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方哲学简史》期末复习题12月

发布时间:2020-03-04 00:47: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西方哲学简史》期末复习题2011年12月

授课教师:刘建成所在班级:思政1002班考试时间:2012年1月6日10:20—12:10 讲义编审:杨兴旺学分:3.0考试地点:11教6段402考号20102321XXX

题型介绍:

1、填空

2、名词解释

3、简答

4、论述

一、填空

1.希腊哲学的精神:非宗教精神、思辨精神。 2.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学派的三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再加上赫拉克利特。

3.泰勒斯与水本原说4.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 5.赫拉克利特与火本原说6.毕达哥拉斯派数本原说7.巴门尼德及其“存在” 8.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9.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10.“美德即知识”开创了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11.亚里士多德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12.亚里士多德的三本原说:形式、缺乏和质料是运动的三本原。

13.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14.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15.安瑟而谟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安瑟尔谟的著名格言是:“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16.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证明:五路:运动、动力因、可能性与必然性、事物中发现的等级、目的性。 17.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人的尊严、人的才能、人的自由。自然的发现:和谐的自然、能动的自然、经验的自然

18.经验论的开创者: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19.笛卡尔欧陆理性主义创始人:心物二元论。

20.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21.洛克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22.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23.康德三大批判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22.“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23.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2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

二、名词解释

1、早期自然哲学的自然和本原两个概念

自然:意义接近nature(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自然哲学是对世界本原和宇宙整体的探讨。 本原(也作本元、本源):本义为“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所以,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本原问题是贯穿希腊哲学始终的问题。

2、唯名论和实在论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唯名论认为一切词都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共相并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

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式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般本质。

3、什么是经验论,什么是唯理论?

什么是唯理论

理性主义(又名唯理论),认为知识独立于感觉经验之外的一种哲学理论,通常与经验主义对立。

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唯理论认为,整个知识体系具有自己可靠而明晰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少数先验性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从这几个理性概念就可以构造出科学知识体系。以天赋观念为知识基础的观点即唯理论。

什么是经验论

以培根、洛克等等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 ,知识的基础是人们的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单凭经验事实通过归纳就可获得知识。这种观念支配了整个近代科学的发展。

4、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由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运动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提出“自由、平等地、博爱”的口号。启蒙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发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表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5、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先验理性

(1)先验感性:感性: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

产生条件:

1、心灵受到认识对象的刺激;

2、对发出刺激的对象作出适当反应。

(2)先验知性:把感性提供的杂多材料综合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知识。

(3)先验理性: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指人心中要求把知性所得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统一”,概括为最高、最完整的系统知识,以期把握无条件的绝对的能力

二、简答题及论述题

(一)、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如何理解?

答:德性就是知识:理性主义的道德原则(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

1、哲学内涵

德性即内在心灵的原则,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知识)。“德性即知识”中的“知识”主要是指人要能认识人自己的本性(德性)。他不同于自然哲学家(他们要探讨整个宇宙万物即自然的本性),苏格拉底认识到首先要研究人,研究自己。

“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就是知识”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在于德性的知识。他认为智慧和求知是人人皆有的天赋本性,有些人缺乏美德只是由于感觉的迷误和欲望膨胀以至于扭曲了人的理智本性,所以通过知识教育和陶冶可以恢复他们的理智本性。既然美德即知识,而知识是可教的,那么美德也具有可教性。

2、分析与评价

(1) 这一命题的目的是强调知行合

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所说的知识主要是在伦理方面而不是在科学方面,他说:“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坚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完美所必需的就是知识。

(2)贡献:“美德即知识”明确肯定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在古代希腊以至于整个西方哲学中首次建立起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赋予道德价值以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遍规范性。这与智者的道德哲学是根本对立的(智者主张道德是人为约定的或出自人类追求快乐欲望的本性)。

(3)局限性:苏格拉底排斥一切意志、情感的道德价值,他的道德哲学成为一种纯理性的知识道德哲学,是有片面性的。

(二)、柏拉图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通常称作Theory ofIdeas(理念论或相论)。他常以不同的名称表述同一个东西,如将Idea也叫作genos种, paradeigma原型,arche 本原, aition原因。

理念来自动词Ide看,原意为看到的东西.哲学家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所以Idea在希腊文中具有如下含义:

1、形式、形状;

2、和实在相对应的外观;

3、种、类;

4、文学形式、风格;

