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24 08:38:00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印发《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饶地税发〔2011〕13号

2011-02-16 上饶市地方税务局

有效

各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市局直属各单位、市局机关各科室:

经市局2月16日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将《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执行。如执行中遇到情况的,可及时与市局征管科联系。

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绩效,将税源进行科学分类,以信息化为依托,整合征管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分类管理、分级监控,不断提高税源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为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上饶地税实际,特制定本方案,请各地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促进上饶市地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提高税源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经市局研究,决定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徐志刚 党组书记 局长

副组长:俞灶久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真生 党组成员、副局长

雷其和 党组成员、副局长

邱永为 党组成员、副局长

曾 辉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叶灵发 总经济师

成 员:徐文东、李振亭、钱国庆、陈水斌、汤哲荣、查吉胜、范丽娟、唐五成、郑任江、马军强

各县(市、区)局、市局直属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于2011年2月28日前上报市局征管科。

三、主要内容

(一)税源分类

根据《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分类管理办法(试行)》(饶地税发〔2010〕75号)和全省地税系统税源分类管理暨纳税评估专业化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工商户和零散税源四类。

1、重点税源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重点税源:①国家税务总局、省局确定的定点联系企业及其分支机构;②上年度缴纳地税税额达到50万元且本年度预测税源也在5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含个体工商大户);③房地产开发行业、金融保险业;④国家、省、市、县重点工程、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建安工程、计划投资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⑤重点税源企业的关联企业;⑥主管税务机关认为应该列入重点管理的重点税源。

重点税源实行动态管理,对于连续二年达不到重点税源标准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2、一般税源是指上述重点税源之外的单位税源,包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税源。

3、个体工商户是指个体工商业者从事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税源(不含已列入重点税源的个体工商大户)。

4、零散税源是指个人房屋出租、集贸市场、边远山区以及临时从事生产经营等所产生的零星、分散的税源和个人从事非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税源。

(二)税源管理模式

1、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对市局确定和各单位上报的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由各县(市、区)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市局直属分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股),将重点税源归口到一个分局(股)进行统一管理,选拔优秀税收管理员配备到重点税源管理队伍,创新管理手段,明确管理职责,以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业的管理标准对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的管理。

2、一般税源实施风险化管理。一般税源实行属地管理,以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为抓手,积极推行风险管理。一是转变评估职能。对现有的纳税评估流程和工作目标进行修改,减少相应工作环节,在评估结果应用方面,以《纳税风险评估建议书》形式告知纳税人在办理纳税申报等相关涉税事项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纳税风险,告知纳税人应履行的义务和所负担的责任,由纳税人进行自我审核或自我纠错。二是积极开展和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各县(市、区)局,市局直属分局要根据各地实际,选择1-2个重点行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设置合理的纳税评估预警指标,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预警指标库,开展风险管理。

3、个体工商户实施规范化管理。个体工商户以公平税负、透明管理为重点,规范计算机参数定税和民主评税行为,实施规范化管理。重点规范参数定税的信息采集、信息录入、税负核定工作,保证税负核定的公平与准确;规范税负评定和税负公开工作,保证税负核定的公开与透明;加强个体工商大户的管理,督促其规范建账建制;认真开展税源巡查,对定税不符或纳税人基本信息发生变化的,及时进行税负调整和信息补录,保证税负调整的及时性和征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4、零散税源实施社会化管理。零散税源以委托代征、简并征期为主要方式开展社会化管理,充分利用社会综合治税的手段,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健全协税护税机制,开展社会化管理。

(三)实施信息管税

1、成立信息管税工作办公室。市局信息管税办公室设在征管科,由征管、税政、信息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该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是收集各种税源信息,评估全市税源管理状况,对各项管理问题进行预警,必要时分析人员要深入基层分局和大税源企业进行工作调研,定期出具税源分析报告。

2、加强信息采集、应用工作的考核力度。各县(市、区)局应重视税源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工作,对于信息采集不真实、税源信息不应用或对预警信息不整改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应列入考核内容并严格追究责任。

3、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大力推行网上办税,纳税人财务信息通过网上办税平台采集,工商、国税、财政、发改委等经济管理部门的税源信息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平台采集,征收等税后信息通过征管系统采集,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源、汇集成税源信息库,为信息管税奠定基础。

(四)税源分级监控 采取分级监控的方式对全市税源进行全面、动态监控。市局负责采集、传递市级各单位的税源信息,分析全市税源管理现状,对重大管理问题进行预警提醒,对市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源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县(市、区)局负责核实税源普查数据的真实性,深入开展社会综合治税,采集、传递县级各单位的税源信息,建立征管数据预警机制和纳税评估模型,督促各基层分局应用税源信息进行管理,对本辖区的税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预警;基层分局负责对税源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监控,加工、比对、分析和应用税源信息,及时监控税源变化情况,督促管理员做好动态管理,提供征管数据预警指标值;税收管理员负责开展税源普查和税源信息的采集、录入,全面掌握管户税源;认真开展税源巡查,及时了解税源变化,动态调整税源预测数据;负责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收集、录入工作,审核纳税人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开展纳税评估;负责对个体工商户参数定税信息的采集,实施计算机参数定税;负责对征管数据预警指标及其指标值的设置提出具体意见,对所辖管户全面实行征管数据预警管理。

(五)人员配备与培训

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对重点税源管理局(重点税源管理股)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挑选或选拔,各岗位人员应分别具备如下能力要求: 分局长(股长):法治水平高、业务素质好、沟通协调能力强,做到清正廉洁;

税收管理员:工作责任心、服务意识强,具备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坚持廉洁从税。

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在3月26日前将确定的分局长(股长)和税收管理员名单上报市局征管科,市局将根据税源分类情况,分期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绩效。

四、工作目标

(一)建立税源管理新模式。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税源分类管理制度,根据本地重点税源的行业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业税源管理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以信息管税为基础,重点税源专业化、一般税源风险化、个体工商户规范化、零散税源社会化,分类管理,分级监控”的税源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提高税收执法风险防范能力。各县(市、区)局和市局直属分局要在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预警指标库的基础上,结合征管日常工作,建立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对税源数据、征管信息质量、征管质量及其他征管数据信息开展全面的分析预警,及时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五、工作步骤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组织动员阶段(2011年1—2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各单位开展动员,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第二阶段为人员选拔阶段(2011年3月),主要工作内容为挑选或选拔分局长(股长)和税收管理员配备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第三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11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开展税源管理、建立税源管理制度、评估风险指标库、征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和纳税评估模型;第四阶段为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12月),主要工作内容为召开税源管理现场会,总结税源管理工作,进行现场交流。

六、绩效考核

为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比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市局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列入2011年度绩效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实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单位的工作开展和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好的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和表彰,在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对工作不积极、不认真、管理绩效差的根据考核内容进行扣分。

七、工作要求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责。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分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归类,根据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精细、专业地管理税源,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各单位在开展此项工作中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切不可生搬硬套,真正做到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提高管理绩效。

(三)加强宣传,注重服务。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对原有征管秩序的一次重大调整,各单位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要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特别是对主管税务机关发生变化的纳税人,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做好宣传服务工作,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沟通,争取支持。各县(市、区)局要加强与各级党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对异地管理的纳税人,各县(市、区)局要定期将征收入库情况向其所在地政府部门通报,以便其全面掌握财税收入总量及进度。

推荐第2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乔帅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为主要方法,采取纳税评估的手段,依托税收专管员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是今后税务管理的主流方向。

一、信息共享方面

我局目前已初步形成征管股国地税、工商部门数据交换,二分局、国土部门信息交换,信息股综合治税平台,三大信息共享机制。但交换的信息存在局限性,信息利用率不高,以国地税信息交换为例,目前仅涉及漏管户信息、税款缴纳信息,发票开具信息、代开发票信息交换目前尚未启动。目前的基础数据质量还难以有效支撑后续的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而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效率不高又导致基础数据失真,形成不良的循环。第三方数据来源渠道狭窄,普遍存在“进来的信息用不了,想用的信息进不来”的现象,对第三方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利用仍显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二、分级分类管理方面

我局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分地域,不区分行业划分管户。每个管理单位同时存在多种经济体,多种行业,多种规模的纳税人。这种模式下管理趋于粗放型,税收管理大户小户一把抓。重点税源分散在各个分局,加之目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人力紧缺,管理人员能力有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实现精细化。

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置,对管户划分采取规模划分、行业划分的形式,对现有的各类纳税人进行梳理和划分,将同一类(行业、规模)纳税人归并到一个征管机构负责,实现征管事项与征管机构之间的一一对应,实行“一类事项一家负责”。

另一方面,专管员只需针对所管理的某一个行业进行专项突破,熟悉一个行业的风险指标,由从前的一对多,演变成一对一,有利于专管员素质的提升,便于定向性税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风险的发生几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打破属地管理会导致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对接不畅,税源调整频繁,难以及时调动地方政府协税护税、参与社会化综合治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建立长效的、社会化的税源风险管控机制。

三、纳税评估方面

(一)现行纳税评估主要为事中、事后管理,要将事中、事后纳税评估,向事前风险管理过渡。

(二)将区域性、宏观性风险指标指标细化为分行业、细化性指标,建立、健全本区域各行业、各规模纳税人的风险指标,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以房地产为例,建立建筑成本指标(不同时间段砖混结构、框剪结构建筑成本比对),销售价格指标(同时间、同地段、相似户型价格比对),行业利润率指标,存量房指标、财务费用指标。

(三)合理确立风险应对方式,根据应对对象分别采用差别化的应对方式,对跨地域、重点税源企业采取税务风险防范的方式应对,重点在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中等规模企业采取纳税评估的方式应对,重点在于合规审查;对小微企业采取案头审核、询问约谈等方式进行应对,重点在于纠错。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贯彻“未识别不推送,无风险不应对”观念,进一步巩固风险管理在整个税源管理的核心地位,利用信息交换的比对筛选,将税收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推荐第3篇:税源管理专业化

(一)体现了税收管理效率观,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等发生新的变化。税源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日益加剧,税源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现行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人少户多、能力不足、职能分散、方式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税种、风险等进行税源分类,有利于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找准主要矛盾,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体现了税收管理科技观,有利于提高管理精细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实施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在把握管理规律和运用信息化基础上的科学分工与紧密协作,既是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又是精细化的基本前提。它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强化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的保障作用,大力加强第三方信息等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分析比对,是提高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三)体现了税收管理风险观,有利于提高执法柔性度

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实施创新税务管理的重要思想基础。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服务措施帮助纳税人规避防范风险。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依据不同的纳税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管理战略,突出宣传辅导、纳税评估等手段的应用,更多的使用柔性执法手段,有助于纳税人规避税收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体现了税收管理服务观,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征纳和谐)度

1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税务部门而言,必须贯彻肖捷局长的要求,“更加注重树立新的纳税服务理念,牢固坚持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坚持提高税法遵从度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促进纳税服务工作开展”。国外研究表明,1个单位纳税服务方面的努力,相当于50个单位税务监督打击方面的收获。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进一步突出纳税服务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注重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建立健全满足纳税人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更加注重以纳税人为导向优化征管流程和资源配置,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从而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促进纳税遵从。

三、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创新税务管理的科学路径

税源专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税收工作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既包括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实施专业化纳税服务,也包括设置专业化税务机构和培养专业化税务人才;既体现在对服务和管理对象进行科学分类,也体现在对工作环节和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因此,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然带来管理制度的改革、业务流程的重组、服务方式的改进、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机构设置的调整、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方式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化,是一次全新的改革。这要求我们大胆实践,力求取得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成效。

(一)要以税源专业化为核心,分级分类科学管理

按照行业、规模等要素科学分类税源,实施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管理。根据各地的实际管征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以纳税人行业和规模为主,兼顾税种、风险等,将所管辖的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按规模分类的,原则

上应按重点税源监控企业为划分对象,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由不同税源管理科(分局)进行管理,也可按注册资本、投资规模和经营收入等方面考虑分类;按行业分类的,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行业分布情况,对行业税源大、行业特征明显的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行业+片区的模式进行管理等。税源分类应充分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认真分析各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因地制宜。

(二)要以组织扁平化为基础,重组机构规范运行

“扁平化组织”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格局的形态。通过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压缩管理层级,可以促进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的扁平化,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在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应适当收缩分局设置,改设若干税源管理科(分局),按税源的规模、行业等类别设置税源管理机构,或者按照税源管理职责分类(如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收特定业务)设置机构。这样就可以压缩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幅度,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对税源管理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提高执行力。

(三)以县局实体化为重点,再造流程理顺职责

借鉴风险管理理念,扎实推进县局实体化,改革业务流程,合理调整职责,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心之一。实体化是指县级局由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为面向纳税人的执行(法)实体,直接控管税源。实体化和扁平化相辅相成,扁平化主要侧重于管理层级和流程再造,而实体化侧重于机构扁平化后的管理职能分配和岗位职责分工。

县局实体化的关键在于重组业务流程、合理划分职责。

第一,明晰横向职责划分。对税源管理,分为涉税事项受理、涉税事项审批、基础征管事务和纳税评估,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所有涉税事

项受理由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涉税事项审批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后直接送交县局有关科室审批,且不经分局初审;基础征管事务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日常征收管理、发票管理及一般性纳税服务等事项,由一个专门的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纳税评估由专门的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这样,收缩基层分局改设税源管理科(分局)后,就改变了原来基层分局全职能地位,变为县局一个业务管理部门,工作部署直接按类分别由税源管理科(分局)或职能科室办理,不再通过综合部门中转或部署,县级局由管理机关转变为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基层单位。

第二,理清纵向职责划分。根据税源科学分类和风险管理流程,科学分解、合理分工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的税源管理职责,形成立体化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本级纳税评估、风险防控、日常检查由县级局根据税源特点和结构,分设若干个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分税种专业管理、大企业税收、反避税调查和进出口税务管理由地市局对应业务部门负责专业管理。省局、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区域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

(四)以大厅全能化为支撑,优化服务提高效率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创新税务管理的角度看,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离不开一个功能完善的办税大厅做支撑。

一要推行服务制度标准化。明确规定每项涉税事宜的办理流程、业务描述、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和份数以及办理时限等内容,进一步规范服务制度、服务设施、工作人员行为、窗口服务和宣传咨询等服务事项,实现全系统办税事项流程统

一、资料统

一、时限统

一、服务统一;

二要实现服务内容标准化。认真梳理即办事项和非即办事项,实现划分标准、类别全省统一,尽可能丰富大厅即办事项。即办事项由办税服务厅“当场受理,当场办结”,非即办事项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全程服务运作模式。建设全功能的办税大厅,中心市区设立统一的办税服务厅,其它地区按照“一县一区一厅”的要求建设县局办税服务厅。大力推行一窗通办和同城通办,在条件成熟后实行全市、全省通办。

三要推进服务方式立体化。大力推行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等办税方式,完善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依托的电子缴税方式,整合提升综合纳税服务平台,推进以税务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短信服务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其纳税申报、税收宣传、政策咨询、申报提醒、纳税辅导等功能,努力为纳税人提供优质、快捷、高效、全方位的服务。

(五)以管理信息化为保障,行业建模强化应用

着眼于预警提醒,强化纳税评估,防范税收风险,实现执法与服务最佳融合,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化手段做保障。必须贯彻信息管税的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业务、制度、技术创新。

一方面,要拓展信息采集渠道。要在全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要整合现有CTAIS等各种系统的数据,拓展外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共享协作机制,形成全面的信息数据库,缓解信息不对称性。积极推行网络发票,逐步建立全国发票信息库,加强分析比对,构建发票管理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行业建模,加强纳税评估深化数据应用。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经营方式、投入产出比(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费用)、基本能源耗用等情况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查找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关联规律,建立相应的行业评估模型和行业预警监控指标体系。通过使用行业模型监控,达到突出行业税收管理重点和易于发现管理薄弱环节,使税源控管更具针对性,降低涉税风险。要积极探索依托信息化资源的 “行业建模”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信息平台和相关软件,通过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提高“行业建模”的实效性。

总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力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不断加强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核心业务建设,是创新税务管理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必将为加强社会管理、改进公共服务、推动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推荐第4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

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

推荐第5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及探索

来源: 日期:2011-12-

3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带来税源结构的变化和税收征管的改革。税源管理模式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人统管”转变为“征、管、查分离”,2005年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分片”加“分类”管理,随着管理深入,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源管理人员少和纳税人户数多等矛盾日益突出,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2009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信息管税,以促进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目标的实现。

在此前提下,我局作为杭州市国家税务局的专业化试点城区之一,以《指导意见》为依托,结合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从管理员权力分离、职责法定等方面出发,制定了与下城区域税源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于2010年年初开始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

一、理念

从行政组织理论出发,结合税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不增加职能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提高税务机关效能建设,按照专业化管理目标,对现有机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根据管理需求分设岗位,从税源管理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多少、管理范围大小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以达到任务与机构相称、管理与服务结合,岗位与流程协调。

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依靠行政组织权威,做好动员,从上到下开展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方向,力求专业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从开始就纳入正常、规范的发展轨道。

科学分类税源,根据税源管理难易程度,不同规模税源运用不同管理方法,提高专业性,加强税源分析监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税源管理的实效性、科学性,增强税收征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优化机构设置,根据工作任务多少和管理范围大小,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合理估计岗位工作量,确定岗位分工和人员配置、准确划分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制度、职权范围,将涉税业务办理流程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保证执行力,促进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沟通协调。

通过推进税源专业化,确保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落实“信息管税”和税收风险控制理念,积极解决征纳双方矛盾,构建和谐税收环境,提升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最终达到提高税源管理效率的目的。

二、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科学分类,特色管理

对税源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按有利于征管和方便纳税人的原则,采取内部微调的方案,变划片管理的单一模式为点面结合管理模式:重点税源、涉外企业专人管理,一般税源、个体税源划片管理,重点行业、楼宇企业特色管理。

1、重点税源企业:总局、省、市、区局监控的入库税款50万以上的企业656户,占收入的82.98%。

2、涉外企业、生产型出口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的外资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以及生产型出口退税企业。

3、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除以上两种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街道划片管理。

