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四年级信息技术第3课 画线条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6: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3课 画线条

教学内容: 1.铅笔工具 2.直线工具 3.曲线工具 教学目标:

1.能综合应用直线、铅笔、曲线工具创作图形 2.熟练掌握曲线工具的用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曲线工具的应用 难点:曲线工具的使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边形工具

师(出示红领巾):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画图"窗口里的矩形工具和多边形工具。现在,请大家运用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动手试一试,画出这面旗。(教师指定学生回答他们是如何画小旗的)

二、授新

课件出示:教材素材图。同学们,看这些美丽的图画,都是用铅笔、直线和曲线工具画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工具的使用。 1.学习“铅笔”工具的使用

师演示讲解:选取“铅笔”工具,可以画出简单的线条。(师画一些简单的线条)

同学们看下面的一些图画,它们就是用“铅笔”画成的。(课件) 你也试着画一画,让学生画桔子图 学生练习(巡视指导) 2.学习“直线”工具的使用

师演示:选取“直线”工具,讲解直线的类型,选取不同类型的直线,演示画线。 (课件)直线图形 学生练习

3.学习“曲线”工具的使用

(师讲解曲线工具)点击“曲线”工具,先用画直线的方法,画一条直线,松开左键,移至直线上另一位置,按住拖动,使直线弯曲,调整曲线形状,直到满意松开。每条曲线最多只能有两处弯曲。 师演示2次弯曲的曲线的画法,让学生自主练习。师巡视指导。 师总结“曲线”工具的操作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曲线的要求,在一条曲线的两侧,分别画出不同形状的曲线。 4.运用曲线工具画“水滴”

(师演示讲解)选取“曲线”工具,画一条“直线”(实际是一条曲线),在直线的一侧单击,并拖动鼠标,你认为形状合适时松开鼠标。 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5.清除图像

谈话:同学们看,教师这里有一幅画,画面上有一些我不想要的图形,请你们帮帮老师,怎样把这些图形清除掉,两人一组尝试一下。 学生汇报清除的方法

师总结:清除图像的方法有两种:⑴是使用工具选取要清除的画面,按键盘上的Delete键,或选择“编辑”菜单-“清除选定内容”命令;⑵是选择“图像”菜单-“清除图像”命令,但两种方法清除的内容是不同的。

6.帮助功能的使用

在使用画图软件时,有时会遇到问题,但又没有办法求救于老师和同学,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画图软件的帮助功能。 师演示:单击“帮助”菜单-“帮助主题”命令,打开帮助窗口,窗口左侧显示的是帮助的目录,右侧框显示对应的帮助文字。单击打开 或合起 的书 (图标),就会收起或展开对应的标题,单击带有 图标的小标题,就会看到相关的帮助内容。

如果不了解你遇到的问题在哪一类标题里去找,还可以使用“索引”和“搜索”命令进行相应的查找。 生练习使用帮助主题

三、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四、本课小结 1.教师总结

后 反 思

这节课,我认为最大缺陷是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较慢,以至于后来为了赶内容,知识讲的不清楚,重难点之处没有得到提示与重复,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这可能因为课前的导入部分过多造成。另外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真正与老师互动起来,每一步任务的反馈效果也没有充分利用,以至于学生错了之后还是错了。

下面我把我这节课的教学想法说一下。我认为信息课,不同于其它课,有充分的资源可以利用,而且学生本身也对信息课感兴趣,所以课前我做了两个课件,一个课件是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各种曲线图形,让学生不但接受美的熏陶,感受到曲线的美丽神奇以及无处不在,让学生体会因为曲线的存在让生活与世界都多了一份精彩,从而为导入新课作铺垫,另外图片展示也可培养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好奇与兴趣,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个课件是本节课三个任务的对象,通过图片的对比,更直观地体现三种不同曲线,我设想让学生自己观察对比找出区别,然后再解决问题。在导入部分,我先播放课件,然后再图中找出今天上课的主角——曲线,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有哪些曲线,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曲线,贴近曲线,在学生们纷纷举手中调动课堂气氛。在看曲线,找曲线后,我总结一下,得出:曲线无处不在!生活因曲线变得更精彩,那我们就来画一画曲线吧!这时让学生打开“画图”软件,接着,我出示课件二,并让学生观察画出第一种曲线,有两个弯的曲线,我将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尝试着画一画,(之前提示根据前一课“画太阳”的三个步骤来画一画)此时我将巡回观察学生情况,2分钟到时,找画的好的同学说说她的画法,边讲解边操作,其它同学观看听讲。这样做是因为学生在自己尝试了之后就会有疑问,而在学生有疑问时,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与解答,这时效果是最好的,而单纯的老师先讲解学生后操作的模式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因为学生往往还有点眼高手低,心想不就是画一条曲线嘛,用得着那么麻烦吗!这种心理使学生不乐于听讲,而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所以针对这种心理特征,我用了“学生先尝试——遇到疑

