利益。和谐是多层面的,人与人的和谐又是第一要素和最基本的。

和谐理念就是平衡理念、辩证理念、中和理念。改革的整体方案以及每一项政策、规定和细则,切异偏急和极端,注意把握好量和度,注意把握好时机,注意把握好主客观环境条件,注意把握好运作的方式方法,注意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一句话,注意把握好契合点。寻找契合点,就是要在不同点中找共同点,在各种矛盾中找共性的一面,这样来化解矛盾以存小异求大同、求平衡、求和谐。

把和谐理念融入到人事制度各项改革的全过程,可以从多方面寻求和谐改革的平衡点。如:处理好积极求稳妥和以“稳妥”求稳妥的关系;处理好加大改革力度与提高干部职工心理接受程度的关系;处理好加大党管干部力度与扩大群众参与程度的关系;处理好改革的基本取向和与时俱进、创新形式的关系。 和谐改革带来积极效应

坚持用和谐理念指导改革,促进改革既有力度又较平稳地实施到位,打破了原有传统机制下的种种失衡,在新的人事管理机制下实现了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集团各方面资源运行在新机制下实现了新的和谐。

第11篇:我国的农村改革

我国的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历了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农村改革使我国的广大农村经历了从凋敝村落到整洁村容的巨变,我国的农民挣脱了改革开放前温饱挣扎的贫困线,走向了今天幸福的小康生活,为农村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严重地束缚和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这一系列的制度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在我国的农村,集中体现在农业问题上,就如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解放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30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央农业政策的放宽,地方试点与全面推行的不断政策的试行都推动着我国农村的进一步改革。农村改革包括多方面的措施,其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为我国农村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改革前我国农业经济所实行的经营管理体制是过分集中的行政计划体制,但是它背离了合作经济的性质和农业的特点,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管理高度集中,农民没有自主权,使经济体制缺乏一定的生机与活力,这些都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这句民间谚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体制的弊端,它影响了合作经济优越性的发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致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生活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农民自发地进行着尝试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在60年代初,一些地区的农民曾自发地尝试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但很快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给打压下去了。直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了“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率先搞起了“大包干”责任制,于当年,小岗村的粮食赢得了大丰收。在1980年,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赢得了邓小平的肯定,并且1982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的现象,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使广大农村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从而使我国的广大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可以说,它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充分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总的说来,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并为整个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12篇:农村改革问题分析

农村改革问题分析

【摘要】:农村经济建设关乎社会发展与稳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领域,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发达,农业发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农业技术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农村的落后状况有待改变,房屋建设落后,危房旧房居多;农民的贫穷生活急需改善,饮食水平低,素质差,精神活动贫乏。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科学发展观;城镇化 ;改革。

引言

农村改革,农村城镇化在不少地方已设立试点,但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对改革的适应情况不同。在没有农田,以打工经商等营生的城市郊区农村,农村改革不但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促进城市更快发展。而在以务农为生的落后农村,改革仍存在诸多矛盾和弊端,需要慎重处理,在此我们对农村改革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村改革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兴旺,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这差距相应地也反映出农业的局限性、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

二·农村改革的现状

党和政府及时意识到了城乡差距日益加大这一点,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农政策的实施,还是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不论是从河南的南街村到七里营小康村的建设,还是到当前天津推出的农民宅基地换商品房的举措,都是国家想方设法保持农业经济、改善农村落后状况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行动。与此相应地也取得了众人目睹的成就,一部分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大多数农民的孩子也能够圆了上学梦。如此等等,无不感谢我们党及时的改革政策,无不感谢国家对农业、对农村、对

农民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也无不体现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对农业、农村、农

民的关心。

南街村与七里营曾经是农村进行改革并进行小康村建设的很成功的事例,至于目前出现的一些局限性及发展状况不及其初期,则应是后来的管理或可持续发展工作不完善的缘故,

但它本身在起初是很具有典型性的改革成功事例。

但与此相对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也有很多效果不好的事例,其关键是没有理解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仅仅把农民的土地收回、户口农转非、然后住上楼房就是城镇化了吗?仅仅这样就能实现城镇化的初衷、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了吗?显然不是,由当前某些所谓的城镇化后的“新农村”的状况便可以了解。比如濮阳市区的个别农村城镇化以后,没了土地,虽然户口农转非,但对于没有知识、没有致富项目、更没有工作

的“新市民”来说,吃饭、花钱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科学发展观引导下农村改革的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就农业而言,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从它本身可持续发展,又要与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等协调发展,还要以“农民”为本,时刻牢记把农民的生活改善好,把农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不是简单地将户口农转非、将土地收回、将宅基地换成楼房就完事了,因为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机械化地理解城镇化建设、理解支持三农政策。农村改革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继续种植耕地,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耕地是农民养家糊口的源泉、更是全国人民维持生命的必备物质,没了粮食,世人该如何生存?目前物价上涨如此迅猛,即使是有经济收入的城市人都开始计算着吃饭了,更何况农民呢?再者,拥有大量耕地,拥有大量农民,并不表示国家贫穷,耕地与农民不是衡量一个国家贫穷与富裕的标准。以美国为例,先进的、工业化的农业管理使农场主富裕悠闲,而美国这个拥有大量耕地与农场主的国家仍然是非常发达、仍然是世界首富。因此,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切实贯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支持科技兴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力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不应该是相反地,盲目地进行虚无飘渺的形式化的、无形变相剥夺农民土地的、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城镇化。

