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1: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词解释

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生长的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P1 2.土壤肥力: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P3 3.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P37 4.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P37 5.土壤密度:单位融合剂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

P41 6.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

P41 7.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矿物质的过程

P54 8.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重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

P69 9.土水势:在一些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其差值即为土水势

P70 10.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P82 1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氧化生成NO3-的作用

P92 12.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土壤中的闭蓄态磷在各种土壤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而在石灰性土壤中也可达到15%~30%以上,但这时包被的胶膜可能是难溶性的钙质化合物。

P95 1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P112 1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为7时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即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简称CEC P114 1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P115 填空

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P3 2.肥力的分类:1)按照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2)按照土壤肥力的发挥程度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P3 3.世界土壤肥力科学的发展概况中的农业化学学派是以“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为主

P11 4.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等;化学: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作用)和氧化等;生物: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P19 5.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

P30 6.中国制土粒分类标准:石块、石栎、砂砾、粉粒、黏粒

P36 7.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是2-3mm

P44 8.土壤在数量上水分保持的力:吸附力、凝聚力、毛管力

P65 9.田间持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着水

P67 10.有效水下限:凋萎含水量

有效水上限:田间持水量

P68 11.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

P70 12.土壤水分运动是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运动,即水势高向水势低运动,由吸力小向吸力大的方向运动

P74 13.土壤中的水汽总是由暖处向冷处运动

P75 14.水汽凝结常出现两种现象:“液潮”现象和“冻后聚墒”现象

P75 15.在土壤的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的热容量最小

P82

土壤的导热率随水的含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固体物质中矿物质的导热率最大

P83 14.土壤空气的更新(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整体交换(空气对流)

气体扩散(主要方式)

P80 15.土壤水分的导热率比土壤空气的导热率大

P82 16.土壤养分有效性划分为:速效养分、缓效养分和无效养分

P88 17.土壤中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时也有亚硝态氮

P90 18.有机态氮包括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

P91 19.土壤氮的损失:硝态氮的淋失、反硝化作用、氮的挥发

P92 20.无机磷多以正磷酸盐形态存在,植物根系主要吸收H2PO4- 离子

P94 21.土壤氮、磷、钾中钾的 含量对多

P97 22.离子交换作用是影响土壤保肥力性能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P102 23.土壤胶体再多时情况下是带负电的

P109 24.影响土壤CEC的因素:胶体数量、胶体类型、土壤pH

P114 25.盐基饱和的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为中性或碱性

P115 26.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盐基离子,包括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另一类是致酸离子,即氢离子、铝离子

P115 27.土壤总酸度= 活性酸+ 潜性酸

土壤总碱度=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

P121 28.土壤退化指的是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P129 判断题

1.土壤生产力就是土壤肥力。(错)-------土壤生产力包括土壤肥力和外界条件

P4 2.“有效直径”是土粒的真实直径。(错)--------“有效直径”是理想的球形土粒

P35 3.土壤结构中团粒结构最好。(对)

P44 4.塑性范围内土壤不宜耕种(对) P49 5.黏土质宜耕期短,砂质土宜耕期长。(对)

P49 6.随土壤深度、温度增加,土壤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对)

P79 7.土壤全氮 = 无机氮 + 有机氮

(对)

P90 8.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的主要部分(95%以上)。(对)

P90 9.土壤的酸性主要决定于潜性酸的数量,它是土壤酸性的容量指标

(对)

P120 简答题

1.土壤基本物质组成

土壤的基本物质是由固相(包括土壤生物)、液相和气象组成的。

土壤的固相包括矿物质土粒、有机质土粒和多种生物。其为“土壤骨架”;土壤的液相是指土壤溶液,是水分由地表进入土壤,溶解各种物质(包括养分)形成的一种稀薄溶液,被称为“土壤血液”;土壤气相由各种土壤气体组成,被称为“土壤空气”,一部分由大气层进入土壤,主要有氧气和氮气等,另一部分由土壤内部产生,主要有二氧化碳、水汽和某些微量元素气体

P2 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范畴的概念;(2)两者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3)土壤的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内在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4)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是指气候、地形、灌排、耕作、栽培以及污染物侵入等条件

P4 3.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暴露于地表,经过物理风化变成松散的崩解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使其具有通气、透水性能;松散的岩石崩解物中的原生矿物,经过溶解、水化、氧化和水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进一步解体,一部分变成可溶性化合物,一部分形成新的黏土矿物,这些黏土矿物具有胶体性质,导致了团聚性土粒的出现,这是水、肥、气、热便得到供给,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生存,这就进一步加速了物质风化;植物死亡后,有机残体在一定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合成,形成腐殖质,使成土母质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了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土壤

影响因素:物理风化(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P21 4.中国土壤水平分布特征

P32

1)土壤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称有规律的更替,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发生袋状更替

