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个人资本边际效率

发布时间:2020-03-02 12:25: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个人资本边际效率

提要 本文依据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曾指出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乃等于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提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个人资本边际效率的问题。文中根据我国有关统计资料和对未来收入增长率的预测,研究我国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者个人的成本、收益问题。

所谓投资,是指为了将来的消费而放弃现在消费的活动,是跨时期的选择。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影响投资的一大主要因素。资本边际效率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也就是预期利润率,它反映了预期新投资的获利性,是投资的收益性和时间性的表现。资本边际效率强调心理因素,投资者对投资所获未来利润率的预期是由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决定的。目前,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为62.4万人,2003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为79万人,2004年为94.5万人,这种考研热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资本边际效率看好,对研究生教育投资所获未来利润率的预期较高的心理因素决定的。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在国家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我们不禁想到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了研究生教育就一定能获得个人投资的预期收益吗?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边际效率也遵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加大个人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吗?

我们以2000年进入大学学习的三年制自费硕士研究生为例,研究以下三个指标:

1、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总成本;

2、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收入差异比较;

3、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投资的预期收益。

这三个指标有着内在联系。第一个指标研究的是硕士研究生三年学习个人所投资的成本。第二个指标研究的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与同龄的未上硕士研究生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相比,个人的年均收入。第三个指标研究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现值与其全部成本(近似为供给价格)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这一研究可以表明,三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投资是否有利,投资效果是优还是劣。

一、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成本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成本,是指学生为了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各种费用和付出的所有成本。可以近似的认为这个成本等于其供给价格,一般由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所谓个人直接成本,是指由个人或家庭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经常性成本,主要包括:学杂费;书本等学习用品费;往返学校的交通费;额外的吃、穿、住费用(指学生因上研究生在吃、穿方面多支出的费用和住校所花费的住宿费),以及多支出的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的费用等等。所谓个人间接成本,是指不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成本,一般主要是指因上研究生而放弃的收入即一种机会成本,在数量上它相当于同龄人中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以后三年收入的总和。

1、硕士研究生个人直接成本。它应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学杂费和住宿费部分。按2000级学生入学时的收费统计,平均每生每年大约7000元。第二,其它部分。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全国部分省市的抽样调查,当年本科毕业生因接受研究生教育而产生的人均额外支出(即当年的实际支出减去如果不进入高校学习也会产生的原来的消费支出)如表1:

若这项额外开支的直接成本按年均递增10%计算,那么,硕士研究生三年的平均额外支出如表2:

由此得出2000级硕士研究生在校三年人均个人直接成本如表3:

2、硕士研究生的个人间接成本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了统计和计算的方便,2000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年收入一律从2001年起算;2000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年收入一律从2004年起算;2000级硕士研究生在校三年的开支一律算作2001-2003年的开支。这虽与其实际收入和开支情况有一定的误差不十分精确,但作逐年滚动计算,这点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要说明的是,文中确定2001年大学文化程度的城镇居民年平均收入依据有两个:一是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结果表明,非在校生的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其收入有较大影响。1996年,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者的年平均收入为10488元,而硕士研究生文化程度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20426元。二是国家信息中心1998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从90年代末起,今后15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3%以上。据此,在确定2001年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城镇居民年平均收入时,以1996年的10488元为基数,并按年均增长率13%计算。这样,我们较充分地估算了2000级硕士研究生的个人间接成本。

还要指出的是,居民的收入不仅由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还与居民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劳动力就业率,以及居民本人年龄、工龄的函数相关。对于年龄、工龄这两个变量,我们是以刚刚毕业的岗位新手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因而在引用抽样调查的居民平均年收入数据时,需要设定一个收入系数μ,对不同年龄段、工龄段的居民平均收入进行调整。大学刚毕业找工作难度较大,这一层次的劳动力供给越来越多,因而刚上岗时收入较低。据调查和研究,本科毕业生刚就业的收入系数取μ=0.6比较合适。

