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推动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7: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推动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税收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大企业税收管理作为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支撑。本文针对税收管理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就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大企业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大企业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数据基础薄弱,信息匮乏。数据信息不对称、不共享和不集成问题,已成为制约大企业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瓶颈”。一是信息不对称。目前税务机关最直接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企业自行申报,与中小税源相比,大企业在对外披露信息时一般比较谨慎,税源管理需要掌握的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生产经营、资产核算等信息往往不予提供或需要经过一定的内部审批程序才能提供,信息的及时性难以保证。大企业一般关联核算复杂,税收管理分散在不同的管理分局,在对企业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管理上,还无法充分体现总、分、子公司及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即便是同一属地,税务机关也多是依靠纳税申报获取数据,而对影响将来税源变化与发展的重要信息如投资融资、联营购并、技改研发等难以采集,税源信息资料外延扩展相对薄弱,无法掌握整个企业财务核算的全部情况。二是信息不共享。税务机关

1 采取的属地管理、就地纳税和分税种的职能导向型机构设臵,各级有政策法规部门,税种管理部门,综合征管部门,近年又相继成立了大企业管理部门和纳税服务部门,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在专业领域内集中管理资源,但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也成为税收信息化的体制性障碍,容易导致部门间沟通阻滞、信息孤立和各自为政。加之,税务部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时效性、全面性等方面尚有待完善,来自外部的信息不多,也加剧了信息资源缺乏。三是信息集成化程度不高。当前,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和基础,综合征管、金税工程、出口退税、四小票、重点税源、税收执法等关键业务都有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软件,至于各地自行研发的配套软件更是系统林立、标准不一。这些软件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税收管理的局部问题,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集成加工机制,往往使得已采集录入计算机的数据分散于多个不同系统间,不仅彼此间重复采集,多次录入,而且互不兼容、低效利用。

(二)平台建设滞后,支撑乏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基本作用是“依托”和“支撑”,这一作用是基于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和发挥的。随着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虽然实现了全国联网和区域联网,建立了全国性的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征、管、查各系列都有众多的应用软件和系统。但对大企业税收管理而言,这些系统在信息采集、运用分析等方面功能远远不足,在相关软件中很难查找到大企业基本信息、税收结构、经济税源变化等资料,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征管业务操作,无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总、分、子公司之间及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税收核算关系衔接不紧密,

2 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网络监控;各应用系统都没有对接纳税人财务系统,无法直接获取企业的财务数据,税务机关无法对大企业的组织构架、纳税能力、获利能力、可持续发展等情况进行适时的正确的综合评价、预测和分析。大企业多是总分机构形式,企业财务核算多在总机构,传统属地管理模式容易使主管税务部门往往知其一,难知其二,容易导致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以各级大企业管理部门为主导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以来,也囿于平台所限,缺乏直通速达的信息通道,不仅所需信息不得不逐级向下伸手,层层上报,而且各级间管理行为难以互相洞察和把握,在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大大折扣。

(三)征纳对接失衡,重点偏失。大企业把信息化作为发展壮大的“灵魂”,通过智能化控制降低管理成本,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效率。财务核算方面,据抽样调查的邹平县20户大企业中,无一例外地应用了网络版会计信息系统,品牌以用友、金蝶、安易等国内软件为主,有的上市公司开始考虑应用德国SAP。在税务机关的日常管理中,缺乏针对大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财务核算软件的对应手段。目前基层主要依赖税收分析预警和纳税评估系统,在计算机自动分析确定疑点指向的基础上,再通过约谈、实地核实或人工查账的方法来解决。多数情况下,税务机关了解不到大企业财务物流核算软件的网络拓朴结构、模块功能原理、数据库原理、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存储设备的部署模式和应用方式。对大企业的数据监控仍限于以企业自行申报数据为主,管理深度不够,一些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

3

(四)业务技术脱节,缺乏统一性。受税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大企业的具体管理中,还存在多头管理、层次不分、方法不明的问题。在明确大企业管理机构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大企业税收征管经验,包括实行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制定发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组织开展部分定点联系企业风险评估、税收检查工作,加强分类分级管理、信用等级评定、推行集中管理、驻厂管理等,积极开展纳税服务等,但实践中业务和技术“两张皮”现象仍未消除,一体化建设仍存在鸿沟。虽然业务有需求,技术有条件,但业务和技术统筹的问题解决不好,提不出条分缕析的业务指导和技术规划。

