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03 15:30: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强化互联网文化安全和道德自律意识,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因学习、研究、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同时面临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所催生的网络文化不仅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而且包括网络活动中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难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与以往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明显特点。一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其中的信息热点形成快、话题变化快、焦点转移快,信息容量也在快速增加。全球数据库总量在1984年为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3年超过100亿条。[1]同时,信息发布者既有政府等社会组织的集体行为,也有包括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普通网民在内的众多个体行为,导致信息来源极为广泛。二是形式的开放性。作为全球性信息系统,互联网对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开放的,各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能在其中自由传播。三是传播载体的虚拟性。各种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形式对现实进行储存、传播、解读的文化形式。[2] 这种虚拟性集中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将现实生活复制于虚拟世界,畅所欲言而不必顾虑太多是网络文化表达的显著特点。四是信息共享与渗透性。不同 1

网民可以同时对同一信息源进行访问,使区域性资源成为共同资源,形成平面化、形象化的文化平台。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的渗透熏陶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大学历来是先进技术发源和传播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作为技术进步的标志,也必然对大学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课堂、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的运用,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新的特点。

1、互动性特点。大学生作为受教者,可以凭借互联网的交互性而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反馈,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单向灌输情景,实现了双向或多向互动。教育者也不再满足于借助权威形象而进行说教,而是转为与大学生进行平等讨论与交流,通过启发引导,让大学生逐渐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自主选择权促使教育者更加注重从受教者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这种“人-机-人”的“电脑中介沟通” [3]广泛存在于辅导员博客群、师生共建的QQ群等虚拟社区中,与师生“面对面”的交互关系形成鲜明互补。

2、平等性特点。 “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4]运用论坛、QQ、MSN、微博等新兴媒体开辟对话平台,能够营造一种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平等对话环境,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由交流中实现理解和沟通。他们通过虚拟空间自由发表见解,能够在没有压力、没有等级观念束缚的情境下进行深入交流。许多在现实中不能对老师表白的观点,却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客观表达。互联网交流的平等性,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表现为信息选择的自由与价值认同的自主。

3、时效性特点。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其便捷性排除了长期以来时间对人们德育信息交往的障碍。“只要一条信息发送上网,几乎在同时,全世界的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条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可以达到即时性的效果。”[5]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在客观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元性特征,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1、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依靠技术垄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把物质层面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精神层面的信息优势,极力向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互联网成为推行“和平演变”图谋的阵地,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严重威胁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二是互联网语言英语化倾向带来的民族文化挑战。语言是价值观念的载体,对使用互联网的非英语国家而言,原有的民族价值观必然因为语言弱势而受到侵袭。互联网上有90%的信息属于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不足1%。[6]大学生长期与以英语为主导的互联网文化频繁接触,在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其思维方式必然受到承载于语言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三是各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挑战。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可通过BBS或BLOG等信息平台发表对现实的不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随意放大社会矛盾和不良事件,恶意煽动网民情绪,甚至发布虚假信息。经常接触类似的负面信息,极易引发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焦虑和失望,使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2、对大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潜在威胁。互联网中人们可以作为网络符号而使用虚假身份与他人交流,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这种行为的约束主要依赖个人内在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难以受诸如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公众监督等现实因素的制约。由于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行为和言论在互联网空间里能够自由实现和张扬,导致部分大学生青睐于网络行为的无拘无束。甚至因为在互联网中找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满足后而难以自拔,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畸形发展。他们既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又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受不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恰当交流去解开思想包袱,而是在网络中通过娱乐、游戏、聊天、随意发帖子等方式,寻找虚幻的友谊、爱情、快乐,浏览不健康网站、编织谎言造谣诽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极易导致在现实中道德水准的下降和诚信品质的缺失,甚至采取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极端行为。

3、对大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消解。频繁地接触互联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调查显示,41.2%的学生一周需要花3-10小时上网,有26%的学生上网时间还要更多。[7] 与此相应的是师生、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减少,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人际关系需要。长期沉浸于特有的人机互动机制,反而诱发了感情疏 3

远和道德冷漠现象。许多网络行为都能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例如大多网络游戏的完成,仅仅依靠分数积累而实现升级便能使个体意愿在没有他人参与的情况下得到发挥,难以体会到合作、协商、宽容、理解等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感受。这一模式潜在地强化了个体价值,极易导致“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利益而不顾自身做法的对与错,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8] 使个人本位过度张扬,团队合作意识淡化,影响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

4、交流的平等互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独特的信息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或许是惨痛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9] 大学生对电脑技术的熟练掌握而产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他们不再简单按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传授内容去理解和分析问题,而是热衷于在平等交流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使传统德育工作者以知识垄断及身份经验优势为基础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1、加强机制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完善领导机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利用互联网加强文化教育的战略意义。建立包括学校、学院、教研室、实验室、微机室、班级、宿舍等不同层级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体系,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注重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信息传播、教育管理、思想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用健康向上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网文化内容。三是完善网络文化创新机制。深化网络文化传播的研究探索,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开展网上论坛、宣传优秀典型事迹等方式,进行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的熏陶,引导大学生增强应对不良信息和思潮侵扰的能力。四是完善骨干群体影响机制。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干部和学生党员在互联网上的凝聚力影响力,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在群体交流中提升认知水平。

2、加强阵地建设,构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积极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严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以新颖 4

生动的表现形式和积极健康的内容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使其在与各种非主流文化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努力寻找宣传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中更加全面、直观、生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观察和判断世界的正确标准,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认同。要坚持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跟踪了解,及时准确地发布校园动态,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浏览校园网并从中受益,唤起他们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二是利用校园网建立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大学生对互联网表现出的积极心态正是加强教育引导的有效切入点。如果学生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学习成才等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从互联网交流中接受到良好建议和指导,对其成长必然大有裨益。在红色网站上开设教育专栏,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建立个人网站,通过电子信箱、博客论坛等方式进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交流讨论,及时解除学生的迷茫与困惑,都是非常有效的互动模式。三是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感染力,使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熏陶形成合力。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实内容,把讲授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时把课堂教育内容以适当形式移入网络,推进网络公开课程建设。

3、推进教育方式创新,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等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包容思想认识的多样化,变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为双向、多向的交流互动;变以往单纯的命令式、说教式教育为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在方式方法上实现由信息灌输到信息分析和引导的转变。充分利用视频和音频资料、网上图书等多种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做好“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结合,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和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增强教育效果。

4、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某些方面不甚理想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忽视传承、忽视情感基础、教育形式单一,以及频繁变动的‘要求’太多,持之以恒的‘规范’太少,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正义、善良、诚实、勇敢、勤劳、爱国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有着完整的话语体系。要利用互联网传播面广、影响 5

力大的优势,对优秀传统价值观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使之与大学生成长需求密切结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积极开设与网络道德有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心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积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心理,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远贵.试论互联网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2004 (6):85-87.

[2]高洁、闫蓓、朱虹.和谐社会中的互联网文化安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6):42-43.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446.

[4]Bernstein.R.J.Philosophical profiles: Eays in a Pragmatic Mode[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 1986.p114.

[5]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p53.[6]刘玉珠.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J].求是.2005(1):44-47.[7]张旭平、刘春梅.互联网时代维护校园文化安全的路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 156-158.[8]方晓强、姜皓、刘丽娜.论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1):59-60.[9]杨俊懿.互联网时代与文化反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44-45.[10]孙家正.文化与人生[J].新华文摘.2011(15):107-111.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查报告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