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4:0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作者和学号 班级

日期

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有感

梅馨月

1320520121

13财务管理1班

2015年12月3日

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有感

摘 要: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并且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两个国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可是进入近代,仅仅不到半个世纪,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竟是这样的不同:日本迅速地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近代化,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沦为丧失了独立主权的一个为列强所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近代时期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探讨与比较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日;近代化;成败;比较

在70年代日本奇迹般的重新崛起时代,中日两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也一度成为学术热点。研究日本现代化不但是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日本反思现代化历程的需要。在中日近代化的研究中,日本学者依田熹家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一书十分具有代表性。在研究中,依田熹家发现,中国学者和日本本土学者对日本现代化的研究有很大差异。“中国朋友感到‘惊诧’希望知道的事,很

1 多却是我们日本人感到‘理所当然’、不屑一顾的事,而很多我们认为通过大量史料得到证实的事,却使很多中国朋友极难理解”,故依田熹家在写了成名专著《日中现代化比较研究》后,人为还有进一步阐述近代日本的现代化问题的必要,由此著述了《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依田熹家对日本的侵略战争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省,在本书的辅助书目中有大量的日本史名著,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依田熹家在《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日中两国有很多差异,采用类型比较,对中日社会类型、文化类型和教育类型进行分析。

一、社会类型

在社会类型方面,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它的团队是企业和单位,或者有的是养子,没有血缘关系,主要表现为武士道精神的忠,这就有利于现代企业发展;中国是亲族协作型,主要通过亲族、家族组成有血缘关系的团体,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的孝。因此中国的家族企业表现为亲族谋利,日本企业表现为派阀谋利。

在日本,他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也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本人看来每个人都是在恩情债务这张巨网系统中的适当位置上生存奋斗的,因此日本人非常讲究“恩情难报”与忠诚之道;在中国,百善孝为先,中国人自古最注重孝道,家族和自

2 己人的观念一直存在。所以从某些方面来看,日本人更加具有自我牺牲和集体精神。

二、文化类型

文化类型方面,日本的文化是并存型和全面摄取型,不同文化可以并存,而且对外来的文化加以全面的摄取;中国则是非并存型和部分摄取型,对外来文化不能全部吸收,只能一部分吸收,表现出来就是中体西用的顽固。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骨子里“赶英超美”的意识与愿望非常强烈。明治维新所倡导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赶超欧美”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当日本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坚船利炮后,马上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他们不仅学习科学技术,学的更是当时相对比较先进的思想。战后日本国内的超强投资需求吸引了大规模的投资。日本充分发挥了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优势。日本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商业码头,为输出工业制品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日本属于文化摄取型,在日本并没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日本擅长摄取各国家的文化长处,因此各种学术思想在日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有利于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政治、技术,使日本加快近代化进程。但是,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文化底蕴,属于文化发生型。在我们都为我们是历史悠久的古国而感到骄傲时,恰好就是这悠久的历史阻碍了国人思想的进步。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里是早已根深蒂固了的,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没有打破儒家思想,过于繁

3 重的文化拖累了中国人的脚步。所以在接受外来不同文化时,中国人不敢大胆的接受,因此外来先进文化在中国很难生根发芽,因此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上要远远落后于日本。

三、教育类型

在教育类型方面,两国的教育形态存在差异。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比较注重普及和提高能力,所以日本很讲究教育普及和国民文化的普及。中国是选拔达到目的型,过去的科举制度、考试制度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做官,选拔精英,而不是注重能力。

进一步分析中日两国教育理念差异的历史根源:书中提到中国冯桂芬写于1860年《采西学议》。冯桂芬称“习于夷者曰通事”,中国的懂得西洋事物者与日本的同类人地位差别非常之大。这也正是魏源的《海国图制》在日本比在中国产生更大的轰动和影响的原因,《海国图制》在具有兰学基础的日本找到了它的大批读者,而在中国,魏源只能慨叹自己过于超前。为何会有如此差距?根源是中国有科举制,而日本没有。中国封建社会以选拔为前提采取科举制教育,形成了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中举而学习的类型,所以整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功利性很强,就是“选拔优秀者进行教育”——对非优秀者没有必要进行教育。这种思路一直演变到现在的“重点学校”的形式。而同期的日本采取的是义务制教育,日本明治5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在此之前,日本的初等教育早已获得普及,甚至比同期的欧美各国都先进。首先让全民识字率大幅度上升,虽然人才的选拔还是世袭制,

4 但可以不论身份而研究学问,致使在权力机构以外存在学问和人才,为日后国家的发展奠定人员基础。可见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文化意识的进步。

对当代中国而言,日本是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它最能引发中国人的心理和时空错位,有时你觉得它是你欲罢不能的美梦,可一转眼又成了午夜凶铃里那双直钩钩盯着你的眼睛。所以,对当代很多中国人而言,日本首先是一种情绪,然后才是一个真实存在,对极端者而言,甚至它首先是一种天然不自觉地的恨意,然后才会去寻找一个恨的理由。在这样的气氛中,任何真正的日本研究都变得微弱而小心谨慎,好多时候我们有着这样的逻辑,日本是通过学习西方而完成近代崛起的,那我们为何不直接绕开日本学习西方或者直接学习日本从西方学习的东西,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任何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依靠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日本自身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结构以及其特有的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和学习能力才使得日本在近代能够脱颖而出,所以我们有接触、理解和学习日本的必要,因为相似的文化源头和几乎差不多时间的近代化改革的起点使得日本在很多方面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我们所借鉴反思,我们要有担当的勇气去告别周作人式的孤独的微弱的小心翼翼,告别《地道战》里卓别林式的无益夸张和《鬼子来了》式的过分宏大空洞抽象的人性思考,告别站在自己越来越大的泡沫上嘲笑着日本泡沫破灭的虚荣心态,去实实在在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对自己快速变化的历

5 史身份的重新定位,是一种正常时代的正常国民心态的回归,虽然有时我们对此还不是很适应。我们不是要忘记过去,而是要学会在变化中重新开始,从中得到思考和启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培养;深入研究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汤重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2]依田熹佳:《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文帆:“评依田熹家著《日中近代化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版。

毛概论文 读依田熹家《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有感

读《全球通史》第31章:中国与日本有感

中国近代化探索

读《日本美术教育》有感

读《比较政治学》有感

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读《学习中国梦》有感,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之比较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的比较

读《日本技术创新经营》有感

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有感
《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