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问题调查

发布时间:2020-03-03 02:47: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问题调查

伴随着1977年的370万考生参加高考,大学生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便逐渐重要起来。肩负着时代和国家使命的中国大学生持何种信仰和追求不仅关系到自身前途更与民族振兴和世界未来息息相关。然而手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现状不容乐观。而快速发展的世界却对当大学生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为指南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信仰,人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人生定位探析

1、当代大学生在对未来的认识中迷茫与信念并存。大学生普遍认为应确立人生追求,树立理想和信仰,赞同个人信仰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是态度乐观,有理想并积极努力的。但事实是,这其中只有44%的同学能够坚定信仰并努力拼搏;46%的人不能完全身体力行;在追求目标时62%的人遇到困难会想退缩,能够十分坚定的只占1/4。除此之外,还有38%的大学生虽知形势严峻却不知所措毫无准备,对未来一片迷茫。

2、大学生物本信仰和器本信仰明显,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眼前轻长远。伴随着凭证上岗的流行,大学校园内随机产生了考证热,无论需求与否,无论与专业是否相关,总认为考的证越多就业筹码越大,学校也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通才”教育。的确随着时代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日渐退去“天之骄子”的光环,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型,大学生的角色内涵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层面看,大学生由高级应用型人才逐渐向高素质劳动力转化,但大多数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关于“是否想过将人生追求与国家联系起来”的调查中,有75%的大学生认为想过一点,但决不会主动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只有不到1/6的同学曾认真地考虑过。在实现人生追求方面也只有1/5的同学认为感恩的心会有影响。回想起08年汶川地震的经历,当时自己还曾激情演讲要为中华之福强而读书,可如今却不得不首先考虑自己的未来。在对社会人士的调查中,他们评价当代大学生“有文化,有个性,素质高并追求时尚”。似乎可以认为当代大学生正是在与时俱进中。然而这也正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利益而忽略国家发展。另一份关于“大学生应崇拜什么样的人物”的调查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同学中欣赏李嘉诚的占到了45%,崇拜邓小平的和崇拜刘德华的占了几乎相同的比例22%,而欣赏丛飞这个曾感动全中国的人物的只占10%左右,位居最后。虽不关心社会,但对自己的关心并不弱,数据显示,超过一半多的人比较注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和组协调能力,并看重自主学习。 另外在问及“接受高等教育为了什么”的调查中,超过96%的人认为是就业谋生或自身塑造,只有3%的人选择建设祖国。那些选择自身塑造的同学也仅是为了将来更好的个人发展而进行塑造。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具备了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决不会轻率地作出决定,也更能接收社会中的一些并非合理的现象,对此他们很能表现出理解的态度。关于“如何看待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卖猪行业”的问题中,75%的人表示理解,仅6%的人表示不能接受。的确职业不分贵贱,然而对比起那些高考落榜生宁可复读一年也不愿十年拼搏沉默于平庸的选择,这种态度和追求实在让人叹息。

伴随着大学生的越来越现实化的思想,其物本思想和器本思想将越来越突出。

由于大学生自主性的加强,信仰的树立也越来越倾向于自主化。当被问及“对自己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影响最大的人物”的问题时,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亲人、朋友和同学。虽然自主性提高,但大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不尽完善,他们缺乏正确的 1

理念和认识,因此只有10.9%的人经常静心思考或与他人交流人生感悟、人生追求和信仰问题,60%的人曾有过这些经历,由此造成不少大学生误入歧途,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

3、在对大学生的人生教育方面,学校明显未能尽其职。调查显示96%的人认为大学未能尽育人职责。大学生认为最令人消沉之事莫过于精神的空虚和无所寄托。然而这些时候他们更倾向于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会与老师进行沟通的微乎其微,而且认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定位会受老师影响的几乎为零。但大多数的同学却认为家长、老师的传授是最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信仰和建立追求的。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矛盾的现象呢?无非是大学的更开放性,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老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了自己的研究。好多人几乎是一个月都不可能见到导员一面,教师资源的匮乏造成的班主任的缺席使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机会变得更小。。对于那些相对内向的同学是更不会主动去找老师寻求帮助的。学校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被人为的淡化了。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追求与职业生涯规划

1、当代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专业认识模糊,前途茫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前对专业的选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规划,更有不少同学所学专业经过了调剂,进入校园后也未能充分认识所学专业。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所谓的“好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习惯于以高中的方法应对大学所设科目;对于那些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同学,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令他们更加放纵,不少大学生以沉迷于网络和谈恋爱的方式消磨掉了大学大把大把的时间。纵使那些对所学专业较感兴趣,并且对所学专业有较清晰认识的同学也极少有做过系统规划的。