2)土壤经度地带性是由于距海洋的远近、山脉的走向、风向等差异引起土壤类型的差异 5.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利用(也可作为填空)

P40

1)砂土类:(1)空隙大,小孔隙小,透水性强,保水性弱(2)有机质少,养分少,保肥力差,肥效猛而不稳,发小苗不发老苗,应多施有机肥,使用量少而勤 (3)热容量小,易热易凉,昼夜温差大 (4)易耕作,阻力小,质量好,在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易沉淀板实、闭气,且不宜插秧,要边耕边插,混水插秧

2)黏土类:(1)孔隙小,多为极细毛管和无效孔隙,故透水性差,通气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累积还原性物质,需深沟高畦以利排水通气 (2)矿质养分丰富,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昼夜温差小,早春升温土温上升较慢,称为冷性土。早春土温偏低,植物播种后易缺苗、出苗晚、苗势弱,会出现贪青晚熟,发老苗不发小苗 (3)干时坚硬,湿时坚硬,耕作费力,宜耕期短,注意宜耕期耕作

3)壤土类:兼具黏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好,养分含量丰富,耕性良好,在生长上既发老苗,又发小苗 6.质地层次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P41

(1)均砂均黏型 (2)上砂下黏型:“蒙金土”,上层透水、透气,易着苗,早发苗 (3)上黏下砂型:上层为黏质土,下层为砂土层,着苗困难,漏水漏肥,不发老苗,为“漏风土”,不好,需翻耕 (4)砂黏夹层型:黏层与砂层相互交错排列 (5)特殊夹层:部面中央有一层特殊坚实层

7.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P45

(1)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气并存

(2)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养分供应充足

(3)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微生物活动频繁 (4)团了粒结构较多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根的生长 8.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P46

(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质 (2)掺砂掺黏,客土调剂 (3)引洪放淤或引洪漫沙 (4)因地制宜,培肥改土 9.土壤耕性的含义

P49

(1)耕作时土壤对农具操作的机械阻力,若小,便于耕作和节约能源 (2)耕作质量问题 (3)宜耕期长短,黏质土宜耕期短,砂质土宜耕期长 10.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

P66

(1)吸湿水

具固态水性质,对溶质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对植物无效,105摄氏度可烘出来

(2)膜状水

与液态水性质相似,但黏滞性较高而溶解能力较小,移动缓慢,呼吸困难,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3)毛管水

可移动且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4)重力水

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特别是在水田,旱地,则可能造成内涝 11.土水势分势及其特点

P70

基质势

总是负值,土壤含水量越高,则基质势越高,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达最大值零,水分不饱和下起主要作用

溶质势

总是负值,非盐碱土不予考虑,土壤溶质浓度越高,溶质势越低

重力势

可正可负,以参比标准为准

压力势

以大气压作为参比标准,水分不饱和时,等于零,水分饱和时起主导作用,为正值

12.土壤空气的组成及特点

P79

组成:主要为大气,少量是土壤中生物、生物化学和纯化学过程产生的气体

特点:(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低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可能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13.为什么砂质土是热性土,黏质土是冷性土

P82

黏质土是冷性土 ,是因为这种土壤潮湿而紧实,土壤水分含量多而空气含量少,白天土壤升温慢,而吸热后向下层土壤传热也较快;晚上土壤散热时,下层土壤向上层补充热量多,降温较慢,因而温差小。黏性土在春季升温慢故称为冷性土。

在相同水土势的情况下,砂质土含水少,热容量比黏质土小,白天接受太阳辐射而增温快,夜间散热而降温也快,所以是热性土 14.土壤中氮素的来源

P90

(1)生物固氮作用

(2)大气降水和雷电现象

(3)施肥与灌溉 15.解释“南氨北硝”的现象

P92

土壤NO3-的淋失主要取决于雨水条件,我国南方雨水多于北方,NO3-的淋失就大于北方,故在旱地土壤氮肥施用上,一般有“南氨北硝”的趋势 16.土壤中钾素的含量

P97

(1)水溶性钾:直接吸收,土壤供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2)交换性钾:直接吸收

(3)缓效态钾:可被植物间接吸收

(4)矿物态钾:并不可被植物利用,无效钾 17.土壤胶体的特性

P103

(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2)带电性

(3)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 18.土壤供肥能力

P116

(1)土壤供应速效养分的数量

(2)缓效养分转换为速效养分的速率

(3)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

19.土壤酸度类型

P119

(1)活性酸

(2)潜性酸

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 20.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P124

(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主要原因

盐基饱和度小的土壤,缓冲碱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

(2)土壤溶液中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也是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

(3)土壤中还存在一些两性物质,这些物质对酸碱均具有缓冲能力 21.氧化还原电位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P125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一般在200~700mv时,养分供应正常,根系生长发育较好;当大于700mv时,植物常发生缺素症;低于200mv时,氧气缺乏,植物根系吸收受阻,根毛减少,甚至发黑腐烂

