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土壤肥料学综合练习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12:26: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土壤肥料学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离子交换量

2、土壤容重

3、闭蓄态磷

4、复合肥料

5、相对产量

6、同晶替代

7、土壤萎蔫系数

8、生理酸性肥料

9、缓效钾

10、土壤质地、

11、土壤腐质化系数

12、土壤母质

13、速效养分

14、土壤肥力

15、主动吸收

16、永久电荷

17、质流

18、目标产量

19、土壤20、土壤空隙度

21、土壤有机质

22、活性酸

23、土壤盐基饱和度 24土壤反应指示植物 25土壤耕性 26土壤团粒结构体

27、田间持水量

28、土壤导热率

29、土壤导温率 30、土壤热容量

31、旱作农业

32、作物需水量

33、雨养农业

34、土壤母质

35、风化作用

36、根外营养

37、对产量

38、养诊断

39、生物固氮 40、氨基化作用

41、硝化作用

42、反硝化作用

43、菌根

44、枸溶性磷肥

45、微量元素肥料

46、碳氮比

47、有机肥料

48、秸杆还田

49、绿肥 50叶面肥

一、名词解释:

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收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

2、土壤容量----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

3、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

的胶膜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4、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合复化肥。多种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5、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6、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7、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的萎蔫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

8、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9、缓效钾----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但缓慢转化后作物可吸收利用,包括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容量指标。

10、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11、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质数量。

12、土壤母质----地壳表面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其各种沉积体。

13、速效养分----指当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14、土壤肥力----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5、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16、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PH的变化而变化。

17、质流----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18、目标产量----是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的,一般用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19、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20、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比例,一般采用百分数形式。

二、填空

1、土壤物理性粘粒与物理性沙粒的分界点是 毫米。

2、作物缺氮时 首先出现缺乏症状。

3、有机质含量越高的土壤,其各种空隙的数量也

4、土壤养分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接触交换、、。

5、科学施肥的理论包括养分归还原理、、、。

6、根据其分解程度,有机质可分为新鲜有机质、三大类。

7、土壤氮素损失或无效化的途径有硝酸盐淋失、。

8、我国土壤酸性从南向北的变化规律是

9、对作物的有效性H2PO4- HPO42-- PO43-- 。

10、蒙脱石的阳离子交换量 高岭石。

11、根据其溶解性,一般将磷肥分为

12、土壤表层结皮实际上是 土壤结构体。

13、作物对水的需要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时期。

14、岩石风化的最终产物是 及黏土矿物。

15、根外营养有称为

16、棉花对 和 微量元素反应比较敏感,所以应该注意使用这些元素。

17、有机质中含有的养分大部分是 ,而化肥中的养分是 。

18、作物体内钼的含量比较高时对作物本身没有危害,但对 有危害。

19、施肥量的确定方法包括地力分级法、。 20、土壤中铁有 两种价态。

21、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 两个完全相对立的过程。

22、土壤中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 三大类。

23、土壤酸的类型包括、。

24、土坷拉是一种 土壤结构体。

25、土壤退化最严重的主要包括、。

26、作物营养一般有 两个重要的关键时期。

27、土壤速效养分一般指 和 。

28、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必须有 的存在。

29、花生体内的含磷量 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30、土壤中的电荷分为、两种。

31、根据其结构黏土矿物分为 2:2 三种。

32、肥料三要素是指

33、根系吸收养分最强的部位在 区。

34、水稻对有益元素 和微量元素 有特殊是需要,应注意施用。

35、西红柿缺钙时的症状是

36、果树小叶病是因为缺乏 营养元素。

37、如果有机质的碳氮比 25或30,分解时这种有机物就会从土壤中吸收氮素。

38、铁是 组成成分。所以缺铁时叶片表现 。

39、土壤固定磷能力比较强,所以施肥时特别强调 ,以尽量减少与土壤的接触。 40、作物主要吸收土壤中 和 形态的氮素。

41、土壤颗粒分为石砾、4个级别。

42、高岭石是 类型的黏土矿物,而蒙脱石是 类型的黏土矿物。

43、土壤永久电荷主要来源于 和 作用。

44、我国水资源短缺分为 工程型4种类型。

45、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分为 两种。

46、一般说来,缺氮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上,表明该营养元素

47、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中的养分一般分为 和无效养分。

48、缺磷时,作物叶片和茎部出现

49、氯化钾最宜施用在 和 作物上。

50、等量氮磷钾含量的有机肥料比化肥的效果 。 附:填空题答案:

1、0.01mm

2、植物基部比较老的叶片或老器官

3、越多

4、离子扩散、质流

5、最少养分原理、报酬递减原理、因子综合作用原理

6、半腐解有机质、腐殖质

7、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形成有机质、黏粒对铵的固定

8、从南向北碱性增强

9、>、>

10、>

11、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液磷肥、难溶性磷肥

12、片状

13、需水临界期、最大耗水量期

14、简单盐类、风化残积物

15、叶片营养

16、锌、硼

17、缓效态、速效态

18、动物

19、目标产量配方法、田间试验、计算机推荐施肥法、营养诊断法、养分平衡法、养分半缺指标法

20、2价、3价

21、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

22、简单盐类、含水氧化物、层状铝硅酸盐类

23、活性酸、潜性酸

24、块状

25、土壤侵蚀、沙漠化

26、作物营养临界期、营养最大效率期

27、水溶态、吸附态

28、脲酶

29、高于 30、可变电荷、永久电荷

31、1 :1 2 :1

32、氮、磷、钾

33、根毛区

34、硅、锌

35、脐腐病

36、锌

37、>

38、多种酶、黄绿相间

39、集中施于根系附近、以减少与土壤接触面积 40、铵离子 硝酸根离子

41、砂粒、粉粒、粘粒

42、1:1、2 :1

43、同晶代换、矿物晶格断键

44、资源型、水质不良型、设施型

45、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46、可被再利用的营养元素

47、速效养分、缓效养分

48、紫色

49、麻类、棉花和纤维 50、好

二、选择:

1、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01mm时,其吸附能力:(

A、比较强 B、比较弱 C、没有变化 D、不表现任何吸附力

2、沙土的沙粒含量一般在:(

A、50%以上 B、50%以下 C、70%以上 D、70%以下

3、有机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A、腐殖质 B、二氧化碳和水 C、褐腐酸 D、胡敏酸

4、土壤胶体是:(

A、一种矿物 B、很小的土壤颗粒 C、土壤中的一种物质 D、原生矿物

5、土壤吸附阴离子的结果导致:(

A、土壤胶体颗粒之间溶液中的阴离子浓度增大; B、土壤胶体颗粒之间溶液中的阴离子浓度减小; C、土壤颗粒分散 D、土壤颗粒凝聚

6、土壤中的活性酸一般( ) A、大于交换酸 B、小于交换酸 C、几乎相等 D、视土壤而定

7、养分离子淋洗出土壤,,主要与( )有关:

A、非活性孔隙度 B、毛管孔隙度 C、通气孔隙度 D、与土壤通气无关

8、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A、比重大 B、比重小 C、容量大 D、容量小

9、良好的土壤结构一般意味着(

A、总孔隙度高,而非活性孔隙比较多 B、总孔隙度高,毛管孔隙比较多

C、总孔隙度高,通气孔隙比较多 D、总孔隙度高,而且各级孔隙比例合理分布

10、土壤中所有的团粒结构体都是(

A、生物稳定性的 B、机械稳定性的 C、水稳定性的 D、视情况而定

11、作物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

A、叶片中 B、细胞中 C、籽粒中 D、根系中

12、大白菜的干烧心是由于缺乏( ) A、钾 B、镁 C、锌 D、钙

13、我国南方土壤常施用石灰,其施用量一般根据( ) A、土壤的PH值来计算 B、氢离子的浓度来计算 C、铝离子的浓度来计算 D、交换性酸度来计算

14、硫是一些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对某些作物的品质影响很大,这些作物是( ) A、禾本科作物 B、豆科作物 C、十字花科作物 D、小麦等