2、大学生自我认识模糊,没有正确的就业方向。自我认识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人生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客观、全面认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存在的问题有:首先,不能系统认识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仅停留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缺点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态度、情绪、意志力和抗挫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顺应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更多的时候必须去从事自己不是太感兴趣的工作,此时,一个人的职业价值取向、态度、情绪、意志力和抗挫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经验和能力的展示与未来职业目标很好地联系起来,未突出自己的职业能力优势。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很强调兴趣和爱好,忽视专业和特长,未来的职业与现在学习的专业是脱离的。调查中,78.9%的人表示在择业时会更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及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7%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择业,12.5%的人首先考虑薪酬待遇和福利。然而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人们不得不将薪酬看得很重,不少同学都曾谈及如果就业后工资不会比当一个“小工子”的高的话那他宁可去当“小工子”。

24、25的大学毕业生没有耐心耗下去了。

3、职业准备不够,社会实践方向不清晰。

职业准备,不仅包括良好的专业知识、健康体魄、健全的心理、面试与求职技巧、简历制作,还应该具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技能等,这些都是职业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大学生所阅读书籍,励志类书籍毫无疑问列居榜首,高中备受青睐的读者文摘早已走出大学生的视野。除去各种名人自传,还有《厚黑学》《狼道》等权术谋略类书籍及面试技巧类书籍也颇受青睐。同学们更多的开始注重求职技巧,在李开复的《致大学生的七封信》中,李开复讲到不少大学生舍本逐末,过分的重视求职技巧而忽视个人能力,这与企业的招聘理念背道而驰。

对比于这种投机行为,其他学生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能力。他们参加学生会,整日忙

碌于繁多的工作以至于失去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或追求自己的爱好;有人参加大量社会实践,做兼职、家教、促销员或业务员,结果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荒废了学业;还有不少人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选择以多考证的方法增加就业筹码,结果盲目的考证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不说,反而导致了更加迷茫的人生方向;此外,也有大学生为逃避就业难的现实选择考研、考博,片面的想通过高学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些盲目的行为由于缺乏细致的考虑,也许短时间内可能会令你感到收获颇丰,但对于长远而言却未必有利。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信息网络和西方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当代我国大学生的道德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特定的道德观,当代大学生道德观上所呈现的基本特点是与当前特殊的社会环境相一致、相符合、相契合的。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社会性与个体性并存,个体性突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具有明显的社会取向,他们大都比较重视和肯定“公德”的价值,强调“大我”的重要性。他们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基本上持肯定、认同和接受态度的。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所带来的个体意识的觉醒、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所带来的个人主义的膨胀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被“消解”、“弱化”所带来的对集体主义的逆反,使得当代我国大学生的“自我”观念得到不断强化,导致他们愈加重视“私德”和“小我”——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奋斗,强调人应该首先对自己和家庭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丰富、优越和美好的生活。他们一般首肯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响亮地喊出“只要不危害社会,不侵犯他人利益,个人的利益不可侵犯,个人的私事不容干涉”的口号。

2、传统性与现代性联姻,现代性鲜明。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深刻地受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像与人为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勤俭持家、修己立身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从心灵深处来说还是非常认可、提倡和推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更具有现代特色,他们更倾向于用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当今的社会现象。

3、理想性与功利性交织,功利性显著。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坚定的道德信念,他们从内心深处来说是非常乐意做一名光荣的“道德卫士”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又非常注重实效, 功利性特征比较显著。他们特别重视个人利益尤其是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得,强调“道德投入”与“道德产出”要成正比。

4、积极性与冷漠性共生,冷漠性严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还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道德的,他们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道德的现象是肯定、欣赏和赞扬的,对于各种不道德现象是否定、鄙视和批判的。当需要他们帮助他人的时候,当代大学生一般也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大学生严重地存在着道德冷漠问题。这些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不道德现象,或感到有趣,或习以为常,或反应冷淡。许多时候,当需要他们付出高尚的道德行动的时候,他们往往冷漠待之、退而避之。例如,许多大学生在公交车上全无谦谦君子风度;有的大学生面对违法犯罪现象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原则。

5、稳定性与易变性同在,易变性居首。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同时,由于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他们的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和成熟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和定型的多变期,这就使得他们道德观的易变性也非常明显,导致他们对道德的认

知、理解和看法经常变动。再加上当前的社会环境极富易变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经常变动,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例如,同一个大学生对同一问题的道德判断,也许会因为听了一场报告、看了一场电影或遇到一件特殊的社会事件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武装大学生的思想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校和社会及个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情感冷淡,有43.7%的同学认为是受多元信息文化思想的冲击,37.5%的同学认为人们过多的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建设,15.6%的同学认为马克实质是空洞的理论毫无实践性。为纠正大学生这些错误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学校任重而道远。多数学生建议学校应该采取课程与活动并行的方法切实落实教育。

同时学校应设立专门部门关注学生成长,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避免仅停留于表面工作现象的发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学生应做到严于律己,主动树立远大志向,争做四有青年。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与分析(517)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问题调查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问题调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