2、有效利用乡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当前的中国,真正富裕起来也只是部分城市、部分地区、部分人,其他的大多数人也还只是仅仅聊以生计,因此,不能说一味鼓励农民工

涌向本来就有很多下岗失业工人的拥挤的城市就一定是良策,也不能说本来城市人还住不起房、更买不起房的时候却安置城里的农民工就一定是善举。相应地,我们应该利用城里人繁忙劳苦、身心俱疲的时候想享受大自然、想体会田园生活的契机,在乡村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旅游风景,提供这样的休闲度假场地,让他们把钱合法、自愿、合情、合理地送到农村。这样一来,农村发展了经济,生活得到了改善;城里人愉悦了心情,回去工作也精神了。如此达到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3、招商引资、兴办特色企业。目前大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地值房价昂贵,生产成本较高,市场趋向饱和,很多地区、很多企业正在考虑产业转移,农村应该抓住这样的大好机会,详细考察、认真评估,利用自己的地产、劳动力优势招商引资,一方面有效利用了农业闲置的土地,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开阔了当地农民的视野,扩大了当地农民的知识范围,从而为将来的可持续奠定了有利基础。

4、强化职业技术、优化知识结构。当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严格管理各类培训班、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等,结合全国、本省、本地等知识经济的更新与需求,及时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为国家、当地企业输入合格的、优秀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利用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改善农村的落后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素质。

四农村改革的展望

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无尚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制定各项政策的优先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通过党中央、各级政府及全民竭尽全力的工作,结合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

村状况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必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总之,农村改革任务艰巨,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促进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有党中央的英明政策,更需要各级政府与基层领导干部的贯彻落实、务实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采取合理措施,其它领域积极协调帮助,还需要农民的大力配合,城市的适当援助。只有全民上下一条心,才能缩短农村改革的进程,才能摆脱落后的状况,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与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3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4(1)

第13篇:农村改革经验做法

“组合拳”促进农民增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农村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广安的实际出发,应重点从五个方面突破创新,激发农村生产活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一是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步伐。确权颁证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础,只有权属清

晰,才能保证权利落实,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各地应在理清各类权属关系的基础上,推进集体土地、林地、宅基地和农村房屋“多权同确”,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

二是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在县、乡两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资源规范有序流转和高效利用。同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纠纷仲裁机构,具体抓好各类交易纠纷的调解工作,保证产权交易秩序,保障村集体、农户及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慎重稳妥地开展农民耕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产权等的抵押、担保贷款,盘活农村闲散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柑桔、蔬菜等地方主导产业保险,增强农村产业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贴费、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四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合作社自愿联合组建联合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财政项目申报和实施。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和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龙头企业。

五是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结合广安山地丘陵较多的实际,挖掘潜力,助农增收。在山区,多发展可以粗放管理又有较高收入的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木,既绿化、又增收。对丘陵平坝地区,适应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的实际,继续扩大粮经复合基地,推广机械化收种,按照一季粮两季菜种植模式,实现亩收万元钱。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品牌,坚持种养配套连片建基地,在适宜的地方搞农旅结合,同步增加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要进一步支持与培育品牌劳务,在提升劳务输出质量上狠下工夫,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第14篇:国家深化农村改革

形势与政策作业

(一)

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学院:经济学院年级:11级

班级:B1101

学号:0111110207姓名:李晶舟

联系电话:1347005161

3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摘要:新一轮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纵观自十八届三中全以来的种种改革措施,我国社会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改革也将会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关键词: 体制转型产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一轮“改革”浪潮正在席卷着中华大地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着生机的热土上。对于这场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所进行的“改革”,所有的爱国志士无不发表热议给和给与精神与行动上的支持。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改革”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主色调,然而在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待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又给出了怎样的一副“良药”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以往的改革把肥肉都吃掉了,现在只剩下骨头可以啃了。骨头虽然难啃,但政府有决心也有毅力去啃硬骨头,现如今的改革早已进入了深水区,党和国家不会走老路也不会走邪路,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一场壮士断腕的改革之路。

一、第一产业——农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农业大国,以农立本,例数各朝各代无不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国自78年小岗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实施以来,在以往的30多年里确确实实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成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持续增长,为第

二、第三产业的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如今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小农性质的土地政策早已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经济了,农业的发展进程与第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步调也仅仅是能够保持一致罢了。

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已经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构成了威胁,这对农业的产能结构而言是威胁,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对我们每一位农民来讲确是一件福音。在不久的将来大型的产业化的农业遍地开花,将会最大程度上的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性收入,也将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让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问题。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从源头到生产加工到市场,它的每一步都是可溯源的,都可以查到食品的每一生产环节,把食品生产置于阳光下,从根本上挽救已经因“安全问题”而困扰的农业

