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日本美术教育》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7:24: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日本美术教育》有感

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前段时间拜读了张晓露的《日本美术教育》一书,日本的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与他们的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是日本最好的职业之一,同样了解到他们的美术教育也是非常不错的。

日本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和创造性,我国的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中也阐明了这一观点,但是由于这一标准现在在教学实践中还处于摸索和改进状态,所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老师、家长为了画画而画画,千篇一律的简笔画,没有创新,纯属临摹,这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创造能力,还抹杀了孩子的个性。

《日本美术教育》这本书中主要讲了两点:

1.培养造就学生个性。日本美术教育的目标是“扩展表现及鉴赏能力,在体验到造型创作活动喜悦的基础上,培养爱好美术的心理,培养高尚情操。”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深刻独立的自我。因此,美术教育必须考虑在美术指导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发展审美趣味。美术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中学生体验自然、人类和社会之美,感受美术表现和欣赏的喜悦,并使孩子们的心灵不断丰富与充实起来。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完善的性格。日本教育界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为基本出发点,在探索

发现中不断创造。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感受生机勃勃的事物。激动自己的心灵,张扬自我。因此,各种各样的制作经验和技巧,都是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表现手段,其本身并不是目的。随着技巧的提高,表现过程中更加入了形象思考,仅仅训练技术并不能扩展表现力。在这方面,生活阅历和知识素养就起着积极作用。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指导。日本的学者认为,美术教育良好的授课方法来自教师的个性发挥,优秀的教学不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而是教师个人思想文化素养的体现。具体的美术教学,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审美趣味、格调及研究成果,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计划。其中有一个确定学习内容的标准,就是日本文部省的学习指导纲要,在理解纲要的基础上,教师确定指导的方向。了解、把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良好的授课取决于每个教学单元内容的充实,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活泼地参与活动

再看我们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现象制约着我们的美术教育 1,首先儿童在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家长就教他临摹简笔画,不用作任何思考,画的好坏都以简笔画书作参考,要求他们画的象,画的整齐,颜色涂的匀,在以后绘画班中还是学较复杂的简笔画,他不管画什么画,都会是简笔画这种模式,不会有自己的特点。老师、家长、学生都认为“画的整齐、画的象,颜色涂的匀”这就是好的儿童

画。试想一下,当所有的儿童画都是一种简笔画的风格时,这种画还有什么看头。

2,不做任何思考,没有创新,没有个性的临摹教学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低龄儿童处在一个易受暗示阶段,绝大部分儿童容易被人左右,特别是父母,父母“好心”的指点其实是害了他们,因为大部分父母心目中的“好画”标准就是画得像,经常会毫不客气的对孩子的画进行“讲评”诸如:“这里的线画歪了,那里画得不像,这里应该怎么画,哪里把它擦掉,甚至有一半的家长会亲自动笔帮孩子画。”经这一折腾,本来画得好的,喜欢画画的、很有自信的孩子就会变得很不自信,画面形象越来越小,修改次数越来越多,这样出现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美术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把促进“儿童画”的发展作为启蒙教学阶段,在“儿童画”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以后,选着沿着具有科学性的写生模仿教学和突出艺术性的创作教学互相配合的教学发展途径,不丹能够摆脱了临摹和模仿对创造性才能的束缚,保护儿童创造才能的启蒙和连续顺利的发展,而且是一条能够让写实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行不悖,同时发展的最佳教学途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们的心灵不断丰富与充实起来。

读《日本技术创新经营》有感

读《日本的选择》有感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11读《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感

读《幼儿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感

李国栋《日本美术教育》读后感

日本之行有感

日本大地震有感

读“中小学美术教育案例丛书”——《快乐的心》有感

读日本名列第一对美国的教训有感

读《日本美术教育》有感
《读《日本美术教育》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