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不妨做一只聪明的聋蛙

发布时间:2020-03-04 03:28: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不妨做一只聪明的聋蛙

白云守端跟随杨歧方会禅师参学,多年未悟,方会禅师便想找个机会点化他。 一天饭后,白云陪禅师在寺前广场上散步,禅师问:‚你可记得你以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是怎么开悟的吗?‛

白云说:‚师父是因为在桥上摔了一跤而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哈哈哈哈……‛禅师听后,神秘地大笑着,径自离去。

白云愣在广场那里,心想,我说错了吗?我没有说错啊,可禅师为什么嘲笑我呢? 因放不下禅师的笑,白云寝食不安,在睡梦中,也会被笑声惊醒。第二天一早,白云就前往方丈室请求禅师明示:‚师父,昨天在广场,我是哪里说错了呢?‛

‚你没有哪里说错啊!‛方会禅师回答。

‚那么,师父你为什么嘲笑我呢?‛白云又问。 方会说:‚你没有说错做错,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是笑是骂呢?你看过寺前广场上专门耍把戏的小丑吗?众人对他评评点点、嬉笑嘲讽,他依然心安理得,耍戏自如。而你被人一笑,就吃不下,睡不着,惶惶不安,对外境如此执著、挂碍,如何参禅悟道呢?‛

白云一听,立刻就大悟了。

在人群里生活,天天与人交往,大家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就难免会有言语不合之时,或者,被人在背后议论指点,遭受些风言风语。这很正常。“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嘛。但是,总有白云守端这样的人,自己没说错话,没做错事,本应心安理得的,但他们非常在乎别人的评议。听别人说好,就沾沾自喜,信心满满;听别人说不好,就脸色黯淡,整天烦恼——而越是执着,那些“不好”的话语,就会越长久地在心里盘旋。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有“无住”的精神。若因执著而“有住”,就会产生痛苦与烦恼。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驾驭自己心灵的骑士。

有则笑话说,父子俩牵着驴进城,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居然有驴子不骑。父亲便叫儿子骑上,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之子,竟然让父亲走路。儿子赶忙下来,让父亲骑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父亲忙叫儿子也骑上。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一头驴,不怕把那驴压死?父子俩只好下来,把驴子四只脚绑着,用棍子抬着走。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下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作为教师,尽管大多时候,都生活在“象牙塔”里,但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交道,与人群交往。在这样的交道和交往中,可能会得到对职业的理解、尊重,从而获得正向的积极肯定,但也有可能受到对职业的误解和不屑,并由此感觉到负面的消极影响——在人心难以恒定的时候,这种影响,往往会让我们觉得委屈,躁乱,心神难定,痛苦不堪。

一位小学老师给我讲过一件事——她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活动没结束,就要提前离开。同学不答应,她解释说,要准备第二天的课,还要熟悉教研活动的发言稿。谁知她的同学都不以为然:“你教个小学语文,还要备课?”而当听说小学要开展教研活动时,更是一起大笑起来:“你们能研究出个什么?”弄得她既生气,又尴尬,气恼了好多天。

我劝慰她,并给她两点建议。第一,尽量减少和那些不理解、不尊重你职业价值的人打交道,因为在那种交道里,你所获得的,会远远少于你所付出的;第二,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理解,任何职业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尊重,但是,我们自己应该理解工作的意义,尊重工作的价值。 我的劝慰里,或许有些鸵鸟主义,或阿Q精神,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要问,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谁?恐怕我们很难找到答案。但是如果要问,在这个世界上,谁负责给我们快乐?答案可能就容易而简单了——只有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境,就像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要改变自己的世界观。

所以我觉得,作为教师,有时不妨减少自己生活的半径,主动缩小生活的圈子,甚至关闭一部分通往外界的窗户,像武林中闭关修炼的高手——这并非是要与世隔绝,而是有所妥协、有所保留、有所坚持。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始终心如磐石,永不动摇,因此这种主动的减少、缩小和关闭,也算得一种重要的“安心术”,一种“修心大法”。

有一次,一位禅师作画,让大弟子坐在身旁,并要弟子告诉他,什么时候画是最完美的。弟子很紧张,因为他从没见过师父有什么不完美的。但是这一天,事情变得不对劲了,师父画得很努力,而他愈是努力,画就愈是一团糟。

禅师一次又一次地画着,直弄得满头大汗。弟子则在一旁不断摇头:“不,这不够完美。”这样一来,禅师犯的错误也就愈来愈多。墨快用完了,禅师让弟子去准备墨水。弟子刚出去不久,禅师就画出了完美的作品。弟子回来看到,问:“师父,这正是完美的画作。发生了什么事?”

