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版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

发布时间:2020-03-03 20:09: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回答1~2题。

1.两地所反映的农业景观差异很大,其分界线大致是下列中的( )

【导学号:73360159】

A.200 mm等降水量线

C.太行山脉

B.1月份0 ℃等温线 D.大兴安岭

2.造成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左图为种植业,右图为畜牧业,大兴安岭以西有大面积的草场,适宜发展畜牧业,以东为东北平原,降水比西侧多,发展种植业,造成两地农业类型不同主要是降水多少的原因。

【答案】 1.D 2.B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3~4题。

3.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导学号:73360160】

A.降水量增加 C.下渗减少

B.蒸发量增加 D.地表径流减少

4.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

1 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C.Ⅲ、Ⅱ、Ⅰ

B.Ⅱ、Ⅰ、Ⅲ D.Ⅰ、Ⅲ、Ⅱ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从两幅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水循环知识加以判断。第3题,该流域开发从Ⅰ到Ⅱ再到Ⅲ的过程中,居民点不断增多,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植被不断减少,影响了水循环的环节,导致该地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多,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故选C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就越强大。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那么,植被覆盖率最高的第Ⅰ阶段河流流量曲线应最平缓,出现洪峰的时间最晚,对应图b中的曲线③;植被覆盖率最低的第Ⅲ阶段河流流量曲线起伏最大,出现洪峰的时间最早,对应b图中的曲线①,故选C项。

【答案】 3.C 4.C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下面两图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5~6题。

5.上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6.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增加 C.水土流失严重

B.土地荒漠化加剧 D.洪涝灾害多发

【解析】 第5题,依据右图信息可看出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为:灌木林、高草地、家居地减少,旱地增加。第6题,Ⅰ区域位于Ⅱ地的上游,上游旱地增加必然要增加对河流水的使用量,从而导致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少,对干旱区来说,水量的减少会加重土地荒漠化。

【答案】 5.A 6.B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题。

7.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导学号:73360161】

A.第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

【解析】 读图,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迅速提高,也没有超过第三产业。

【答案】 D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8.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9.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第8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年时并不占主导,目前以第二产业占主导,比重最大。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

3 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第9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因此应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优化的只是第一产业结构。

【答案】 8.D 9.B 10.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 病虫害水稻与正常水稻辐射的波长不同,可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灾害预报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 B 11.下列不属于利用数字地球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是( )

【导学号:73360162】

A.监测水土流失区的分布、发展,并积极采取对策 B.分析治理太湖水污染的措施 C.发现鲸群,大量捕捞

D.根据数字地球提供的信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解析】 利用数字地球能发现鲸群,但大量捕捞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C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有关问题。(30分) 材料一 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A)、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B)。

图A 4

图B 材料二 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C)和图C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年的经济结构表。

图C 黄土高原降水分布 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

(1)结合图B,分析说明图A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10分)

【导学号:73360163】

5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10分)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3)请你在图C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10分) 【解析】 第(1)题,题中要求结合图B来分析图A内容,即分析土壤侵蚀时,要考虑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森林覆盖率的因素,而森林覆盖率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图A显示年降水量在450 mm以下时,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土壤侵蚀快速增强;在年降水量介于450mm至600mm之间时土壤侵蚀强度又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降水量大于600mm时,土壤侵蚀稳定在低水平。第(2)题,从表中可看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比重高,而该地降水较少,则植被以草地为主,易出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同时重工业(采掘业)比重高,开矿易出现植被破坏、重工业易出现污染等问题。第(3)题,注意要选一个地区,再选其中一个方案来分析。

【答案】 (1)降水量小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降水超过450 mm,提高植被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降水量小于450 mm,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 mm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被更适宜。

13.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26分)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图甲)。

图甲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工业产值结构图(图乙)。

图乙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4分)

【导学号:73360164】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4分) (3)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10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西宁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中,海拔高,空气稀薄,夏季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第(2)题,西宁位于湟水谷地中,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城市形态呈条带状。第(3)题,材料一显示了1996~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注意图中各图例的高度表示比例及其变化。第(4)题,材料二表示2011年西宁不同工业部门的工业产值构成,读图可知,在西宁的工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比例较高;医药、食品制造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较小。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可能带来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答案】 (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 (2)地形 河流

7 (3)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高二地理综合练(三)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七年级地理综合选择测试题

八年级地理综合测试题一

版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
《版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