15、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主要是硼影响(

A、糖向花器的运输 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

16、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主要原因是锌(

A、生长素的合成 B、一些酶的合成 C、核酸的合成 D、蛋白质的合成

17、对作物体内氧化还原有重要影响的微量元素包括( ) A、铁、铜、锰 B、锰、铜、硼 C、铁、锌、钼 D、铁、锰、锌

18、玉米“白化苗”是由于缺乏( ) A、铁 B、锌 C、锰 D、铜

19、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是( ) A、养分供应越多,吸收得就越多 B、具有选择性

C、优先吸收小的物质 D、吸收供给量最小的那种养分物质

20、作物对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 ) A、养分的被动吸收 B、养分的主动吸收 B、对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影响几乎相同 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

21、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先高后低 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

22、当其它环境条件适合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 ) A、土壤中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 B、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

C、土壤中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 D、土壤中总养分含量的制约

23、在确定某地块施肥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吸收养分量,同时还必须知道(

A、栽培耕作制度 B、灌溉条件 C、肥料利用率 D、土壤物理性状

24、如果施用的有机肥料C:N 的比例约为50:1,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 ) A、会增加 B、会降低

C、没有变化 D、转化为无效形态

25、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铵的土壤PH值会()

A、升高 B、降低 C、不会受到影响 D、大幅度变化

26、在旱作条件下导致硝态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反硝化脱氮作用 B、黏土矿物对氨铵的固定 C、硝酸根的淋失 D、转化其它形态的氮

27、一般情况下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磷素主要通过() A、质流 B、扩散C、接触交换 D、扩散和接触交换

28、土壤吸水力相同时(

A、沙土比黏土含水量高 B、沙土比黏土含水量低 C、沙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差不多 D、决定于其它因素

29、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吸收水分的数量( ) A、基本保持不变 B、经常变化

C、与土壤质地有关 D、与有机质含量有关 30、旱作农业的关键是()

A、加强灌溉 B、减少灌溉 C、合理利用地下水 D、充分利用降雨

31、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土壤() A、温度容易升高 B、温度容易降低

B、C、与温度变化无关 D、较稳定、变化慢

32、土壤中的黏土矿物是由()而来。

A、岩浆岩风化 B、沉积岩风化 C、变质岩风化 D、原生矿物风化

33、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母质 B、生物 C、地形 D、时间

34、土壤与成土母质明显的差异在于()

A、颗粒大小不一 B、养分含量不一 C、质地不一 D、有明显的发生层

35、土壤分布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主要是由于()

A、气候变化B、母质分布变化C、降雨变化D、人为的影响

36、中低产田指的是作物(

A、产量比较低的田 B、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D、产量比相对较低的田

37、在红壤形成的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A、黏土矿物增多 B、养分流失 C、有机质积累 D、铝相对增多

38、蛭石是()

A、次生矿物 B、原生矿物

C、水化氧化物 D、有机物与次生矿物的结合

39、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 A、黏粒含量 B、沙粒含量

C、有机质含量 D、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比例 40、如果前茬是油菜,后茬是小麦,小麦施肥时应该( )用量。 A、增加氮肥B、增加磷肥C、减少氮肥D、减少磷肥

41、一般来说,将旱地改为水田时,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增加,这是由于() A、磷酸盐的溶解 B、有机质分解加快

C、铁铝磷酸盐转化为钙镁磷酸盐 D、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

42、肥料三要素是指(

A、氮鳞钾 B、钙镁硫 C、氮磷硫 D、氮钾钙

43、黏重的土壤一般含有()

A、较多的次生矿物 B、较少的有机质 C、一定量沙粒 D、土壤团聚体

44、向土壤加入一定浓度的钙盐,土壤颗粒会() A、更加分散 B、团聚在一起

C、没有任何变化 D、带有更多电荷

45、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于() A、作物吸收磷的能力 B、土壤酸碱反映 C、肥料颗粒大小 D、耕作栽培措施

46、石灰性土壤铵态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 ) A、硝酸根的淋失 B、铵被黏土矿物固定 C、转化为有机物 D、氨的挥发