综上所述,确定200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后,2001年的平均收入基数应为:

10488(元)×(1+13%)5×0.6=11594(元)

以后两年的平均收入依次为:1310

1、14804元

因此,一名硕士研究生,从2001年至2003年三年期间的个人总成本分别为:

2001年:10088+11594=21682(元)

2002年:10397+13101=23498(元)

2003年:10736+14804=25540(元)

二、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预期收益

研究这一指标,就需对2000年本科毕业生上三年研究生与未读研立即就业的这两类人终生的预期收入,逐年作一比较。

1、关于200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后终生的预期收入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必须确定收入基数、年增长率和收入系数三个要素。1996年我国大学本科程度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10488元,按年均增长13%计算,2004年的收入基数应为22420元;从2005年起至2014年,收入水平年平均增长率按8%,2014年及以后年平均增长率均按5%计算;刚就业的前三年,收入系数取μ=0.6,以后每过四年系数上升0.2。即收入系数在2004年时为0.8;在2008年时为1.0;在2012年时达1.2,2016年时收入系数可确定为

1.4,这样的高峰可以一直持续到他们50岁时,这时我们将他们的收入系数确定为1.2;在他们55岁时,收入系数为1.0,直至他们60岁退休。为体现“终生差别”,假定他们60岁退休后收入系数为0.8,并且工资不再变化,并又继续计算了他们61-65岁时与同龄的硕士研究生文化程度者的收入差别。所谓终生预期收入,也就是到65岁时。

2、关于2000级硕士研究生终生的预期收入问题。同样必须确定收入基数、年增长率和收入系数

三个要素。1996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文化程度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20426元,按年均增长13%计算,2004年的收入基数约为45200元;在2014年之前,他们的收入水平年平均增长率按10%,2014年及以后年平均增长率按5%计算;收入系数在刚上岗时的2004年取μ=0.7;从2008年起取μ=0.9;从2012年起取μ=1.1;从2016年起取μ=1.3,从2020年时取μ=1.5,这时他们的收入系数达到了高峰。直至2028年时,收入系数才恢复为1.3,在2033年时,收入系数为1.1,60岁以后,他们的收入系数为0.9。

3、按照上述思路和假定,将这两类人的终生预期年均收入差额列举如下:

这只是根据以往的有关调研和对个人收入增长的预测所作的推测。最近,据所作的薪资调查表明,我国个人收入确与学历成正比。

三、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个人资本边际效率

经济学中资本边际效率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也就是预期利润率,它反映了预期新投资的获利性,是投资的收益性和时间性的表现。当一项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r大于市场利率时,就可以继续投资。教育投资的个人资本边际效率,是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现值与其全部成本(供给价格)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以r表示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个人资本边际效率,r的值可通过解下列方程求得:

其中:t表示距研究生毕业的2004年的时间,单位为年;Bt表示硕士毕业后第t年的净收益,即与未上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相比,第t年的收入差额;Ct表示研究生毕业前第t年的供给价格(个人成本)。将前面估算出的Bt,Ct值代入,方程即为:

通过逼近法可以求得r的近似值:r=30.0257%。即2000级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个人资本边际效率约为30.0257%。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个人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成本一般相对较低,而且由于居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相对稀缺,使得高学历的人一般收入较高。当然经济学中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在高等教育投资方面也会发生作用。即:在大学毕业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研究生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其培养的劳动者数量越来越多,甚至超过市场需求,那么两类劳动者人均收入的差距就会相对缩小,高等教育的个人资本边际效率就会降低。但是,就目前来说,即使一些家庭暂时无力为子女支付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全部需要依赖于贷款,一名硕士毕业生就业以后,通常也是有能力在不长的时期内还本付息的。所以,应大力提倡家庭贫困的学生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银行也应积极配合,积极开展助学贷款业务。(□文/贾 娜 )

参考文献:

[1]杨继瑞:现代投资经济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55

[2]王楠: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情况[N],陕西日报,2004年1月23日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8

