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写作:议论文审题立意的辩证思维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0: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要求,作文必须“符合题意”。要使作文符合题意,关键在于审题,不仅要看卷上文字,还要“力透纸背”,看清出卷者和阅卷者的志趣和用心,把握写作重点,明确立意。审题关系到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行文措辞等等,审题恰当,等于成功一半。在高考作文备考的过程中,考生最常用的文体是议论文,但写好议论文并不容易,究其根本,难在思维。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事说理为主要内容的文体,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审题不准确,就会导致中心论点不明确,离题万里。对于考生来说,写作中遣词造句的语言基本功已经大体定型,要想在高考作文时有超常发挥,良好的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就议论文审题立意来说,最要紧的就是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大题小作与小题大作

这里所说的“大”是指一些文题看上去可写的内容很多,或者看上去写的必须是“大道理”的文题。08年上海卷作文题目是“他们”,这个题目看上去就很大,可以写的人物实在很多。再如“传统与竞争”这个题目也很大,“传统”与“竞争”几乎包含了社会发展史上的所有内容,可写的道理难以尽述,实在不是一篇800字左右的小文章能够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小”往往是指只能就一人一事而言的,可以发挥的空间似乎较小的文题。

大题要小作。一个所指甚大的题目,我们应该将其写小。有的作文话题很大,涵盖的面比较宽,容易把作者的目光引向宏观方面,导致写出的文章空洞庞杂,过于宽泛。面对大题,千万别中“大”的圈套,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掘一些与话题相关联的具体的写作材料,选取小处作为切入点、着墨点,让大话题在小材料中得以展示或阐释。例如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该话题富于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表达空间。考生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关键在于要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选择准确而深刻的立意,能够以小见大,有感可发,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切忌大而空。当我们选择好一个小的切入点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仅仅局限于“小”,文章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深意,只有小中见大,才能发人深思。所以,选题不仅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更要在此基础上选择那些含意深刻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

示例一

以“人生关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可以发表你的见解,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渴望,表达你的观点。

首先搞清题目的内涵:“人生关怀”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提升。我们可以寻找具体的切入角度:把“人生关怀”定位在对自我,可以把大题目缩小为“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立”“自己对自己负责”;也可以定位在对别人。我们还可以按照“怎样做到人生关怀”的角度,从“善良”“真诚”“正直”“宽容”等方面去写。还可以写一些社会上弱势群体等的关怀,都可展开诠释题目: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品格,是一种人生智慧。

小题要大作。过小的作文话题往往会限制写作者的视野,窄化人们的思维圈,因而我们在写作时要力求以放大的眼光来审题,审视题目的大背景、深内涵、非同寻常的意义,要做到“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如09年湖南省试卷“踮起脚尖”,看起来题目太小太实在,可是仔细想想,可发挥的空间并不小。仅仅在关键词语里就有双重的内涵:第一,作为下肢的动作,“踮”是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超越平时脚板着地的高度;第二,“踮”,不仅是为了达到生理上的提高,而且是为了达到精神的某种高度,或者暗示超越平常的努力,以实现某种人生的追求。09年湖北卷的“站在——门口”,关键词“门口”和“踮”一样,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往深处想“门口”具有象征意义,具有开端的意思,与开端相联系的门外(未来)却是不可知的,这个不可知隐含着登上新高度或遭遇风险的可能。一个小小的“门口”透视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风云。至此,视野就开阔了,思维就活跃了,思考就有深度了,文章也就必然会摆脱平庸,显出大气来。

二、实则虚之与虚则实之

这里所说的“实”是指命题者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事物,比如“脸”“声音”“路”等等。这里的“虚”指的是命题者提供一个需要解读的抽象的概念,比如“坚强”“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诗意的生活”等。

