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川大 生命科学学院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5: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四川大学官网 编辑:象牙塔考研社区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四川大学创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已有80余年的悠久历史。学院在学科上,覆盖了作为现代自然科学基础领域的生命科学和作为现代高新技术前沿领域的生物技术,以及它们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承担了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开展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双重任务。

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农药学博士点、园林学硕士点。还有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建设平台。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及遗传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生物学与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重点实验室、资源微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除设有4个本科专业及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外,还同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合办7年制本硕连读的临床医学专业。 学院师资队伍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院士1人,特聘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研究员)3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0人。高级职称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以上,45岁以下占70%以上。他们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3人,省级学术带头人8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入选者5人。现有在读本科生1083人,其中与医科院校联合培养学生139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775人。近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荣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9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取得显著成绩,开发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生物资源新品种与新产品,累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数亿元。学院拥有价值3千万元的良好科研、教学装备,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用房。学院植物标本馆收藏标本50多万份,其中模式标本800余种、1000余份,在全国同类标本馆中位居前列;动物标本馆现存标本近10万号,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生物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建设项目及省级教学示范基地。学院还建立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四川峨边黑竹沟等生物科学野外实习基地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验示范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项资助)、四川红原若尔盖高寒草地保护与利用试验示范区和四川攀西生物资源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同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10余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关系,每年有3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向外派出留学生和访问学者10余人。

继往开来,学院将发扬“求是、创新、开放、竞争”的精神,力争建成为一个立足西南、面向国内外、面向21世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

四川大学 学校地址: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人气:6465 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学由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四川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学校设望江、华西和江安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以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和锦城、锦江两个独立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8个博士点,345个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42人。此外,学校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培养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学生。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特聘院士24人,杰出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和讲座教授5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3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6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社科经费4587万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

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四川大学与42个国家与地区的150余所海外知名大学、教育机构和基金会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相继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九寨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反贫困国际合作中心”等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学校是我国与美国加州大学 “10+10”联盟的10所高校之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实现了“2+2”,“3+1”、“2+1+1”等方式的联合办学,学校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99.75万册;校人文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建有历史文化长廊和校史展览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42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目前,四川大学正抓住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通过构建研究型大学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人才强校计划”、“523”实验室工程建设等,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微生物学专业介绍

四川大学微生物学硕士点建立于1995年,2000年批准建立博士点。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明确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成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微生物学研究基地。本专业设有资源微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生物技术、工业微生物学四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

本学科点有一支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杨志荣教授、曹毅教授、王红宁教授、冯红教授、乔代蓉教授、郑林用教授、孙群副教授、高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8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4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占总数的80%以上,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占90%,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科技队伍。还拥有一批包括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荧光倒置显微系统、全自动发酵罐、冷冻干燥仪、高速离心机、超高速离心机、多台分析型液相色谱仪(HPLC)、生物安全操作柜、气相色谱/质谱仪、PCR仪、

荧光定量PCR仪、超低温冰箱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近年来,本学科点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企业横向合同科研项目80多项,到校研究经费5200余万元;在大型真菌的资源收集和应用研究、农业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动物疾病预防和防治、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诊断和耐药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代表性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科研论文近400篇,其中SCI/Medline/EI论文157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申请发明专利24项,保存微生物菌种近4000株。 本学科现有的博士生导师介绍如下; 杨志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四川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大学资源微生物与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 资源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微生物资源与生态;病原微生物快速诊断和耐药机理研究,微生物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大型真菌的资源收集和应用研究等。

曹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微生物与代谢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四川省生物信息与代谢工程共享实验平台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西南资源与灾害防治”985平台学术骨干。研究方向: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基因工程、植物抗逆分子遗传、微生物资源及代谢工程以及生物信息。

王红宁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蛋鸡)岗位科学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预防医学分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微生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动物疾病防治;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与免疫增强剂 ;动物病原生物耐药性与兽药残留;动物健康养殖与生物安全等。

冯红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微生物功能基因与转录调控;酶的催化与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发酵等。

乔代容

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代谢工程和微生物免疫学等。 郑林用

研究员

博士

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在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岗位科学家。研究方向:资源微生物。研究领域:大型药食真菌资源的收集和应用研究,大型药食真菌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型药食真菌资源的栽培技术研究等。

孙群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2001年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引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常务理事、资源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科技科学家青年联合会理事。研究方向:微生物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研究领域: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病原微生物、食品安全。

高平

副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中国药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动物药专业组委员、西藏自治区藏医药与高原生物联合实验室(区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室) 客座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 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药用天然产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有害生物的研究与利用 。

本学位点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院士: 赵尔宓

千人计划: 肖智雄 梁朋

博士生导师: 陈放 杜林方 侯太平林宏辉 胡火珍 李旭锋 刘永胜 宋旭 刘科 邹方东 高荣 鲍锦库 杨志荣 王胜华 冯红 张义正 赵云 曹毅 杨毅 蒋彦 李绍才 王茂林 乔代蓉 孙群 岳碧松 何兴金 郭聪 宋昭彬 高平艾应伟 王红宁 王亚军 李沁桐 肖智雄 梁朋

教授: 胡火珍 刘科 孟延发 邹方东 丁显平冯红 蒋彦 李绍才 徐恒 乔代蓉 孙群 曾宗永 辜彬 宋昭彬 王丽 高平艾应伟 白林含 王亚军 张渝君

副教授: 葛绍荣 张杰 刘克武 王胜华 魏炜 童英 李虹 杨春蕾 席德慧 张年辉 周颂东 李娟 王海燕 邓小晨 胡承 龙章富 王健美 赵建 刘绍龙 李静 冉江洪 纳海燕 罗言云 兰利琼 白洁 唐琳 赵欣平徐莺 卿人韦 李校 李沁桐 张修月 刘成君

讲师: 张咏梅 张勇为 蒲浩渊 吴传芳 杨军 唐思德 邓小忠 冯甦 谭雪梅 陶科 郭亦然 林玉成 缪宁 袁澍 李成华 刘志斌 王战国 吴军

助教: 行政老师

党办,院办: 谭芙蓉 郑勇 周建宏 吴成军 尤小兵 吕春蓉

学生工作办公室: 廖爱民 姜丹蓉 罗浔 冉红艳 陈慧 吴近名

本科生教务办公室: 吴俊 吴羽纺 何小利 唐丹林

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王燕秋 罗小秋

图书馆: 欧兵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教职工13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知名学科带头人有梁厚果教授、刘世贵教授、张义正教授、陈放教授、许介眉教授和杨志荣教授、李旭锋教授、杜林方教授。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5人 ,占42%;45岁以下者占60%以上。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5人。现有省级学术带头人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入选者5人。现有在读本科生800人;与三个医科院校联合培养学生141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433人。近十年来,已为国家输送了2000多名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学院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7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专著40余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取得显著成绩,开发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生物资源新品种与新产品,累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上亿元。

学院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良好科研、教学装备,现有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用房,装备的仪器设备可供从分子、细胞、个体与群体各个层次上开展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学院的植物标本馆收藏标本50多万份,其中模式标本800余种、1000余份,在全国同类标本馆中位居前列。动物标本馆现存标本近10万号,颇具特色,在西南地区及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生命科学学院.

川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专业考研必知信息汇总

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总结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简报

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简报

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简报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章程

生命科学学院共青团工作总结

生命科学学院校庆工作总结

川大 生命科学学院
《川大 生命科学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