4、重点行业:房地产业、餐饮业、银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4S店、服装制造业、金属材料批发业、大型商场、大型商业超市、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等10大行业,占收入的53.68%。分科室牵头管理。

5、楼宇企业:103座规模以上楼宇、3600户国税管辖企业,占收入的46.64%。按楼宇所在街道划片管理。

(二)调整职能,明确职责

1、调整税源管理科职能,税源管理一科负责专项纳税评估;税源管理

二、

三、四科负责企业税源管理、个体税源管理、文书审批、科室纳税评估。

2、税收管理员按职设岗,分设文书审批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类岗位,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将日常管理与文书审批分离,分散管理员的权力,从“一对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对一”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机制,考核跟进

1、规范管理制度。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税源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服务措施、风险管理机制、目标考核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完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岗位间协作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外部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共享、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

3、调整考核办法,税源管理一科增加行业评估、专项评估等考核指标,税源管理

二、

三、四科增加行业管理、楼宇管理等考核指标;岗位考核由各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4、制定《税源管理岗位业务能手补充办法》,每季度评选一次业务能手,对行风效能和工作

业绩两部分进行考核,分别评选日常户籍管理岗位能手、综合事务管理岗能手和个体税源管理岗位能手。全年评定年度“业务能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管理成效

(一)工作效率提高,征管质量改善

打破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变一人统管为人事分离,扭转了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专业化管理实施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不审批文书,大力开展日常管理、税源分析、税收宣传,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纳税遵从度上升;综合事务管理岗不分管企业,减少“人情文书”、“照顾文书”,文书审批提速,执法风险降低。

2011年1-8月,共受理流转文书2968件(除个体文书),月均审批文书46件/人,政策把握度得到了统一,政策适用错误明显减少,提高流转速度,从受理到终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为原来的2/3;提高审批质量,文书(复审)整改率从原来的40%下降到10%,结合“涉税否定事项风险防范督察管理系统”,作废文书、否定文书减少到208件和28件,同比下降63%,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好评,回访平均满意率达92%。

(二)分类税源细化管理,税收收入增长

不同规模税源分类管理,加强考核力度,使得税源管理水平和征管质量得到提高,分析预测和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均衡入库,2011年1-8月共组织税收收入316141万元,增幅16%,其中,企业税收收入311684万元,增幅16%,个体税收收入4457万元,增幅16.22%。

(三)强化纳税评估,推进行业建模

继续推进重点税源企业、建安、房地产行业评估、所得税评估、全税种评估,由纳税评估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人员主评,实现管理、评估相分互离、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案例进行整理,完善评估流程,对原有预警指标进行补充细化,进一步发挥“以评促管”作用,深化行业管理,有效降低征管风险。

2011年1-8月,实施评估129户次,其中正常企业43户次,异常企业86户次,直接补税2838万元,抵减应退税额127万元,调整以前年度亏损2586万元,加收滞纳金40万元,移送稽查2户。

(四)资源重组,发挥工作积极性

从知识结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管理团队人员,一个街道配备一个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干部特长,工作各有侧重:重点税源送好服务,一般税源抓好管理,个体税源收好税款,重点行业建好模型,楼宇企业做好宣传。提高干部的积极性,增加干部的危机感,减少“干多干少一个样”负面情绪对干部的影响,增强团队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事务性任务增多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税务登记户数增加,管理压力日益突出,分设岗位后日常户籍管理岗人数减少,人均管户增长,截至2011年8月,全局开业税务登记户23844户(企业15884户,个体7960户),人均管辖企业588户、个体户1137户,均比2010年底增长32%以上。随着专项核查工作和纳税服务调查工作的频繁下发,日常户籍管理岗人均工作量呈现大幅增长,从电话通知到资料上交,工作量增加60%以上,时间多用于完成事务性工作,用于深度管理、行业分析的时间减少,长期以往,难以达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预期要求,易造成税源管理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岗位职责交叉

与《浙江省国税局办理涉税事项工作规程(2011)》(以下简称“工作规程”)相比,仍存在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室职责交叉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程不畅,责任不明,办税效率不高,纳税人合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税源管理科内部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综合事务管理岗,容易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损害纳税人合法利益,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和推进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三)涉税信息共享度不高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少企业以逃税为主要目的进行所谓的“税务筹划”,税负正常、销售平稳、财务比率稳定,无法通过案头审核发现疑点。CTAIS、征管质量查询系统、税收征管辅助系统、金税工程、税收执法系统、四小票审核监控系统、增值税抵扣凭证审核检查系统等系统各司其职,信息无法整合,疑点监控无法落到实处,一些企业更是有意识地利用国、地税信息不共享,有意漏报收入、少交税款,征纳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影响了税源监控、税源分析、日常管理的工作质量。

五、专业化管理新思路

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①]的基本框架也将在未来几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运用流程管理理念规划征管系统,直接使用工作流工具,增强征管系统的适应性,有效支持业务由职能导向转变为流程导向,由结果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基于金税三期的发展方向,结合《“十二五”时期杭州国税发展规划纲要》,参考各地专业化管理的优秀经验,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专业化管理。

(一)构建“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以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为主要指标,兼顾税种、税收风险,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三类,重点税源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个体税源社会化、集约化管理。

重点税源突出全程化管理理念,由业务精通、分析能力强的干部负责,以提高纳税遵从度、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一般税源管理突出专业化、流程化管理理念,强化系统运用,变结果监督为全面监督、过程监督,对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所得税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针对行业纳税人推进集中管理;个体税源管理突出高效化管理理念,依托社会化办税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委托代征和发票代开工作,发挥协税护税组织力量,减轻工作压力。重点税源、一般税源管理和个体税源分别由三个税源管理部门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

(二)分类设岗,明确职责

按“人事分离”和机构扁平化的发展方向,科室内部不分设日常户籍管理岗和综合事务管理岗,将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等日常事务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复杂事务分类设岗,组建税收管理团队,合理确定岗位职责。一是设立纳税评估团队,集中科室管理,负责规范纳税评估,开展辅导式评估和重点评估,总结分析纳税评估成果,为进一步完善行业评估模型、加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特征库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设立综合事务管理团队,负责各类文书审批、备案工作,规范文书审批,制定文书审批风险防范机制,简并文书审批流程,提高文书审批质效。三是设立日常户籍管理团队,梳理日常涉税管理事项,规范各类事项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优化纳税服务。

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好税源监控分析和风险控制,强化执法监督,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收入监控。针对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忙的情况,由职能科室牵头规范操作流程后再行下发,避免因政策把握偏差造成重复劳动,借助电子邮件、网上涉税公告、协税护税组织等多种渠道,提高事务性工作的办理效率。

(三)深化特色行业管理,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

对重点行业进行调研,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和系统采集的申报数据,总结财务核算特点,开展典型户集体约谈和针对性评估,准确掌握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生产经营以及行业税负等信息,掌握行业管理资料,制定行业税源管理指南。

整合征管系统数据,规范流程,把握规律性问题,找准涉税风险点和管理薄弱环节,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明确重点,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分行业建立健全税源管理信息档案,注重税负分析,建立行业税收风险模型。对显示存在税收风险的企业,及时采取纳税评估、限量供应发票、降低纳税信用等级等重点管理措施,加强监控,以“点”带“面”,促进一般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业务流程,打造全功能大厅

进一步对照《工作规程》,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即办事项和流转事项进行梳理,简化流程,淡化审批,明确办税大厅与税源管理科的职责;对涉税文书报送资料进行统一,对适用政策法规条款、审批用语等进行规范,强化税务审批过程监控;完善纳税评估制度和评估工作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规范和应用文书体系,强化纳税评估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

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导向,完善需求响应机制,丰

富办税内容,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办税大厅增设综合文书审批岗和政策咨询岗,降低办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服务、税法宣传、咨询辅导、征纳沟通等多种服务,打造“一站式”全功能综合服务体,提高办税效率,积极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个性化需求。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按照干部的知识水平结构进行人员调配,把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配置到业务复杂、管理要求高的重点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提高干部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能力。

经常性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特殊业务的研究,开展交流,提高纳税评估、预警分析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类别齐全的管理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完善岗位轮换制度,提高整体专业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部门协作,强化信息管税

在金税三期未上线之前,继续深化国、地税信息共享制度,开展联合办税、信息交换,加强对共管户的协作管理、联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同时完善与财政、工商、质监、外管等部门的工作联系长效机制,利用第三方数据,对财政补贴收入、股权变动和地址变更、重大事项、收付汇情况等进行进一步核实、分析,结合现有税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进行全方位监控,从而提高基础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完整性,夯实税基,进一步发挥“信息管税”的作用,提高管理效率,管精管细,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把握税收工作主动权。

(杭州市下城区国税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陈燕文

课题组成员:陈为明 顾晓红

郭颖陈茵岚

执笔:陈茵岚

推荐第6篇: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

(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探索税源管理新模式

二、我国税源管理模式的实践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五、我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六、我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部署

一、为什么要探索税源管理新模式

(一)税收征管现状和纳税遵从分析

1、税收专项整治入库税款总量大,占整体税收的比重高。

2、不断查处大的票案、税案。

3、查补税款的深度加大

(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纳税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力量相对不足

2、税收集中度不断增大,管理力量相对分散

数据、人员呈向上移、压力、责任向下移的趋势

3、纳税人集团化发展,税收征管难度加大

企业总分机构数量大幅增加

企业跨区域经营趋势扩大 交易复杂度增大

4、税源分析多头无序,管理的有效性不强

5、税收管理员职责大而全,不利于税源精细化管理

二、我国税源管理模式的实践

(一)第一阶段(建国以来—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这个阶段的税源管理实行“一人进厂,各税统管”,税收专管员负责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集征收、管理、检查于一身,可以说税收专管员就是企业的“保姆”。

(二)第二阶段(80年代末90年底初—20世纪末)

这一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属地+分类”的税源管理模式,税收信息化开始起步,但没有支撑作用。

(三)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

这个阶段,税收信息化快速发展,技术、业务融合度不断加强,数据集中趋势明显,数据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税源管理基本上采取了“属地管户”的模式,基层税务分局成为税源管理的主体。

结论:税收征管体制和税源管理模式要随着经济主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决定着征管体制和税源管理模式,征管体制和税源管理模式要与经济发展状况和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两大核心业务

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的两大核心业务

(二)三个管理理念

1、促进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执法+服务=遵从)

2、信息管税

(1)信息与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对管理和决策有意义的数据。

(2)信息管税的内涵。信息管税就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为重点,不断完善税源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税法遵从度的提高。

(3)信息管税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长远看,信息管税不仅是个管理手段的改变,而且会对税收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组织机构、资源配臵等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信息管税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是一场革命。

3、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源于企业。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至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和组织目标。

(2)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税法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税法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

(3)防范来自纳税人的税法遵从风险。 OECD国家认为核心是两点:一点是要针对不同的纳税人制定不同风险管理的战略和对策;第二点是要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和领域;并据此建立了一套依托信息化支撑的应对措施,

(4)防范来自内部的执法风险。我们现在所做的许多工作都与风险管理有联系,只不过有的还没有自觉认识。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税源专业化管理以信息化为依托,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对不同类别的税源及税源管理事项实行专业化管理和控制,最终促进纳税遵从。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以专业化为核心

一是税源分类的专业化。二是税收业务的专业化。 三是机构职能的专业化。 四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2、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以信息化为支撑

税收信息化支撑专业化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及时、完整、准确的税源信息。 二是要建立税源信息分析应用平台。 三是深化税源信息的分析应用。

3、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 一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导征管资源的配臵。 二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导税收征管的对策。 三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导税收征管制度建设。

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一)推行条件已经具备

1、理念已初步形成

2、认识已高度统一

3、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税收信息化对建立税源管理专业化模式具有决定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以税收信息化为支撑,我省税收信息化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源管理新模式环境已经具备。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总局《指导意见》: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我省:遵照总局指导思想,立足河南实际,解决河南问题。

五、我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对税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1、对税源科学分类

税源分类以规模、行业为主、兼顾风险程度。一般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

重点税源,是指年纳税额占当地税收收入总额比重较大的企业、行业以及税法遵从风险高、税收管理难度大的企业;

小规模企业、个体双定户、临时经营户等可作为小型税源; 重点税源、小型税源以外的纳税人为一般税源。 各单位可根据本地实际科学设定各类税源的标准。

2、对不同税源分类管理

对重点税源,分户实行风险管理。针对重点税源规模大、产业链长、分公司子公司较多、财务核算复杂的特点,实行“按户管理、分级监控”。“按户管理”就是以集团核心企业为枢纽,将分公司、子公司、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整合集中为“一户”,分析其经营特点、核算特点、管理特点以及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发票流,设臵风险预警指标,查找其税收风险环节。“分级监控”就是由不同级别的税务机关站在不同层面进行综合性的风险分析,确定其纳税遵从的风险程度,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对一般税源,分行业、按流程管理。根据当地税源的行业聚集程度,分行业按流程、环节、事项实行专业化管理。

对小型税源,分片、按节点管理。在分片进行户籍管理的基础上,与实行委托代征、批量扣税、简并征期等方式,日常管理转化为按调查、核定等流程节点进行管理。

3、探索不同税源的征管规律

研究重点税源企业、行业特点、管理重点、风险指标预警、风险防范和处理办法,形成重点税源企业、重点税源行业的动态的管用的管理指引,争取经过三年的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行业管理指引体系

4、明确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

省以下国税机关都是基层税务机关,都应当直接面向纳税人,都应当配臵税源管理的职能,履行税源管理的职责,各级国税机关,都具有税源管理的职责。由通过行政管理间接地管理税源,转变为通过信息化手段直接管理税源。

总局《指导意见》规定:根据税源科学分类和风险管理流程,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

税务总局主要负责全国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战略目标规划的制定、全国性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应用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搭建风险管理平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等)、组织 4

对定点联系企业的纳税评估等。

省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地市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

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县区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

县(区)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纳税评估等。

县区税务机关是税源管理的主体,是税源管理职责的主要承担者,应发挥税源管理的主体作用。省局、省辖市局都是税收征收管理机关,都掌握着海量的信息资源,都具有专业化的人才优势,应发挥税源管理的主导作用。

(二)调整机构职能 总局《指导意见》:调整内设部门税源管理职责,将税收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下达应对任务等职责整合到相应部门,归口履行上述职能。在坚持现行财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现有按照划片管户设立的税源管理机构,调整为按照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分类的税源管理机构,主要从事纳税评估。省局、市局、县局可根据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报经税务总局批准后适度调整机构、职责。 我省:机构不变、职能调整、资源组合。

1、税源管理一体化

省辖市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集中业务技术骨干,组成专门的风险分析机构(或指定部门承担),履行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纳税评估等专业管理职能。

县(市、区)级局机关可以指定部门专门负责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和任务落实,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成立税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建立上下互动、横向联动、内外结合的税源管理一体化运行机制。要按照“一体化”的要求,统一监控分析税源变化,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数据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评价考核征管状况。

2、省、市局税源管理一线化

提升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管理层级,推进(市级)大企业管理职能的实体化。市局大企业管理机构可以直接负责跨县区经营、本级以上重点税源、特定业务企业的信息采集、监控分析、纳税评估、涉税服务、任务执行等税源管理事项。

省、市局直接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排序、处臵,直接组织团队化纳税评估,指导、主导税源管理工作。

3、县(市、区)局税源管理实体化

县(市、区)局作为税源管理的主体,局机关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县局实体化大体可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县(市、区)局可以适当将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纳税评估、认定、审批

等主要税源管理事项由税源管理分局上收到县局机关直接管理,简并管理流程,并推进“审批、调查”权责的统一。

办公条件允许的县(市、区)局,可将城区分局、离城区较远的或税源较少的基层分局集中到县(市、区)局机关办公,以减少征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种模式:按照税收征管基本程序调整机构职能,把税源管理业务划分为服务审批、管理监控、分析评估、税务稽查、保障评价五个序列,分别负责涉税事项申请受理、调查、审批,本级风险分析和处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税源管理质量考核评价。

第三种模式:可适度归并机构,简并管理层级,大力推进机构扁平化,将税源管理职责在税源管理机构和机关内设科室间进行融合,使所有管理机构臵于同一税源管理平台。高新区局、开发区局、重点税源专业局调整内设机构职能,原税源管理科(分局)与征管科、税政科和法规科在同一管理平台,按业务序列分别承担相应职责。

县(市、区)局应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职能,推进办税服务厅的实体化,提高网上办税功能,形成集咨询、受理、办税、审批、服务为一体的办税服务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纳税人的“一站式”服务。

4、税务分局(所)职能专业化

在坚持现行财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现有按照划片管户设立的税源管理机构,调整为按照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分类的税源管理机构。改变目前 “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办法,按照流程、环节,实施专业化管理,分析监控、纳税评估与管理服务相分离。

模式一:县(市、区)局可根据税源分布状况和特点,将税源管理职能在税务分局(所)之间进行调整,调整为重点税源分局、一般税源分局和小型税源分局。纳税评估与管理服务相分离。

模式二:规模较大不便于在税务分局(所)之间进行职能调整的税务分局,可以将税源管理职能在税务分局内部进行调整,分别管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

(三)对征管业务梳理整合

1、传统的业务分类及缺陷

四位一体:税收分析:税收分析与税收风险分析不分;多头分析,多头下发分析报告;上下分析、重复分析、无效分析。

税源监控:以税源管理分局为主体,但力量不足,省、市级国税机关,有人力和技术力

量、有海量数据,虽为基层税务机关,却不直接面对纳税人,没有形成税源监控体系。 纳税评估:主要由税收管理员承担,税收管理员既要对税源开展日常管理、税源监控,还要开展纳税评估。

税务稽查:四个环节封闭运行,选案与税收分析未能形成必然关联;查管互动机制不完善。

办税服务厅业务:依申请业务还没有全部进大厅;纳税咨询与税收管理员、1236

6、县局税政法规人员的职责重复;业务繁忙;阳光办公。

税收管理员业务:涉及所有的税源管理业务,税收管理员负责分片、分类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责任 。

2、对征管业务梳理整合

整合原则及要点:同类归并,流程简化,环节减少。

依申请业务、依职权业务;税收风险分析业务、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业务;稽查选案业务;-------

