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让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任性”起来

发布时间:2020-03-03 05:57: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小学 廖佳秋

1.最初呈现的“任性”是孩子产生兴趣的苗头,教师千万不要把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而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受个体直接或间接兴趣影响。当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并产生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他开始关注这个对象,在关注的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索它、了解它的欲望。这种欲望有时候在孩子身上就会表现成任性和一些固执己见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受到支持,他们就会得到持续下去的心理暗示,反之则会受到阻碍。

在一次观察土壤的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可以先采集一些不同地方的土壤分别放在纸盒里,然后想办法研究。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四处奔波时,却有几个孩子跑来找我告状,说发现一个孩子在搞破坏!我急忙奔去一看,是一个平时表现很守规矩的孩子,他在一棵树的根部使劲儿地挖着一个深坑,我一问,原来他刚才挖土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洞,突然就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于是把我反复申明强调的“禁止破坏树木下的土壤!”丢到脑后去了。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在故意搞破坏,于是问他发现了什么?他一听顿时来劲了,手一摊呈现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只还会动的蝉蛹!他明显不知道这是什么,一脸期待地问我:老师,这个虫子是什么啊?这时,我已经看到了他因为“任性”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探究的兴趣,于是我让他先把土坑填上,然后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找到秘密。他果然很乐意地答应了,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破坏行为”。过了几天他主动跑来向我汇报了他的“研究发现”,这时,我多么庆幸自己没有扼杀掉他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啊。

2.反复的“任性”是研究过程中思维渴望深入的表现,孩子的“任性”是执着的表现 科学课提倡探究式学习,在很长一段教学活动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时常会不顾教师的安排,违背教师的规定和指导,临时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固执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实际上是因生物个体思维的深入引起的外部行为表现,通常的特征是“任性”地打破教师布置的任务,使课堂研究节外生枝,但这种“任性”所取得的效果却是有效和明显的。

一次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中,我把孩子们放出教室在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并简单记录各部分生长情况,不料一个男生小组却在草坪中发现了很多“没有壳的蜗牛”并踏进了草坪大肆寻找捕捉,由于这个小组的学生时常有自由散漫、不听招呼的表现,所以对他们当时“集体违反室外活动纪律”的行动,我很生气,想打消他们继续下去的念头,便取消了这组活动。没想到一个星期以后的科学课上汇报观察植物的发现,这组孩子又起来说到了他们对“没有壳的蜗牛”的探究。原来他们的“任性”并没有因为活动被我取消而停止,瞒着我在课后继续收集了这种动物,还通过分工饲养、查资料、询问长辈等等方法获得了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把它叫“血吸虫”、“鼻涕虫”,当天气潮湿的时候就会大量出现在植物叶子上,有时候还会出现在蔬菜上,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可以撒一些盐在菜叶上,它就会慢慢流出很多水然后死掉„„当听到这些研究成果时我被孩子们的执着感动了。虽然他们自己确定的专题非常小,“任性”的行为又被我打断,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向着自己研究的问题深入下去,这已经很接近一种科学新理念──“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他们的“任性”坚持了自己的思想,并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经历了一次生动的科学素养形成过程。

3.适当的“任性”是课内探究活动向课外延续和拓展的动力,教师不要强行干预和制止 科学课的探究方法绝不是教材与教师能够全部考虑到的,在出现教材和教师都没有考虑到的方法时,绝不能仅仅凭经验断定方法的正确与否,仅仅靠学生汇报口诉的方法也不能完全体现出课堂上探究活动的成果,要激发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兴趣,适当的放任和给孩子们提供探究活动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人为地干预或者制止。

在《分离混合物》第二课时,孩子继续汇报他们的方法和成果。一个孩子站起来边比划边说:“我分离面粉和米的时候,拿了两张餐巾纸,在中间滴了几滴彩色墨水,然后把米和面粉倒在一个杯子里混合,把那两张纸盖在杯子上面使劲儿摇,后来面粉就沾在纸上,米就在杯子里了!”他刚说完立刻有孩子指出:他用滴墨水的方法是偷看书上的!当我们一起翻书查看时,却发现餐巾纸上滴墨水其实是另一个活动:彩色墨水成分的分离。这孩子的方法完全是因为误打误撞造成的。此时我想继续听听其余小组的意见,没想到好多孩子纷纷嚷着坚决不相信,要求当堂验证!孩子和我都没带所需的工具而且这样一来我就听不到更多的汇报。我正犹豫地制止着他们,却有好几个孩子居然自己跑上讲台,递来了杯子、彩色黑水、面粉和米!面对着孩子们这样“任性”的举动,看着孩子们渴望真相的眼睛,听到耳边一句句乞求实验验证的话语,我突然觉得我想听的汇报跟孩子们对真相的渴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于是我当场决定──现场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部分面粉粘在了纸上,米被染成了绿色留在杯子里。针对这一现象,孩子们居然又提出了不少意见:其实染颜色更方便看到米;因为这个杯底有水还影响了部分面粉沾在杯子里;摇之前要盖紧纸,如果用橡皮筋捆住更好;纸再多几层更保险„„看到因为我“纵容”而在课堂上激情高昂争论的孩子们,我感到这样的“任性”是无比珍贵的!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孩子们非但没有一哄而散,反而自由地围扰起来,三三两两继续讨论,甚至还有孩子来问我能否借实验室的用具让他们小组回家进行研究活动。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他们这短暂的“任性”一定会开始慢慢接近和变成有目的、有组织、有方法的真正的科学研究!经历了这样一些“放任”,我开始慢慢感觉到科学课上孩子们的“任性”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它带领孩子们延伸和拓展了探究活动的内容;它带领孩子们对真相展开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课的课堂的确是难以预料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御课堂,才能将深究活动延展到更深更广阔的空间里去。

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让课堂精致起来

让孩子们在激励中成长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跃起来

让高中历史课堂“动”起来

让拼音课堂轻松起来

论文《让课堂“舞动”起来》

让课堂小结精彩起来

让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任性”起来
《让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任性”起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