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法治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11: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 7课 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教学目标: 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二、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意义 , 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1.了解社会生活中有规则,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2.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财产等权力不受侵犯。

3.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初步建立宪法意识。 5.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标:

1、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2、、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3、、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4、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

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

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第 2课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九种

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第 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二)、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 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录音带:歌曲《国歌》《红旗飘飘》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 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板书:第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事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国旗、国歌

1. 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的周围。 意 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多方面的了解国旗,做到自觉尊重国旗。 4.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板书:国歌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

8.学生汇报结果,适当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9.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

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 (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知道从我做起自觉尊敬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0.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11.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2、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 板书:国徽

2.让我们看一看法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法律法规) 3.课件出示交流苑,讨论:有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并且以小广告的形式四处散发宣传。这家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上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让我们齐唱《红旗飘飘》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课外活动: 1.手抄小报比赛。 2.开展唱国歌比赛。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从小事做起。

第4 课: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目标: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学 会如何实施自我保护。

重点难点:学会如何实施自我保护。 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保护未成年人虽然是全社会的责任,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部门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要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避免身心伤害,还要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过程: 1.出示案例:

案例一:某日晚10点,由山东省某县某村13岁女学生杨某从叔父家吃过晚饭后徒步回家。天色已黑,路途又远,她在

途中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男青年,男青年用骑车带她回家等花言巧语骗取了杨某对他的信任,上了他的摩托车。半路上,他企图*污杨某,却被杨某狠狠地咬断一截舌头。歹徒惨叫着逃走了,但他因落下伤残,很快就被公安机关捕获。 案例二:某日晚,浙江省某县的一所中学,四个女学生被一手持菜刀的歹徒侮辱,其中两名被强*。案子破获后,公安人员既愤怒又惋惜。案犯是个身高不足1米58,体重不足50公斤的瘦弱男子。明明自己房间的对面就住着人,只要呼喊就可得救,却不敢喊也不敢逃;明明是4比1,而面对这个比自己矮小的歹徒,姑娘们却惊恐万状,在长达三个小时里,任歹徒凌辱,实在令人痛心。 2.讨论案例: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小组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 前者不但勇敢而且机智,因为她不但保护了自己,而且打击了歹徒。而后者的胆小、恐惧不但助长了歹徒的气焰,还使自身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因此,面对不法侵害,特别是严重的不法侵害,首先要勇敢。因为勇气能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3.案例三:学生袁帅遭绑架后,机智与歹徒周旋,最后得以逃生。并协助公安机关将歹徒抓获。 4.讨论案例:

青少年年龄小,身单力薄,在面对身高力大,用心险恶的犯

罪分子,不仅要勇敢斗争,更要强调善于斗争。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机智巧妙地战胜敌人,保护自己。否则,单凭勇敢,鲁莽从事,硬拼硬干,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智勇双全”,才是预防和对付侵害的正确原则。 5.怎样预防侵害

学会自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尽量减少所受的损害,不要轻易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要错过任何逃生的机会,更不能放弃求生的信念。这就要求当事人应当按照环境的变化,沉着应对,设法周旋,冷静处理,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预防侵害的手段和方法: (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

(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6)心明眼亮,记劳特点。

(7)堂堂正正,不贪不沾。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第5 课:学生在校一日要求 教学目标

1、知道上学、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午餐、午休;午间广播、十分钟队会;值日;放学的具体要求。

2、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 教学重点

知道早读、集会、早操、上课、午间广播、十分钟队会的具体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课件展示学生在校一天的生活情景。问:我们在学校里应怎样做才能有序地进行学习、活动呢?由此引出课题。

二、学习过程

1、请每个小组各选两个主题进行讨论——我们该如何做?(供选择的主题: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午餐、午休;午间广播、十分钟队会;值日;放学)

2、请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一评、议一议。

3、出示学校对早读;集会;早操;上课;课间;队会;值日;放学的具体要求,学生进行学习。

上学:(1)按时上学;(2)穿校服;(3)衣服要干净、整齐,

不破烂,(4)上衣纽扣要扣好(或拉上链);(5)佩戴红领巾要端正美观(红领巾要戴在衣领里), (6)主动向老师、同学热情问好;(7) (不穿拖鞋;(9)不染发,不涂指甲,不戴首饰。

课间:(!)不吵闹,不追逐,听从值日生的劝导,开展有益活动。

(2)说话控制音量,走路放轻脚步,上落楼梯靠右行走。(3)讲卫生,不乱丢乱吐乱画。(4)爱护公物,爱护绿化。(5)文明有礼,使用礼貌用语,乐于助人。(6)玩耍时,见到来客、老师要停止游戏,行队礼,热情问好,并侧身让路。 早读:(1)积极参与各项学习。(2)精神集中,姿态端正。(3)自治自理能力强。(4)按时完成、缴交各科作业。 集会:(1)立得直,坐得正,手放在大腿上。(2)保持安静,适度鼓掌。(3)热情参与活动。

早操:(1)集队要快、静、齐,行进中要保持安静。(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3)动作准确有力。

上课:(1)预备铃响,学习用品摆放整齐。(2)端坐静听多思、动口动脑动手。(3)“三个一”保视力,端正坐姿、写姿、读姿、握笔姿,养成良好习惯。

广播操、班队会:(1)做到广播响,齐安静。(2)认真听,跟着读。(3)队会轮流组织,形式多样,自主管理。 值日:坚持每天“二清扫一维护”:晨扫、午扫;每周一中

扫;每月一大扫。保持窗户明亮,地面无纸屑,桌椅纵横对齐。

放学:排归程队放学,队伍整齐。不随意在学校内、外逗留。按时回家,注意交通安全。

4、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学校学习、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辨析。

三、教师总结。

作业布臵:1、

进一步学习芳村小学学生在校一日要求。 2、

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谁的表现最好

第 6课 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3、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4、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重点:

1、公共秩序是公共场所的纪律,我们应当知道有关公共场所的公共秩序。

2、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公共秩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

3、在公共场所自己要遵守公共秩序,看见同学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展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板书课题)

二、学文、明理、导行

1、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举例某小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

(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没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

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

(启发学生从心情、演员完成任务的情况、剧场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但是有些学校个别同学就不是这样。

4、出示课件:

(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深化认识

下面这些说法正确吗?请用事例说明理由。

1、有的同学说:“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吗?

2、一个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关系。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板书: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四、行为指导

1、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

2、议议、做做:同学们常去公共场所,请你照例子用有关的规则提醒大家,明确有关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 课件展示:a.上车时;b.到影剧院;c.到游乐场;d.在商店

五、深入导行

师展示课件,生分组讨论: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要这样做?

1、同学们在图书室里排队借书,你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排队而挤进了队伍。

2、你班某同学,在商场里乱扔果皮、纸屑,服务员批评他,他和服务员大闹,你上前劝阻,可这位同学不听。 师再问:当你见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该怎样办?(启发学生答出:要阻止、批评等)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

在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进一步谈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都同社会的主产、生活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就受到极大的

影响,社会风气就会颓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会就会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遵守公共秩序吧! 板书设计

遵守公共秩序

①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秩序,是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保障

②个人行为影响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从我做起

法治教案

法治教案

法治教案

法治教案

法治教案 2

法治课教案

法治教育教案

法治教案(推荐)

法治教育教案专题

道德与法治教案

法治教案
《法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法治课教案 法治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