47、任何土壤由湿变干时的含水量比由干变湿时的含水量() A、要高 B、要低

C、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定 D、根据土壤沙粒含量而定

48、2 :1型的黏土矿物含有比较多的负电荷,主要由于() A、同晶代替的作用 B、环境 PH值的变化 C、吸附有机质 D、其它原因

49、土壤单个土粒只要形成团聚体,其结构() A、一般很好 B、一般很坏 C、没有变化 D、视胶结物质而定 50、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是指()

A、作物体内含量相对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

B、在作物体内所起的作用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代替的营养元素 C、作物完成整个生育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 D、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

51、我国南方大部分土壤中的磷酸盐主要是() A、钙磷酸盐 B、有机磷酸盐 C、铁铝磷酸盐 D、镁磷酸盐

52、加入很少量的稀碱溶液,大多数土壤的PH值() A、升高 B、降低

B、C、没有明显变化 D、有明显变化

53、在生产实践中常发生土壤中一些离子被淋失掉,主要是因为土壤( ) A、非活性孔隙多 B、毛管孔隙多 C、通气孔隙多 D、总孔隙多

54、中低产田产量低的原因是() A、养分含量低 B、过黏或过沙 B、C、缺水 D、多方面原因

55、长期施用氯化铵的土壤,其PH值()

A、升高 B、几乎不变 C、降低 D、不同土壤不同

56、如果有机肥料的C :N为10 :1,以每亩2吨施入土壤后,土壤有效氮的含量( ) A、迅速减少 B、增加 C、不变化 D、几乎不变化 附:选择题答案

1、B

2、A

3、B

4、B

5、B

6、B

7、C

8、D

9、D

10、D

11、B

12、D

13、D

14、C

15、B

16、A

17、A

18、B

19、B 20、B

21、D

22、B

23、C

24、B

25、B

26、C

27、D

28、B

29、B 30、D

31、D

32、D

33、B

34、D

35、A

36、C

37、D

38、A

39、D 40、B

41、D

42、A

43、A

44、B

45、B

46、D

47、A

48、A

49、D 50、C

51、C

52、B

53、C

54、D

55、C

56、B

三、回答题及答案

1、如何改善表层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改良途径和措施,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循序渐进地进行。

改良途径:掺砂掺粘,客土调剂,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增施有机肥,种树种草,培肥土壤。

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有哪些途径?根据当地情况举例说明。

大量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堆制垃圾肥,将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等。

3、团粒结构是如何影响土壤肥力的? 良好的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调节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稳定土温,调节土壤热状况;改善土壤耕性,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4、如何高效地施用钾肥?

高效施用钾肥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土壤供钾能力,作物种类,与其他肥料 配合施用,施用方法。

5、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该注意些什么?

合理有效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适量、适时、均匀:方法不当对作物有害。 (2)经济合理:注意经济效益,增产效果。 (3)采用合理施肥技术:根据肥料性质施用。

6、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说明如何种植绿肥和合理利用绿肥?

绿肥栽培技术: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等。各 种绿肥栽培技术不同。

绿肥的合理利用:绿肥一般都在花期翻压,翻压深度10~20cm,翻压量1000~1500Kg,根据绿肥的分解速度,确定翻压时间,可以利用绿肥发展多种经营。

7、如何合理施用叶面肥?

合理施叶面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喷施时期:

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后期,当作物根系受到 伤害,吸收能力下降时。 (2) 喷施量及次数:

叶面肥喷施的浓度必须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一般喷施2~3次。 (3)喷施时间:一般都选择在无风的阴天,晴天时早上9时以前或下午4时后, 中午和刮风天不能喷肥,以免肥液在短时间内挥发,如果喷施后3~4小时下雨,应重新喷施。 (4)加入粘附剂:为了扩大吸收面积,常常在喷施时加入肥皂粉等物质。

8、用杜南扩散的原理,说明养分进入根系细胞内的过程? 由于细胞质膜是大分子的半透膜,质膜内则含有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R- ),它不能扩散,但可与钾等阳离子形成盐。当膜外的阴离子如氯离子透过质膜进入细胞时,为保持电荷平衡,质膜外的钾离子必然随着进入细胞内,直到质膜内外离子扩散速度相等为止。此时质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氯离子浓度。质膜外则相反,钾离子浓度低于氯离子浓度。养分离子进入细胞的过程也不消耗能量。

9、根据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说明应该如何合理施用?