(四)完善岗责体系,规范操作规程

1、合理设臵岗位职责。按照征管业务流程,合理设臵税源管理岗位,明确管理职责。 省、市、县(市、区)局和基层分局按照税源专业化要求,设定相应的税源管理岗位,配臵相应的税源管理职责,逐步取消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

直接面向纳税人的税源管理机构一般设臵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对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管理管理岗位可结合实际选择设臵。在个人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事项实行集体管理、决定和负责。

省、市、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一般设臵税源综合管理岗、税源信息管理岗、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岗、纳税风险管理岗和纳税评估管理岗。

2、修订岗责体系

根据专业化的税源管理岗位、职责和征管业务流,确定业务操作标准和业务规程,修订岗责体系。做到分工合理、岗责清晰、业务顺畅,严防出现税务人员岗位调整后无所适从、业务脱节等问题。

3、规范税收征管程序。

按照受理申报、数据审核、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规范税收征管基本程序。

4、新模式下的岗责与ctais系统岗责的对接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岗责体系应该是基于专业化、流程化设计的,ctais系统岗责体系是基于税收管理员管户制设计的,具有明显的一员式、一户式特征,二者存在着质的区别。试点期间,ctais系统的岗责体系还暂时不能动,这就要求各试点单位要双轨运行,也要求省局处室尽早考虑新模式下ctais系统岗责的升级,要有利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推行。

(五)深度应用税源信息,推进信息管税

推进信息管税的基本要求是广泛采集信息,减少垃圾信息,唤醒沉睡信息,高度共享信息,深度应用信息,让信息为税源管理服务

1、建立税源信息采集制度。建立上下各级共同负责的涉税信息采集制度和部门间涉税信息的交换共享制度,(探索建立对内统

一、对外协调的税收情报交换中心,专门负责涉税信息的搜集。

省、市、县级税务机关负责宏观经济信息、跨区域涉税信息的采集、搜集、交换;税收管理员负责纳税人税源信息的采集,

2、以申报纳税信息为主体。纳税人的申报表及其附表、财务会计报表、取得开具的发票信息,具有法定性、完整性、系统性,应当作为各级各部门数据分析的基本依据。

3、多渠道采集、搜集、共享税源信息。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搜集、整理税源信息,确保数据及时、完整、准确、共享。涉税信息可以通过纳税申报、部门共享、各应用系统共享和人工采集取得,凡是信息应用系统采集到的信息,人工不重复采集。

4、提高税收征管档案的电子化水平。

5、加强数据基础管理,提高数据质量。严格数据录入审核,加强数据整理、存储、交换、校验等方面管理,及时清理垃圾数据,提高数据管理质量。通过纳税申报软件的校验审核功能、办税服务厅的受理审核、税收管理员的事后审核和纳税人的补充申报、更正申报等措施,确保纳税人申报信息全面、正确、完整。

6、综合应用各类税源信息。以申报纳税信息为主体,以第三方信息为辅助,依托《分析监控系统》等应用系统,对税源信息综合分析比对,查找税收风险点,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税源管理的支撑作用。

(六)转变管理理念,实施风险管理

1、转变理念。管全部—管风险;阶段性——机制化;综合性—专业性;独立性—统一性。

2、制定风险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模型及风险特征库,重点税源按户管理、一般税源行业管理平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根据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不同风险,采取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措施。

3、几个结合。风险管理、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信息管税三位一体,有机统一。我省专项整治已持续开展了五个年头,包含了数据核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管理手段,其整治的实质就是整合管理资源、发挥优势兵力,对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税收风险较高的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活动。专项整治是税收风险管理的雏形和载体,风险管理是专项整治的常态化表现,二者的方向一致、要求一致、目标一致。

(七)开展专业化团队纳税评估

把纳税评估作为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各级税务机关都要有专职人员负责纳税评估工作。县以上税务机关要充实评估力量,建立评估团队,可以直接组织开展本级重点税源和高风险税源的纳税评估工作。

当前要针对纳税评估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专业化的评估人才队伍。

(八)实施管查互动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核心,要通过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手段审核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合法性,促进纳税遵从,提高税收征收率。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应按照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和风险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实

施对重点税源和高风险税源的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工作,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结束应当向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和风险管理部门反馈结果。

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税收优惠或虚开、接受虚开发票等重大税收违法嫌疑,或拒不接受评估约谈或接受约谈无正当理由不自查补税或虽然进行了自查补税但补税与纳税评估预期差距较大的应当移交稽查部门,实施税务稽查。

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评估环节移交的案源要纳入税务稽查计划,及时查处,查处结果要及时向征管状况监控和风险管理部门反馈和纳税评估部门反馈。

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和风险管理部门应当牵头组织定期开展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案例交流,根据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中发现的征管薄弱环节和问题,研究税收违法行为的规律和趋势,研究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办法,提出加强税源管理的措施。

(九)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

1、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

2、存在问题

税收管理员业务涉及所有的税源管理业务,同时承担所有管理责任,事实上,税管员难以履行所有职责,也难以承担所有责任,存在极大的执法风险。

3、创新制度

分解职权、权责相当、权能结合、防范风险

总局《指导意见》: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办法。

(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和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对税源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分类,合理配臵到相应的管理岗位,发挥特长和优势,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优化征管资源配臵。

注重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技能的提高,针对岗位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培养和建立省、市、县各层级的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日常管理等专业化人才队伍。

更加关注基层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一线人员主动性增强了,税收管理的漏洞才能降到最低限度。

六、如何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系统思考、谋划长远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税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税收业务的各个部门,涉及到各级国税机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深刻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要切实提高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转变理念、系统思考、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二)总结整合,整体推进

1、单位试点,项目试点。目前,试点县(市、区)局达到78个,覆盖所有省辖市。

2、总结整合,整体推进。以县区局为主体,凡是与试点主体专业化管理相联系的,都

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运行。

省局、市局、县局、分局上下协调推进。

3、放大经验,重在持续。

(三)坚持方向、把握目标

1、方向:坚持信息管税和风险管理,立足征管现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强化税源管理的新模式。

2、目标:

终极目标:提高纳税遵从度

近期目标:增加税收收入、提高征管质量、提高征管效率、提高满意度、降低征纳成本

推荐第7篇:税源专业化管理讲话

全市地税系统税收业务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依托信息支撑 创新税源管理 努力实现全市信息管税和税源专业化

管理工作新突破

同志们:

全市地税系统税收业务暨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会议今天召开,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方税务工作会议、全省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会议和全省征管信息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1年征管和信息化工作,全面安排部署2012年全市税费征管信息化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下面,受市局党组委托,我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税收征管信息工作回顾

2011年,全市征管信息工作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局年初确定的“***” 工作思路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提升税费征管质量为目标,以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为突破,以纳税评估和信息管税为重点,以规范税收执法为手段,全面夯实税费征管基础,在全市各级地税机关的共同努力下,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工作,

税费征管和信息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全市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良好开局。

(一)强基固本,全面夯实税费征管基础

一是加强管理,做实税费源基础。2011年,对全市纳税人全面进行了普查登记,共普查清理漏征漏管户1026户;细化了纳税人户籍档案管理,对“一户式”档案全面进行了规范; 8月份,市局开展了以纳税人税源基础信息为重点的税源普查工作,通过普查,补录更正各项税源基础信息10250条。二是强化措施,发票管理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开展了普通发票专项检查,共检查各类纳税人4200余户,发现各类发票违法行为1176户(次),处罚1208户(次),罚款32万元;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结算大厅800余人进行了发票知识培训;扩大了网络在线开票使用面,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建筑业、服务业等6个税目网络在线发票的上线运行,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上线任务,上线户数位居全省第二,2011年全市共上线登记户数2679户,总开票35082份,开具金额达8.5亿元。三是健全机制,纳税评估工作取得新成效。2011年市局建立了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业等十大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并评选出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两个行业优秀纳税评估模型上报省局参加联评。完善了市、县、所三级纳税评估体系,加强专业纳税评估, 2011年共评估纳税人2601户

(次),补征税款 3106万元,移交稽查部门查处57户,实现了以评促管、以管促收;4月份市局对全市系统内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共55名学员进行了培训,通过考试建立了全市纳税评估人才库,现有评估人员23人。

(二)稳步实施,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税收法制体系逐步完善。成立了市、县两级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原则,修订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规程,细化案件审理标准和程序,提升了执法严肃性。二是税收法规政策全面落实。严格执行营业税起征点调整及娱乐业营业税税率降低等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结构性减税、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税费政策。三是税收执法行为得到规范。8月份,市局组织开展了全市税收执法督查和案卷评查工作,督查发现不规范执法行为及不作为行为38(人)次,不规范稽查案卷26卷,限期进行了整改与处理。

(三)强化应用,信息管税水平逐步提升

一是税费管理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市局在原有《数据运行分析》《征管状况分析》《税费综合查询》等系统的基础上,完成了税费管理决策支持平台一期建设,强化了分析评估,改进了数据展示,开发了涵盖多税种费种监控预警系

统。二是强化征管数据的应用。依托平台数据分析,按季对征管状况进行分析通报,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六个基层单位的18类征管状况监控指标进行了通报;应用发票监控模块,对网络在线发票和代开发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不正常的开票数据76户(次)纳税户进行了核查。三是自主研发费源监控预警系统。该系统加强了费源数据关联分析,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控费源,提升了费源管理水平,得到省局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在全省地税系统推广。系统运行以来,已预警200多次,补缴社保费9000多万元。四是打造了功能全面科学有效培训的新平台。市局用三个月完成了《网上干部学习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录入了全系统812名人员信息,举办了全市业务达标考前培训、稽查业务摸底等考试,平台使用已达到20万人次。

(四)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2011年,我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市直税务分局和宝塔区局全面开展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一是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任务和要求。二是科学划分管理事项。市局业务科室多次对两个试点单位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指导,重新划分了税源管理事项,减少管理环节,前移了5项审批类管理事项。三是创新征管考核

办法。取消了征管“六率”唯一的考核办法,重新修订了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事项为主要考核指标5项。四是积极探索风险管理。充分利用税费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的预警功能,重点加强以发票信息比对为主的管理预警分析,全面探索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五)精心协调,综合治税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主动向市政府汇报,拟建立全市的综合治税工作机制,综合治税实施方案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正在征求各部门意见。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地税协作。8月份,全市实现了国税系统委托代征地方税费工作,代征各项税金378万元。组织召开了**市国地税联席会议,对信息共享、个体税费联合征管、社会化委托代征、联合办税宣传活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达成了共识,印发了国地税协作文件,使我市的国地税协作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2011年,在征管信息一线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工作的广大干部,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市征管工作被省局表彰为全省征管质量考核先进单位和网络在线发票推广先进单位,信息工作被省局表彰为全省信息化运维工作先进单位。在这里,我代表市局党组向奋战在全市地税系统征管信息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取得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税费征管理念有待转变。以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以收入论英雄”、把完成收入任务作为征管主要目标的观念依然较为突出。二是依法行政的观念淡薄,执法随意性较大,人情税、关系税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管税落实不够到位。税费征管数据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仍存在问题;四是税费征管基础薄弱,征管资源配置方式不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税费管理员职责亟待完善,纳税评估不突出,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亟需建立。五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进步伐缓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税收征管信息工作主要任务

2012年是我们全面落实省局“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做好今后的税费征管信息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深刻会省局征管信息工作会议精神,正确认识当前税费征管信息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把握税费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2012年我市征管信息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税系统征管信息工作会议精神,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全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

作为重点,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征管基础管理,积极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不断提高税费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加强管理,全面做好征管基础工作

做好征管基础工作,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征管创新的前提。一要加强税(费)收入的管理。征管是组织收入的重要保障,要严格欠税管理,加大欠税清缴力度;严格缓缴税款、减免税的审批,对未办理缓缴审批手续的纳税人严格执行滞纳金制度;严格税费政策的执行,为组织收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要加强税费源户籍管理。市局将在下半年与工商部门协调采集全市工商注册登记信息,要与各单位管户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全面清理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确保管理底册真实可靠。三要抓好征管数据的管理工作。全市征管业务系统数据是在2006年征管业务系统上线时统一采集和近年来系统运行过程中采集录入的,由于系统操作不熟、管理人员疏于管理,导致现有征管业务系统数据存有过多垃圾数据,给系统操作、系统查询、系统考核和统计分析带来诸多不便。市局已印发了开展征管数据普查清理的通知,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规范征管业务数据采集审核,完善相关资料,充实相关数据,提高征管基础数据信息的可信度。四要加强征管涉税数据分析。市局将在系统数据应用的基础上,全面加强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

为征管状况分析、征管质量考核和纳税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五要有效发挥纳税评估作用。2012年市局将纳税评估作为征管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各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加快实施纳税评估工作。要注重纳税评估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纳税评估人才队伍;要推行分类分级的纳税评估,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评估措施;要以专业纳税评估为重点,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大企业要进行全面评估,加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和重点税种的专业纳税评估,全年专业纳税评估面要达到企业纳税人正常户的30%以上,个体纳税人要达到10%以上;要加强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配合,把纳税评估发现的主观上有恶意税法不遵从的高风险纳税人作为税务稽查的直接案源,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六要全面加强发票管理。继续扩大网络在线发票的推广使用范围,对企业纳税人和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要全面推广使用网络在线发票,不再使用定额发票,未达起征点纳税人才能领购定额发票。

(二)完善机制,严格税收依法行政

税收依法行政是做好税费征管工作的有力保障,2012年我们以强化权力监督制约,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为重点,全面推进税收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一是逐步规范各项管理行为。科学合理地设置各项管

理行为的考核指标,严格执法责任考核制度,从机制上保障组织收入工作由计划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今年重点要做好《行政强制法》、《车船税法》等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特别是要做好《行政强制法》与《征管法》的衔接。二是不断完善税收执法监督机制。要全面扩大计算机自动考核范围,实现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全过程即时监督,不断完善减免税集体审批、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程序。细化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四是继续加强税收制度建设。加强对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分析;做好税收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提高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要全面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力争做到全面、扎实、无遗漏;认真开展涉税规范性文件审核会签工作,加强与政府法制部门的联系沟通交流,保证规范性文件符合上位法的规定。

(三)强化应用,全面提升信息管税水平

信息管税是税费征管的重要抓手,今年我们要以“金税三期”和“秦税二期”建设为契机,结合省局开展的“数据管理年”活动,全面强化数据信息对创新税源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提升信息管税水平。一是深化运维体系建设。市局将以各应用系统为重点,健全市、县两级运维职责,按照“预防为主”

的思路,各级地税机关要切实承担起应用系统操作方面的支持维护责任,建立“主动运维”模式,扎实做好日常运维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征管业务系统、公路货运系统、网络在线发票管理等系统的运行管理,规范操作行为,减少操作失误,确保系统运行更趋稳定。二是做好相关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做好网上报税系统的推广,抓好培训宣传,鼓励纳税人网上申报,不断扩大网上报税的申报率和申报面;推广应用电子评定税系统,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纳税人的核定管理,对实行核定征收的所有纳税人都要推行电子评定税系统,使税额核定公平、公正。各单位要做好税务综合行政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工作,加快存量房交易价格评估系统的推广,确保系统应用到位。三是加大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工作。今年,市局将从税源专业化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调研,完善税源专业化的相关分析应用,开发税源专业化管理综合系统和发票监控管理系统,做好“税费管理决策支持平台”项目的后续建设,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服务。一季度市局已开发完成了《子长煤炭专业化管理子系统》,现正在试运行阶段,通过基层一线人员使用,反馈意见较好。四是积极开展“数据管理年”各项工作。要健全全局数据管理制度,制定全市《电子税费数据管理办法》和《电子税费数据质量考核办法》,明确数据管理工作内容和数据管理职责;开展对税费业务数据质量审核工作,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使系统信息尽快实现市、县、所全覆盖、全共享;强化数据采集、

分析、加工和应用,为风险识别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五是加强系统安全管理。健全各项信息安全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化、精细化的信息安全日常管理体系,落实好一季一查一报告工作模式,确保网络和应用系统无故障。六是实施广域网带宽升级项目。按照“提升带宽、优化网点、满足应用、适度前瞻、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做好系统广域网带宽升级工作。

(四)与时俱进,创新征管质量和信息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衡量税务机关税费征收管理水平、税费征管质效和税费管理规范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是强化税费管理有效手段。今年市局将全面修订征管质量考核指标,改变征管质量考核方式,扩大征管质量考核范围。一是要将征管质量考核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对登记、申报、入库、处罚、滞纳金加收等环节统一分析口径和考核指标,为征管质量考核提供强力依据。二是全面修订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今年市局将信息采集率、催报催缴率和申报准确率纳入考核指标,扩大考核分值。三是扩大考核范围。对发票管理、纳税评估和征管数据管理扩大为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不但要考核征管状况、税源状况、征管质量状况、税费收入状况等工作,更要注重对纳税评估、风险管理、信息化应用等工作的考核。四是创新考核机制。市局将利用征管数据从宏观上分析、通报数据和考核结果,各县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微观上和具体纳税人上进行全

面考核。今年开始,市局将在征管质量考核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上有所突破,按季进行通报,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着手修订新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拟在明年全面推行。

(五)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税收工作的核心是税收征管,税收征管的重点是税源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结合本次会议印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责体系》认真加以研究,加快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步伐。2012年全市将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为重点统领税收征管信息工作。

1、优化资源,科学合理划分税源管理事项。

一要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按照税源分布和规模来配置征管资源,收缩管理零散税源、征收成本较高的偏远税务所,将其职能转换为纳税评估或行业专业化管理机构。二要推行专业分工管理。要按照管理对象进行分工,针对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税源采取抓大评中定小的对应管理措施。三要科学划分税源管理事项,按照管理环节合理划分前后台业务,前台主要侧重于征收服务,后台主要侧重于风险评估;按照管理事项划分,

将税源管理职责划分为征收服务、日常管理、风险评估和税务稽查四大类专业管理事项,实行专业分工、流程管事。

2、强化责任,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

过去,税源管理质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源管理的任务主要由基层税务分局(所)和税收管理员承担,市局无法直接获取与纳税人税费相关的信息,形成征管系统信息与纳税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了对税源管理不深、不透、不明、不白,甚至形成税源管理的风险。这次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市、县两级机构都要承担税源管理的职责。一要明确风险管理的工作职责。税费风险管理工作要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市局要做好税费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同时,搞好风险的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任务的统一下达、市级应对任务的实施和绩效考核。还要结合风险管理实际,对各层级、各部门现有税源管理职能进行整合、调整。基层局应由征收服务部门负责采集纳税人基础信息,税源管理、风险评估、税务稽查部门负责风险应对,在实施应对工作中要采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和相应的第三方信息。二要明确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针对税费管理的实际,税费风险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组织税费收入、发票管理、减免税审批、资格认定等关键环节上进行排查,确保风险管理有的放矢,提高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三要明确风险管理工作方式。要发挥信息

管税的优势,借助税费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网络在线发票开票、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等信息系统,按照“分工负责、互通信息、共同分析、集体评定”的方式开展税费风险管理。在排查环节,针对不同税费业务的特点和要求,设定查询条件进行系统比对,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进行分析排查;在评定环节,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做出准确判定;在督办环节,对列入风险防范的项目,及时督办,限期改正,确保税费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推进。

3、立足实际,推行税源分级分类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税源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一要对税源进行分级管理。要本着“分解职能、明确责任、科学管理”的要求,市局要建立各层级的税源专业化分级管理模式,对市级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费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等工作,由市局统一组织实施。基层局要落实管户日常登记、认定、申报、入库、实地核查、发票核定以及注销户的检查等管理责任;负责本级风险管理,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的税费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等工作。二要对税费源进行分类管理。结合纳税人年度纳税情况,按纳税规模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税源三类进行管理。对重点税源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设立专业机构集中管理,借助征管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平台,重在

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强化风险分析、纳税评估,力求管深管细管透。对一般税源普遍具有生产经营不稳定,现金交易多,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第三方信息不易获得等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小税源根据其经营分散、经营不稳定、账簿不健全等特点,按照有利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严格实施简并征期、简易申报的“双简”办法,推行委托代征管理,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和税费定额管理。

4、科学实施,注重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方法。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要强化“一盘棋”和团队协作意识,不能单单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归口为征管部门。要按照市局印发的《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导意见》和《推进税源专业化实施方案》全面实施,要及时向市局反馈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多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向各级政府领导和纳税人说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广泛宣传,赢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随着征管范围调整和业务重组变化,过去的管理方法、管理习惯必须相应调整改变,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要做好干部的思想转变工作,加强培训,熟练掌握征收服务、税源管理、风险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的衔接和协作,特别是岗位有所变化的同志要勤学习、勤实践,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完成工作角色的转换。

同志们, 2012年全市征管信息工作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省局和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征管信息工作的各项任务,全力推进税源专业化工作,不断提高信息管税水平,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有力促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

谢谢大家!