发展。而这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行业在如今的中国是大有可为的一片广阔天地,热议的“就业难”问题也会随着农业新的领域的开发而有所缓解。

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研体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需要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所急需的技术服务得不到满足;二是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国家、民间以及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市场意识淡化,科技产业化发展缓慢;三是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科研机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层次重叠、功能不清,“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现象仍然严重;四是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科研设备陈旧、设施老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强烈约束;五是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依然落后,农业科技队伍不稳、人才流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扭转。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孕育着一场新革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迅速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和核心。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严重不足。要争取我国在国际农业产业体系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就必须把握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趋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经国务院审定同意,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提出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根据该方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为总体思路,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食物特别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为主要任务,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和产品创制4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初步建成由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组成的开放式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这一体系确定,力争到2020年,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成国际一流的国家高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创新队伍,集聚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

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另外,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实施方案确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二、第二产业——工业

在中国到底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还是“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我国政府早早的就以明确而坚决的姿态告知全国各工业行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必然在中国没有发展前途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唯一也是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然而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在中国的很多大中小城市和企业把中央的明令要求弃若罔闻,只求“面子工程”“在任功绩”,千方百计拉投资拉赞助,把利益放在首位,不管不顾只为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只为个别领导官员的“平步青云”,事实是当地的环境污染了,民众怨声哀悼。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这种“塞源而欲流之长,伐木而求木之长”的掩耳盗铃式做法,最终还是人民群众为之买单。为此,党和政府此次的“深水区改革”必然也定会首先拿这些领域横刀立马,责令相关城市和企业关闭落后产能,国家财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效节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劈荆斩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会出现新的历史局面。以往“电力、航空、银行、铁路、能源”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严格的进入门槛,而现在的中国则急迫的需要一只新鲜的血液的注入。自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也将可以和公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减弱“行政计划”在经济中的指导地位,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蓝图。届时,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会更多的活跃在各个经济领域,为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提供补课替代的坚实堡垒。“小而美”的中小型企业也必将会在中国各地开花结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第三产业

(一)服务业

新的中国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其在第三产业中所产生的涟漪无疑是各个产业中最为有效度的领域。对传统的落后服务业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会在这里被彰显的淋漓尽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

代化的信息产业应景而生,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固守传统的企业而言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浴火更是一次中小企业对自身命运的洗礼,不成功便会被市场经济所无情的淘汰。“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在一步步的市场危机的逼迫下,已经被各个中小型企业所接受,在专心做好传统“实体店”产业的同时,争取“网络市场”上的经济利润份额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家所达成的共识,“万达地产与阿里巴巴”的结合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传统产业搭乘现代网络顺风车的成功案例。

在广阔的服务产业中,最为吸引人目光的领域便是“转型”,如何从落后的传统经济体制中脱身而出,华丽转身以“创新、特色、环保、高效益”铸就自身的品牌效应,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也进一步的走出企业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也将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服务产业中,如何最大效度的整合零散的市场资源,如做强做大,企业在借助政府财政扶持的同时也要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会更快更稳健。一面要努力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另一面更需要适度积极地兼并其它中小企业,与行业中的同类企业强强联合,更好更快的做强做大。

(二)电子信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改革”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亘古不变的主旋律,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唯一出路,在改革路上我们不走老路更不走邪路,我们要拿出肯打硬仗,肯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大开局:十八大后中国改革发展趋势》,欧阳日辉,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02-01

[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4-3

[3] 《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新浪新闻,2014-3

[4] 《网络营销》,商玮、段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9-01

第15篇:农村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试验试点改革汇报材料

自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以来,乡党委、政府以基层治理方式改革为突破口,以产权制度改革和金融服务方式改革为重点,实现了“三资”的“自由转换”,为全乡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基本做法:

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是贷款难,贷款难的核心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或农业企业有资源无产权,造成不能抵押;二是金融机构没抵押不敢放贷。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乡一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或农业企业的资源按“土地、山林、茶园、果园、住房、机器、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资产评估办法,按照“谁主管、谁确权、谁登记、谁颁证”的原则进行产权确认并颁证,进一步明晰了农村产权,将农民或企业从“无产阶级”变成了“有产阶级”。实现了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转变,为产权入股、抵押,将资源变为资本做好了基础。二是进行了评估。聘请县评估公司对确权后的资产进行评估,确定授信金额,群众或企业可以在授信额度范围内自由借贷。这就实现了“资源——资本——资金”的自由转换。

二、取得的成效

(一)规模农业实现了大发展。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以来,对农民手中的资源进行了“确权——颁证——评估——授信”,让每户农户都有自由借贷的条件,促进了规模农业的大发展。全乡新建茶园近3万亩,实现人均一亩茶目标,新建桂花基地5个近2000亩,蔬菜基地3个近2000亩。

(二)农业企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如2009年4月我乡招商引资的黔雨枝茶业规划投入420万元,建园500余亩,确权510.41亩,评估为481万元,信用社对其授信450万元,获得首批贷款200万元,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另对有4家(双塔茶业、凤茗泉茶业、嘉禾茶业、永宏茶业)500亩以上茶业的茶叶企业进行了确权,获得金融部门100万元至1000万不等的授信额度,获得50万至1000万元不等的贷款;有4个专业合作社(双峰茶业种植合作社、林丰茶业专业合作社、爱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瑞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的资产已经获得确权,共计获得123万元的授信额度,涉及农户51户。在林光村,确权农村房屋14户,获得授信200万元。