5、逻辑上的类、种,引申为分类的原理;

6、Ideas(复数)在柏拉图哲学中指理想的形式、原型。

7、概念、观念。

答:

1、它是事物的共相,即类概念或本质;

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事物是因为分有了某一理念才成为该事物的,没有理念,也就没有具体事物;

3、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美的或明或暗摹本。

4、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事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其本质。

(三)、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成因,目的因

答:第一,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它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质料因;

第二,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形式——形式因;

第三,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它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动力因; 第四,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目的因。

1、质料因:所谓“质料”,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

2、形式因:所谓“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 或“是所是的什么”,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3、动力因: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4、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即目的因。

(四)、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答:(一)理论源起:波菲利问题

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大问题:

(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只存在于理智之中?

(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二)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一般观点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又有温和派和极端派之分。 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式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般本质。

(三)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与安瑟而谟的极端实在论之争

A罗色林(1050-1125)的极端唯名论:

1、什么是唯名论?

唯名论认为一切词都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共相并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

2、罗色林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一切词都表示个别事物,个别概念(殊相)表示单个事物;普遍概念(共相)表示一群个别事物;如果用共相表示个别之外的某种实在的话,那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B安瑟而谟的反驳

罗色林的错误在于把感觉印象当作理解的出发点,缺乏把握抽象观念的能力。有形世界不是个别事物和个别事物需要普遍原则的组织方能被联系在一起。这些普遍原则也是实在的。

评价: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共相是否具有实在性。安瑟而谟倾向于把共相等同于柏拉图的理念。而罗色

林则完全否认共相的意义,认为其只不过是声音而已。

(五)、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五路说

答:第一个证明是根据运动:

世界上有事物在运动,这是确切无疑的事实。凡运动的事物总是为另一物所推动,而这另一物又必为其他物所推动。依此递推,必有一个不为其他事物所推动的第一推动者,否则运动就是不可能的。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二个根据是动力因

在感性事物中我们发现存在动力因系列,每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作为其动力因,依此回推,必定存在第一个动力因,因为如果没有最初的动力因,也就不会有中间因和最后的结果,而这是与存在着动力因系列这一事实相矛盾的。这个第一动力因就是上帝。

第三个根据是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第一步,由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第四个根据是事物中发现的等级:

事物在善、真、贵方面是有差别的,简单说,就是事物的完善性各不相同;但显而易见的是,事物的不同完善性是由它们接近一个最高完善性的存在者的程度决定的,或说是与最完善的存在者相比较才能显明出来的,因此,必定存在一个最完善的存在者;而且它还是一切完善程度各不相同的其他事物的最高原因。因为完善程度不一样

第五个根据是是根据事物的目的性:

我们发现,自然界里那些无理性的自然物也都朝向一个目的活动,而且往往是以同一种方式活动,以便达到最好的目的。显然,无知的东西如果没有受到一个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引导,它们是不可能去追求目的的。所以,必定存在一个理性存在者,由于它,无知的事物才会趋向目的,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分析与评价

“五路”的一般思路是将世界看作是一条因果链条,可以由比较低级的可感事物出发,追溯到它们的最初原因或终极原则-----上帝。如果世界的因果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或者因果关系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那么,托马斯的证明就难以成立了。

(六)、奥康的剃刀

答:英国经院哲学唯名论的代表奥康认为,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须用非经验的原因加以解释,可用自明命题证明的命题不须用意义不明的论辩。这一原则即”经济思维原则“,强调”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奥康的剃刀用以剃除实在论者设立的普遍实质,阐明其认为“一般只是作为概念或心外事物的符号而存在于心灵中和语词中” 的唯名论观点。这把剃刀专门用来剃去哲学思考中多余的语言赘肉。

(七)、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相”说

答:培根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揭露了经院哲学的认识论根源。他认为,经院哲学的长期统治,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各种幻想和偏见,使人们的思想远离自然,严重地妨碍了人们认识自然的真理,他把这些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idols)。

1、种族假相

指人们常把人类的本性混杂到事物本性中,因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人以自身为尺度衡量外物,缺乏科学所需要的中立态度和客观性。

2、洞穴假象

它也来自理智的本性,它是具体的个人所特有的。这是指个人从自己的性格、爱好、所受教育、所处环境出发来观察事物,因而歪曲事物真相。

3、市场假相

指的是人们在来往交际中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

4、剧场假相

指不加批判而盲目顺从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和哲学的原理、体系及权威而形成的错误。 评价:

首先:通过对谬误的分析,培根强烈地反对迷信古代权威,反对脱离自然,反对空谈和诡辩,从而对经院

哲学的权威主义、烦琐主义、教条习气、伪科学给予了沉重打击。这在当时,对摧毁封建主义思想堡垒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培根揭示了人们犯错误的各种各样的认识论根源。接触到人的主观性、片面性正是认识产生谬误的原因。在理论上,这不能不说是深刻的。

最后,在谬误的分析过程中,培根提出了一连串认识论的复杂问题,如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问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语言的矛盾与统一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是富有启发性的。

(八)、洛克哲学的地位与影响

答:地位:英国经验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哲学特征:以认识论为主题

功绩:详尽论证霍布斯和培根提出的知识和观念都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他系统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但他并没有把其唯物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其中融合了不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成分。其认识论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又是巴克莱和休谟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理论渊源。

(九)、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如何理解?

答: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论前提: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贝克莱和洛克一样,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由感觉经验获得的观念是知识的对象简单复杂。所有的观念都是通过感觉、反省和想像这三个途径得来的。

(二)关于命题性质:“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强调的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可感物是不能离开心灵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认识对象的存在依赖于认识的主体,作为主体的心灵、精神或自我是一切可感知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贝克莱这一命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就在于此。

(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贝克莱的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因为在贝克莱看来,可感对象或观念是被动的,是“被感知”,是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东西;心灵或精神则是能动的,是具有感知能力和想像能力的主体。可感事物之所以能够进入心灵而变成观念,变成人的认识,原因就在于主体、心灵或精神的能动作用。

(十)、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

答:(1)什么是唯理论

理性主义(又名唯理论),认为知识独立于感觉经验之外的一种哲学理论,通常与经验主义对立。

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唯理论认为,整个知识体系具有自己可靠而明晰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少数先验性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从这几个理性概念就可以构造出科学知识体系。以天赋观念为知识基础的观点即唯理论。

什么是经验论

以培根、洛克等等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 ,知识的基础是人们的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单凭经验事实通过归纳就可获得知识。这种观念支配了整个近代科学的发展。

(2)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结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于是在认识论问题上,这两派哲学家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他们的片面性则决定了谁也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休谟的怀疑论就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

(3)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的后果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使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走进了死胡同,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近代哲学的启蒙主义以崇尚理性、提倡科学和推进知识为己任,然而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却使这些理想出现了落空的危险。

它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发生了动摇。

(十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理解?

答:内涵:由我思而知我在

“我思故我在” 在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其 “本末倒置”、“荒唐可笑”。

通过笛卡尔对自己哲学历程的细腻描述,我们可以明白地知道,这句名言的含义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

在普遍怀疑之后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认为“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进一步演绎出“上帝”和“实体”,建立起心物二元论,借着上帝的权威来保证物质世界的存在。

(十二)、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如何理解?

答:

(一)所谓法则即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但这种普遍必然联系并不是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即范畴不能被运用于物自体,而只能被运用于现象。

我们能所经验到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它们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总体,即自然界。范畴就是规定一切自然现象的总和的规律,范畴加诸自然现象之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二)人为自然界规定的法则并不是自然科学中具体定律。自然科学中的具体定律都必然经过经验才能被发现和验证(如铁球堕塔实验),而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则表达为先天综合命题,它们的真理性不依赖于经验,并能反过来赋予经验以普遍必然性。纯自然科学因此而得以可能。

(三)“人为自然界立法”的理论意义

1、康德把人本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通过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规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

2、康德在高扬了精神的能动性的同时,又对事物自身的存在持一种谦逊的悬搁态度。

附:《心理学基础》补充复习题:

一、制约遗忘进程的因素

答:

1、时间的影响

2、材料的重要性

3、材料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5、系列位置效应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38--139)

答:

1、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

2、迁移的作用

3、原型启发

4、定势的作用

5、情绪与动机

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结构(可能不科学 该题自己总结一下吧)

答:人格特质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

个人特质: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

首要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浸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中心特质:是人格的构件,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令行为在特定时空具有倾向性,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渗透性极小,作用面较窄,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论文[材料]

西方哲学智慧期末试题答案

西方哲学期末论1

中国书法简史复习题

期末复习题

期末复习题

建筑简史期末论文

《西方哲学简史》期末复习题12月
《《西方哲学简史》期末复习题12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