土壤中有些微生物能够分泌脲酶,施入土壤的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很快就转化为铵,其转化速度受到土壤PH、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影响,中性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宜时,尿素转化为铵的速度非常快。

尿素适应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对土壤没有任何不利的影响,可用作基肥、追肥或叶面喷肥。

10、根据普钙在土壤是的转化特点,说明如何合理施用。 普钙非常容易被土壤固定,高效施用应尽量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但增加与根系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固定。具体措施包括:集中施用、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制成颗粒磷肥,分层施用,根外追肥。

11、根据当地的情况,举例说明如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我市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匹配,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缺水严重,降雨集中,年际之间变化大,可利用水量少,旱涝灾害频繁。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很高。 水分的高效利用:

(1)开源、节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少水分损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劣质水和工农业污水的资源化和有效利用。

(2)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宣传,建立水源保护区,狠抓“三废”治理;统一 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实行水资源商品化。

(3)农业耕种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培育抗旱新品种,调整种植 结构,合理灌溉。

12、一般根据哪些因素判断土壤发生层?

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结构、紧实程度、新生体、根系、动物穴迹等等。肉眼 一般能够辩认,有时用仪器测定。

13、根据当地的情况,应该如何防止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防治首先在于健全法律,提高全民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具体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包括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

14、硼在作物体内主要起哪些作用?

硼的营养功能包括:参与作物体内糖的合成和运输;促进作物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参与半纤维素及有关细胞壁物质的合成,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调节酚代谢和木质化作用,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及生长素的运输,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

15、15—10--2—B2是什么意思?

表示该肥料中N的质量分数的15%,P2O5的质量分数为10%,K2O的质量分数为2%,有效B的质量分数为2%。

16、土壤盐基饱和度与土壤肥力存在什么关系?

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数,称为盐基饱和度。盐基离子是除了导致土壤变酸的氢和铝离子外,其它的阳离子主要有钙、镁、钾、钠、铁、铵等离子。土壤盐基饱和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土壤酸碱性,二是影响土壤养分的含量。

17、土壤分布有什么规律性? 土壤分布规律性有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的分布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随山体高度变化而呈有规律分布的现象,区域地带是指在同一气候带,土壤类型随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

18、大多数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指哪些营养元素?

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钼、硼、氯等16种。

19、磷在作物体内起哪些主要作用?

磷的营养功能包括:磷是核酸、磷脂、植素、ATP等高能物质的组成成分;参与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氮素、脂肪等代谢活动,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增强作物体内对酸碱的缓冲性能。

20、如何根据目标确定施肥量?或目标产量配方施肥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目标产量是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的,一般用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目标产量施肥就是根据土壤养分供给量,以及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所需养分量来计算肥料用量。

21、土壤胶体为什么具有吸附离子的能力?

土壤胶体不仅表面积很大,而且带有大量电荷,因而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土壤胶体一般都带负电,所以吸附的离子主要是阳离子。但两性胶体在PH很低时也会带正电荷,从而吸附阴离子。

22、氮素供给不足时,作物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物体内的氮素有两种形态:有机氮和无机氮。无机氮指存在于各器官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机氮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叶绿素和纤维类物质。蛋白质态氮占作物体内全氮的80%—85%,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细胞分裂,必须有蛋白质参与。氮素供给不足,作物生长缓慢,其原因就是缺氮导致细胞分裂缓慢。

23、钾在作物体内有哪些主要作用?