改革进一步明晰了农村产权,盘活了农村资产和资源,提高了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业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后劲,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6篇: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

发展篇

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种植业

腾飞的畜牧业

崛起的饲料工业

开拓奋进的渔业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欣欣向荣的农垦事业

改革篇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全面确立不断完善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减轻农民负担成效显著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垦管理体制 农村综合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立

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农业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

保障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农业机械化在改革中前进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

植物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力量日益彰显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兴未艾

农村能源建设前景广阔

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历史跨越

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

管理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

农业法制建设全面推进

农业信息化在改革中奋进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基层民主稳步推进

后记

文摘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

农业部课题组

今年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也是农村改革30周年。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开拓创新的壮丽诗篇。农村改革激活了农业发展的动力,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改革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先河,为全面改革开放探索了道路。最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必需遵循的重大原则,制定了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是新形势下指导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回顾总结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展望改革发展的前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改革的体制创新

农村改革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改革创新了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发展繁荣,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改革从农村突破有其历史必然性。“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尤为突出。1978年,全国有近40%的农民吃不饱饭。解决吃饭问题是当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农民进行改革探索的内在动力。

改革是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行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开始的。1978年,改革在安徽省少数县秘密进行,实行的结果是大旱之年全部大幅增产,受到农民的欢迎。就在安徽肥西县进行包产到户试点的同时,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秘密实行了“包干到户”。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分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改为“也不要包产到户”)。

由于责任制能够增加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一经出现就发展很快。为统一认识,加强对责任制发展的指导,1980年9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文件,指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是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肯定。到1981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是根据产量计工分,再按工分分配;而包干到户的分配方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群众称包干到户为“大包干”。1983年底包干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97.8 %。

各地实行土地承包时,承包期限一般为三年,到1983年承包期已到,下一步是否还能承包,群众心里没底,有的甚至认为承包制只搞三年,农民有怕政策变的心理。为了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郑重宣布“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人们通常把土地承包期15年称为第一轮土地承包。

为了发挥土地承包经营对促进生产的作用,1993年11月,中央决定:将耕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同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

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国有农场的经营制度也在进行改革。1980年后,一些农场实行了“大包干”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国营农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制度,1986年中央正式要求:认真办好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管理体制,家庭农

场成为国有农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1993年7月,将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载入《农业法》。1998年10月中央要求: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1999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02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并不断完善,有许多与时俱进的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结起来,实行一体化、贸工农综合经营,以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问题,提升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7.1 6万个,同比增长10.8 %;带动农户9511万户,同比增长4.5 %;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4183万人,同比增长7.5 %;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568.3 亿元,户均增收1649元,同比分别增长16.0%、11.0%。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群众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在产加销不同环节围绕资金、技术、购销等开展互助合作。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市场主体。目前,全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万多个,其中,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8000多个。

(二)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突破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改革前,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不允许农民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当时在农村的非农产业是由集体兴办的社队企业,是作为集体副业来发展的,而且只允许公社、大队办企业,不允许社员个人办、联户办企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在解决温饱后有了经济剩余,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求开拓生产和发展的空间,在原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农户自办和联户办的企业。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设立乡镇政府,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不复存在。根据社队企业发展的新形势,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由原来的两个轮子(社办、队办)改变为四个轮子驱动(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并开始突破“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限制而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普遍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制,有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有的改制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或企业集团,有的实行股份合作制。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农村的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也快速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给了农民改变身份、选择职业、获取生产剩余的权利,创造出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其他产业的条件,加上政策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放松管制,农村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以劳务为主和适宜分散经营的经济活动中,个体经济应该大力发展”,“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政策的调整打破了农民发展私营经济的禁区,高收入的吸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召唤,使农村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和崛起。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补充地位”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有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和丰富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加快形成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17篇: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

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今后八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农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得到保障。

2、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村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3、农村文化进一步发展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农村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农村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4、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基本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

系进一步完善。

5、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

6、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难度加大。一方面,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宽,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还有,国际上农业丰歉、石油价格涨跌、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等,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2、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农业经营兼业化趋势明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求更加紧迫。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副业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日益成为必须面对和迫切

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和农民就业创业门路不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农业比较效益依然偏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农民工素质相对偏低,农村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不强,农民就业创业门路不宽,农民工资性收入难以较快增长。还有,随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性效应的逐步递减,农民转移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4、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利益结构更加复杂,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村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农村人口大量转移,空心村大量涌现,农村社区的稳定性、同质性降低,传统的血缘、亲缘关系弱化,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户分层分化加快,乡村之间、成员之间、社区成员与乡村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农民利益结构加速变动;农村基层组织机制不活、管理能力弱化,民间社会组织发育滞后,农村社会自组织机能较低;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参与意识、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5、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并日益多元化,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要求不断提高。一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总量偏低、形式单