推荐第8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市国税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促进税收征管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提高税源管理质效,我局决定结合实际,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税收工作主题,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税收管理要求,在保持现有征管机构状况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更合理、税源监控更有效、税收执法更规范、纳税服务更优化,征管效能更优质。

二、组织领导

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宏强任组长,党组成员赵丽华、赵向民、许创宇、伍振豪任副组长,征收管理股、办公室、政策法规股、收入核算股、各税源管理股、纳税服务股、人事教育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和组织领导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赵丽华副局长(兼),副主任:征管股、人教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股,负责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基本任务

(一)实施税源的科学分类。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状况、管辖纳税户数、税源现状、行业分布特点和税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配置情况,我局采取按纳税人性质分为三大类税源:一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二是出口退(免)税企业;三是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下同)。对不同类别纳税人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根据纳税人征管记录和管理情况,适时调整纳税人类别,实施动态管理。

(二)结合实际,选定模式。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区纳税人户数、行业特点、税源分布、人力资源、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等实际情况,我局确定在辖区范围内以“集中管理+分片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突出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出口退(免)税企业集中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即在保持现有税源管理机构不变的前提下,明确税源管理二股主要负责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施集中管理,并在股内设置2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工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商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根据我区的地形,原则按天宁北路为界分东片、西片,明确税源管理一股对西片纳税人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对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在股内设置3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非增值税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小规模纳税人查账计征户,一个小组管理〝双定〞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明确税源管理四股对东片纳税人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对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在股内设置3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非增值税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小规模纳税人查账计征户,一个小组管理〝双定〞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明确税源管理三股主要负责对出口退(免)税企业实施集中管理,并在股内按企业类型(生产企业、外贸企业)设置2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对其进行细化分类管理。

(三)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细化管理职责。我局在确定“集中管理+分片管理”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保持现有四个税源管理股的机构不变的前提下,以征管流程、税收管理员制度和市国税局的要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各税源管理股的岗位和职责,将税源管理股的职责分为综合事务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类岗位职责。综合事务类岗位主要承担宣传辅导、催报催缴、档案管理等职责;日常管理类岗位主要承担户籍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职责;纳税评估类岗位主要承担分析比对、约谈核实、结果处理等职责(详见附件:税源管理股岗位职责)。

1.税源管理

二、三股及其所属的税收管理员,要突出按户开展税源日常管理,根据风险预警开展纳税评估的职责,内部一般设置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三类岗位,其中综合事务类岗与日常管理类岗可以合并设置。

2.税源管理

一、四股及其所属的税收管理员,要突出强化行业税收日常管理的职责,落实“分片加行业”管理的要求。内部一般设置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纳税评估岗三类岗位,纳税评估类岗位可选择设置,也可以增设个体工商户管理类岗,对个体工商户实行集中统一的专业化管理。

各税源管理股根据人力资源状况,岗位职责的设置可以实现“一岗多责”或“一责多岗”,岗位人员设置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按岗位履行相应的税源管理职责,按职责要求配备人员,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税源管理团队。

(四)明确职责和分工,建立管理机制,形成综合管理合力。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信息管税”的工作要求,要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综合管理合力。

1.建立纵向互动机制。区国税局及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组织领导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及相关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2.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 “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责和协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各环节联动配合的税源管理机制,通过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确定疑点、指明方向;通过纳税评估引导税法遵从,并发现管理漏洞,为税源监控提供监控模型;税源监控通过采集涉税信息及汇总归纳分析、评估反映的问题,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高风险纳税人提交评估,形成一种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1)征管部门负责拟定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规划、制度、方案,根据政策法规部门设置的风险预警指标、税种评估办法汇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并负责纳税评估的任务下达和筛选以及综合评估的沟通协调;

(2)收入核算部门负责税收经济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预警;

(3)政策法规股负责本部门职责相关的风险预警指标设置、评估办法和税收分析、反避税、所联系企业的税源管理与服务、国际税收征管协作和非居民税源管理与服务;

(4)各税源管理股负责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

(5)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相应税源针对性服务规范的建立和监督实施;

(6)人事教育股负责税源管理机构、岗位职能调整、人员配备以及能级、绩效管理;开展税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

(7)信息中心负责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所需数据的抽取、提供,以及数据维护、相关信息系统的完善等技术支持工作。

(8)办公室负责对外宣传工作。根据工作方案,拟定对外宣传材料,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3.建立外部协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国、地税之间的情报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推进纳税服务、税务登记、定额核定、认定评定、税种控管、欠税公告、纳税评估、税收检查、委托代征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体制。对零散税源可依法实施委托征收。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发挥税务代理机构在税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五)编制行业的管理指引,深化纳税评估工作。

1.工作目标:根据我局税收征管特点确定重点行业,制定区局重点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制定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案例,形成我局完整规范的纳税评估体系。在开展重点行业纳税评估的基础上,逐步覆盖我局所辖纳税人各行业。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机制,提高我局纳税评估工作质效。

2.区局成立纳税评估工作管理小组。评估工作小组设在政策法规股。组长由政策管理股长兼任,副组长由征管股长兼任,成员由政策法规股、征管股、税源管理股、信息中心业务骨干组成,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开展工作。

3.评估小组工作职责。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定期召集评估小组人员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市国税局关于编制行业管理指引的要求和上级下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在分析纳税人的经营特点、发展前景、税源现状和变化趋势、服务需求等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纳税评估工作指引。同时确定我局重点行业,制定我局重点行业和出口退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组织制定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案例,并以此制订适合我局、具有行业特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定期召开纳税评估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纳税评估工作。

4.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各税源管理股要按照《端州区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方案》及区局确定的重点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以及评估工作流程、评估模型和案例,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各税源管理股要定期对本股的纳税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编写案例和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上报区国税局,为积累经验,调整方法,提高质量创造条件。

(六)充分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认真推广应用税收征管辅助系统(二期),要在应用好一期的基础上,深化应用好二期功能。及时、完整、准确地开展税源信息采集,加强信息的整理、存储和管理,确保信息质量;要优化数据监控模块应用,深化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要提高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的效率和质量;要逐步强化税收风险识别、排序、任务下达、处置、反馈、考评的统筹管理,有效防范税收风险;要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以业务为主导,以技术推动业务的创新并提供保障。

(七)推进制度创新和队伍建设。

1.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收管理员作为税务机关面向纳税人,负责税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科学分工和科学分权的原则,梳理明晰职责范围,合理归并岗位,规范工作要求,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检查,逐步建立起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以充分发挥其在税源管理中的中坚作用。

2.建立和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骨干队伍。建立区局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库,如纳税评估、反避税、数据分析以及行业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并注意合理安排使用,实施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

3.重视和加强税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共享和管理,善于总结、提炼与分享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资源。

四、实施步骤

按照市国税局的总体部署,我局本着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整体推进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0年4-6月)

1.按照市局有关要求,制定《端州区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试行)》,上报市国税局,同时,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动员。

2.科学划分纳税人类别,确定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

3.根据现有人员综合素质,研究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后的人员调配,优化资源配置。

4.利用多种形式,向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宣传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为实施阶段做好准备。

5.组织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

6.核实纳税人名单,并制作纳税人清册。为准确核实目前我局管辖各类型的纳税人,要求各税源管理股利用CTAIS系统,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案的纳税人分类管理要求,搜索出相关分类的纳税人名单,并进行核实和补充,对遗漏的企业要及时补充增加,列出纳税人分类清册,做好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并于2010年6月24日前报征管股。

7.做好CTAIS系统相关设置。各税源管理股在2010年6月30日,在CTAIS系统中,对所管辖的纳税人的所属税源管理股和主管税务官员信息进行相关设置和更改,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征管软件信息正确。

8.做好纳税人资料移交。各税源管理股要在2010年6月30日前将2010年5月前纳税人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入盒,并造册登记。纳税服务股(办税服务厅)对6月份征管资料暂不移交给税源管理股。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

1.按照实施方案部署和要求,组织学习动员,研究确定业务交接方法并明确交接责任,制定有关配套措施,确定各税源岗位人员的选用标准和要求,摸清各税源管理股税源调整的基数,确定属地管理的区域,研究确定税收征管软件系统权限设置调整和税源调整的方式,组织进行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全面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事项落实到位,完成各项工作交接。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纳税人实施专业化分类管理,并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果。

2.业务部门要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指导,通过了解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加以研究解决。

3.加强与上级联系,报道工作动态,将工作开展情况和碰到的问题及时向市国税局汇报和反馈。

4.加强与兄弟单位交流学习,组织有关人员到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好的兄弟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吸取借鉴好的经验,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10日)

认真总结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形成文字材料,连同《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情况表》一并于2010年11月10日前上报市国税局。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务部门顺应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按照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科学划分税源,优化资源配置,善用科技手段,优化纳税服务,规避执法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强化征收管理的一种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今后一个时期税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重要手段以及加强信息管税工作的重要措施。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有序有效运转,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统筹好各项税收征管资源,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同时,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全面抓好工作的落实,迅速组织到位,加快工作推进,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整体工作运行质量和效率。一是周密、迅速地做好各税源管理股职责调整落实、人力资源调配以及资料、业务、资产、设备的交接工作,落实好各项工作交接要求,严肃工作交接纪律,明确交接责任,切实加强对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队伍的思想和工作秩序稳定;二是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初期,各部门要着力抓好各项工作关键环节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工作,畅通纳税人反映问题的渠道,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确保服务质量不下降,征管工作不断档和业务体系的正常运转,保持工作和政策的连续性;三是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有序推行,有关部门要抓紧抓好考核、监督机制和执法责任的落实;四是加强与市国税局的汇报和反馈,将工作进度、成效以及运行中的问题及时反映上报;五是要做好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的工作,积极争取理解和支持;六是要做好向纳税人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意义,畅通纳税人反映纳税诉求的渠道,及时了解纳税人意见,切实解决好运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有序有效地运转做好工作保障。

(三)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格局和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的需要,调整充实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素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人员,加强纳税服务、信息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国际税收等专业队伍建设,落实好定期轮岗制度。结合业务规程和岗责的调整,按照分类专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人教部门要制定我局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岗位业务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平时的学习时间,认真组织岗位人员进行业务规程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采取能者为师的做法,切实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四)落实责任,按时完成CTAIS系统相关设置。征管软件纳税人信息修改统一由专业化管理后新成立的税源管理股负责,税源管理负责人要按照区局要求,认真落实责任,按时完成CTAIS系统相关信息设置和修改。

(五)按时完成涉税事项审批。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在2010年6月25日前完成所有的涉税事项文书审批(包括征管辅助系统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因特殊情况未能完成的,要造册登记,说明原因,并做好移交。

(六)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的全新的工作,因此,各税源管理股要按照区局工作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要注意收集在推行工作中的管理方式、管理措施、有关数据和管理经验等材料,并研究、对比和分析不同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实际撰写工作总结,连同《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情况表》、各自编制的行业管理指引,一并于2010年11月1日前报税源专业化管理办公室。

江苏省徐州市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引发绩优效应

2010年12月28日

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江苏省徐州市国税局组织收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增长,前11个月达到221.38亿元,同比增收48.64亿元,增长28.2%,增幅居全省第三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全年国税收入预计将达到235亿元,为地方财力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徐州市国税局局长刘晓东欣喜地说:“全市国税收入跨越式增长的背后,是税源专业化管理大变革带来的质效飞跃。自2010年以来,徐州市国税局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逐步取消管理员管户制度,实行以管事制为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纳税人和经济发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税收征管,维护公平、和谐的税收法治环境。”

多元化时代推进税源管理模式发生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纳税人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出新,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了解到,在过去的税收征管工作中,税收管理员对于责任区企业的管理,几乎是全职能、保姆式的,大而全的税收管理员模式导致税源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方式被动、税源质量整体不高。徐州市国税局一位基层税收管理员向笔者诉苦:“原有的模式让我们身负三座大山,庞杂的事务、艰巨的责任以及较高的风险。”目前,全市共有9.3万户纳税人,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200余户,最多的要管近300户,承担40余项工作,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各项工作7件~8件,同时管户制又造成了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执法风险加大。

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真正实现征管目的性的回归,就必须寻求一种全新的税源管理模式。刘晓东分析说:“新型的税源管理模式应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从而不断降低外部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新型的税源管理模式应能分解税收管理员过于集中的管理权限,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防范内部执法风险。基于实践的前提下,徐州市国税局紧扣税源管理主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开启了一场税收征管体制的大变革。

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据介绍,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的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这种模式体现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充分信任,改变了过去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粗放式管理局面,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增强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

笔者了解到,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后,徐州市国税系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实现了三个明显的转变。

属地管理向分类分级管理转变。按照税源规模大小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和零散税源三类,对重点税源实施集中专业化管理,市局将占全市国税收入50%以上的126家市属及以上企业和市区外资企业集中到七分局管理,防范重点税源流失和执法风险,确保主体税源稳定增长;对中小税源实施属地加行业的专业化管理,强化对中小税源中重点和特色行业的管理,实行行业性风险监控;对零散税源,将依托各级政府在个体纳税人聚集程度高的区域设置代征点,受理定额个体工商户的发票领购缴销、发票代开等事项,实行社会化委托代征。

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在保持属地管理、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大征管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把税源管理工作事项进行细化,分为税收基础管理类事项、税收风险管理类事项和复杂调查核批类事项。税源管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分户到人,而是分事到人;税收管理员也不再是固定管户、包办各类涉税审批事项,而是按照岗位分工随机处理相关事项。管事制扭转了管理员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

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在将税源管理领域事项细分为税收基础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和复杂调查核批三类事项的基础上,组建三类事项管理团队,实行集体审议管理,改变过去管理员一人应对所有管理事项不全面、不深入的局面。另外,遇到重大涉税风险事项,市、县局层面还将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临时性团队,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实施集中应对。

完善的内控机制带动税源专业化管理高效运转

刘晓东告诉笔者,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科学、严谨、透明的内控机制建设是关键,是带动税源专业化管理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制度化建设推动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性发展。徐州市国税局先后建立起月度联动会议制度,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在上下级间、部门间、业务流程间的良性互动;实行随机派工制度和集体审议制度,随机分配风险应对和调查事项,通过集体审议,实现了分权制衡,降低了执法风险,杜绝了潜在的人情税、关系税;完善团队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为各团队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分配任务、保障高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透明严谨的工作程序实现了征管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制约。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徐州市国税局对税源管理部门的岗位及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打破部门、层级之间税收征管程序的壁垒,新增了重点税源管理岗、日常检查及纳税评估岗,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通过业务重组、优化组合,建立起信息流畅、目标清晰、责任明确的征管流程。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统一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标准。不断深化和应用集税收征管、流程管理、监控决策于一体的江苏国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一次录入、信息多重共享;相继推出了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税源管理平台、执法检查与执法风险预警系统,不断丰富风险特征库,完善税源联动平台,从事前预警、事中评估、事后追究构筑起严密的税收执法体系,实现对税源的自动监控,极大地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税收管理方式变革促使税收跨越式增长

国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在带来税源管理模式变革的同时,也使得税收获得跨越式增长。

税源管理更精细化。来自徐州市国税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税收超亿元的17户企业共入库税款118.42亿元,占收入总额的58.25%,支撑起全市国税收入的半壁江山;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2010年前11个月,全市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金)334.95亿元,共完成国税收入15.23亿元,同比增长94.89%;个体户企业社会化征管范围持续扩大,目前全市已成立4家委托代征点,受惠纳税人达5000余户。