惑——给予指导解答”这种模式来教学,而让学生操作讲解取代老师讲解,使因为学生年龄相仿,他们之间的语言与理解能力更相似,容易理解。之后,我让学生按照刚才说的方法自己动手操作一下,这是纠错阶段。这样第一个任务完成了。我再出示课件二中的第二种曲线(一个弯的),让学生自己观察出这两种曲线的区别,在找出区别后,请学生动手尝试,在此次尝试中我估计学生会有疑惑,所以中途我给大家提示:两个弯的曲线“三步走”是:先直线,后拖动两次。那一个弯的曲线当然也是先画直线,后拖动一次机,那还有一次拖动怎么办?(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弯的地方拖动两次,第一次卡拖动好了,第二次在原地单击一下,相当于单击把曲线固定住一样)在我提示后,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完成后出示课件2中第三种曲线,请同学找区别。(封闭的曲线)这一点,我觉得有点难度,所以当学生尝试一分钟后,因我估计较难,会的同学较少,所以我尽量早点提出提示:画刚才两种曲线时,都是先画一条直线,直线起点,而封闭曲线的起点与终点是同一点,所以我们只要画一个点就可以了。而且封闭曲线的三步都是三个点,相当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后让学生操作。这样本节课我们运用的“任务驱动法”中三个任务都已完成,接着我给他们布置作业:用曲线画出一支柳条。这样设计是为了将曲线运用到实际中,也是为了巩固练习之效。在这5分钟里,我将巡回观察,对个别指导,并让每组的信息小组手检查本组同学情况,最后请画的好的同学展示作品,同学给予鼓掌。这样一节课内容已晚场,老师带领学生回忆,同时,为下节课保存文件作下埋笔。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想流程,但实际教学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与突发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衔接上不流畅自然,整节课听起来有些环节很突然,这可能是备课不充分,不熟练的缘故,特别是有时自己也有些淤塞,不知道下一步进行什么,用什么过渡衔接,比如在学生操作是,我应先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暗示这是两个弯的曲线,在面对突发问题时应变能力不足。如当观看黑白抖动感的图片时候,请大家找一找特征,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是黑色与白色组成的、、、、、、,话题越跑越远,本来我想用这副神奇的图片告诉大家曲线的神奇,却得到以外的回答,而当时我只简单打断学生回答,没有给予正确引导,又如在画一个弯的曲

线时,我本以为挺难的,学生不会,所以设计了自己讲解,却没想到学生都会,因为他们动作还未完成,所以错误未形成,这时我找了一位同学回答,同样她的操作未完成,所以缺点未发现,这时我只简单补充一下还要单击一次,而学生没有看到问题,所以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单击一次。我想,当时我可以对他说,请再画一条直线,此时他鼠标移动了,问题也就产生了。这时我再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血癌女冠这样会更有效果。可惜当时对此处理的不好。另外,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准,又为了赶时间,所以学生操作的时间较少,很多学生还未能完成任务就被迫停止下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可看出这节课的质量不高。还有在重点处未强调。如在说明一个弯的曲线最后要原地单击一下,但这点我只是提一下,学生未能重视,也造成效果不佳的原因。在最后的综合练习中,我让学生画一个柳条,但可能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尚有限,所以很多同学用其它工具画出柳条。若当时,我先出示一个成品给他们看,并介绍各个部分分别用什么工具画的,这样的画学生有了一个更直观更形象的任务后,更利于完成任务。

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听课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建议与意见,也提出了疑惑,让我看到更多要改进之处。例如,学生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对学生的反馈处理的太潦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小组活动趋于形式,未能真正实施起来,导入篇幅过多,浪费了时间,讲课高潮没有体现,等等、、、、、、,但同时也给了我鼓励,让我明白自己这一节课也有亮点,如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并且体现了信息技术课与美术整合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传播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本节课知识点都已完成,并且设计了一个综合练习——画柳条,让学生巩固练习。我想,如果我可以把“曲线”工具的画法编一个顺口溜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两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拖动。 对一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原地单击。 对封闭曲线的“三步走”:先点击,二拖动,三拖动。 这是我设想的不知是否会更好点。

这节公开课已经上完,收获很多,发现的问题也很多,这些就是我以后的努力改正方向了。

第3课 《画虚线》 教案

第3课 画中的线条

线条画

线条想象画 教案

画杯子(线条画)教案

六年级美术教案 第3课 添画人像

线条画:花瓶

线条画初探

信息技术教案 第3课 小小文字美化师

第3课抗美援朝教案

四年级信息技术第3课 画线条教案
《四年级信息技术第3课 画线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