一。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总量增加并日益多元化,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6、农业生态恶化和农村生活环境污染加重,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更加艰巨。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土地和水资源等利用效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仍呈加重趋势,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1、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重点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坚持以改善农村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努力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衔接配套、标准提高、建管并重、加大投入、规划引导的要求,统筹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的要求,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3、坚持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努力提高城镇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调整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城镇集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强城镇人口和经济聚集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和小城镇服务业,创新农村服务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4、坚持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目的,深入推进城乡改

革联动。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一方面,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改革创新城镇户籍、住房、就业、就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拉力。另一方面,以落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和经济利益;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健全农民权益维护机制,建立农村社会安全保障机制,增强新农村建设对城镇化的推力。

作者系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第18篇: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报告

xx镇位于xx市南部,三县交界处,96平方公里,83个村, 8.7万人,耕地7.8万亩,是xx的农业大镇。xx镇于10月份召开了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动员大会,下发了实施方案。我们紧紧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封闭运行等基本原则,紧密立足镇村实际,努力在农村土地产权、农村土地承包、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积极实行“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和农民组织化步伐全面加快,“东有板鸭、西有香菇、南有瓜果、北有苗木”的四大特色农业片区已初具规模,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xx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的试验正稳步开展,全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xx市级以上9家),注册资金3150万元,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6万亩,合作社利用土地使用产权证贷款500余万元,利用三户联保贷款5600万元。

一、试验改革进展情况

1、深入开展了“三位一体”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建立xx镇产权交易所,制订了工作制度、工作程序,推进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目前从农商行抵押贷款500万元,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新发展种粮大户3家,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规模和现代农业发展。

2、xx镇被xx市确定为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镇,修编了小城镇总体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新农村建设。xx镇杨仓社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建筑面积达6.6万平方米,明年将整体搬迁上房,将小城镇打造成产业中心、区域居住中心、社会服务中心。

3、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首先在白楼、苑庄、北李庄等村开展,3个村正在进行土地承包的资料的摸底登记。

4、农村资产产权化改革已对83个村资产资源进行清产核资登记,完善了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集体资产监管,对村集体各类资产、资源建立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

5、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试验,拟建立镇级三农服务中心1个,建立村级“三农网络直销服务超市”8家。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里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镇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管站,具体负责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实施。财政部门积极争取支农资金,加大对试验区建设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金融部门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涉农信贷办法,简化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抵押担保贷款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国土部门在调整城乡用地规划和用地指标及土地出让金使用上给予政策倾斜;工商、税务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农业办要落实好各项农业保险政策,努力化解改革试验的风险。

(二)切实加大政策支持。

1、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镇财政设立100万元的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围绕改革试验区建设及时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整合涉农资源,争取各类支农扶持项目和专项补贴补助资金,集中财力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

2、落实土地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宅基地、废弃地、空闲地整理、复垦和农村土地治理、合村并居等,在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项目范围后置换出的用地指标,除优先用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外,主要用于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保证用地指标出让收益全部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优先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兴办社办企业所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手续,主要用于兴建农业用仓(机)库、生产管理和加工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保证合作社农业规模经营生产设施建设用地。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加大对合作社土地使用产权和收益权抵押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扩展涉农信贷抵押物范围,努力化解农业规模经营资金瓶颈问题;制定促进农村金融资本回流农村的办法,建立涉农信贷奖励机制,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农村。

4、优化工商税收服务。对参加改革试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凡政策规定不能收取费用的一律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对社办企业、农村创业企业等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依法给予适当减免各项规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农、林、牧、渔等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和社办企业、农村创业企业依法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并适当减免各项规费。

5、强化民生保障。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实行城市医院对镇级卫生院的新型委托管理模式,实现农村居民就地就近能享受到城市优质医疗服务,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推动城乡学校新型托管,让农村最大限度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一个农村文化大院、一块体育健身场所、一个小公园,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群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三)切实加强指导、督导和考核。镇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加强对各试点试验单位的工作指导、督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试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按照试验区建设内容的要求,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将任务分解细化,分阶段、按步骤,扎实推进。

三、初步成效

1、积极引导全镇农村合作社建设,2012年新增土地合作社6家,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500万元,发展种粮大户3家。

2、选择3个村开展农村承包土地清查、测量,对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进行测绘。

3、建设新农村社区1处,明年达到上房条件,村庄进行整体搬迁。

4、全面完成83个村“三资”清理工作,建立了xx镇农村产权交易所。

5、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流转行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

工作思路:

一是探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改革。建立符合“长久不变”要求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使用权流转、征占用补偿,调解仲裁制度调整,人地矛盾化解、承包经营权继承和退出等相关制度。

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后劲。鼓励大学生村官、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任职或兼职,并制订激励政策,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制订科学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批有头脑、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敢创业的新型农民,鼓励他们成为带动广大农民增收的领头人。

三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强化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三农”投入长效机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体制框架和有效途径,为先行先试者做好保障和支持。

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制定促进农村金融资本回流农村的办法,建立涉农信贷奖励机制,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农村;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金融支农渠道。

工作计划:

1、加强氛围营造。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鼓励探索、支持攻坚、敢闯敢试、保护改革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针对阶段性工作任务组织专题培训,加强力量配备,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会,多形式、多渠道分析研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经验。

2、突出示范带动。在杨仓新村建设的基础上,配套推进农村产业发展集约化、公共服务集成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社会管理规范化,着力打造城乡改革发展示范样本。

3、注重项目管理。以项目推进为总抓手,建立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健全项目工作考评机制。强化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打捆投入、保障重点、注重效益”的管理模式,发挥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4、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内容的督促、检查、指导力度,严肃督促、检查、考评纪律,及时挖掘先进典型,总结提炼、推广成功经验,扩大示范效应。

第19篇: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主线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主线:多予、少取、放活作者:张新光发表日期:2006-06-27文章来源:《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已初步得到缓解,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我国应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6字方针,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真正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配套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决不能重犯过去的“冷热病”,以免造成顺民意、得民心的农村好政策发生“变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走得更快些、走得更好些、走得更远些。

一、十六大以前的“三农”问题何以产生?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发展是如何陷入困境的?农民在改革初期的“幸福生活”缘何会得而复失?农业问题为何会“衍生出自然灾害、环境保护问题、盲流问题、高犯罪率、内需不足等问题”[1](p1)?这个大题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满意答案。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语)。因为,“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农村的问题尤为突出,当时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江泽民语)。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掀起了一场自下而上的土地“大包干”革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1992年,邓小平同志回忆说:“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198

1、198

2、1983这3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年至1988年。这5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这个期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p376)

但在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间,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

展相当不利。“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财政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钱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钱就更少了。”[2](p262)因此,从1991年到2000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比例由10.3%下降到7.8%;全国县级财政收入只占21%,而财政供养人员却占到了71%;在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中,中央财政只占2%,省级财政占11%,县级财政占9%,乡镇财政负担78%,这样势必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从1987年到2002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征用农业耕地面积为3689.4万亩,从中获取土地差价收益估计在14204亿元~30991亿元之间。特别是1998年开始,国家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撤出农村,全国每个县平均每年流失资金3亿元以上[3]。据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国家累计征收农业税3945.66亿元,累计征收农业特产税1366.25亿元,又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汲取资金6990亿元,农民共为工业化建设贡献资金12301.91亿元,由此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变得空虚而缺乏生机。总之,我国在世纪之交出现的“三农综合症”很大程度上是宏观体制环境造成的。

二、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主要特征

十六大以来,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创新和完善,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带来新变化,以新变化促进新发展。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速度之快、来势之猛、波及面之广、触动层次之深已超出了预想和祈望。它的核心内容是6个字,即“多予、少取、放活”。

(一)坚持“多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国家向农民“要得多、给得少、管得死”,极大地削弱了他们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十六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的惠农政策,财政转移支付达到2626亿元,是1997年的3倍多。2005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超过3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50%以上。2006年,中央提出要求:“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据有关专家测算,“十一五”期间,要根本改变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的问题,国家财政至少需要向农村地区投入资金5多万亿元,主要用于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广播、通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坚持“少取”是保障农村税费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

坚持向农民“少取”的方针,是十六大以来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大亮点。从2003年起,中央决定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拉开了新一轮农

村改革的大幕。2004年,除烟叶税外取消农业特产税,并承诺逐步取消农业税。截止200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1835亿元,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其他3个省份有210个县(市)免征农业税。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终于告别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这与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将减轻负担超过1000亿,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它不仅理顺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而且迫使农村基层组织釜底抽薪,另起炉灶,脱胎换骨。实践证明,“税费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完善的配套改革措施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成功的保证;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4]

(三)坚持“放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涉及中国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1](p1)今后,我们究竟给农民怎样的政策,创造怎样的环境,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一问题似乎还没有真正破题。正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总体而言,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表现是“三个不适应”和“三个不协调”:即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精细化的需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城乡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障碍的集中反映。因此,今后我国解决“农业不稳”的问题,实质解决是工农业生产方式差距过大的问题,而其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太穷”的问题,实质是解决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而其核心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落后”的问题,实质是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而其核心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不断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可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放活”农村经济政策的方针,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中国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选择

首先,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保障机制。一般地说,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工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受保护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光靠政府号召不行,单靠市场机制也不行。下一步,应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通过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机制,促使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总之,加强和搞好法律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p333)。

其次,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模糊,阻碍农地使用权自由转让和流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造成许多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工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新型社会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缓慢,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等等。下一步,应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政策,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和渠道,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从2006年开始,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转向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一是如何构建合理的乡村治理结构,包括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两个系统,解决“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二是如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能够均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当务之急是把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p176)下一步,要把解决“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党政权力与村民自治互相渗透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同时,要把解决地方政府层级过多,管理幅度过小,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地、县两级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整体转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撤消地级行政建制,逐步实行市、县分治和“省直管县”体制;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解决党委、政府、群众团体三者分设的问题,应从改革党政领导体制和地方行政层级入手,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新体制。

[参考文献]

[1]杜润生.我们欠农民太多(序)[A].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新光.迷离的“第三只手”——对当今“新双轨制”的分析[J].学习月刊,2005,(10):41~42.