22.土壤质量概念内涵

P128

(1)土壤肥力质量

(2)土壤环境质量——环境保护

(3)土壤健康质量——食品安全,促进人畜和植物健康

23.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P133

(1)代表性

(2)灵敏性

(3)通用性

(4)经济性 论述题

1.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P21 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暴露于地表,经过物理风化变成松散的崩解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使其具有通气、透水性能;松散的岩石崩解物中的原生矿物,经过溶解、水化、氧化和水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进一步解体,一部分变成可溶性化合物,一部分形成新的黏土矿物,这些黏土矿物具有胶体性质,导致了团聚性土粒的出现,这是水、肥、气、热便得到供给,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生存,这就进一步加速了物质风化;植物死亡后,有机残体在一定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合成,形成腐殖质,使成土母质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了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土壤

影响因素:物理风化(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试分析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因素

P56

(一)土壤生物的组成和活性:(1)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破碎和运输 (2)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3) 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二)土壤特性:(1)质地

黏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 (2)PH值

一般为生物最适PH值为6.5-7.5 (3)水分

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80%,有利于有机质矿化。低洼、积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通气性

通气不足,好氧微生物停止活动,易有机质积累 (5)温度

0-35摄氏度范围内,矿化速率与温度正相关,最适宜温度大约为25-35摄氏度

(三)植物残体的特性:(1)物理状态

新鲜程度、破碎程度 (2)C/N比:微生物吸收1份氮,需要吸收25碳。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以25:1较为合适

3.腐殖质的性质

P58

(一)物理性质:(1)颜色

胡敏素是黑色,胡敏酸是褐色,富里酸是浅黄色

(2)溶解度

胡敏素不溶于水、酸、碱,胡敏酸溶于碱,不溶于水、酸,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3)吸水性

腐殖质结构上的含氧功能团,具有极强的吸水性,最大吸湿水含量可达本身1倍以上,最大吸水性达500% (4)分子结构

腐殖质的分子量大小为 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5)胶体性质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胶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化学性质:(1)元素组成

主要由C、H、O、N、S,此外还含有少量的Ca、Mg、Fe、Si等灰分元素

(2)官能团

酚羟基、羧基、甲氧基、醇羟基、醚基

(3)腐殖质络合性

络合物稳定性随PH的升高而增大

(4)电性

呈两性胶体,以负电荷为主,负电荷的数量随PH升高而升高

(5)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良好,变异性 南方主要是富里酸,北方主要是胡敏酸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P63

(1)改善作物和微生物所需养分:有机质本身就是养分,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元素,经过矿质化过程释放的营养元素可提供给植物全程养分需求,有机质还可以提高养分的有效性,有机质中的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物质有一定的溶解能力,提高养分有效化。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素作用,有机质上的功能团可络合土壤中固定P离子,减少P的固定。

(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提高保水能力、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温度、提高土壤耕性

(3)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酸碱缓冲性,减轻土壤化学污染,保持土壤养分

(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提供养分和能量,创造适宜环境条件

(5)促进植物的生物活性 5.土壤磷固定的方式

P95

(1)化学沉淀

在酸性土壤上,铁、铝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等与土壤中可溶性磷酸根反应,生成磷酸铁、磷酸铝的沉淀,再转化为红磷铁矿和磷铝石;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生成磷酸钙、磷酸镁沉淀,最后成为磷灰石

(2)表面吸附固定

非专性吸附:物理吸附,有效磷

专性吸附:化学吸附,发生配位反应,无效磷

(3)闭蓄固定

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统称为闭蓄态磷

(4)生物固磷

土壤微生物吸收有效磷形成生物体的有机磷化合物,使磷暂时失去对植物的有效性的现象称为生物固磷作用 6.如何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

P101

(1)土壤酸碱度

施用生理酸度肥料使土壤PH6.5~6.8为宜,可减少磷的固定作用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2)土壤有机质

1)有机阴离子与磷酸根竞争固相表面专性吸附点位,从而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吸收

2)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其他螯合剂的作用,将部分固定态磷释放为可溶态

3)腐殖质可在钾、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形成保护膜

(3)土壤淹水

1)酸性土壤PH值上升促使铁、铝形成氢化物降低,减少了它们对磷的固定;碱性土壤PH值有所下降,能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反之,若淹水土壤落干,则导致土壤磷的有效性下降

2)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亚铁的溶解度较高,增加磷的有效度

3)包被于磷酸表面铁质胶膜还原,提高了闭蓄态磷的有效度,减少磷酸根的吸附

4)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溶于水形成H2CO3增加钙、镁、磷酸盐的溶解度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剖析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

土壤肥料学资料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学》期末试卷(A卷)

土壤与肥料学作业题

土壤肥料学试题总结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