二、以信息化建设保障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化的实践与探索

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邹平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0余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68家,其中过亿元的12家。全县上市企业8家,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县级第一。在县域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集中了魏桥创业、齐星等集团公司企业。在具体管理中,邹平县国税局结合工作实际,确立了以税收信息化促进管理专业化,以管理专业化提升信息化的主体思路,探索实施了以信息管税为主线,以税收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纳税服务为重点的信息共享、风险同控、服务直通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了税收管理的复杂性与管理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了管理质效。

(一)分类采储数据,打牢信息基础。按照“一户式”与“分类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涉税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和存储,形成了完整的信息数据库,为大企业绘制了一幅全景视图,有效突破了征纳信息

4 不对称、不共享、不集成的问题。在深度加工环节,将数据归集为两个大类,即静态类数据和动态类数据。静态类数据包括报送备案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对应生成两套信息资料。报送备案数据是办理登记、审批事项、备案事项等过程中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生产规模、财务核算、享受优惠等信息。实地调查数据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作为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等各方面情况,需要通过实地调查了解,补充完善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概况及发展规划、产品工艺流程图、生产主要设备及单位产能、主要原材料及主要动力来源、产品市场分布、工资人数及工资核算、副产品、下脚料处理等信息。动态类数据包括日常监控信息、指标监控信息和潜在税源信息,相应生成三类电子台账,以台账的形式固化对大企业动态管理的内容。《日常监控台账》包括销售收入、应税销售收入、进项税额转出、应纳增值税额、期末货币资金、期末存货、期末在建工程等数据。《动态指标分析台账》包括增值税税负率、收入税额负担率、应税销售额变动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变动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费用率、成本费用率、销售净利率等财务和税收可比指标。《潜在税源台账》主要用于预测未来一个时期可能转化的现实税源,包括新办经济单位、扩大再生产、企业改革、对外投资、税收优惠、重大经营决策等。

(二)依托信息平台,推进专业化管理。依托分析预警评估系统,从税种风险、行业风险和规模风险大类入手,分户确定大企业风险细目,构建起风险特征库和控制模型,实行点面线结合,类项目扫描。

5 对进销凭证审核、一般性调查、税收证明出具、关联交易行为等常态事项,以定期监控、预防审核为主。对纳税评估、专项管理(如反避税、合并分立、注销清算、债务重组等业务的税收处理)等动态事项,以适时监控、预警调查为主。为进一步提高分析预警评估系统对大企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发了《大企业专业化管理辅助系统》,依据风险等级高低差异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顺次流转,分层应对,实现了从无差别的全面监控向基于风险等级排序有针对性的监控转变,成为预警评估系统的有力辅助工具。依托这一系统,县局大企业管理部门负责对大企业、集团公司等实施重点控管,变日常指导为联动参与。对上级局下达或自行发现的大企业涉税疑点,在剖析、识别、排序的基础上,按风险等级组织相关单位实施风险处理。属地大企业管理分局则因事定岗,变各事统管为专事专管。分局审核监控组主要负责对纳税风险的初步排序认定,经税务约谈、纳税人举证后排除疑点的,进行更正申报处理;需经实地调查核实的疑点问题移交分局调查核实组处理;经过上述程序仍不能排除或纳税人有异议的疑点,呈报县局大企业管理部门联合应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管理环节分权分责,协同联动,提升了防控合力和能力,创造出了管理相对优势。

(三)运用信息技术,升级服务水平。在大力优化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网上报表、网上预审等电子服务的基础上,从满足大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涉税需求入手,建立起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属地基础性服务与大企业管理机构重点服务相结合、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借助预警评估系统行业信息广泛、指标体系丰富的优势,

6 对大企业的各项指标与全省同行业比对,有选择地为大企业发展提供市场财务或行业经营信息,指导大企业分析查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了财务核算,引导企业趋利避害,强化了管理基础,避免无知型不遵从问题导致的税收风险。坚持以点带面,通过服务网站、电子信箱、微博、互动性论坛、QQ群等形式,广泛征询纳税人意见,建立了服务需求三级应答快速反应机制,有针对性地对税收政策变化和热点业务问题进行强化辅导培训,满足大企业合理诉求;完善了电子办税向导,制定了纳税安全管理电子手册,实行纳税服务质效网上评价等,将管理重心适当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引导,纳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大企业自我管理和主动遵从。