[4]何开荫.农村税费改革——牵一发动全身[J].决策咨询,2003,(05):18~2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20篇:农村改革法律剖析材料

“俺这是偏远农村,又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没什么‘油水’,很多人都还不愿意当村长呢。”家住**南阳农村的**坦言。

“虽然穷,但俺听说,俺们村每年雨季都会出现危房,上级要下发补贴,平时也会给五保户等发补贴,这些钱到了村干部那里会被克扣一部分。俺们村长的工资一个月就20块钱,村干部贪点钱太正常了,没好处谁干呀?”电话里,**的笑声很憨厚。

事实上,在**的农村,这种现象也并非没有。**市检察院在一次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展览上将“村官腐败案件”作为完整板块展出,其中提到一个案例:**市延庆县井庄镇莲花滩村原村委会主任方淑民在协助井庄镇工作期间,将特困户救助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875元以及危房翻建维修补助款**00元据为己有。

权威资料显示,5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不断加大投入,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累计达1.6万亿元,大大提升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而随着惠农资金的大幅增加,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明显增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中央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干部腐败被大家理解为吃吃喝喝、多占多拿,而且‘权小位轻’,人们并不将其与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如此宽容心理遮蔽了村干部腐败背后潜藏的巨大社会危害。”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虎林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小村官也能大腐败

在村干部腐败案中,村干部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的情形并不鲜见。在不少地方,腐败村官富得流油,集体却一贫如洗。这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屡见不鲜。”张虎林这样形容村官腐败现象。

调查显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农民税费的减免,当下,在经济发达的城乡接合部地区,村干部腐败多集中在土地补偿款、企业改制等方面。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腐败则多发生在截留国家下拨款物、私分集体资产上。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当前查处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官占据了案件数量的70%以上,由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众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的50%以上。

输入“村官腐败”百度一下,就会出现19.9万篇的相关网页。遍及全国各地的村官腐败可谓“触目惊心”。分析相关报道可以看出,近年来农村最突出的腐败问题就是“村官将黑手伸向集体土地”。

**省**市纪委办公厅曾公开披露,**市**区前进乡望花村村委会主任**非法占有国家和集体财物1000多万元,还骗取国家土地出让金,非法转让国有土地从中获利,其违纪违法金额共计**00余万元。

来自人民网的报道称,**省岚皋县堰溪村原村支书王显正隐瞒收入不入账,先后将转让土地款19万元据为己有;江西省丰城市阳坊村6名村干部从20**年开始,短短3年,挥霍公款达36万多元;**省慈溪市界牌村原村支书朱晓其,在其任职的13个月时间里,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村集体资金609.6万元。

人民网转载**法制报的报道称,**省**县昭关镇潭泉村3名村官在协助昭关镇政府协调、处理华东电网50万伏输变电滁州至马鞍山线路在潭泉村境内施工过程中,利用经手、管理施工占地、青苗等给予各种补偿费之机,采取收款不入账、虚报冒领等手段,侵吞公款3.75万元后私分。

据统计,自XX年以来,**省微山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线索32条,涉案金额3**余万元;立案侦查涉农职务犯罪案17件28人,其中,贪污、挪用公款案13件22人。

无独有偶。**省**市高新区人民检察院自20**年建院以来,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7件14人,其中涉及农村干部的案件就有6件12人;重庆市政法机关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村干部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村官腐败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根源。

“在村干部腐败案中,大权在握的村支书兼村主任的一把手犯罪占非常大的比例。另外,村支书、村主任和村会计这‘三大员’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的情形也并不鲜见。涉案金额,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数百万,甚至几千万元。”**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科长董钊曾对媒体这样表示。

“在不少地方,腐败村官富得流油,集体却一贫如洗。这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张虎林说,村干部本应为农民的“带头人”,有些却蜕变为农民身上的“寄生虫”,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

位小权大缺少监督

村官是“从事公务”的人员,但不是公务员,故而纪委的纪律之杖够不着;村官是一级组织的“干部”,但不是我国行政意义上的“党政干部”,故而“监察”的规矩之箍套不上。

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村官如此胆大妄为?

“村委会权力太大。”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焦洪昌告诉记者,按照法律规定,村民自治主要权利应当体现在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8个方面的事项应该由村民会议决策,但实际上这种民主决策权并没有落实到村民会议中,村民自治变成了村委会自治,这就使腐败有了潜在的可能。

而权力之手最容易伸向金钱,尤其是在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时。有专业人士曾这样归纳:有的村,村支书签批,村主任也签批,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失控;有的村,会计、出纳不分设,让一人兼任,更有甚者,村会计、村主任和村支书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钱账不分,白条坐收坐支,缺乏制约;个别从事财务的人员不懂会计业务,不坚持原则,惟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命令是从。这些都为村干部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公开村务、公开账目对防止村干部腐败有好处。”**对记者说,可是村干部如果不公开账目,农民也没啥好办法。

