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形式政策

发布时间:2020-03-03 08:51: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完成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证。同时,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怎样从严治党?集中一定时间内,对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进行全面整顿,纠正各种不良作风和现象,是我们从严治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好方法。

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转变党的领导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我们党的显著特征;三者统一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之中。

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凝聚人民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是由亿万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和创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创,肇始于对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要求的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正是在亲身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利益,才形成了发自肺腑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力量。

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证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一经提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实现梦想需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将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3 中国外交面临的国内外新环境。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进军,也开启了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崭新征程。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外交面临的内外环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也必然对中国外交提出新的要求。

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咸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步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期,进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容易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前面道路上的都是“硬骨头”。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国是经济大国,但远不是经济强国。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更为突出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就难以持续。从社会环境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和复杂,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和庞杂。在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增加,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期待。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从周边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一方面,亚太地区仍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最有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是这一地区的主流。另一方面,随着美国近年来“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亚太地区的不稳定不确定困素增多。我国周边的不少热点问题“高烧不退” 一些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一些涉我领土主权的问题频发,其中不少直接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在我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之后,我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频繁,互动关系更加复杂。这里面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利益问题,包括经济摩擦、领土争端等。另一个是心态问题,即中国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发展壮大、世界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有一个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适应大国角色的问题,世界也有一个逐步接受中国发展壮大和大国现实的问题。利益问题是短期问题,心态问题则是长期问题。利益问题与心态问题纠结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愈加纷繁复杂,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充满欣喜也充满矛盾、充满期待也充满纠葛。

日益复杂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给今天的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日益呼唤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布局与新风格。

4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5 新时期中美关系的特点。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6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不冲突对抗,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前提。有研究显示,历史上大约有过15次新兴大国的崛起,其中有11次与既有大国之间发生了对抗和战争。但现在的世界已今非昔比,中美之间乃至全球各国之间已是日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对抗将是双输,战争没有出路。不冲突、不对抗的宣示,就是要顺应全球化潮流,改变对中美关系的负面预期,解决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不信,构建对中美关系前景的正面信心。

相互尊重,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世界是多样的,中美作为两个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同时又利益相互交织的大国,相互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有相互尊重对方人民选择的制度与道路,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与关切,才能求同存异,进而聚同化异,实现两国的和谐相处。

合作共赢,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由之路。中美双方在双边关系各领域都有着广泛合作需求和巨大合作潜力。此外,作为两个大国,环顾当今世界,从反恐到网络安全,从核不扩散到气候变化,从中东和平到非洲发展,也都离不开中美两国的共同参与、合作和贡献。因此,中美只有始终坚持合作,不断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而这个共赢,不仅是中美的共赢,还应当是世界各国的共赢。 7 “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当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还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俗话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激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意义。

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中国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让中国梦梦想成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原则,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了更好地汇聚起全国人民的无穷力量,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切实实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真正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形式政策

形式政策

形式政策

形式政策

形式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

形式政策心得体会

形式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

形式与政策

形式政策
《形式政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