风险应对更富成效。目前,全市已建立了59个风险管理专业团队,出台了20余项风险应对措施,综合运用税收分析、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等应对措施,大力加强税收风险管理。自今年以来,徐州市国税局共补缴税款和滞纳金2.6亿元,同比增长136.92%,有效地净化了税收征管环境。

纳税服务更优质。不断完善的纳税服务机制,促使办税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改革后,徐州市国税局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纳税人主动发起的事项通过办税服务厅、国税网站、12366咨询热线向国税部门提交,不再需要找管理员,大大降低了办税成本,提高了办税效率。

人才队伍更完备。逐步建立起了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全市国税系统从事税源专业的管理人员增长30%以上,县(区)局税源专业管理人员占税源管理人员比例达60%以上。

推荐第9篇:税源专业化管理调查报告

关于苏州吴江、相城地税局

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调查报告

2009年,针对税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总局研究提出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想,并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点。江苏作为全国试点省市之一,按照总局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深化税收风险管理,完善分级分类管理,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5月20日至26日,大武口区地税局一行8人在任永峰副局长带领下赴苏州市吴江和相城地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此次考察学习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优化机构设置,重建岗责体系。

吴江、相城分局同属江苏省苏州市地税局下辖的两个县、区级分局,按照苏州市统一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模式,按照“纳税人发起的涉税事项统一由纳税服务分局受理,税务局发起的涉税事项由各税源管理分局办理”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以“征、管、评、查”四分离的新的税源管理模式。

1、一分局统一设立为纳税服务分局。统一负责辖区内所有纳税人、缴费人的税前辅导,涉税受理、资料审核、日常征收等工作。在服务职能上,设立了以税前辅导、现

场指导等职能的纳税辅导岗、以一站式、一窗式服务为前提的综合受理岗、以无纸化办公为保障的档案采集和档案管理岗,以办税引导、辅助服务的导税岗等其他辅助型岗位。

2、二分局统一设立为重点税源分局。按行业管理将房地产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四个行业纳入该局管理。按一比一配比原则设立税源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全局20人,10人负责税源管理,10人负责纳税评估工作。

3、三—七分局设立为一般税源分局。按属地管理原则将辖区内纳税人设立为一般税源局,同样按一比一配比原则设立税源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一般税源管理分局统一为20人,10人负责税源管理,10人负责纳税评估工作。

4、稽查分局。负责辖区内的税务稽查等事宜。

5、纳税评估分局。将数据管理科(县分局信息中心)设立为纳税评估分局,负责苏州市局依托风险管理平台下发的风险指标的识别、分析、排查和进一步下发。

二、协调业务衔接,规范内部流转。

为进一步规范各单位在征评管查工作中的有机协调与衔接,切实提高征管质效,推进税源专业化纵深管理,按照《苏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改革要求,制定了《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税收业务协调衔接暂行办法(试行)》、《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评估、稽查

联席会议制度(试行)》和《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资料管理办法(试行)》。将风险评估分局与部门、机构间的职责划分与衔接、征收税务分局与税源管理分局的职责划分与衔接;数据管理处与各业务处室的职责划分与衔接;般税源管理分局与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的职责划分与衔接一一进行了明确。

1、数据管理、分工负责。各级征管、税政、法规、计财、稽查等部门是涉税数据的业务应用部门。在涉税数据的应用过程中,业务应用部门和数据管理部门应职责明确,分工负责。

涉税数据的数据内容、数据项标准和指标定义的设定及修正由相关业务应用部门负责,数据管理处(科)负责审核认定并维护。

涉税数据的采集、查询、前台维护等权限由业务应用部门负责设定、认定,数据管理处(科)负责配置。

2、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涉税数据的检测、监测、加工、分析由业务应用部门负责提出需求,数据管理处(科)负责具体实施,业务应用部门负责对实施结果进行确认与应用。数据管理处(科)按照应用部门业务需求进行报表、指标数据的加工、产出和推送。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运维由数据管理处(科)负责;对外公布数据由业务应用部门审核把关。税源管理分局在日常税收征收管理中,发现纳税人有涉税风险疑点,由税源管理分局自行采取评估、日常检查等方式对风险进行评定,并报税收风险评估分局备案。税源管理分局在日常征收管理中发现风险评估指标或

模型存在问题的,及时向税收风险评估分局提出修改建议或意见。

3、内部流转,专业管理。例如:征收税务分局负责申报征收期内纳税人的税费申报和缴款提醒,负责集中处理催报催缴文书的生成和发放工作;税源管理分局负责催报催缴后仍未改正纳税人的后续处理及催报催缴退回信件的实地核查工作。

三、科学划分税源,分级分类管理

吴江、相城地税初步建立了税源分类分级管理机制,按照规模、行业、税种、特定事项等分类标准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

1、制定分类管理标准。按规模将税源划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一般税源管理分局内部对中小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确定本级重点行业、风险行业和一般性行业。大企业按照市局税源分级管理的实施办法确定的市、县局两级重点税源监控的划分标准,结合具体税源分布情况研究确定。个体工商户委托政府部门实行社会化管理,税务局内部只是负责个体定税后台的维护和流程的审核。

2、明确分类管理形式。以税源管理分局为单位,组建不同的风险管理团队,对税源实施分类管理。风险管理团队分为重点税源管理团队、重点行业管理团队、风险行业

管理团队、纯所得税管理团队、纯营业税管理团队、特殊类型企业管理团队等类型。

四、夯实技术支撑,实现信息管税。

一是在推广税源专业化的工作中,不论是苏州市局还是吴江、相城分局在信息的投入上都是巨大的,单吴江分局的机房改造就花费上千万,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上,该分局已建成的项目有:网上办税平台、建筑业管理平台和纺织业管理平台等,目前该分局在该地政府的支持下,投入上千万元开发综合治税数据交换平台。二是加大财力投入力度,开发了征管档案影印平台,真正实现征管档案电子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三是吴江地税在核心征管系统的开发中充分考虑到了内部管理和日常考核,所有岗位人员的工作从发起到推送,从风险接收到风险识别,从绩效考核到征管质量……全部在系统中完成,用该局人的话讲就是“我们的干部所有的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所有的绩效都能在电脑上显示。”甚至和企业的对话、留言都在微机中完成。

五、受到的启示。

1、完善和优化核心征管系统。当务之急是完善核心征管系统的各项功能,一是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效能目标考核的实际要求;三是建立起各部门间协调配合的有效机制。

2、建立健全内部协调制度建设。建立一套横向联系,纵向贯通的工作管理、协调制度,使之成为各项工作的保障。

推荐第10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跨世纪发展,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治国方略,规范执法行为,为促进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的外部环境;二是多种经济成份和利益主体的并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在确保国家税收不断增长的同时,自觉尊重纳税人的权益,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文明服务质量;三是税源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在加强税源监控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现有征管资源,实行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四是我国已进入的WTO将使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要求税收征管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征管制度和程序更加规范、透明;五是社会经济规模和企业经营范围的迅速扩大,以及电子商务和跨国经营的大量出现,传统的手工作业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要求税收征管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税收网络和征管机制。

对照来看,我国税收征管经过“两分离”、“三分离”尤其是“五结合”的改革之后,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深层次问题与困难。比如:税收收入虽然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但各种偷税骗税、漏征漏管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税收征管格局虽然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又成了当前税务管理的突出问题;依法治税和文明服务虽然强调了多年,但由于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权力分散,缺乏制约,税收工作中的随意性仍然十分严重,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展虽然很快,但应用软件的开发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信息共享和利用程度较低、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已经成为进一步改革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既往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统筹考虑,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市场经济讲求成本、效率,而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就整个社会来说,就在于合理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这一原理运用到税收工作上来,就是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优化配置现有征管资源,突出优势,激发效率;有利于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更及时地发现和纠正现行应用软件的不足,促进技术更新;有利于提高税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形成专精人才,提升整体素质;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促进结构完善和组织创新。总之,实行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优化税务队伍和内部管理的现实选择。

问题的关键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税收征管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税收征管组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全能型分支机构。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体系的弊端很多:(1)制定决策的核心机构与执行决策的下属全能机构之间以及按地域划分的各下属全能机构之间相互分离,无法对信息时代复杂多变的税收环境作出快捷的反应和调整,应变能力差。(2)信息交流不畅且易失真。由于征管机构设置以行政区划而不是税收征管流程为依据,因此,信息在各管理层级之间传递时容易被过滤和扭曲,导致决策失误;层层请示汇报和级级开会传达也是造成决策迟缓、政令不畅的重要原因。(3)由于管理层次多,层次间和部门间的计划、协调和控制殊为复杂,难以形成顺畅的协调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一级多能和一员多职”,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容易导致以税谋私,滋生腐败。(4)随着管理层次及管理人员的增多,管理环节和费用相应增多,势必推动管理成本的上升。

旧的岗责体系是与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相一致的,因而不能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其不足之处主要是:(1)体系的模糊性。囿于传统税收征管观念的束缚,近年来,尽管也出台了一些税收征管法规和制度规定,但总的来说,符合税收征管实际及发展方向的、具体细致的操作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不完善,或不细致,或不具操作性,或缺乏有效措施予以落实,造成税收征管工作运行不畅,整体运行质量不高。(2)岗位的落后性。传统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岗责体系,其岗位设置既不能适应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需要,也不能满足CTAIS对业务工作流程的需要。(3)执行的软弱性。岗责体系发挥作用的关健是严格执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执法尺度、执行标准、社会关系、个人感情、行政干预等因素影响,常常使岗位责任追究很少落实到位,削弱了岗责体系的严肃性和监管效力。(4)考核的不确定性。运用合理的指标,科学评价各岗位工作是落实岗位职责的重要方面。旧岗责体系的考核往往局限于定性评价和对表面现象的判断,缺乏系统的、细致的、规范的、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不仅影响考核效果,而且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也难以为税收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企业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一)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胆创新税收专业化管理方法。一是尽快实现税收管理专业化由\"管户制\"向\"管事制\"全面转化,理清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二是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三是要避免简单机械地理解专业化,不能把专门化等同于专业化。

(二)强化税收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征管事项管理的全过程,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税收管理风险,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应着重思考和研究如何界定税收管理风险,为税收管理人员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

(三)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利用。税务机关实现应收尽收,要以及时、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为保障。加强税源管理、夯实税基,其实质就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在税务和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大量信息游离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之外,其中既有纳税人有意隐瞒的因素,也有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因素,还有应用水平的问题。要有效提高涉税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应依靠人机结合,加快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与第三方的信息共享。

(四)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使用,重点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一是分层培训。对操作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专才型\"培训,主要针对基础知识、操作技术和业务管理技能开展培训,对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进行\"管理型\"培训,着重提升管理能力。二是分级激励。对同一类别的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对从事高风险级别的管理人员给予较高的薪酬或奖励,使管理人员更倾向于提升自己综合管理水平。

第11篇:税源专业化

专业化管理既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此次...形成专业化管理为主、综合性管理为辅的新的征管格局,并优化税务管理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多元化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只有专业化,企业才可以集中最有效 的资源,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淘汰

 汪中求:2004年1月,推出《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时代,细节

决定成败”的理念,被誉为“扎在当今社会浮躁病穴上的一根银针”该书销量超过100万册,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他本人也被第二届中国职业经理人年会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优秀管理培训师”。

现任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

NO : 1非专业化的五大特征

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才需要管理,如果资源是无限的,那就不需要管理了。管理之目的在

于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我们知道,在同等条件下,要想把事情做得精,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事情上去。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与其多挖井而不及泉,不如深挖一井”,准确到位地描述了把有限资源集中投入的思想。这同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把这种原理运用到企业上,就是我们的企业必须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两次深入浙江宁波进行考察之后,

曾指出民营经济应该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具体表现在专业化、归核化和国际化。其中,专业化发展是精细化发展的前提,而专业化必须要做到企业内部的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和资本专业化。

产业专业化是指在单一或主要产业内要做到又红又专,在消费者面前要红,就必须在产品

上专,从工艺设计、核心技术乃至服务体系上,都要紧紧依靠围绕着“专”字做文章。管理的专业化则主要表现在通过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来组建高效管理的团队。在资本的专业化方面,由于民营企业本身的发展限制,在资金、人才等资本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本优势,专攻某一产品的特定区域市场。

归核化发展其实就是集中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实现专业化从而步入精细化发展的根本。

专业化是精细化的途径,做专才能做精。而要实行专业化,就要求着眼于长远发展。粗放

式经营的企业,大都力求短期效益,期望通过广告轰炸或其它一些所谓的“绝招”,使企业一夜暴富,而不愿意在管理上下功夫,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现在一些企业大打价格战,实在是一种在缺乏品牌效应情况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与此相应,那些企图采取广告战、价格战等方式寻求企业的发展突破,是粗放式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企业不努力于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是难以持久的。

中国企业在非专业化方面往往表现出以下现象:

一是企业本来就小,动辄号称“集团”,笔者就曾见过30位员工的企业集团,七八个人,就一路“总裁”地叫唤得更多;

二是有些上市公司,总经理都说不清自己的企业核心产业是什么;

三是产品结构复杂,对主产品定位心中无数,生产集中度低,造成生产线效率低,原材料、辅料供应链复杂,库存管理难度极大;

四是企业规模小,却要做全国市场,没有占有率,营销费用过大,销售效率低;

五是所有关联、配套部分都想自己做,恨不能不让旁人赚走一分钱,做方便面了做面桶,做了面桶做包装纸,做了纸后做印刷,不晓得还做不做油墨和印刷机械。

凡此种种,既是一种浮躁,更是一种不自信。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

NO : 2多数中国企业不适合多元化

在中国企业界,多元化和专业化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原因在于在中国的市场成长期为企业创造了太多的成长机会,这些机会只要你抓住其中一个,那么你就可以有增长,就可以有利润。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言:“过去,中国的企业家找到一个洞钻进去,坐在那儿,就成了菩萨。未来,所有的洞都被人家填满了,你要在人家那里戳一个洞然后坐进去,看看你能不能成为菩萨。”

多元化是一种选择,但有前提条件,在专业领域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并在相应领域里占居垄断地位的时候,才可以向多元化发展。

但是,现在一些企业实行多元化,是企业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多元化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20世纪60、70年代曾被西方的大企业广泛采用,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多元化经营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前提条件,比如,只有当本业吸纳不了剩余的资本时,企业才有资格考虑多元化的问题;是否实行多元化,还要分析企业在进入一个新行业时有没有必要的技术、管理和销售能力,因为在不同的行业里这三个要素是不同的。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企业回归主业、突出核心能力的趋势。

我们认为,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不适合搞多元化战略。现在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在资金,还是在技术和人才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优势,因此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专业的领域内,才有可能创造出相对优势。专业做好了,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基业长青。

被誉为“常青树”的鲁冠球认为,万向集团常胜不衰的奥秘在于把握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紧紧咬住自己的主业,做大做强。万向的主业是汽车零部件,万向集团围绕这个主业发展,逐步积累了自己在技术、人才、市场和公共关系方面的优势,同时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得比较透,因而可以减低政策方面的风险。万向生产的产品从一个零件、一个部件到系统集成模块方向发展,形成了以汽车底盘系统为主的8大系列,产品都已经通过了ISO9000和QS9000国

际最高质量体系认证,已经初步确立了产业规模优势。二是量力而行,不搞投机。万向集团一直没有涉足这几年利润较高的房地产、汽车、建材、能源等领域。因为万向认为自己缺乏这方向的专业人才,投资超过了万向所具备的力量。

鲁冠球认为,企业的成功不在于发展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减少甚至避免失误。一个致命的失误可能会导致一个企业前功尽弃。三是牢牢把握国家产业的导向,非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不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万向的发展已经跳出了传统的以量的、规模的扩张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是更侧重于质的提高。比如,由于万向的产业定位,国家每进行一次宏观调控,万向就多一次机遇,因为万向的产业大多是具有先导性、前瞻性、符合国家的产业导向,因而能够获得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持的。2004年,夏天浙江遭遇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重电荒,但由于万向的产品市场好、效益好,其用电指标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优先保证。

万向的发展证明了,首先应该着力于专业化;想要实行多元化,也应该在保证专业化的基础上,沿着与专业化相关的领域实行多元化。

NO : 3多元化是陷阱而非馅饼

多元化和专业化是一些企业、尤其是所谓的大企业里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两者关系,我们有两点看法,一是我们不主张多元化经营,二是必须实行多元经营的话,那也应该遵循先专业后多元、先国内后国外的原则。

那些在市场上占居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另辟蹊径,扩大自己的规模。我们认为,垄断是市场的发展必然趋势。在那些已经发展成熟的市场上,除了新兴产品,每种产品都由

四、五家大企业垄断了整个市场。在中国现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上,垄断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新兴的企业要想进入这个市场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也应该从联想这两年的经营中吸取教训。联想是国内,也是亚洲市场上PC电脑销售量最大的公司,但其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远没有达到兰契斯特法则所要求的最低值。在这种情况下,联想便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结果联想至今在多元化方面进展不大,联想极力选定的新增长业务,普遍表现不佳,非核心业务如手机、IT服务、合同制造(主机板)业务都不太理想,同时核心业务的地位正在下降。联想在国内的电脑市场占有率出现下滑。柳传志对此的总结是:“有段时间,我们过于自满,我们应该先二元化而后尝试多元化。”

即使必须实行多元化,也须先国内市场,后国际市场;放眼世界舞台,占稳国内市场。我们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市场战略的最佳选择。我们认为,中国的企业如果能在13亿人的巨大市场中牢固地占居垄断地位,那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强手竞争,都有实力相抗衡。所以,那些急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先看看自己的后院是否稳固。我们不反对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但一定要先占领国内市场,然

第12篇: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

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情况的报告

总局征管科技司:

收到《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与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调研情况的通知》(征科便函[2009]116号)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组织部分市局认真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和思路问题

(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概念的理解

税源,顾名思义,是指税收的源泉。税收归根到底来源于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是纳税人应税行为的结果。管理,是为到达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计划、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现代税源管理理论认为:经济决定税源,征管决定税收。税源只有通过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活动才能成为税收,能不能将这些客观存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完全取决于税务机关税源监管水平和征管能力。税源管理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纳税人户籍信息的管理与服务、经营状况的监控与分析、以及对税收征缴情况的预测与评估等。税源管理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现代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源专业化管理与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税收专业化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税收征管机构根据征管职能、纳税人类型或规模(但其内设机构仍按职能)进行设臵;二是指机构内