因为看不到账目,一些村民代表根本就不清楚财务家底,所谓的村民监督小组也就形同虚设。“公示墙”、“明白纸”,在农民心里也就变成了“糊弄墙”、“糊涂纸”。

记者了解到,虽然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搞了好多年,各地也出现了许多好的做法,如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公开,村里重大项目或开支由村民理财小组商量讨论,村级财务实行“双代管”等,但有些地方或单位只是走过场、搞形式。

“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背景和成因十分复杂,但主要与村里的民主氛围、村务公开透明程度密切相关。”张虎林说。

有人指出,上级部门监督不到位是另一个原因。由于政务繁忙,人手不足,一些地方对村干部腐败案件,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有关部门对于村干部的管理,也是按职能分工各管一段,缺乏协调机制。一些乡镇干部反映,村民委员会是一个自治组织,乡镇与村委会不是领导关系,乡政府对村干部不好监管。他们感叹:“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

专家对此做了更深层的分析:村官是“从事公务”的人员,但不是公务员,故而纪委的纪律之杖够不着;村官是一级组织的“干部”,但不是我国行政意义上的“党政干部”,故而“监察”的规矩之箍套不上,连被监督的份儿都没有。

其实,法律赋予了农民监督村干部的权利,那么,他们又能起到多大的监督作用呢?

“只要不太过分,我们一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说,就算去告状,如果告不赢,可能还会被刁难,“有那功夫,还不如多花点精力在田里,多收点粮食呢。”

专家指出,大多数村民自治意识和观念相对淡漠,再加上一些地方没有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有效的宣传,致使许多村民不懂该法,难以组织起来集体监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因此,大多数村民也难以发现村干部的越轨行为,即使发现了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惩处不力法律难落实

实际上,关于惩治和预防农村腐败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已经有很多。问题在于,农村腐败问题情况复杂,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加上制度界定腐败现象的成本很大,所以,惩治不力和预防无效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除了预防不到位外,发现问题后的惩处似乎也不容乐观。

某市一位纪委常委、监督室主任曾向媒体表示,目前,个别乡镇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是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且“现有的某些制度规定,也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照抄,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很少,更谈不上实施责任追究”。

还有的乡镇领导认为基层工作难度大,特别是农村干部出点问题在所难免,怕查了案子伤了感情,影响工作积极性,于是能捂则捂;有的把查案和稳定对立起来,怕查了案子乱了班子,于是能拖则拖;有的不愿查案,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实际上,关于惩治和预防农村腐败问题,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已经有很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告诉记者,首先有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党内文件都有明确规定;其次是国家刑法对于各种腐败现象有明确的法律制裁措施;另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对于农村腐败问题都设定了相关条款加以防范,包括群众监督、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等等。

“应当说,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并不缺少法律上的依据,问题是农村腐败问题情况复杂,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加上制度界定腐败现象的成本很大,所以,惩治不力和预防无效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莫纪宏说,“因此,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关键是要真抓实干,要获得群众支持,同时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专门处理这一类问题。”

发挥检察机关作用是有效途径

检察机关作为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行使法律职责的范围应当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检察机关对于典型的腐败行为,例如职务犯罪和渎职罪等具有独立侦查权,所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农村腐败现象中的作用,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制度途径。

昨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农村腐败的根本解决之策:“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莫纪宏对此做了解读。他认为,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首先应当纳入到整个国家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而不应当过分强调这种体系的独立性。现有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种法律和政策规定,都是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赖以开展的依据。

“在立法层面也应当突出重点,特别是应当对侵占农村集体财产、侵犯农村村民合法权益的腐败行为,通过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方式,来确立一些必要的法律监督制度,特别是要赋予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一定的监督权,同时还应当保障村民个人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活动的监督权。”莫纪宏说。

另外,从司法层面来说,要加大对农村腐败问题的查处和惩罚力度,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侦查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等犯罪行为中的核心作用。

实际上,就在**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就在主持召开的最高检党组会上,要求全国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检察机关作为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行使法律职责的范围应当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检察机关对于典型的腐败行为,例如职务犯罪和渎职罪等具有独立侦查权,所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农村腐败现象中的作用,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制度途径。”莫纪宏说。

据介绍,以往可能由于农村腐败问题暴露得不够充分,检察机关往往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地区。检察机关在介入农村腐败问题时,在行使职权上不存在任何障碍,主要的问题可能是检察机关缺少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中去,这是一个需要逐渐加以完善和解决的过程。

据悉,今明两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在全国深入查办涉农八大领域职务犯罪,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发放、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农村土地开发征用及征地补偿款管理等领域发生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

采访的最后,记者告诉**,中央有精神,要“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农村腐败体系建设”,以后村官想腐败就没那么容易了。他对记者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俺们不懂法律,也不想多事,不管怎么样,只希望法律能真正保护俺们这些小老百姓,让俺们也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如果说**年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使得改革率先在农村启动,那么新一轮农村改革则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要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而这,正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法律解读”关注的重点。

回顾历史,**年来的几次重大改革,都是从政策开始,经过试点、修正,最后通过法律固定下来。**三中全会开启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应该也会循此路径。可以预期,接下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及的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以及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等问题,会逐个破题,并最终通过立法的方式,作为此次改革的成果固定下来。

农村改革工作汇报
《农村改革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