钾在作物体内主要作用: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改善叶绿体的结构,控制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糖和氮等物质的运输,是多种酶的活化剂,增强作物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等抗逆性能,改善作物品质。

24、肥料利用率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肥料利用率受气候条件、土壤条件、肥料品种、施肥方法、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土壤,不同的作物,都要测定肥料利用率

2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高低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

(1)胶体的数量、种类和成分:胶体的数量多,有机胶体多,2 :1蒙脱石类矿物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就愈大。

(2)PH值:土壤PH值直接影响土壤的可变电荷的数量,PH值升高时,土壤可变负电荷一般呈增加趋势,阳离子交换量上升,反之PH值下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降低。

26、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存在什么关系?

土壤酸碱反应是土壤固相和液相性质的综合反映,具体反映在土壤溶液中PH的高低。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首先决定土壤中许多养的形态及其有效性,还影响到土壤物理结构,以及土壤中生物的活性,尤其是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

27、什么是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作物营养的临界期是指在作物生长发育某个阶段,需要某种养分的绝对量虽然不多,但缺乏或过多对作物所造成的危害,即使以后补充也很难纠正或弥补,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临界期。不同作物,不同的营养元素,其营养的临界期是不一样的。

28、养分归还原理告诉了我们什么? 养分归还原理是指随着作物每次收获,必然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弥补所带走的养分,因此,为了恢复、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必须向土壤归还被作物带走的养分,否则,土壤肥力将逐渐降低。由此可见,土壤养分不是用之不尽的资源、随着耕作必然逐渐减少,改善耕作制度能够缓解土壤养分的减少,但并不能完全地使其恢复,必须向土壤施肥,才能保证作物的产量,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

29、氮肥施用太多对作物有什么危害?

氮肥是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许多重要物质的组成元素,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氮素供给充足,蛋白质合成比较多,植物生长比较快,枝叶茂盛,叶片浓绿肥厚,植株高大。与此同时,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合成受到抑制,植株机械组织不发达,因而易倒伏,抗病能力差,生殖器官不发达,贪青则晚熟,纤维素及糖的含量下降。 30、增加土壤有机质为什么能提高土壤保持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答出有机质的概念及对肥力的影响P3)

31、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 自学指导P3)

32、尿素作追肥为什么要提前施用?

(施用后不能直接利用,转化后才可利用利用,转化需要时间,见书)

33、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依据是什么?(教材 P127)

34、为什么有机肥料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教材 P200)

35、简述氮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教材 P145)

36、配方施肥包括那些内容?(教材 P120关于配方施肥)

37、岩石风化的快慢主要取决于那些因素?

38、磷肥为什么做种肥? 土壤肥料学试题十二答案 (考试时间10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题分 核分人 得分 复查人

一、名词解释(各3分,共15分)

1、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2.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3.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4.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5、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二、填空题(各0.5分,共12分)

1、土壤水分的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四种类型。

2、土壤有效水范围是从凋萎系数 到 毛管持水量之间的含水量。

3、土壤耕性的好坏一般用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的优劣和适耕期的长短 来衡量。

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胶体类型、土壤酸碱反应

5、肥料的混合原则是 肥料混合后不能降低任何一种养分的肥效、不能使物理性质变差、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施肥工效。

6、目前常用的化学氮肥有 碳酸氢铵、尿素 ;等;常用的化学钾肥有 硫酸钾 ;氯化钾 。

6、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发热阶段、高温阶段、降温阶段 和后熟保肥阶段四个阶段。

三、判断题。(各2分,共10分)

1、土壤中毛管孔隙能吸持水分,却不能通气透水。( × )

2、理想的土壤结构为核状结构。( × )

3、常用的化学氮肥、磷肥都易溶于水,而常用的化学钾肥则不一定易溶于水。(× )

4、植物缺乏氮磷钾时,症状首先表现在老叶片上;植物缺乏微量营养元素时,一般症状首先表现在幼嫩叶片上。(√ )

5、常用的化学氮肥、磷肥皆不能与石灰混存或混施;常用的化学磷肥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或混施皆有好处。( √

四、选择题(各2分,共10分)

1、下列元素中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是____。 【 C 】 A、硼 B、锌 C、磷 D、铁

2、养分归还学说是由下列学者________提出的。 【 A 】 A、李比希 B、施普林盖尔 C、米采利希 D、泰尔

3、下列肥料中不能与草木灰混合贮存和施用的是_________。【A 】 A、过磷酸钙 B、硫酸钾 C、磷酸二铵 D、硫酸锌

4、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自北而南呈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土壤分布规律称为【A 】 A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B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C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 D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5、土壤胶体上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发生阳离子交换反应时,三个Mg2+可以交换【A 】 A三个Ca2+ B三个Al3+ C 四个K+ D五个H+

五、简答题(30分)

1.为何尿素特别适合作为根外追肥施用?