部的征管工作按照征管程度和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使税收征管全过程按生产流水线的运行方式进行。而税源专业化管理应是税收专业化管理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税务系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体规模化、特征化、连锁化等新情况,通过税务系统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臵和组织架构优化组合,对经营范围、运行模式以及管理特征相类似的纳税人,实施分类别、有重点的管理,增强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组织结构的最优化和组织效率的最大化,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目的。根据现代税源管理要求,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划分以下几类:一是行业管理,就是在依据行业税收在本地区税收收入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的一种管理形式;优点,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各纳税人的经营管理和纳税、税负情况等税源相关信息,可以利用税源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有效提高税收管理精度;缺点,所管税源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二是规模管理,就是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及税收贡献,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的一种管理形式;优点,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纳税人的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管理措施;缺点,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市场管理,就是依据专业市场具备以下一个或几个条件,设立专业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税源控管;优点,

专业市场的税源同构性强,便于体现公平原则,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缺点,容易形成税务系统内部职能交叉。

(二)如何对纳税人进行属地基础上的专业化分类管理 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按照财政体制的要求,专业化税源管理必须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从管理方法上来说: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划片管理起到兜底的作用,避免漏征漏管;专业化管理是精耕细作,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从现实情况看,市场主体专业众多,专业化管理必须抓住重点行业,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

二是由于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臵有明显的差异,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不宜搞“一刀切”。专业化分类管理应在辖区户数多、规模大、管理难、税源多的区域进行。

三是要充分考虑到人员整体能力的适应状况,不宜把面扩得很大,不能过分强调,更不能全面划面为线,使管理上支离破碎,不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如何建立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网络的功能,强化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不断拓展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及时与完整。

二是要适应当前网络社会的技术环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大集中”的层级,重点突出税务系统内网税源数据信息的自动比对、预警及提醒功能,着力提高税源信息综合利用率,为领导决策和税收征管服务。

三是要尽快制定基础税源信息采集规程,明确各税收管理节

点信息采集维护的内容、时限、要求,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可操作性。

(四)如何建立、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不同层级的税收管理人才库。要层层筛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充实到各级税收管理人才库中去,采取分类、分期、分批的办法,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比如选送到专业院校、举办专业研修班等,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专门训练,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精湛、技能娴熟、数量精干、类别齐全的专业化、复合型技术人才队伍这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

二是要突出税源专业化管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税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要强化特定行业税收业务知识,更要掌握对应行业类别的专业管理技能,了解特定行业的管理特点,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交流,尽快提高干部的专业管理水平。

(五)如何发挥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 从一定程度来说,信息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作用就是对税源管理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监测、分析和利用,是管税的核心,是税收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基础。

一是构建内外两个数据平台。内部要强化数据信息采集利用,进行信息资源集约化处理,要完善征收、管理、稽查等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管理功能,构建专业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等数据仓库,满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不同需求。同时,按照业务与技术相融合,整合内部开发的各类业务系统软件,建设统一

框架下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抓住“数据应用”这条主线,贯彻“信息管税”理念,充分利用税源管理数据库,建立起税源数据采集、分析利用机制。外部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协作机制,采取同政府相关部门联网、借助政府信息数据平台等形式,广泛采集外部相关信息,开展信息共享,建立协税护税网络。

二是建立税管员工作电子平台。及时掌握纳税户经营状况和纳税信息,抓好征管税源,利用税收管理员信息平台开展绩效考核,形成信息化加专业化有机结合的税源管理体系。

三是设计行业纳税评估模型。通过采集纳税人信息、内部信息、第三方信息、上级发布信息,利用行业管理评估模型对分户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实施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和评估。

(六)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建议一:随着税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税收信息量贮存越来越庞大,大量垃圾信息的存在已严重造成现有税收征管网络的运行,在个别时段,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税收征管,必须对“垃圾信息”进行及时分类处理。

一是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垃圾信息”的内涵。

二是要从实践上对“垃圾信息”进行分类,比如可以从时间存续、信息类型、重复利用率等等方面划定标准,明确每类垃圾信息的处理方法、手段(备份、删除、转存等等)、时限、节点等,建立健全税源信息专业化管理的相关制度。

建议二:注意保持税源专业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因为此类人员的专业性强,人才成长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在实行轮岗制时,应考虑其特殊性,尽量在所管理的行业不变的前提下对其所管户

进行更换或跨区域轮岗。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定位

从税收管理员制度颁布实施情况来看,实践证明税收管理员的“五员一体” 即“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的职责定位还是比较准确,充分体现了变集权式管理为分权式管理,变全程式管理为环节式管理,变“保姆式”服务为依法服务的理念,应继续予以保持。

(二)如何按岗位进行专业化分工管理

一是要避免税收管理员的职能与其他岗位职能重复交叉。要正确把握好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定位,其职能必须与征收、稽查、办税窗口等岗位的职责分开,明确分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防止职能交叉、串岗混岗,影响到各自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设臵税收管理员岗位,应当以税源征管业务流为依据,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权力分离,职能分解, 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配合。

二是可以进一步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进行细化与分类,解决当前由于事务性问题较多,“五员”职责难以落实的问题。建议将税收管理员分为内勤岗与外勤岗,明确内外勤人员的工作内容,建立工作时间箱,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岗责体系与考核体系。

三是可以积极探索根据税收征管环境以及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员组合,明确基本职责,组合辅助职责,以充分挖

掘人力资源潜力,适应税收环境变化。

(三)如何进行权力制约

要防止“专管员”制度的弊端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重现,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是关键。应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完善岗责体系建设,严防随意执法。一是在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落实“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监督措施的同时,要加大外围监督力度,公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各项内容,提请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监督;二是在保证管理稳定性的同时,实行税收管理员定期轮换制度,预防依情依权不依法问题的发生;三是加强日常巡查,发挥兼职监察员的作用,对停歇业、注销户和减免税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审查;四是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力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廉政教育、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正度,采取措施预防和惩治不廉政的行为,使税收管理员做到公正、公开执法,杜绝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违法行为的发生;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各分局内部建立复核、复查制度,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人情税”、“关系税”等问题;建立征收、管理、稽查相互监督制度,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发现随意执法问题从严处理,防止为政不廉导致管理松懈,确保税源监控富有成效。

(四)如何完善考核办法

根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深化现有考核方式,紧紧围绕“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管好管不好怎样奖惩”四个环节,逐步建立起包括工作目标、要求、标准、程序,落实、责任、考核和奖惩等事项的立体考核机制,使每一项

工作既充分细化,又到人定岗。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坚持“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按管户数量、规模、质量、复杂程度兑现奖惩,真正发挥奖优罚劣的作用。在按照标准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严格兑现奖罚,对经考核税源管理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税源监控不力导致税款流失或造成税收大要案的,查明责任、严肃处理,直至调离税收管员工作岗位。

(五)你局在编人员总数。税收管理员、稽查人员、办税服务厅人员数量及其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

此次调研,我们选择了安庆市和宿州市两个地税局。 安庆市局在编在岗人员1213人,其中税收管理员508人,占在岗总人数的42%;稽查人员103人,占在岗总人数的8%;办税服务人员187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5%。

宿州市局在编在岗人员972人,其中税收管理员461人,占在岗总人数的47%;稽查人员105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1%;办税服务人员117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2%。

(六)对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操作规范,制定出台《税收管理员日常操作规程》,制作运用《税收管理员手册》,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二是要从制度层面明确税收管理员培训的内容、每年学习时间、培训形式等相关内容,以增强教育培训的刚性。

三是建议在征管软件中建立税管员工作平台和增加考核评价功能,不需再单独进行软件开发,避免造成操作烦琐,不利于考核。

第13篇:专业化税源管理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x年x市地税局在推进专业化税源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推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对于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提高征管质量、降低执法风险、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如何使这一新的征管方式更好融入到我们日常征管工作中,笔者结合地税征管工作实际,谈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队伍方面

1.税收管理员队伍年龄老化。市地税局干部平均年龄由年分设时的33岁增加到年的43岁,税收收入也从分设时的1.9亿增长到年的21亿,税收收入每年平均增速高达30%。全市现有征管户数45718户,税收管理员225人,人均管户203户,人均组织收入934.34万元。我市税收管理员队伍存在人员偏少、年龄老化、管户众多、税收任务繁重的问题,加之激励机制不到位,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效率低下。

2.税收管理员业务技能提高缓慢。由于实行管户制度,税收管理员管理的企业涉及各行各业,要求税收管理员具备多种知识技能,而大部分税收管理员年龄偏大,知识更新缓慢,日常普及性的培训在学习掌握税收法律法规、财务知识及提高专业技能方面见效慢,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税收管理人才。

3.税收管理员管户执法风险较高。现行的税收管理员管户制使税收管理员在税收政策执行、项目扣除、资产处理、税收减免等涉税事项中扮演着如同“保姆”的角色,其他人员无从插手,权限过大,办理的各项涉税事项缺乏有效监管,加大了税收管理员的税收执法风险。

(二)税源管理方面

1.税收管理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各税务分局中普遍存在税收管理员管理面广、工作量大,忙于应付日常工作,难以对区域内的重大企业或项目实施精细化重点管理,导致不能全面了解掌握所有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分析不透,不能带着问题深入企业,只能简单了解掌握情况,导致重点企业不重点管理。

2.一般税源管理不到位,管户不清。各区县局一般税源企业都占企业总户数80%以上,由于管户多,大部分税收管理员对辖区内一般纳税人税源监控和分析不到位,对失踪企业、关停并转企业跟踪不及时,造成税源不明,管户不清。

3.个体、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程度不高。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33069户,个体税收管理员62人,人均管户高达533户。现有39个专业市场和大量零散户管理采取委托代征方式控管的所占比例较小且个体税收收入在各局税收收入比例中都不超过3%,如何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实施控管并将个体税收管理员充实到急需岗位是个体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存在问题,改革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二、加深内涵认识,拓宽管理思路

专业化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实施管理的不同特点,以纳税人规模行业为主要标准科学分类,税务机关内部则通过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和组织架构,实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管理,实现管住管好税源的目标。并起到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提高征管效率、规范执法行为、提升人员素质的作用。税收专业化税源管理的理念来源于社会化大生产,早期的专业化主要是指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有如下专业化优势:一是分工简化了复杂的劳动程序,使生产者专心于自己最具优势的核心业务与生产环节,有助于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二是分工协作的完成,促进了人力资源的集聚,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劳动过程流程化,促使企业在工作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所突破,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与深化。专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经济运行的有效方式和手段。源自于劳动的分工,其核心要义是分工与协作,分工的科学化和合理性决定专业化管理的水平,协作的衔接方式和紧密程度决定专业化管理的效率。专业化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的分解、独立、分散,而是集中、协同与批量生产。目前专业化理念已普遍运用于各行各业,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模式历经多次变革,也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年之前实行的是“一人下户、各税统管”的保姆式征管模式;年至年建立起“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模式;1997年开始实施“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年是增加了“强化管理”表述后的34字征管模式;年以后,以“科技加管理”、“信息化加专业化”的现代征管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专业化税源管理实践及成效

(一)合理划分税源

为推进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地税在年选择一个区局进行了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试点,试点过程中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一中心,牢牢把握“管理、创新、执法、服务”工作主线,以“抓大、控中、规范小”为管理思路,按照纳税规模、行业特点及人力资源等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划分标准,对三类纳税人实施不同管理标准。一类是对本局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实行专项管理监控,突出抓大保收入主题,由原来属地管理统一集中到一个税务分局管理。一类是将一般税源企业作为控中管理对象,由两个税务分局按照属地和管事的原则实行管理,按照专业化管理模式分工协作,实现了“管户”向“管事”的转变。一类是对个体税源及社会零散税源加大委托代征力度,充分实行社会化管理,由一个税务分局进行管理。通过合理划分大中小范围,明确各税务分局征管范围和职责,使管理增加了针对性,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得以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二)纳税评估与日常检查有机结合

专业化税源管理试点局成立了专门的纳税评估科,负责对全局纳税评估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落实和考核。长期以来,基层的纳税评估工作和税务稽查、日常检查经常混同,内容重复,相互推诿,工作扯皮。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明确了三种工作的执法地位,将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在工作程序上进行了严格划分。首先确认纳税评估中的“实地核查”环节由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来完成。其次取消税收管理员的纳税评估职责并将其职责转入专设的纳税评估科,使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有机结合,形成了相为补充,相互制约的机制,通过纳税评估引导税收管理员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通过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落实纳税评估成果。

(三)分解管理员职责,降低执法风险

专业化税源管理试点中,我们将长期困扰税收管理员的纳税评估工作和征管资料装订工作分离出来, 解决了以往税收管理员自己管户又自己评估,缺乏监督、评估不客观、不规范、评估质量不高,资料装订费时费力的问题,使税收管理员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并通过分局内部专业化小组的分工配合分解整合税收管理员其他职责,使管理事项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又彼此监督制约,打破了以往税收管理员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方式,有效分解税收管理员过于集中的权力,对防范税务执法风险,保障队伍廉洁自律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实行专业化分工,强化监督制约

税务分局内部设置了税源管理组和综合服务组,相应制定了各小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传递流程,小组之间分工协作,相互制约。以税务分局催报催缴工作为例,每月综合服务岗从征管系统中提取打印催报催缴名单,制作工作传递单(详细列明工作内容、限办时限、结果反馈等内容),通过“专业化税源管理流程软件”以工作任务的形式下发到税源管理组,税源管理组根据工作任务实施催报催缴并将结果按时反馈综合服务组,综合服务组督促税源管理组的催报催缴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试点单位催报催缴成功率从以前的70%提高到现在的90.5%。

(五)实施专业化税源管理的成效

1.促进了税收收入增长。试点单位主要从四方面加大组织收入力度,一是税源管理科负责税费收入和税费源分析预测,全面掌握组织收入情况;二是办税大厅、分局、税源管理科三方负责户籍分析和监控,全面掌握税源底数;三是执法检查科组织实施监督考核,保证工作落实;四是进一步巩固辖区七办一镇33个社区协税护税网点,彻底清理漏征漏管户。截至今年10月31日,试点单位已组织税费收入90663万元,其中:税收收入40201万元,同比增长18.62%,增6590万元;组织各税附加1769万元,同比增长26.90%,增收375万元;组织契税1912万元;组织社保费收入46781万元,同比增长7.35%,增收3205万元,实施专业化税源管理直接促进税收增长2700万元。

2.优化了人力资源。根据专业化税源管理要求,合理设置岗位,坚持效率优先、发挥专长、人尽其才、全面发展的原则,对现有税源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分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税收征管人员从试点前的53人增加到66人,占比从63%增长到84%,其中税源管理人员(包括税源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50人,占全局总人数的64.1%,实现了业务能力较强和素质水平较高人员向重点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的倾斜。

3.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专业化税源管理试点运行实践证明,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能集中力量管好重点税源,确保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各岗位工作职责明晰,各岗人员明确自己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解决了税收管理员管理事务多而穷于应付的问题,解决了不同素质的税收管理员工作适应性问题,人尽其才,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对全面推行专业化税源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明确和四训程坚持总体原则

一是推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要坚持“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税收收入增长,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有利于建立预警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明确岗责并追究责任。二是因地制宜原则。市各区县局之间,在管户数量、分布密度、税源结构、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决不可一个模板、一个标准,而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务实创新地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本分局的实施方案。三是效能整合原则。税收专业化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配备一支高素质的税收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发挥能力专长,最大限度整合人力资源,优化税源管理单位设置,科学合理配置岗位。

(二)推广专业化税源管理的工作重点

1.研究确定专业化管理模式。各区县局要根据省局、市局推行专业化税源管理的基本思路,结合本单位户籍和税源结构特点、人员状况等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实施专业化管理的具体模式。如实行分行业管理(如分工业和商业)、分规模管理(如分一般税源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分税种管理、对个体“双定户”和各类专业化市场实行分类型管理。也可将具备共同特点的纳税人抽取出来,由专门管理员实施专业化管理。还可按照税收管理员职责划分户籍管理、宣传辅导、催报催缴、档案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等岗位实行专业化管理,各负其责,形成税源管理合力。

2.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一是开发一整套“专业化税源管理工作系统”。由于目前使用的征管大系统是按户管理设计,与专业化税源管理中的专业化小组管理模式不衔接。因此,专业化税源管理推广必须要以专业化税源管理软件为支撑,使专业化工作小组之间紧密衔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二是充分利用数据信息,提高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广专业化税源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征管大系统和税企平台中的数据开展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等工作,认真开展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查找问题原因,完善管理措施办法,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和税收征管能力。三是根据大系统中执法责任制模块和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落实责任追究。

3.不断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观念、内涵、框架与措施。一是更新管理理念,以减负增效为目的,合理调配税收征管资源,变重“进户调查”为重“案头分析”,变“普遍撒网”为“精确定位”,变“一刀切管理”为“定向性根治”,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二是风险管理理念。在专业化管理推广中通过风险防范控制,达到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目标。三是全面优化纳税服务理念。四是全面绩效管理的理念,实现税收管理员工作能动性的最大发挥和工作目标的最佳实现。

4.建立专家型、能手型专业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专业化人才的教育培训,按照专门的人才、专门的技术、专门的标准、专门的管理措施、专门的工作程序建立专业化工作体系,为进一步推广专业化税源管理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建立专业型纳税评估队伍。纳税评估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综合性工作,目前由税收管理员开展纳税评估的做法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必须走专业评估的路子,建立一支纳税评估专业型队伍势在必行。二是建立专业型纳税服务队伍。帮助企业了解和利用税收政策,简化纳税人办税程序,完善纳税服务模式,提倡个性化服务,为企业办税提供一个公开、平等、优良的税收环境。三是建立专业型税源分析预测队伍。税源分析预测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收入任务的完成,受长期以来“就税论税”观念影响,分析预测单调化、表面化,没有真正把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财政收入比重和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等纳入到税源分析预测工作中,缺乏纵向横向的有效比对分析。同时也没有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税种深层次的税源分析预测,因此要建立一支专业型税源分析预测队伍。

