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

发布时间:2020-03-04 10:13: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言文固定搭配

一、“以为”、“以„„为”

1、译为“以为”、“认为”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相当于“以之为”,译为“把„„当做„„”。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例: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例: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3、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例:(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二、“所以”

1、表原因,译为“„„的原因”、“„„的缘故”。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熟虑也。(《游褒禅山记》) 例: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2、“用来„„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例: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3、“之所以”,只能用来表示原因。

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例: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三、“如„„何”、“奈„„何”、“若„„何”(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语气。

1、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2、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例:如太行、王屋何?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3、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四、“何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1、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2、“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五、“何„„之有”,表示反问语气。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例: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不亦„„乎”,表示反问语气。译为“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毋)乃„„乎”,表示推测的语气。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例:今君王起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越王勾践灭吴》)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例: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例: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例: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八、“得无„„乎”,表示推测语气。

1、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表推测语气,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孰与”、“„„孰与„„”,表示比较关系,译为“和„„相比,谁更„„”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例: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十、“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表示选择关系。

1、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

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例: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2、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 例: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十

一、“与其„„宁„„”和“宁„„无(不)„„”,表示选择关系。

1、译为“与其„„宁可„„”和“宁可„„不„„” 例: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例: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

例: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例: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

例: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

2、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 例: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

二、“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 例: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例: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例: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 十

三、“有所”、“何所”、“无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 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例: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四、“„„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1、“„„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2、“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文言文固定搭配阅读学案

固定搭配总结

1固定搭配

高中英语固定搭配总结

初中英语固定搭配总结

日语初级固定搭配

英语固定搭配总结

名言警句 固定搭配

固定搭配词组总结

英语完形填空固定搭配总结

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
《文言文固定搭配(学生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