实则虚之。很具体很实在的作文话题,大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若实写,一般都不合或不太合命题者的意图。要写好“实题”,我们就要将思维触角伸向“虚”的方面,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弄清它的比喻义或是象征义,弄清“实”背后的“虚”的道理、情感。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往往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例如“花落春犹在”这个题目,我们在审题时,就不能简单地把“花落”理解为“花朵的凋零”,“春”理解为“春天”这样的表层含义,而应该挖掘其隐含的比喻义,“花落”应该理解为“应时而生的美景、人物、机遇的逝去”,而“春”可理解为“象征一种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永恒精神”,这样中心就可以定为“某种美景、人物、机遇的逝去,但那种朝气蓬勃、生机旺盛的永恒精神犹在”。又如“画一扇窗给自己”中“窗”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窗户,而应该挖掘它的深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心灵的窗户”,也可以理解为“在遇到挫折失败时给自己带来希望信心的窗户”等。“脸”可喻为面子,“声音”可喻为人们的意见。这样化“实”为“虚”,才能命中题旨,写出新意和深意。有些题目,本身就是双关语,其意义既有实指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也有虚指意义。审题时要审出它的象征意义,如“季节”,它可以象征人生的某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等。又如2010年全国卷Ⅰ漫画作文,两种猫其实是隐喻两种生活态度的人:一种是满足现状,安逸享乐;一种是积极进取,永不满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是尸位素餐,不作为;一种是关心底层民众疾苦,忠于职守)。“一定要跨过这道坎”和“我要握紧你的手”,其中“坎”和“手”均含具体意义和象征意义。总之,具体意义是封闭的,象征意义是开放的。

虚则实之。有的作文话题是很抽象的概念,似乎难以捉摸,乍一看如堕五里雾中。03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就给一些考生这种

感觉。面对这样的“虚题”,我们要从“雾中”回到现实中来,寻到一些真真切切的生活实例,来以“实”写“虚”,以“实”显“虚”。“和谐”是一个比较虚的词语,用它作话题写作,若以“虚”对“虚”就很难成篇,而如果想到美妙的《小夜曲》的和谐,想到《山色有无中》国画的和谐,想到自己家庭的温馨和谐,想到人类保护大自然创造的和谐„„脑海里便会展现一幅幅具有实情实景的“和谐”的画面,写出的文章也便化“虚”为“实”了。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这是一道没有材料的命题作文,并且题目带有很强的抽象和象征意义。写作这篇文章首先要审题到位,“春光”必然是比喻,它可以是一种心情,可以是一种成绩,可以是一种回报等;而“看”则是献给,这里就带有感恩之意,理解之意,献爱之意。再者“妈妈”,也不必是现实中的母亲,可以是妈妈的喻体,如老师、祖国以及可以称作妈妈的人甚至是抽象的事物等。

有些题目是虚实结合的。比如04年江苏卷“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其中“山”与“水”当是具体事物,而“沉稳”与“灵动”应是命题者希望考生阐发的道理所在。作文题“心灵的脚步”,“心灵”比较实,指内心、精神、思想。“脚步”是什么?这里的“脚步”,用的肯定不是本意,而是寓意,那么,考生要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擅长,从为我所用的角度阐释这个词的寓意。“脚步”让我们想到“行走”,想到“前进”,想到“成长”,“脚步”的弯直、深浅、快慢,都可成为写作的内容。“脚步”又不是单纯的“过程”,它还有过程中的“定格”,内心(精神、思想)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样揭开了文题的神秘面纱,作文的思路就清晰了。

三、繁题与简题

这里的“繁与简”是指作文题目的信息量。有的作文题目很简单,只有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如“和”“杂”“难”“好奇心”等。有些作文题目就稍微复杂些,如“心灵的选择”“不要轻易说不”“行走在消逝中”等,这些文题要么是一个短语,要么是一个句子。而有的文题则更为复杂,这在新材料作文题型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命题者往往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提示,08年全国卷就是这样的一道新材料作文,材料和要求两部分加起来接近350字,作文题所给的材料繁多,但都与地震有关。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简”题往往就要往“繁”处想,往深处想。要能展开发散性的思维,围绕题目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最终确定一个合适的角度。比如话题“传递”(07年广东卷)这个题目,“传递”的对象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实实在在的物与物之间的传递,如接力棒的传递,信息的传递,话语的传递,奥运圣火的传递等;二是虚化的精神上的传递,如爱心的传递,孝心的传递,坚韧精神的传递,友爱善良的传递等。从话题的提示中可知,本话题更注重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传递,因此,文章的立意以虚写为高。可以从反面批评一些丑恶思想的传递;还可以从高处想,一个民族的生命在于传递,没传递就会终结,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也需要传递,没有传递就不会发扬光大„„再如,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是“这世界需要你”,题目由三个部分构成,“你”是对象,“需要”是行为,“这世界”是范围。作为对象“你”来说,从内容上来讲,可以是具体的人,还可以是事、物,甚至还可以是一种理念、观点、思想、行为等。这种对象上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写作的文体。“需要”包含的意思有两层,一

