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5:37: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

户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画乡”,是一个农业大县,80%的人口都居住在农村,2009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以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我县农民的收入、生活和保障情况究竟如何?是我县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利用寒假时间,我对我县农民收入问题做了一个大概调查。

调研选取文献和问卷调查形式,选择我县草堂镇,余下,小寨,千王,马丰滩五个点为情况采集点,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00份,每个情况采集点各100份问卷调查表。

通过调查和分析,掌握了以下信息:

1、我县农民近几年的收入总体上呈缓增趋势。据统计资料反映,2000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6%,2001年增长4.7%,2002年增长6.2%,2003年增长7.3%。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25元,比2002年的2280元增长45.8%。

2、我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2003年我县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19091元,是农民人均收入6602元的2.89倍。

3、农民收入的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农民人均收入为4911元,在调查中,对6602元这个平均数,有相当多的农民反映:“实际达不到这个水平。”

4、我县农民的收入差异很大。以小寨和马丰滩收入差异最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靠农业。全县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比例平均已不到20%。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工厂打工的收入。

5、农民的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参加农保的农民(退休老人)每月领取的保障金,每人平均为61.6元,

此外,隐性失业的农民(富余劳动力)约有不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青壮年劳动力打工养家,妇女一般都处于赋闲在家的情况。

一、当前我县部分农民的收支、生活、保障、生产现状和收入来源。

1、近五年来,随着中央出台的减免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粮食直补、农村合疗、农村低保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从中得到了较多的实惠,农民种粮不纳税还有补贴,娃娃上学不交费,农民看病可报销。以农村合疗为例,我县是全省的试点县,于2005年元月一日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疗,截止2006年底,全县农民参合率达92.6%,两年来共为农村3.3万名住院病人报销了2200多万

元,人均报销住院费用761.1元。另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4年,我县就减免农业税及附加514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44.31万元,2005年全县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共投入资金520万元,2.9万名农村学生受益。农民用于交纳各种税费的减少,国家财政补贴的增多,都使得农民实际收入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快速增长的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日趋重要,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

加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优质高效农业及

二、三产业取得收入的增多,劳务输出的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都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25元,比2002年的2280元增长45.8%。2009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649.6元,比上年增加459.2元,增长21%,占全年纯收入的49.9%,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1%,拉动其增长10.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

据五个点的问卷调查获知,平均每个家庭为3.4人,劳动力1.4个,被调查农户中有10.7%的农民认为近几年收入“增加”;有37.4%的农民认为收入“略有增加”; 有35.7%的农民认为收入“不增加”;有26.2%的农民认为收入“减少”了;有15%的家庭对孩子的学杂费无法承受。

2、家庭生活。被调查农户中,有57.8%的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

有98%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有13%的家庭购置了电脑;有18%的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有19%的家庭安装了空调;生活用水主要以自来水为主的占94.7%;以井水为主的占5.3%。据我们了解,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很少有人安装有线电视。他们收入来源少,一年到头省吃俭用,最怕生病花钱。特别是缺少子女关心的部分老人,生活质量很低,有的甚至十分可怜。

3、社会保障。被调查农户中有90%的人参加了“农保”。在医疗保障方面,虽然绝大部分农民都参加了“医保”,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机制不尽完善,只能保小病,对患大病的家庭来说,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在调查中,有12.6%的家庭在家人生病后不上医院,农民普遍反映看不起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医生“小病大药方,看病当体检”的治疗方式,对贫困的农民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4、生产状况。由于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因而农民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致使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态度比较冷漠,对于小范围种植来说,科技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效果不是非常显着。在生产过程中,有12%的农户使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的,其它的都是卖那种优质种苗,只图心安。因为现在征用土地的扩大,农民可耕种面积越来越小,宋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有些小范围耕地已经转向种树等生产活动。

5、收入来源。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的收入已经从农产品收

入转向工业收入,除一小部分人家庭收入来源于土地种植,如种树、种田外,超过65%的家庭收入来源与去工厂上班。

另外,农民普遍对居住地的村干部不太满意,问卷统计的满意率仅为42.1%;对村级财务情况,有68.2%的农民表示不了解;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

二、影响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因素,更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等综合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认为,影响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农业没有形成规模,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农业尽管是一个弱质产业,但相对来说也有高效益的产品。如荷兰农业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我区,赵屯草莓加西红柿的耕作方式每亩也可产出万元以上的效益,如果用控温、控湿的菇房种植白灵菇,其产出更为可观,每年亩产值可达

一、二十万元。然而,高效农业多具“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特点,这三高就是横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高效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的关键。政府应引导和帮助农民下大力气抓投入、闯市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先进农业技术难于接受。据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人中,高中以上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仅有16.9%,本科以上的仅有1%,可想而知,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更低。在本次被调查的500份有效问卷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7%,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2%。不提高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他们将难于接受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知识。调查中,多数农民反映对采用优良种苗不重视,有12%的农户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以粮代种的,对科技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接受和掌握较慢,即使将来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企业发达了,他们也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新要求。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不灵。农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在当前农产品大流通格局下,只有搞产业化经营,不断扩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才有可能从土地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我县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并不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企业在户县只有几个,可见,户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远远不如江浙一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高。自产自食仍然是我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流,代理销售仍然是我县农民的主要经营方式。这样千家万户的“提蓝小卖”如何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呢?不是为了产品进市场交换而进行生产和信息不灵通是我县农民的通病,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标准化程度低是我县的农产品缺少竞争力的根源,互相

排斥、竞相压价是我县农产品效益低下的必然结果。近几年来的征地面积不断扩大也对我县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4、农民占有的资源所形成的产出与农业人口不成比例。从表面上看,农民占有着大量最宝贵的资源---土地。但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且只能使用于生产农产品,其附加值是不可能高的。2003年,我县的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量可以忽略不计,但农业人口却占不少,这么少的农业GDP怎么能满足这么多农业人口的分配需要呢?正如商榻一位农民所说“人均守着一亩田,我们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圈子,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光在“农”字上找出路。

5、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力度较大但不稳定,农民吃不到定心丸。农业是弱质产业,是无法与二三产业比直接经济效益的产业。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因此,凡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都会逐步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我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有一定能力对农民实现直接补贴,但实际上工业反哺农业已讲了很多年了,却是政策力度大但不稳定。近几年,我县工业发展状况良好,但却对农业收入造成了很大损害,征收土地建立工业基地,

从而导致农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农民收入得不到稳固保障,只能随着工业的发展而起伏动荡。

7、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教育、就业、居住、医疗等各个方面享有完全不同的待遇。农民除了当兵提干或上学就业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外,几乎很少再有其它能改变“农民”这个特殊身份的机会。这不仅使大量的人口因滞留在农村而减缓城市化进程,并且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因得不到国家政策的保障而长期处于被歧视、受贫困的状态。目前,我区农民因大病、长病致贫,因天灾人祸致贫,因年迈体弱致贫,因子女上学致贫的现象比较突出,其根本原因就是由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可见,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和生活贫困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其中人为的户籍制度是二元结构的重要特征。目前,上海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在物质基础上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在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为此应积极作些探索,以利于从制度上、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长久性利益。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某村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