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

发布时间:2020-03-03 02:20: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

4.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7.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8.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1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10、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1、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是( ) A.生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的发展

C.国家政权的更替

D.意识形态的变化

12.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1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5.阶级斗争是指( ) A. 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 B.政治利益根本冲突的对立集团的斗争

C. 道德思想根本冲突的对立阶层之间的斗争 D. 文化传统根本冲突的对立派别之间的斗争 16.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 A. 经济斗争

B. 思想斗争

C. 议会斗争

D. 社会革命

17.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8.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9.“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2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 )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公有制和私有制

22.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

23.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25.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源于( )

3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2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2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3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1.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的制约的观点是( )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33.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4 D.文化水平

3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35.“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

3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37.杰出人物是指( )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 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C. 同情劳动人民的历史人物

D.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38、“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

)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9.在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40.政体问题说的是 (

)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5

41.社会存在是指(

A. 社会管理体制

B. 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 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4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4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44.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45.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46.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D.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形式

47.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48.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49..国体指的是(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 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5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二、多项选择题

1.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 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 )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社会意识是对科学文化的反映 D.社会意识是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4.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 6.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

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C.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 D.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能加速和延缓社会的发展

8.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C.它能被群众所掌握 D.它有相对独立性

9.历史上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 ) A.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直线性 B.自发分工的存在

C.阶级压迫和剥削阶级的偏见 D.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

10.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语言学 D.哲学

1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12.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劳动关系

1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4.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8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15.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7.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1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9.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有( ) A.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

C.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20.“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21.“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22.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9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23、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为(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2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C、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D、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25.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2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

2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B.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

D.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变革过程

28.人民群众( )

A. 是一个历史范畴

B. 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C.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中的总和

D. 主体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9.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 ) 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B.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C.前者不触及生产关系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D.前者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后者涉及各领域

10 30.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说明( ) A.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

B.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3、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停地变革生产关系。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旧的社会意识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消灭立即消灭。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8、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

9、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10、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因此,领袖人物的出现是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4、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

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7、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8、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0、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们应当如何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3.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4、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一 单项选择题 答案:

A C A A D

C D D B C

B B B C A

D D C D C

D C A B D

C C C B C

D B A C C

B D A A C D D D B A

B B C A C 二 多项选择题 答案:

ACD ABCD AB CD ABC ABC CD ABC ABCD ABD

11 BC ABC ABCD ABCD ACD AD AB ABC AC ACD ACD CD ABC BCD BD ABC ABCD ABCD AB BCD 三 辨析题 参考答案: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3、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停地变革生产关系。 该命题是错误的。因为:

(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保守的因素。(2)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要求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并不要求每时每刻都要变革生产关系,只是要求变革与其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或成为其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而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不仅不能变革,还要保持它的稳定性。(3)该命题不懂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两种情形,把生产力要求变革不适合其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的情形,扩展到任何时候,因而是错误的。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旧的社会意识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消灭立即消灭。 该命题是错误的。因为:

(1)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但是一种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消失后,往往不能立即随之消失,还要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但它迟早要消失。(2)该命题的错误是片面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否定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了解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8、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 该命题是正确的。因为:

(1)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都

12 起作用。(2)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对社会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推动的。由于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目的、动机各不相同。因此单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方向不同,有的起推动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但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9、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0、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因此,领袖人物的出现是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

该命题是错误的。因为:

(1)领袖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群众为解决新的历史任务而进行斗争时,必然会推选出领导运动的领袖人物。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但是,这个领袖人物是谁,是张三还是李四,则带有偶然性。(2)该命题把领袖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绝对对立起来,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把领袖人物的出现神秘化了。

四、简答题 参考答案: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第二,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范畴反映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第二类是参透型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

4、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三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 答: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其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

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

13 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7、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各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

10、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全球问题”? 答:“全球问题”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一,“全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矛盾。它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第二,“全球问题”的解决条件和途径。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方利益,采取统一行动;对于造成相关问题的社会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形式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五、论述题 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4 第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把握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发展方向,把握具体的国情和历史任务,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己任,促进社会基本矛盾的不调整和解决,才能制定出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其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非得失和成败的客观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最后,一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2、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们应当如何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四,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要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上层建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对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有力的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其次,必须正确把握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有利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的解决。最后,深化上层建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以人为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首先,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作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引起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其次,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有关。资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维持着剩

15 余价值的积累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制度设计中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使科学技术的控制本身成为对人自由、隐私的权利侵害,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失去自我和能动性,使科学技术“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导致资源环境文化以至国际关系中的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落后国家不科学的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上受制于人,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前进。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原理试卷四

马克思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马克思原理 期末复习总结

马克思原理学习心得

马克思原理演讲稿

《马克思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原理作业

马克思原理总结

马克思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复习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
《马克思原理复习试卷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