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01:59: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于都—长征出发地

摘要: 1934年四五月间,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闽赣省的首府建宁相继失守。10月初,国民党军推进到中央苏区腹地,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先后从福建长汀的钟屋村,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红九军团从长汀,红三军团第四师、少共国际师1个团、中央直属炮营和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以及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关键词:中央苏区 于都 苏区振兴发展 红色记忆

正文: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截止2009年5月20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34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0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1个。

福建省20个中央苏区县是: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将乐、沙县、邵武、诏安、武夷山、光泽县、建阳。江西省13个中央苏区县是: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寻乌、信丰、安远、广昌、黎川、上犹、崇义。 广东省1个中央苏区县是:大埔。

目前,江西赣州市正在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规划,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于都在苏区时期的巨大贡献,以下是于都县党史办撰写的有关材料,以供读者阅读了解。

一: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

1、在于都诞生了赣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和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26年11月于都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于都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县城乡迅速蓬勃兴起。1928年

2、3月间,于都里仁、步前、桥头等地的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武装暴动(史称“三乡暴动”),率先拉开了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序幕,成为全国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反动气焰。暴动失败后,以暴动骨干为基础组建的桥头游击队,在斗争中发展成了赣南地方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15纵队。并形成了以桥头为中心,跨兴、于、宁三县边界的红色区域,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和于北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以桥头为中心的于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于都成为了“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陈毅《关于赣南闽西、粤东红的报告》(1929年9月1日)] (见附件资料十一),成为了兴、于、宁、会、瑞诸县边界革命斗争的大本营。桥头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2、于都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和巩固的后方基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游击赣南进入于都境内,帮助建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革命委员会。从而推动了全县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32年1月当于都北部地区的最后一个反动据点——上宝土围被攻克后,于都便成为了中央苏区的全红县(《红色中华》第八期(1932年2月3日))。从此中央苏区也进入了鼎盛的新时期。于都境内的各项事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全县工农群众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运动中。在购买战争公债、支前、扩红、参军参战和全力支援红军反“围剿”的斗争中,于都人民积极响应,无私奉献。据统计全县购买战争公债、经济建设公债77.9万元,占全苏区480万的16.2%。(见附件资料十二)仅1933年,于都人民除了完成应缴的土地税外,还捐献了60余万担粮食,钱4万余元,物资不计其数。在于都成立的我党第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中华钨砂公司”,至1934年4月共生产钨砂4193吨,折合银元430万元,是当时苏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全县共有67709人参加红军,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支前参战的人数超过十万人次,参加长征的有一万多人,全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仅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6338人。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的壮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3、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于都人民为支援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

一、

三、

五、

八、九军团和中央机关、中革军委总部分别从瑞金和不同战场撤离,秘密集结于都,进行休整、补充,准备战略转移。于都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人民为保证中央红军安全集结顺利出发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积极响应中央猛烈“扩大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全县青壮年积极报名,踊跃参加红军,在长征出发前的两次突击扩红中,一万余名于都儿女参加红军,先后组成了八个补充团,补充到红军队伍中。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提供了人员保障。

(2)积极筹集粮款物资。为保证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期间和长征初期的物资供给,于都人民省吃俭用,倾其所有。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提供了物资保障。

(3)于都地方武装根据中革命军委的统一部署,配合红军牵制和阻击敌人,封锁消息,为中央红军安全集结,顺利出发长征提供了安全保障。

(4)热情慰问集结在于都的红军指战员。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于都人民不仅把最好最干净的房子腾出来给红军做营房,而且还组织慰问队带着粮食、鸡蛋、猪肉、蔬菜、草鞋等物品慰问红军,组织妇女组成洗衣队帮助红军洗衣服。

(5)帮助红军征集器材、架设浮桥。为帮助红军架设浮桥,沿河两岸的于都人民把家中所有可用材料都贡献出来了,有的群众还拆下了门板和床板。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爷,在将家中全部材料献完之后,又亲自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搬到了架桥工地,朱德、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曾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17。真正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于都人民就无私奉献什么。

(6)组织运输队随军出征。由于这次战略转移采取的是“搬家”方式,需要大量的民工随军出征。于都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征调民工的号召,几乎全部承担了这一重任,他们中除少数人在到达陕北后被编入红军队伍。许多人在征途中壮烈牺牲,至今连名字都无法知道。 (7)安置、保护留在苏区的红军伤病员和红军家属。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后,仅在于都县内就安置了一万多名红军伤病员,于都人民不仅上山采药为伤病员治病,而且还精心护理,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细粮留给伤病员,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于都人民还收留了一批红军将士的后代,解决了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为保护这些伤病员和红军后代。许多群众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拥军优属的悲壮之歌。

4、于都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块土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源地

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于都人民在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保卫中央苏区的最后斗争,于都成为了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块土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步步紧迫和血腥镇压,坚强的于都人民威武不屈、百折不挠。于都人民为配合红军转移、掩护留守机关及红军伤病员,遭到国民党的血腥报复,青壮年基本被杀光,据统计,仅长征后的五个月内,全县被国民党惨杀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达3000余人,烧毁房屋5000余间,抢走耕牛5000余头。沙心乡被杀绝的就有37家。经济社会遭受重挫,元气大伤。数十年间,于都处于物尽人乏局面。1935年末,于都县总人口为25.4万人,到1936年10月,人口剧降为17.5万人,到1948年末也仅为22万人,尚未恢复到1935年末水平。然而,英勇的于都人民并没有被凶残的敌人所吓倒,他们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中,继续坚持游击斗争,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敌人。留守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除一小部分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历史诗篇。从于都突围到赣粤边的项英、陈毅等红军将士,依托油山坚持斗争,拉开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集中力量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编制实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快速通道建设,建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南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治,加快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

——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发展目标: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尽快完成赣州市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1号

《于都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 于都县党史办

《红色中华》

1934年9月11日

2012-04-12

振兴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史

振兴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大讲坛

中央苏区大搞反腐廉政建设

中央苏区振兴发展 心得体会

中央苏区大搞反腐廉政建设

珍贵的中央苏区入党誓词

中央苏区反腐败斗争中的典型案例

中央将向赣南苏区输血万亿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
《中央苏区历史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央苏区历史 苏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