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3-03 02:44: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各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要真正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症下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模式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与过去学生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教育措施、管理模式应该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11年10月-2012年3月,作者所在的T高校曾组织人员对全校两万余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调查数据所反应出的相关问题,作者拟对新的历史时期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世界观上表现出来虚无倾向

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现实传播相对较晚,但其一走入大学校园,却被大学生们欣然接受,奉为经典。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客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然而,就在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时代,我们发现后现代的解构思潮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却远远胜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不可否认,后现代的解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怀疑一切批判一切重新衡量一切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人们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所表露出来的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文化虚无游戏人生等观念和心态则是当代西方社会所存在的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的折射,它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来说,极容易导致他们在世界观上的虚无性。

(二)人生观上表现出来颓废倾向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大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网络,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过分沉溺,沉溺其中的他们,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他们往往将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认同感通过网络聊天、网恋和网络游戏获得精神解脱与慰藉,逃避社会、家庭、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一旦回归现实,他们就变得焦躁不安,内心不时感到空虚,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认为是被世界遗弃,造成网络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冲突。

(三)价值观上表现出来功利倾向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呈现出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的趋势。对T高校2008级新生的调查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当代学生认为“凡是对其找工作有用的活动就参加,没用的就不管不顾”。此外,像综合素质测评、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

生找工作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学生普遍关注。特别是在入党的问题上更加突出,许多学生刚入校就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但相当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便于找一份好工作。可以看出,一切以实用和功利作为行为出发点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悄然隐现。

(四)心理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现象、部分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差,思想存在极端。 当代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不容乐观。据笔者对目前在校的大学生调查显示:有 75.2%的学生表示在遭遇类似失恋、多门挂科的挫折后自己无法自我调节;甚至有4.3%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 10.2%的学生表示愿意“反观自身,阳光生活”。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处理办法,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思想上存在极端。试图通过发泄、伤害、自残甚至自杀的方式来面对挫折。

(五)行为取向方面表现出个人中心主义严重、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的倾向。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强调独立思索,讲求亲身体验,重视培养自身能力。然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相互合作的意识淡薄。

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与过去不一样的成分,不能够简单套用过去的模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来适应他们的需求。

二、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社会快速转型,多元文化影响,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一方面新时期部分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他们多数从小没有经历饥寒之苦,没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是在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物质生活方面的丰富,反而使他们不能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人格发展和社会认同所需要的体验,其结果造成了青少年物资生活“营养过剩”,心理需求“营养不良”的寂寞困境。[1]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在新时期部分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强烈的权利意识”、“彰显自我”、“浮躁”等社会的时代标签 ,在他们的身上很容易就会被发现 ,造成新时期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

(二)成长环境:独生子女特征更加明显,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独立性特征强。

从家庭教育层面看,新时期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既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3]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而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长辈的迁就下成为了现实。家庭的“有求必应”,使他们形

成“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错觉,从而导致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另一方面,父母的权威逐渐弱化,父母不再扮演教育的权威角色,这在培养新时期部分独立、自信性格的同时,也为自私和专制提供了滋生土壤。

(三)学校教育环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完整性和大学传统模式的惯性思维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出现了脱钩现象。

从学校教育层面看,中学德育明显滞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残酷的升学竞争下,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仍不断向应试教育倾斜——重智育轻德育,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层”。进入大学校园后,高校的开放教学与管理,造成了新时期部分大学生的迷茫和反弹,这也是当今高校正在全力以赴为中学阶段滞后的德育给予“补课”的原因之一。

[4]

(四)个体原因: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就大学生个体而言,新时期部分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理由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过渡,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个人生活自理的能力都很差。再加上认知能力还不是很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存在着矛盾。[5]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选择

(一)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实践正确价值行为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从而使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形成主流信仰和宏观规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90 后”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90 后”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

(二)开展自我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基础: 一是生理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二是心理发展走向成熟;三是社会化程度提高,社会角色渐显。[6]因此学生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开展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各种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寓教于乐 ,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高品位文化产品

网络教育的优势十分突出,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快地实现资源共享。高校须

占领网络阵地,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高品位文化的传播。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四)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必须采用新的手段,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加强对新时期部分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人格训练,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为此,除应开展心理学教学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适时举办一些讲座外,还应普遍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这需要建立一支队伍、搭建一个平台。笔者所在学校除配备校级、院(系)级心理咨询教师,均在各班班委增设心理委员,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密切关注心理问题学生;针对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邮件、Q Q、网上留言、博客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其接受咨询。

参考文献:

[1]李玲.试论“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教育创新 2009(2)

[2]王晶.“90后”大学生心理特性分析及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3)

[3]孙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华章2008(9)

[4]王志强.从“90后”大学生特点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华章2009(10)

[5]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6]李科.自我管理在“90后”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 2008(6)

[7]高桂云.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会纵横 2008(12)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与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