答: 1)尿素以分子态溶于水,水溶液离子强度小直接接触作物茎叶不易发生危害; ----2分

2)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2分

3)尿素进入细胞不易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即使发生也易恢复。----2分

2、简述氮肥施入土壤中的主要损失途径及其如何减少这些损失? 答:化学氮肥施入土壤的主要损失途径: (1)氨的挥发损失;——1分 (2)硝酸盐的淋溶损失;——1分

(3)硝酸盐的反硝化脱氮损失。——1分 减少损失的主要途径:

(1)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特性以及氮肥的性质合理分配氮肥;——1分 (2)确定合理的施肥量;——1分 (3)深施覆土;——1分

(4)使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1分 (5)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1分 (6)使用缓释肥料。——1分

3、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1) 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性。——1分

(2) 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因而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分 (3) 土壤有机质可以改良土壤的多种物理性状。——1分 (4)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1分

(5) 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自净能力。——1分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措施: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有有机肥料的施入、如堆肥、厩肥、绿肥等,植物残体归还和根系分泌物。——3分

4、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特点比较

(1)有机肥料含养分种类多、养分含量低,而化学肥料含养分种类单

一、养分含量高;——2分

(2)有机肥料肥效长,供应养分数量少,而化学肥料肥效短,供应养分数量多;——2分 (3)有机肥料含腐殖质,有显著的改土作用,化学肥料常含副成分,影响土壤的性质;——2分

(4)有机肥料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改良土壤性质,而化学肥料易流失、固定、挥发损失。——1分

六、简述题(10分)

简述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10分)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 母质: ——1分

A.总的说来,母质一方面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另一方面它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0.5分

B.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0.5分 C.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0.5分 D.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0.5分

E.母质的层次性,往往可长期保存在土壤剖面构造中,这是母质先天性的残迹。——0.5分 2)气候: ——1分

A.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0.5分

B.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0.5分

3)生物:生物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母质中出现了生物后,才开始成土过程。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1分

4)地形: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分 A.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0.5分 B.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0.5分

C.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类似于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0.5分

5)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事物运动变化形式一样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土壤是在上述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产物,时间愈长,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变化亦愈大------1分

六、计算题(13分)

某一公顷的麦田耕层深30cm,其容重为1.2g/cm3,田间持水量为30%,灌水前测得含水量为20%,测后灌水600m3/hm2,10天后测得同一根层含水量19%,期间降水5mm,问小麦的日耗水为多少mm(需要判断灌水后有无渗漏损失)? 解:首先判断灌水和降水后有无深层渗漏

田间持水量为30%相当于水层厚度为:30%*30*10*1.2=108(mm)——1分 灌水前含水量为20%相当于水层厚度为:20%*30*10*1.2=72(mm)——1分 灌水600m3/hm2相当于水层厚度为:600/10=60(mm)——1分 灌水和降水后含水量为72+60+5=137(mm)——1分

即灌水和降水后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137—108=29(mm)——1分 所以有深层渗漏29 mm——1分 水收入=60+5=65(mm)——1分 设小麦的日耗水为X,则 水支出=10X 水期初=72mm 水期末=19%*30*10*1.2=68.4(mm)——3分

依水分平衡原理水期初—水期末=水支出—水收入可得 72—68.4=10X—65——1分 X=6.9(mm)——1分

答:小麦日耗水量为6.9mm。——1分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

土壤肥料学资料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学》期末试卷(A卷)

土壤与肥料学作业题

土壤肥料学试题总结

土壤肥料学综合练习题
《土壤肥料学综合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