三、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培养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站在以科技推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数据优先原则。大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跨区域、跨行业的特点较突出,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繁杂,“枝节”繁多,税收风险较大。适应税源变化状况,2009年以来,自上而下大企业管理组织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变革,互动联动管理成为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纵横管理合力凝聚的切入点应该在于数据资源的把握。没有数据资源,后续监控、分析、评估、稽查等一系列的管理环节和行为将无以起步,层级扁平联动将难以维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重心前移等管理理念将无法落地生根,取得实效。确保数据资源的同源性、标

7 准化,就占有了大企业税收信息化管理的先机,即使信息技术水平暂时到不了位,起码具备了开展数据分析,上收复杂事项,简并管理层级的基础保障,就此意义而言,数据资源其实是大企业税收管理的起跑线。

(二)循序渐进原则。大企业税收信息化建设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管理的深化和技术进步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从十余年的税收信息化历程看,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既不符合现实发展,也完全没有必要。采取循序渐进、目标分解的战略,不仅可以适应大企业管理机制和模式不断创新、持续进步的态势,也有利于“好钢用在刀刃上”,减轻实施难度,解决最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更符合矛盾变化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风险导向原则。风险防控作为税源管理特别是大企业管理的重心,应当而且必须是信息管税前提下的风险管理。风险分析评估的对象是信息数据,风险分析评估的手段是信息技术。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业务和指标分析需求,以业务需求作为技术支撑,选择适当的数据预处理技术,深度加工数据,将海量的数据项转化为业务词汇,为各级大企业管理部门和基层税源管理部门指明方向,提供方法。从自控的角度讲,有利于洞察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环节,然后通过参与企业制度建设或服务提醒的方式,辅导企业提前防范税务风险。从外控的角度看,有利于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专业的领域内,创造出管理的相对优势。

(四)长效规划原则。大企业税收信息化平台建设应坚持普遍性与个性化的统一,既要在大企业税收管理过程中努力实现计算机强大

8 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和监控交互功能,便于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稽查选案、日常征收以及反避税管理工作,又要切合一体化原则,主动融入“金税三期”“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规划中,兼顾与其他信息平台的优化整合。力求在一个统一的征管软件平台内操作,既减少对纳税人重复采集信息、信息采集不全等情形,又减少已采集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延长系统的运行周期,减轻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提高信息化产品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通过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大企业税收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引发和推进大企业管理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机制优化、模式重塑、方式变革等,进而实现大企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因此,大企业税收信息化建设应采取技术创新和管理统筹并重、相辅相成的实践策略。

(一)以数据采储为重点,突出基础和保障作用。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税收信息数据的采储是大企业税收管理的起点。一是制定明晰的数据采集规范。在目前征管数据管理基础上,按照原始、真实、准确的原则,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使用规范的数据采集措施,细化采集项目,明确采集要求,全面采集涉及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物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补充征管系统中缺失的信息。可根据不同标准分类采集,如根据数据流动性差异可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根据数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根据绝对性和相对性区别可分为基础数据和指标数据,还可以根据数据

9 所处环节分为生产经营数据和财务核算数据等等。在此基础上,明确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数据采集责任和采集标准,分门别类地对涉税信息资料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初审和归集,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二是建立畅通的大企业信息采集渠道。除大企业自行申报的涉税数据资料外,海量的数据分散于不同的生产管理环节部门,在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沟通共享机制结合不健全不完善的企业中,财务不了解生产,生产不了解销售,销售不了解融资,融资不了解规划等情况并不为奇,这就要求大企业税收管理在密切关注企业自行申报涉税资料的同时,要改变单纯依靠企业申报和财务部门了解信息的直线型简单方式,主动拓宽采集途径,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数据收集格局。建立与大企业各层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保证信息的畅通。建立与地税、审计、工商、银行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利用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资源,丰富税源管理信息库。同时,许多大企业还设有专门的对外宣传机构,配有专职宣传人员,可以通过网站信息、企业快报、宣传资料等途径取得有用的信息。三是采用“全景式”与“分类式”相结合的数据分析处理模式。大企业税收管理既离不开对整体状况的全面把握,也需要对局部情况的详细了解,因此,对拥有的数据资料既要有一户式的分项全景展示,也应有一项式的分户对比展示,才能更方便多部门多岗位的检索和查阅。四是整合既有信息资源。以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通过数据直连或功能直连方式,融合现有的应用系统,将各类信息资源合理配臵,统筹解决应用软件之间不能互相调用数据、软件功能交叉重复、异构数据库、数据结构差异等