禅师欣慰地笑了:“我开始觉知到一件事——你的存在,干扰了我的宁静。而正是要把它画得完美的这份心念,成了让画不完美的原因。”

人心如海,本就难以平静,倘再有风言风语,更容易波翻浪涌。哪怕曾是我们坚信不疑的,也可能因此摇摆不定。如果我们的意识,时刻都在躁动,像猿猴爬树一样,不停地从这棵到那棵,不能安静地呆在一个地方,我们就可能心神散乱,“心猿意马”。而人生的首要,就是让心安静、安定,如唐玄奘所说:“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

记得自己,刚站上讲台那阵,因为年轻气盛,也激情洋溢,对学生,既尊重亲切,又急于事功,恨不能将自己毕生所学,一下子全部传授给学生。但学生毕竟是学生,要求高了些,总不免让我失望。热血易于沸腾,也便容易沉落,退降。很快地,便觉得沮丧、气馁。再看周围,不少老师,依旧能够“一根教鞭治天下”,轻轻松松,无烦无恼,一样的“师道尊严”俨然。便觉得自己,似乎太年少气盛,太意气用事了。

“何必费那么多心思呢,吃力还不讨好。”老教师们这样的“教诲”,居然就听进去了,而且落实到行动上。该出手时才出手,不该出手就“甩手”。而且居然,也就将课教下去了,也就将日子打发走了——自然,当年的雄心早已不再,最初的壮志,也荡然无存。

直到后来,看到一则故事——有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比赛,终点目标,是一座非常高大的铁塔。一大群青蛙围着看比赛,说是给选手加油,但老实说,他们没谁相信,那些参赛的青蛙能够到达塔顶。所以,比赛刚开始,议论也就开始了:“这太难了!他们肯定到不了塔顶!”“他们绝不可能成功,那铁塔实在太高了!”

听到这些,一只又一只青蛙泄气了,慢慢退出比赛。只有那些情绪高涨的,还在往上爬。但是群蛙继续议论着:“这太难了!没有谁能爬上顶的!”越来越多的青蛙退出比赛。最后,只剩一只,还在那里爬,并越爬越高,一点也没有放弃的意思。它费了很大的劲,终于爬上塔顶,成为那次比赛的胜利者,唯一一个到达终点的。

青蛙们对它的成功,都感到不可思议。有一只青蛙跑上前去,问它哪来那么大的力气,问了好多遍,那只青蛙仍是满脸茫然——大家这才知道,它是一个聋子!

这让我确信:世上有些奇迹,其实就是在一意孤行的坚持中完成的。而那些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往往并非耳聪目明的机灵人,而是看起来木讷、笨拙,但能够始终听命于内心力量、始终执着于自己目标的人。

执着,词典里说,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坚持,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尤其是在人心和世事,都飞速变动的今天。非常喜欢一句话:如果你能执著坚持,即使命运将你抛进大海,你也能衔着一条鱼浮上来。

物理学家丁肇中,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那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总结人生经验时,丁先生特别强调一点:“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这是多么的毅然决绝。

很多人能够成功,都是因为他们的专注。很多人涉猎虽广,所知虽多,最终却像“万金油”一样,门门会,样样瘟。我们知道,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你所能够行走的,只能是其中一条。就像,一个人也许能做很多事,但能最终做好的,或许一生只有一件。

曾有学僧问曹洞宗的玄悟禅师:“以你多年的修行看,得道的最好方式是什么?”玄悟禅师说:“如盲似聋。”——聋则不妄闻,盲则不邪视。俗话说,眼不见为净,那么,耳不听也会静——不只是耳根清静,心地也会清静,所以佛家修行中有“声闻定”之说。

不只是学佛或修禅,无论做什么事,心态和情绪都很重要。谁也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与人隔绝。谁也不可能让自己,始终像一口僻静的井,心如止水,无波无澜。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还有梦想和希望,那就不要太接近那些习惯消极的人,不要轻信他们悲观的看法,因为他们会影响、改变你的心态,粉碎你的梦想与希望。

与其因为别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追求,然后一边遗憾,一边叹息,不如适时地做一个聪明的聋子,像那只青蛙一样,我们或许会离成功更近。

做一只井底蛙

做聪明教师读后感

只做一只股票

班主任,我们不妨这样做班主任工作经验

推聋做哑成语

做一只快乐的井底之蛙

我愿做一只小小鸟

做一只幸福的鸭子

做一只幸福的鸭子

做一只漂亮的红鞋子

不妨做一只聪明的聋蛙
《不妨做一只聪明的聋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