第14篇:加强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

加强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来源:中经信息 2007-10-2

5纵观西方国家近十多年来的税收管理历程,其税收管理改革都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与重点税源企业的发展相呼应。在我国,重点税源企业自身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的挑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业务重组、结构重建、手段更新。跨国公司各自的ERP软件就是这方面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企业的变化同样给税务管理的结构、重点和手段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根据我国经济状况和企业情况的具体特点,建立税收专业化管理,即建立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就成为税收管理中日显重要的问题。

一、在小范围内设立审计型的大企业管理机构

在一些大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如部分大城市和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试行设立单一审计功能型的机构,对辖区内大企业实行统

一、有效的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风险分析、审计抽样、内控测试和计算机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和手段,针对大型企业跨国、跨区域经营,经济业务往来复杂、关联交易较为普遍的特点,对大企业实施集中审计。这种方案涉及的范围小,不需要对现有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作较大调整,却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能获得较好效果。发达国家数十年审计型大企业管理机构的实践也证明,集中审计是管理好大企业最为有效的手段。时至今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大企业专业化税收管理机构仍然采取集中审计方式,美国国内收入局在2001年成立综合功能型的“大中型企业部”之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也一直坚持设立审计型机构.说明审计型机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

按照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中、小型,或按照行业特点分为若干类型,实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管理,有重点、有差别地实施税源分析、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等工作。从考虑对大企业的纳税评估入手,以完善大企业的纳税评估为突破口,带动整个税收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发展。

目前我国实施的“一户式”税源管理为纳税评估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条件。“一户式”管理要求将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涉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等数据进行整合,将分散在各个不同系统、不同业务模块中的功能按照“一户式”的要求进行整理、筛选、归并,实现对纳税人信息的“一户式”查询、管理和存储。这为分类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的“一户式”管理很容易只停留在孤立的信息存储、查询和管理上,以此为基础的纳税评估往往只能做到对单一纳税人财务指标和纳税指标的平面分析,无法在行业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间建立起立体分析。要充分发挥“一户式”管理的信息优势,应该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和现代风险分析模型,对集中起来的数据进一步加工,形成立体的信息库,建立纳税人分行业、分类型的纵向、横向分析指标体系和预警体系,变平面数据为立体数据,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由于此项工程涉及的信息量大、技术复杂,短期内很难全面铺开,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大企业和重点税源行业着手,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只有进行分类管理,有区别、有重点地先行把大企业和重点税源行业的纳税评估深入细化,才能更好地将税源分析、税源动态监控、税务审计等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三、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

一要把纳税服务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来认识,在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加以体现。分类管理的核心就是优化服务,重点税源管理机构的本质是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结构。服务意识是税务机关抓好大企业管理的灵魂。二要学习借鉴税收整体管理的理念,千方百计减轻纳税人办税的麻烦和负担,要充分认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管理结构和税收整体管理理念与我们过去“征管查”一体、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三要尽早研究制定一整套与大企业服务和管理相配套、有别于其他类型纳税人的税收制度与方法。欧美等国设立大企业机构后,在审计、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不同于小企业和非营利单位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如在审计上采取申报前的预审计、改不同税种的不同审计为“一揽子”进行的全面审计等。

四、切实加强对重点纳税人情况和行业状况的了解与分析

随着大企业公司结构、业务经营、核算手段的愈益复杂,能否深入掌握重点企业、行业的状况已成为能否有效预测收入风险、实施有效税收管理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美国大企业局按主要行业成立分局,英国大企业局也成立了专门的行业组派驻各地,澳大利亚建立了行业研究组。就我国的情况来看,要进一步加强重点税源的预测,提高纳税评估的水平和稽查选案的有效性,推进反避税工作,必须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重点税源比较多的地方,即使未成立专门机构,也应明确由专门部门、专门人员从事此项工作。成立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机构的地方,应按照各行业的特点实现专业化管理。

五、从战略的高度抓好人才培养搞好重点税源税收征管,关键是人才,为此:一要有战略眼光.舍得必要的投入。二要扩大视野,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行业分析专家、转让定价调查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三要广开渠道,解决对国外税收征管状况掌握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要建立国外税收信息资料点,有专人负责跟踪和研究。四要引进国外税收专家。目前,国内国际税收实务、跨国公司审计、国外税收征管的高水平师资极少,建议利用国家外国专家局智力引进的渠道,每年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重点项目,适当引进一批国外税务资深专家来我国讲学和现场指导。

第15篇: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认识

税源管理专业化浅析

笔者从税几十年,经历过最基层的税务所专管员时代,也实践过税收管理员工作,在纳税服务窗口服务过,也在税务稽查评估岗位拼搏过。对税源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接触、实践和思索,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有困惑也有畅想,有迷茫也有希望。把自己的这些亮出来,供大家拍砖,恭等你拍。

上级提出税源专业化管理,我想是在总结以往税源管理经验和针对目前税源发展变化需求而提出来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这次征管模式的改革,解决淡化管理、疏于管理、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是为了解决人情税、关系税问题,是基于为了使税收征管更加公平、公正和更好的为纳税人服务而提出来的,是基于简化流程、减轻基层和纳税人负担提出来的,是基于提升征管技能水平、提高纳税服务层次、促进税企征纳和谐、推动纳税遵从提升提出来的。也是“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率、促和谐”。

上世纪九十年代,取消税收专管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税收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实现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等目的。但是,在大多数地方,落实不到位,执行效果不理想。这既是与各地的执行力有关,也是与现有的体制机

制有关,更是受中国传统的影响过深之因。我们绝大多数人想办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想到这个事是谁具体负责,如何能够和他攀上关系,只要能和他盘上关系,就认为这件事没问题了,能办成了。

比如,开车违章了,交警要开罚单,我们不是老老实实接受处罚,反思自己的违章有可能给他人、给自己、给社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危害,而是抓紧时间调动大脑机器,快速搜索能够和交警盘上关系的信息,搜肠刮肚,拿出手机拨出号码,“我被查了,你看能不能给交警说说,放我一马”。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思维、也是常见的事实。

这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就是要彻底打破以往,税管员包揽一切的模式,不再贯彻税管员包片管理模式,是要打破地域界限,按照税务事项和工作流程环节分解工作事项,按照管理对象不同划分类别,实施专业化管理。包括管理事项专业化、管理对象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团队专业化、协作方法专业化等等。纳税人不是面对某个税管员,也不会搞定某个税管员就能搞定所有事情。不会明确那个纳税人属于那个税务人员管理。税务人员与纳税人没有对应关系,纳税人面对的是税务事项,税务人员也是面对的税务事项,不同的税务事项由不同的人员分工负责。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不能搞成“纳税人跑多头,税务人员多头跑”的混乱局面。这需要流程控制和结构调整。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事项处理模式,强化税务系统内部流转,规范内部传递,强化内部协作机制,提升纳税服务。专业的事专业的人来做,有助于规范、统

一、专业、到位、公正的出理事情,统一标准、严格要求、提高效率。既可以减轻纳税人负担,也可以降低税务人员执法风险,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树立良好形象。

有句广告语说的好“我们专注所以我们专业”。专注促进专业,专业才能专注,二者相辅相成。专业才能有精力专注,专注才能使技能水平专业。专业,对同一类的事情,有同一批专业的人处理、采用统一的流程、依托统一的标准、基于统一的理念、把握统一的尺度来进行规范处理,有助于公平、公正。专业才能专注,专注了,专业技能才能提升,工作才能到位。

专业化管理需要调整结构以适应需求。一是体制结构,二是流程结构,三是人员结构。

专业化管理需要完善机制以适应需求。一是法律法规的完善调整,这是法律基础,二是管理机制完善调整,三是考核机制需要完善调整

专业化管理需要转变观念。一是税务人员转变观念,二是纳税人转变观念。税务人员要克服权利寻租思想,树立“为国聚财 为民收税”理念,强化税收执法风险意识。规范执法、执法到位、优质服务,必须自觉做到做好。纳税人要强

化纳税遵从意识,强化纳税风险意识,树立“纳税不可规避”理念,严格按照税收法规申报全面,纳税到位,积极协作,自觉做到做好。

第16篇:如何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如何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目标是建立 “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 以核查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 以规范税 收征管秩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 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 的新型管理模式。 必须紧紧围绕 “工作流程更加优化, 岗责体系更加规范, 组织制度更加完善” 三项 要求,依法实施、求实创新、积极稳妥、注重结合。一是优化工作流程。 保留好的、优化差的、精简多的、再造缺的,实现税收管理从 “职能导向型”向“流程导向型”转 变, 在简化办税程序、清理涉税资料、清理征管文书、规范数据管理、拓展数据应用、调整业务分工布局等方面不断实现重组和创新, 对现有的业务、执法、监督、考核等系统 有机整合, 实施过程控制、绩效评估。 二是规范岗责体系。 明确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 强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考核评价。 有效解决税务人员在专业 化模式下干什么、如何干、干不好该追究什么责任的问题。 三是完善组织制度。 要尽快形成适合专业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规范操作, 化解风险, 为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工 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实践依据。 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修订, 进一步激励和激发干部队伍的动力和活力, 提高各项工作的整体效能, 从而实现办税更加 方便, 税收更加公平, 征管质量提高, 人力资源优化, 执法风险减少, 税收稳步增加的目标。 要通过落实以下四项措施积极构建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 管户制和管事制相 结合,单兵作战和团队协作相结合的税源专业化新格局。 一是管理方式协作化。合理划分征、管、评、查事权,建立相互制约、协同管理的税源管理体系,规范税收征管程 序, 完善运行机制。 实现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业务驱动型向流程驱动型转变。 二是管理机构扁平化。统一和规范全市机关和基层征管机构及 其职能, 市县级机关从风险识别、选案等直接融入到税源管理过程, 促进市县两级实体化管理, 机构更加科学合理, 逐步解决机关基层对基础信息掌握不对称的问题, 增加防控 环节,减少基层人员的执法风险和纳税人的 税收风险。三是管理手段信息化。 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全面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四是纳税评估 专业化。以核查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充分发挥风险评估分局的职能作用,全面提高评估贡献率。 9

第17篇:税源专业化管理考察学习体会

税源专业化管理考察学习体会

****年**月**日,按照市局工作安排参加了市局对*****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的考察学习活动。经过**天紧张的学习考察,兄弟单位先进的税源专业化改革理念,科学的机构设置,有效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飞速跃进的信息化建设,规范精细的工作管理制度等方面无不留下深刻印象,深感震撼,受益匪浅。现就本次考察学习粗浅体会汇报如下:

一、对税源专业化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合理调整征管机构职责,整合优化各部门管理资源,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从而实现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管理。

(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适应经济税源复杂变化、提高税源控管能力的有效途径。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通过对纳税人的科学分类,应对税源的复杂变化,明确管理导向,把握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和服务措施,从而有效控制税收流失风险,促进应收尽收,提高纳税遵从。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征管质效的现实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纳税人户数持续增加、管理工作量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人少户多、能力不足、职能分散、方式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

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税源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业务事项进行科学分工,在此基础上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实行按事设岗,因岗选人,分岗管事。这种做法既可将税收管理员从日趋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效解决“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又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推动征管质效的全面提升。

(三)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防范执法风险、优化纳税服务的可靠保障。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进现有管理方式,转变为以征管流程为导向,根据管理对象特点和职责事项分工实行专业化管理,可以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实现有效监督制约,防范执法风险;并可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的管理规律,持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纳税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和谐互动征纳关系的形成。

二、对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一)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需求,积极探索机构职能的配置和重组。在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如何设立专业化的税源管理机构,将税源管理职能在市区税务机关,县局与股所之间进行纵向分解,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进行和横向分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是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从我系统最新机构设置来看,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当前税务机构与税源专业化管理还不相适应,例如:各单位未设置专门的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机构;各县区局所属分局、税务所均按属地管理模式设置;部分单位机构少,不

能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机构“外分”的需求。结合****地税实际情况,我们应按照科学化和有利于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实施机构重组,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调整、完善相应的税源管理机构和职能,搞好机构、职能和人员的重组。第一,对税源职能分解。可根据税收征管实际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以国标行业加规模划分为基础,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管理职能合理地分解到相应的征管机构之中,实施分类管理。第二,对税源机构调整。可根据机构设置和税源职能分解,采取“外分”和“内分”的方式合理地调整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

1、市、县局机关可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上收部分税源监控、预警分析、重点税源纳税评估等事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直接参与税源管理,进入实体化运作。

2、适当调整市区征收单位管理职能,成立相应机构。例如:市区可以探索成立纳税服务专职管理机构,简并办税服务厅,有条件时可以并入与政务中心地税窗口,或与国税联合共建办税服务厅。同时,可根据专业化服务的需要,赋予办税服务厅纳税辅导、税法宣传、一对一服务、涉税行政事项审批等职能,改变目前办税服务厅坐等服务的现状,让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既能坐下来,也可走出去,建立移动式办税服务厅,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3、系统各单位在机构重组上应结合实际,合理选用“外分”或“内分”方式。“外分”是指在管理局内部,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职能需要,成立税源预警分析、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管理、一般税源管理、纳税服务机构。“内分”是指在管理局在规定机构内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

管理职能需要对管理序列的业务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实行分岗设组管理。

(二)结合干部队伍结构特点,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重组。当前,我系统干部队伍结构不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不足、年龄结构老龄化、知识能力结构不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方面,如何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使之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税源专业化管理”,成为绕不过、躲不开的急迫问题。要抓好现有的干部队伍建设“领导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制度是保障”,必须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主题、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主体,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使之更好地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一是要配齐、配好、配准基层领导班子,合理搭配。二是要着力搞好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领导作风”建设,每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解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三是要注重对现有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发掘,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老好人得势又得利,“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荣誉”。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基层、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四是要调整人员配备,充实税源管理队伍。五是要将业务能力较强和财会水平较高的人员向重点税源户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的分配上倾斜。六是要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根据不同专业岗位的业务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适应专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七是要进一步发挥能级管理和绩效考核效应,充分考虑税务人员能级和能力实际,将按能配岗、岗能匹配落到实处,有

力调动税源管理岗位和纳税评估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具体操作时,各单位可灵活设置岗位、配备人员,采取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方式。原则上纳税评估类业务和综合管理类业务之间不能混岗。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适当整合、简并股所,或集中办公,以利于分组设岗;也可分别确定各类业务的主要责任人,有下户任务时相互配合。

(三)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一要完善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机制,通过改革现有的培训与练兵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达到教育培训促进工作、工作实践补充和完善教育培训,通过再培训再实践达到工作创新提高的目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宜”。二要把岗位轮换制度化,为了减少工作的倦怠症,减少单一岗位长期工作能力的衰减效应,要加大轮岗力度和频度,对重点岗位、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轮岗,既减少出现腐败的可能又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为不岗位的多面手,切实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三要强化干部的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整合政策法规监督、干部人事监督、财务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监督等职能部门的监督资源,加强监督考核的力度,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防止和减少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做到“心中有规则,办税讲规矩”,不断降低执法风险、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能、提高纳税遵从度、社会满意度。四要积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干部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

1、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加大“主观因素”较多的评分标准的监督。

2、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向基层倾斜、向业务骨干倾斜、向能手标兵倾斜、

向“能干事、干实事的老实人”倾斜,使大批中青年人才“眼前有希望、肩上有压力、心中有动力、工作有奔头”。

3、创新或建立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如建立岗位能级制,将平时的工作实践与学习考试相结合,将能级与岗位相融合,把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公正执法、清正廉洁的干部,配置到团队化评估、集约化数据分析等重要岗位。在业务重组的基础上依能定岗,以能计酬,拉开收入档次,这样无形中形成“倒逼机制”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潜能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又如建立学习积分制,将平时各类考试、竞赛、考核的相关分值按一定比例计入竞争选拔的分值中,把定期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激发干部学习、工作的主动性。再如在市级人才库中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等相关类别,实行动态的人才交流和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18篇: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学习体会

——魏民

9月1日至9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局在长沙税务干部学院举办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班。重点学习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征管改革、纳税评估等八方面内容。在这段紧张充实的学习期间,使我在征管理念、业务知识和具体操作上均受益匪浅,即学习了新知识、新理念,也提高了新视野、新境界。

态度是决定学习的关键。做任何事,首先要有端正的态度,学习培训更是如此。学习不仅要讲究效率,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决心和态度。我们经常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容易的事做好就是不容易,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态度。所以既然市局给了我们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就要端正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训中,在培训中开拓思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要真正学有所获,不辜负市局党组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优化纳税服务是提高纳税遵从的重要举措。在听完学院教授讲授的纳税遵从课程后,我认为,加强执法刚性,固然可使纳税人被动遵从,而通过优化纳税服务,让纳税人主动遵从税法,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始终坚持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理念,促进税收征管关系和谐融洽,实现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高度重视纳税人各种合理需求,建立收集、分析、满足纳税人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不仅要努力满足其多层次的共性需求,也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税务机关也应更多地站在纳税人的角度考虑税收工作,更加注重以纳税人为导向优化征管流程和资源配置,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征管手段,精简涉税资料,简化办税环节,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税效率。真正做到为纳税人减负,让纳税人有普遍认同感,引导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

依法行政是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根本保证。在税收风险管理讲座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目前我们税务部门面临的行政执法风险是越来越大。如在税务登记中的漏征漏管、税款征收中的跑冒滴漏、执法程序中的越位缺位等等,都有可能造成税收执法风险。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执法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一是提高认识。正确认识税收执法风险,努力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减少税务人员的执法压力,增强其危机感、责任感和忠诚度,保证税收法律制度的正确施行,不断提升税务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二是以人为本。一方面强化执法风险管理的能力,为税务干部提供“安全通道”,根据执法风险的种类、风险大小、发生几率、危害程度,确定不同等级,提出提出工作要求和应对方案,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增强执法人员主动防范执法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执法监督纠错改错能力,铸造防范执法风险的“防火墙”。通过内部监督、评价、考核,发挥执法监督的效能,规范和约束税务执法人员正确行使手中权力,降低减少执法风险,保护好地税干部,维护好地税形象。

第19篇: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加强基层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几点思考