10 问题,使大企业数据管理模块化或系统化,实现涉税信息的多元化采集、全方位共享,满足分类前提下大企业专业管理的需要。

(二)以平台建设为关键,突出智能和纽带作用。无论是对数据的加工处理,还是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的智能分析,还有匹配纵横联动的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模式,都亟需建立和完善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以信息管理为主、事务管理为辅、科学严密的税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科技含量。平台建设应立足信息网络技术和软硬件环境,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以“整合”、“联动”为重点,充分发挥数据集中共享的优势,用数据链串联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和税源管理主要环节之间的工作,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具体而言,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一是建立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二是建立大企业的申报资料库,从而实现汇总申报数据与其所属单位申报数据的比对;三是具有与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便于从财务软件中提取数据;四是建立外部信息资料库,如从工商、地税、财征、统计、金融等部门、从股市、媒体采集的有关信息等;五是建立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库;六是建立大企业的分析模型;七是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手段对其进行多税种联动分析,准确而快捷地识别大企业税务风险。通过这一平台,大企业管理及数据分析部门侧重开展数据分析,提供一定区域内大企业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行业税负指标以及同行业的税负及预警指标;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微观监控,评查风险较高的纳税人;稽查部门选择疑点较大、对纳税评估不能排除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检查;根据评估和稽查的结果及建议,数据分析部门改进分析方法,政策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对策,大

11 企业管理部门优化完善管理服务办法或规程等,在满足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专业化工作需要的同时,搭建多部门齐抓共管、立体协作的桥梁,凝聚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的合力。

(三)以数据分析为根本,突出制导和指引作用。税收风险无论对大企业还是对税务机关都是一种潜在的危害。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指引》。在推行税收风险管理中,企业的任务是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业务流程,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防范税收风险;税务机关的任务则是分析确定大企业风险级别,进行差异化管理。这一任务只有在规范化采储数据的基础上,依托税收管理信息平台,靠人机结合来完成,才能确保其实效性。数据分析、风险识别是大企业管理中数据采储整理和风险排序应对的中间环节,也是风险管理理论中的核心环节,更是目前正在逐步强化的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机制的关键步骤和内容。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的是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和专业知识水平很高。在推进税收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纳税评估和防范税收风险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大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注重提高税收数据分析能力,重点要培养财务数据的读取、运用能力,以及强化大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动等动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核算、资金运用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把握税收收入。目前,我省在数据分析、风险定位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分析预警评估系统建立了分行业、分类型的纵向、横向分析指标体系和预警体系,变平面数据为立体数据,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税源

12 管理的方向和方法问题。应用中,应注重与分析对象个性情况相结合,对大企业的分析评查切忌简单化,一方面,要按照分析预警评估系统指向按部就班、顺滕摸瓜,有针对性地采集数据、调查分析;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服务中,要围绕用好用活分析预警评估系统,充分利用系统数据资源,开展分行业、分税种专项税收分析,丰富大企业信息数据仓库建设,条件成熟时,探索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专有平台。通过深层次信息数据自动分析,风险精准定位,把大量的手工劳动解放出来,优化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大企业管理质效。

(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突出促进和互动作用。信息化加专业化就是科技加管理,是现代大企业征管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是新一轮大企业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引发税收管理发生根本性变革,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会使大企业管理更具准确性、科学性,因此,要注意避免专业化管理为主导、信息化建设为从属的片面观点,树立专业化与信息化建设并重的工作理念。当前,在大企业税收管理上,到目前为止还难以形成一套系统完整、规范有序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影响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方向发展。在管理格局上,大企业自身管理在体制、空间上愈来愈强的整体性、集中性与税务机关仍然相对固化的属地管理所造成的局部性、分散性的矛盾越来越明显,造成税务机关与大企业之间在职能、信息、手段上的不对称、不平衡越来越突出。而在“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等管理理念指导下,在税收信息化领域寻求突破,引入的是规范化工作标准和科学的工作方式,不仅为各类型的管理操作提供数据准备,而

13 且为各层面立体协同、集约作业搭建起平台,税源管理领域内的诸多难题必将会迎刃而解。

大企业税收管理培训讲议

大企业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积极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

刍议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

施工企业税收管理

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机制建设: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基石

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探索与创新

突出亮点抓创建 打造大企业税收管理特色

推动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化
《推动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