是选择性,强调的是对对象要求的必需性;二是认可度,说明对“你”的肯定。作为“这世界”这个部分则是说明范围的广阔度,不是拘于一个小集体,也不是某一种利益势力,更多的是眼前的“这个”包含所有个体的世界。从上面的题目解读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题目的内涵广,范围大,涉及面很宽。

繁题的审题立意恰恰相反,往往要往简单处想。如:08年全国卷,大灾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人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人类民族崇高的道德境界和奉献精神,感人是这篇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作文内容不能脱离“抗震”这一主题,考生可选择一个角度,如果角度太多,恐怕800多字的文章容纳不了,进而出现面广点淡的情况。文章可以从以下角度写起:全国人民对灾区救援捐款等无私无畏的奉献,对灾难来临之际勇于献身的人的歌颂,探讨生命的意义,礼赞生命的顽强。又如对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审题立意,主要取决于对“记忆”内涵的理解。这里的“记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而是那些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中,心灵受到撞击后留下的深深烙印,或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记忆,已经融入民族的血液。这些“记忆”,留给我们的内心感觉,或宏大,或涓细,或喜悦,或痛苦,或是美的陶冶,或是深深的启迪„„对任何人来说,这种在内心深处引发的丰富情感和震撼,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会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朱光潜先生谈到写作时曾经说过,确定一个题目后,先不着急写,围绕题目不断地想,想到什么就先在纸上写下来,等记多了再挑选其中合适的角度写下去,正是这个道理。

四、针对性与广阔性

要使议论文不离题、偏题,不仅要审题准确,而且还要立意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例如《谈“穿着打扮”》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囿于“个人生活小事”跳不出来。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也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样,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锋芒了。

广阔性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大千世界的事物是复杂的,思维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考生的思维常呈现单一直线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考生议论文写作的一道难关:思路闭塞,不得其门。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于训练多角度、多方位辩证地观察、联想、分析,打开思路。

示例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墙角的竹笋嘲笑它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它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它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

生活是多彩的,认识是多元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和成长的过程中,你也许有类似小爬山虎的见闻或感受。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的观点及立论往往有如下情况:

1.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的重要性),

2.要实现人生目标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3.有自己的目标,不受外界的干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4.付出必有收获,

5.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

6.奉献美于收获。

按照材料的叙述顺序对材料进行分层,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材料,得出的结论比盲目对材料进行单向的整体思考常常要好得多,思路更易深入。这也是目前高考作文形式之一——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审题立意,有利于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同时,多角度地思考,也避免了作文在立意方面的雷同,体现思维的新颖性。

高考优秀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是准确而深刻的,他们能拨去一些冗杂,一下子抓住作文题目的核心要求。准确审题是作文的基础,加以训练,积以时日,每个考生都是能够做到的。立意深刻,则难度较大,它需要考生要有透过表面发掘本质的能力,有能在平常事物中看出不平常之处的能力。如对于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拒绝平庸”来说,优秀学生就能认识此题目重在要写社会生活中人物内在精神方面的内容,于是写“小店名”“风沙渡”的,写象棋中“小兵”的,写“梵高”的等作文就脱颖而出,从这些作文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小作者们在审题立意方面的“准”和“深”的能力。

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我们不难发现“不设置审题阻碍”,并不是说明没有审题阻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训练中还是应该多加强审题的训练,运用辩证思维,多掌握一些审题的基本方法,树立“写什么,其实比怎么写”更重要的意识。

辩证思维立意高

议论文写作的审题与立意1

议论文写作的审题与立意2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审题与立意

议论文审题立意训练(版)

1、高中议论文写作系列训练审题立意

高考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初探

高考辩证类思维论据

高考写作:议论文审题立意的辩证思维
《高考写作:议论文审题立意的辩证思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