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对我们基层税务机关而言,税源的基础就是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的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税源管理是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税源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质量,影响着税收收入的增长,影响着税收调控功能的发挥。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税源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才能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能力,进而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

一、加强基层税源管理专业化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落实“信息管税”的重要举措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理顺和落实“信息管税”相关职能、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更好地体现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可以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和信息采集、分析、利用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益,

促进“信息管税”的落实。

(二)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对外,根据纳税人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改变目前“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根据税源管理对象的特点和职责事项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方式,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通过强化监督制约,有效促进纳税遵从,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同时,还可以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针对纳税人的状况和税源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提供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实现和谐征纳关系。因此,大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源管理,提高征管质效,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当前基层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分工不合理,人均管户量太多,管理区域太大造成的。在农村基层分局,有的区域划片太大,有些地方一个税收管理员负责整个乡镇的农村税收,涉及方圆几十平方公里,战线太长,管理人员的不少工作时间都花在路上,有效工作时间较少,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上只能顾及到目标明显、规模较大的纳税人,从而造成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

(二)监控管理工作不到位,税源底细不清情况不明。近年来,各级地税部门不断加大对办税服务厅的投入,完善了电脑等硬件设施,配备了精干人员。同时,征管网络互联等现代化征收手段的应用,“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的推行,大大方便了纳税人。纳税服务的优化,拉近了与纳税人的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地税机关的管理部门与纳税人的正面接触则日益减少,管理人员放松了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的监管。同时,由于近几年来强化“三率”考核,只要纳税人按期申报缴纳了税款,对纳税人的日常监控则很少有人过问。

(三)农村分局机构收缩,纳税人需要的涉税服务得不到保障。农村分局税源分散、税额小,税收成本高,各地均在收缩农村税务机构。机构收缩后,农村零散税收管理有放松的趋势,纳税人需要开具发票、咨询税收政策,但实行巡回征收的税务机关因机构所在地等原

因,无法给予及时的服务。

三、加强基层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专业化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抓手,建立和落实好“人机”结合的管理办法。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队伍,是做好税源管理与监控的根本所在。

一是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思路,合理充实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和税源状况相匹配、人员素质与管理岗位相适应;综合考虑各单位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基层人员数量和素质等因素,对管理员队伍进行全盘考虑,优化组合,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纳税信誉差的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对其它税源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着重抓税源流失风险大的问题和环节,以实现管理效益

的最大化。

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要为税收管理员减负“瘦身”,让其有时间、有精力专职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切实改变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

三是要强化技能培训。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并有选择性地发现和培养一批管理上有思路、工作中有策略、应变

动力强的专家型人才。

四是要强化内部管理。实行动态能级管理,定期分批适度地进行岗位轮换,在赋予管理员相应权力的同时落实好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始终内有动力、外有压

力、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规范基层税源监控运行机制和办法。一是要规范税源监控机制。就税源监控的主要内容机制来看,分为:对重点税源大户的监控;对不同行业或经济类型监控;对不同区域经济的监控;对特殊税源的监控。要做到重点税源监控、中小税源监控、个体户税收监控与农村个体税收监控的统筹兼顾。在税源监控手段机制上,要做到人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的有机结合。二是要落实税源监控的具体措施: ⑴要建立登记信息网络共享制,把住“户口关”,源头控管税务登记是掌握税源信息资料的首要渠道,也是税源监控的基础和前提,要切实用制度管住漏征漏管户,建立信息资料网络共享制,实现户籍管理同步。关键是切实把国税、地税、工商信息交换共享制度落在实处,对新开业户、变更户、吊销户、注销户的信息能够随时掌握,对失踪户相互协查,只有登记信息网络共享,综合治理,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漏管户、减少漏征户。⑵要认真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学属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分类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⑶要防止重申报率,忽视申报质量的方法,注重对申

报质量的监控。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

1、加强国地税的协作,强化户籍管理,建立国地税联署办公制度。

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户籍信息,是做好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首要环节,也是全面开展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基础。一是严格做好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管理工作,通过税务登记加强对纳税人的监管,加强对非正常户的认定和处理。二是强化对正常纳税人、起征点以下的纳税人和代扣代缴单位的户籍信息管理。三是定期开展年检和换证工作,摸清纳税户底数,全面核对、清理漏征漏管户。四是逐步实现政府部门间登记信息共享,解决登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五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提醒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六是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控纳税人资料的同时,督促税收管理员根据户籍管理信息定期开展实地巡查,核实登记事项的真实性,查找漏征漏管户,及时发现和掌握纳税人的变动情况。对税务登记信息变更情况实施动态监控。税源管理部门对税收管理员巡查面、

巡查次数等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分行业管理。实行分类、分行业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使其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负接近申报征收入库的税款,减少税收流失;四是抓好娱乐业、饮食业等高利润行业的挖潜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纳税信用等级

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

3、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实施深度税源管理。

开展纳税评估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要以全面开展纳税评估为核心,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减少漏征漏管,增加税收收入,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提高稽查部门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推动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乃至诚信社会进程。要不断充实完善纳税评估“一户式”纳税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纳税评估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可由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通过约谈进行必要的提示和辅导,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在纳税申报期限内的,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免予处罚;超

过申报纳税期限的,加收滞纳金。

4、加强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机”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机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地税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要将税控机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

控税作用。

(四)加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坚持综合治税社会化的原则,完善零散税收及代扣代缴税收的源泉控管体系,不断提高税收行政效率,降低征收成本。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要加强对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个人所得税等征管薄弱环节税源信息的实时交换工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地方

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

第20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征管机构改革,推行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标准化管理、零散税源委托社会化管理的思路,有效提升税收风险的应对能力。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分类原则。科学地对管理对象、管理内容进行分类,准确划分税源和职责分工,把分级分类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方法。

2、风险导向原则。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导向,按照风险管理识别排序、处理应对的主线,合理配置征、管、评、查事权,明晰工作职责,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3、制约协同原则。按照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和相互制约的要求,在实施征、管、查三分离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分工,全方位、立体化监控税源,以降低税收流失风险和执法风险。

4、平稳创新原则。充分考虑当前发展现状和长远发展要求,立足于务实、创新、高效,确定行之有效、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实现创新基础上的平稳过渡。

二、组织领导及业务推进

为了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顺利推进,市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和两个工作小组。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征管科技处。负责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负责建立省局、市局、基层单位相关工作协调机制,组织研究有关问题,提出相关处理意见;负责岗位职责流程的制定、管户调整,并对应修改、迁移大集中系统相关数据;负责对各个工作阶段、推进过程的协调、指导和检查。

主任:

成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小组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二个工作小组:

1、机构人事组

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市局稽查局、各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人事调整工作,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做到机构改革到位、人员调整到位。

2、业务推进组

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市局稽查局、各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工作流程,进行管户调整、大集中系统数据修改,做到机构改革到位、业务交接到位。

各辖市(区)局成立相应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名单报市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主要内容

(一)优化纳税服务,建立集中统一的征收服务体系

随着网上办税服务厅功能的完善及社会化办税能力的提高,统筹考虑纳税人区域分布现状和税务机关现有管理水平,建立集中征收、全面服务的征收服务体系。

(二)加强税源监控,建立专业化和属地化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为适应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纳税人的个性化涉税需求,以及税务机关的差异化管理需要,税源管理机构设置以纳税人规模加行业的专业化分类为主,属地分类为辅,建立专业化和属地化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三)实施风险管理,构建与风险管理流程节点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为满足风险管理“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监控评价”的流程节点需要,设立市、县两级风险评估专业机构,以指导各税源管理机构的税源监控。

(四)推进机关实体化,建立与扁平化要求相适应的市县两级机关职能体系

按照机构设置扁平化要求,推进市县两级机关实体化进程,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实施税源税基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

此外,对稽查局的内设机构设置,认真贯彻《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严格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制度。

四、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一)市区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市局机关设立数据管理处承担专业风险评估职能;成立一个征收税务分局、四个税源管理分局和一个稽查局,分别承担征收服务、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职能。其中征收税务分局使用第一税务分局编制,税源管理分局分别使用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第四税务分局和涉外税务分局编制。

税源管理分局内部统一设置一个综合业务科、一个纳税评估科和若干个税源管理科,分别承担行政业务、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职能,其中综合业务科在市局机关业务处室“职能实体化”的同时,淡化其业务管理职能,业务处室直接面向税源管理科进行业务指导和任务分配;税源管理科依“按户设科”原则设置科室,依“按事定岗”原则配置岗职,依“按岗到人”原则调整人员。(附图一)

税源管理分局具体职能配置、岗位设置由市局征管科技处明确,人事调整方案由市局人事处制订。

1、数据管理处

具体职能:负责牵头制定涉税数据管理办法;负责数据质量管理,涉税数据信息的交换、采集、加工、分析、提供、推送等工作;负责对涉税信息应用状况的测评和跟踪反馈工作。

数据管理处同时承担风险评估实体职能:负责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包括牵头建立和维护分行业、分税种、分行为的评估指标和模型,按户归集纳税人税收风险,制定、维护税收风险检索规则,确定纳税人税收风险等级,并推送给相关机构或岗位。

2、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市区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税款、基金(费)的征缴管理(含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承担纳税人申请提交的限时办结类事项的受理和当场办结类事项的审批;负责组织实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拟订并组织实施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管理12366和地税网站等纳税服务平台和面向纳税人的税法宣传、辅导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和税收法律救济等工作;组织实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承担注册税务师的管理工作;承担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购销等环节中一般性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理。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管理科、制度业务科、办税服务科、宣传咨询科和维权服务科五个科室。

内设职能:综合管理科负责制订内部各项行政工作规章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制度业务科负责纳税服务工作调研和纳税人需求调查;负责制订纳税服务各项工作规范;负责业务指导、督查及考核;负责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等级评定。办税服务科负责办税服务厅(点)纳税人各类涉税业务的受理、办理及涉税资料归档管理;负责网上办税厅所有涉税业务的办理;负责发票、票证管理;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购销环节中一般性违章行为的处理;负责办税服务厅(点)日常管理。宣传咨询科负责组织实现面向纳税人的日常税法宣传及纳税辅导;负责编印各种税法宣传资料;负责外网信息、栏目维护;负责12366纳税服务热线、12366短信平台、12366在线咨询等平台管理。维权服务科负责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负责纳税服务投诉和处理;负责制订“纳税人之家”活动计划,督查、指导各“纳税人之家”开展活动。负责组织纳税人(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

3、第二税务分局(一般税源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内除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保险业外的,且年纳税额小于100万元的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定额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税源管理三科、税源管理四科、税源管理五科(个体)、税源管理六科(个体)共八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个体之外京口区范围内纯营业税户,税源管理二科负责京口区范围内增值税户、增值税营业税混合户,税源管理三科负责润州区范围内纯营业税户,税源管理四科负责润州区范围内增值税户、增值税营业税混合户,税源管理五科、六科分别负责分局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个体及零散税收。

4、第三税务分局(开发区分局,副处级建制)

管理对象:开发区范围内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定额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税源管理三科五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新区范围内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委托代征单位(新区)和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税源管理二科负责丁卯街道办范围内除一科外的所有纳税人,科源管理三科负责大港街道办和丁岗、大路、姚桥范围内除一科外的所有纳税人。

5、第四税务分局(重点税源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①总局、省局定点联系企业的成员单位②金融保险企业,③除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之外的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分局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科三个科室。

6、涉外税务分局(行业管理分局,正科级建制)

管理对象:京口区、润州区范围内房地产开发业、建筑安装业纳税人。

具体职能:承担所辖纳税人的户籍管理、认定管理、发票管理、催报催缴、涉税事项的调查核实、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承担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等工作;承担契税的税种监控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

内设机构:综合业务科、纳税评估科、税源管理一科、税源管理二科四个科室。其中税源管理一科负责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项目管理,税源管理二科负责建筑安装业企业及其项目管理。

7、市局稽查局(副处级建制)

管理对象:市区所有纳税人

具体职能:指导、协调和管理全市地方税务稽查工作;组织落实税务稽查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拟订具体实施办法;监督检查全市地方税务系统征管对象执行地方税收法规、政策及制度情况;查处税务违法案件;牵头组织全市地方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组织全市或区域性地方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受理税务违法案件的举报,承担案件的转办、查办工作;协调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处理税务稽查有关工作。

内设机构:除局长室外内设综合管理科、业务管理科、审理科、检查执行一科、检查执行二科五个科室。

内设职能:综合管理科负责稽查局的行政事务、文秘、后勤保障等综合管理,拟定起草全市稽查工作计划、总结,拟定内部有关工作制度;负责上级交办工作及本局工作的督办督察,负责协调本局各科之间、各辖市(区)稽查局之间工作;负责牵头组织省局、市局、本局“三个一流”考核工作及日常绩效考核,牵头组织税务稽查宣传、稽查服务、稽查工作创新、信息科调研和政务公开相关工作;负责对口落实省局稽查局及市局行政处室布置的工作。业务管理科负责稽查业务综合管理工作,组织落实税务稽查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拟定具体实施办法;负责对辖市稽查业务的统一管理、培训、指导,制定及组织实施本局干部业务培训计划;负责系统“三个一流”考核及本局绩效考核稽查业务部分的考核工作;负责税务稽查案源分析和选案,制定案源管理办法;负责受理税收违法案件举报,承担举报案件的登记、转办、交办、督办、回复、兑奖管理;负责牵头组织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及打击发票违法犯罪行动工作,负责与公安、国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负责起草制定全市各类税收检查计划、方案、总结,报表汇总、上报;负责案件检查进度跟踪管理,负责涉税大要案件管理、案例分析上报及税收违法案件公告工作;负责税务稽查统计工作,负责组织征询稽查信息化业务需求,负责协调稽查信息化工作,负责系统内稽查查帐软件推广应用工作;负责组织纳税人自查和稽查查前约谈工作;负责与数据管理处、征管科技处、征收分局、税源管理分局联系协调。审理科负责本局税务违法案件的审理工作,负责对审结案件的税务处理,制作《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审理工作文书;负责组织案件复查工作,负责案卷评审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工作;负责涉税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及与公安等司法部门的联系工作,负责典型案例的收集、上报及曝光工作;负责编写行业性检查分析报告及行业性税收征管建议;负责稽查案件资料的归集、整理和立卷管理工作。检查执行一科、检查执行二科负责本局检查计划的执行,承担本局涉税举报案件、上级部门交办案件、有关部门转办案件、相关部门移交案件、下级部门提请检查案件的检查工作;负责所查处税务违法案件证据材料的收集、整理及《稽查底稿》、《税务稽查报告》等有关稽查文书的制作,并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向审理部门移交案卷资料,负责所查案件听证、复议、诉讼事项的举证工作,负责对查结案件的稽查建议和案例分析工作;负责对税务稽查案件处理结果的执行工作,送达《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税务稽查文书并督促追缴入库,负责执行环节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制作《税务稽查执行报告》,负责对逾期未执行完毕案件的跟踪管理工作;负责纳税人自查申报审核及组织税费入库、统计工作。

(二)辖市(区)机构设置及职责配置

四个辖市(区)局统一设立数据管理科和稽查局;统一使用第一税务分局编制承担征收服务职能;市使用第

二、第三税务分局编制,其他辖市(区)使用第二税务分局编制统一承担重点税源管理职能;市使用第

四、第五税务分局编制,其他辖市(区)使用第三税务分局编制统一承担城区一般税源管理职能;市从第六税务分局起,其他辖市(区)从第四税务分局起,依次设立农村一般税源管理分局。(附图二)

辖市(区)局纳税服务分局(第一税务分局)内设机构统一在综合业务股、宣传咨询股、办税服务股范围内设置,其职能分别对应市区第一税务分局综合管理科和制度业务科、宣传咨询科、办税服务科职责;税源管理分局内设机构根据“按户设股(所)”原则设置,但允许在事务分类的基础上“按事设股(所)”;稽查局内设机构在市局稽查局内设范围内设置,但允许在明确稽查四环节职能的基础上进行归并。

1、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建筑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企业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四税务分局,承担开发区范围内除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之外的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五税务分局,承担云阳镇范围内除第二税务分局、第三税务分局之外的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第六税务分局至第十税务分局,分别承担司徒镇、延陵镇,珥陵镇、皇塘镇、导墅镇,陵口镇、吕城镇、访仙镇,后巷镇、埤城镇,新桥镇、界牌镇范围内所有纳税人地方税源的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2、区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区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区范围内一定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纳税人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至第五税务分局,分别承担城区、谷阳镇、上党镇、宝堰镇、荣炳盐资源区行政区范围内,高资镇、世业镇行政区范围和经济开发区范围内,辛丰镇、高桥镇、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外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区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3、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含原黄梅镇区域)、华阳镇、茅山镇、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行政区内的一定规模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承担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含原黄梅镇区域)、华阳镇、茅山镇、茅山风景区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外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四税务分局至第六税务分局,分别承担下蜀镇、宝华镇和市宝华森林公园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边城镇、白兔镇行政区范围内,后白镇、天王镇、郭庄镇和赤山湖管委会行政区范围内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4、市局机构设置

数据管理科,承担市局数据管理处对口职能;

第一税务分局(征收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所有纳税人集中征收与纳税服务职能; 第二税务分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的房地产企业、三茅镇行政区范围的餐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第三税务分局至第五税务分局,分别承担新坝镇行政区范围内,三茅镇行政区范围内,经济开发区、镇、镇、镇行政区范围内,除明确由第二税务分局管辖的纳税人的地方税源管理职能;

稽查局,承担全市范围内纳税人的税务稽查职能。

五、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

本轮专业化机构改革共分准备动员、组织实施、巩固完善三个阶段,各阶段主要事项、时间安排和责任见附表。

各级各部门均应从大局出发,树立为征管现代化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改革上来,积极支持参与并无条件服从改革;各县(市)局征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应加强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在机构改革的各阶段,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时间表,对照内容分工,安排专人专岗专司相关事务,确保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全体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涉及岗位变动的同志更要抓紧时间勤学习、勤实践,尽快完成工作角色的转换。

各辖市(区)按照市局规定的原则方法和机构设置内容,制订各自的专业化改革实施推进细则,报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后,在2011年7月份组织实施,8月1日新机构正式对外办公。

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职责
《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