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西方哲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6: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

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

(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

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

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

气转化而成。

2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

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

1、逻各斯的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主要是“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四、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哲学观点: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 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 (1)不生不灭。

(2)连续性。

(3)完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

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

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 (

2 (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

(三)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

他以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3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的而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

1、理论科学:

(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2)数学和物理学(3)逻辑学

2、实践科学:

(1)伦理学

(2)政治学

3、艺术: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一)“物理学”的含义: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

“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因此“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态的。

(二)论运动:

1、对运动的表述:

(1)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2)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 (1)质料因: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

3、论位移运动: (1)对运动的分类:

①性质的。

②数量的。

③位置的,即位移运动。 (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

①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

②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

③推论宇宙没有虚空。

④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

(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

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

(四)论时间

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

(五)论空间

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4 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1)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

2)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

3)从哲学特征讲:

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该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为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

(一)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

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发展:

(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 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 (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

(3)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马克思曾对此进行了论述(“博士论文”)。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观点: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

2、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他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总是与痛苦伴随。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 (讨论:探讨**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

(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Zero、公元前336——前264年,他讲学的地方叫“斯多亚”),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前232年)和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Panaetius、约公元前180年——前110年)和波赛唐纽斯(Poseidonius、约公元前135——前51年)。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尼禄的教师和大臣)、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5——135年,据说是奴隶)河马可•奥斯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年,是公元161——180年在位的皇帝)。

(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逻各斯”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

(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 (3)认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

、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

24 (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 (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是理智。 (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 5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耶和华”

(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犹太人的救世主)、“基督”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代表。

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Augustin、354——430年)

(一)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上帝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是“恶”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

3、原罪和恩典说。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的历史。 思 考 题:解释“教父哲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安瑟尔谟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第二阶段: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是经院哲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的是托马斯 • 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一)争论的焦点

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二)问题的由来

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 (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6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 • 培根

(一)生平活动

(二)关于基督教学术的革新思想

1、论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

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的障碍,导致错误的认识:

(1)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2)因袭守旧的保守主义。(“习俗的长期性”) (3)盲目的信仰主义。(“无知民众的意见”)(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2、对新学科内容的设想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三)论实验科学

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新学科,他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的人,他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

1、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论证

(1)认为它具有实证性,能证明科学的结论。

他在此阐述了逻辑证明(推理)与实验的关系,认为如果推理证明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他说:“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

(2)认为它具有工具性,如果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

(3)认为它具有实用性,它不仅仅是其他科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

二、约翰 • 邓 • 司各脱

(一)生平活动

(二)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别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是者”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和作为被造物的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 (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

(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 (4)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 (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三)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

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 (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的是在实体中的“个性”要素,个性是“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 (3)认为个性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是没有性质解释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的。 (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

(四)论自由意志

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 (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

(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

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他才会运用他的理智。 (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

三、威廉 • 奥康

(一)生平活动

(二)新唯名论

奥康通过在唯名论中引入13世纪的词项逻辑的有关研究结果,重新对事物的的性质和概念内容作解释,发展出新唯名 7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哲学受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一定是直线的或直接的,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的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作用。 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欧洲近代哲学来讲,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样的对其特征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中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就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状况分不开。

关于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近代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精神。

具体表现为:

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给理性创造了充分去表现的舞台。

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家发扬了13世纪英国唯名论者倡导的“实验科学”的精神,注重把经验尤其是科学实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知识的方法。这时理性作用的表现之一。

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近代科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语言去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这更是理性的强大作用的表现。

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中(牛顿力学体系),被想象的世界模型是机械模型,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没有本质的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动,没有天界和地界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

(二)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对新科学的迎合与推进,它的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然科学精神。 具体表现为:

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近代哲学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即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的这种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和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而是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的结果。因此它能反过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

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近代自然科学存在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这两种主要的方法,近代哲学家在对它们的侧重和取舍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

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

机械论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 不过,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所作的解释,是各有特点的。有的表现明显,有的是间接表现。

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

从共性来讲,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的“学问”,都截然有别。

就个性而言,表现比较突出的样式有: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休谟的“人性科学”。

二、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 • 培根

(一)弗兰西斯 • 培根的生平活动。

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黑格尔说他“极端忘恩负义”、“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的事”、“犯了最荒唐的贪污罪”。 马克思说:“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

(二)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分析批判 8 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一、笛卡儿的生平活动

黑格尔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罗素说,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唯理论和二元论的揭示。

二、笛卡儿的方法论

同培根一样,作为一个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知识的批判者,最重要的不是他给人们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他给人们提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笛卡儿的方法论代表了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理解——唯理论的理解的开始。

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中表现为:

(1)度量方法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即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对象之间在性质上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2)研究顺序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以上两个方法特征也就是哲学的方法特征。

4、认为科学方法的规则有四条:

(1)“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4)“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2)“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3)“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马克思说,笛卡儿“把他的物理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完全分开” 。是的,笛卡儿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自然哲学),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应用学科。

在笛卡儿看来,“形而上学”是指专门研究超感性的对象,如上帝、灵魂、意志等等的学问。在“形而上学”中,他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

(一)论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

笛卡儿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普遍怀疑论是理性的表现形式。

1、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谓可靠的基础就是说作为知识的基础的是符合理性的原则要求的,或者说是出自于理性的。

2、认为怀疑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通过怀疑,发现现有的一切知识所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3、认为被怀疑的观念包括:

(1)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2)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笛卡儿的这个对自己身体的存疑想法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庄周梦蝶”。

(3)数学的观念,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邪恶的精灵”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在此有一个问题要同学们去思考: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

(二)论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手段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仅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寻找知识的确定基础的手段。用他的话讲,“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

1、认为在以上的普遍怀疑中,理性要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怀疑能否怀疑自身?结果发现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

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对“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的《哲学原理》中是这样说的:“我们既然这样地排斥了稍可怀疑的一切事物,甚至想象它们

8 是虚妄的,那么我们的确很容易假设,既没有上帝,也没有苍天,也没有物体;也很容易假设我们自己甚至没有手没有脚,最后竟没有身体。不过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 9

9 10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

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 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起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科学根源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正在向着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给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

天文学的天体演化思想、地质学关于地质的发展观点、生物学的生物进化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的关于非机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等等。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研究,逐渐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向哲学提出了制定新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准确地反映自然界地客观规律性的要求。德国古典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就其合理内容来讲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四)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欧近代哲学历史中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取得的两个最大成就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1)法国的无神论使哲学彻底地摆脱了神学的羁绊,使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在发展理论思维的基础上由理性来阐明和解决。

(2)法国唯物主义对于一切知识的内容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外部世界的论证,给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是它有可能从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与休谟不可知论的出现及其同法国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对立有密切联系。 德国古典哲学为了否定休谟的不可知论,推进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出更完整、更深刻的论证。

3、17和18世纪笛卡儿、斯宾诺莎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渊源。

4、在经验论和唯理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反复斗争过程中,两派各自的片面性及其恶果都充分地暴露出来了。这作为历史经验,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使它后来在解决人类知识问题是力求避开两派所走过的片面性的老路,而试图另辟新径,以便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

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1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智慧

西方哲学死了

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评析

西方哲学的故事

西方哲学智2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