[4]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中国物价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1998.26—27

[5]国家统计局城调队:中国物价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1996.32—33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2

[7]杨继瑞:现代投资经济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82

[8]孙启光:微观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2

3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提要近几年来,由高校扩招等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由于非自愿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上遇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一种所谓的“知识失业”。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择业误区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得出几点结论。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近年来,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特别是199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到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随着人数增多,就业市场压力势必增大。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超过80%,专科生40%,2002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212万高校毕业生签约106万,签约率仅为50%,其中研究生约80%,本科生60%,专科生仅为30%。可以预计,随着大学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二)地区就业不平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

而2004年以来,学生就业“难”,还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次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选在北京求职和工作。排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如果将本次调查的数据与北京市2001年和2002年高校本科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地区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预期与现实的差异非常明显。北京和上海的毕业生的选择预期远远超出实际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们的充分响应,首选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仅有2%。

(三)就业“难”程度有所夸大。虽然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很大压力,但就现实情况来说,就业困难程度有所夸大。在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非签约就业(隐性就业)正在成为一个突出的就业现象。诸如单位不理想而不愿与之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存在着试用期、从事的是临时性的工作;打工的单位不在北京,又不想放弃北京户口;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甚至也不为其购买任何保险;毕业生自主创业,无法与用人单位签约等。由此得出结论是: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者中仅占少数。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作失业;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就业不仅是名义上的就业,关键在于事实上是否处于就业的状态。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大学生面临着日渐严峻的就业压力,从而使得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推迟就业。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非自愿失业方面

1、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减少。近几年来高等学校需求教师的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为了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其进人需求多是指向硕士以上研究生,对本科生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专业要求也很严格。

2、学校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高校专业重复设置所造成的结构性人才浪费增加了部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1996年,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一下增到了400多所,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至少扩大了10倍,而到这批金融人才毕业时,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因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减少,人才的过剩和就业难就在所难免了。

3、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了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保证此项工作有序进行,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程序和手续,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政出多门,甚至政策相互冲突,使得有些地区的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二)自愿性失业方面。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我国存在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这种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二元社会的特点十分明显,所以,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别。这样,大学生首先选择大中城市工作,“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地区流向的首选。

另一方面,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水平的市场包括那些就业前提至少为大学毕业的职位,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服务职位的岗位,如教师、医生、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会计师等等。能够进入这一市场的人享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相当大的自主权,并拥有更大的就业保障。中初等教育水平市场包括不具备高级专门技能或专业教育要求的职位,在这一市场上,劳动力之间的竞争更激烈,工人的工资低,工作环境不稳定,并且缺少职业升迁。如一般技术修理工、公司秘书、推销员等等。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不一样,一些专业需求不足的大学生,毕业时难以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他们本来可以选择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但前提条件是他们以后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这样他们的委屈就业就只是暂时性的,因而暂时的委屈就业就是一种理性选择。但这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也同样存在分割,工人不能从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向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他就业时一旦选择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当将来市场需求形势发生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却已丧失本来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在求职过程中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依然难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因为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的雇主在招聘时往往注重求职者以往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工作性质,他们根据这些因素来判断求职者对岗位的匹配程度,相关的工作经验越丰富,匹配程度就越高,求职者应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应聘成功可能性就越小。这意味着,大学生一旦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他就很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这一市场中,无法实现将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于是,大学生毕业时宁愿处于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状态,也不愿意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自愿性失业由此产生。

三、结论

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诸多问题,有非自愿方面的,也有自愿方面的,因而对待它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一,轻视技能教育的现状急需改变,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学校应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即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使学生在校教育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求尽量匹配,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培养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择

业观。

第三,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比如,放宽户籍制度,改革僵化的企事业用人制度,以降低人才从第二劳动力市场向第一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成本,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财务管理边际资本成本案例

中国实体经济资本存量与投资效率 1981~

硕士研究生个人自我鉴定

硕士研究生个人自我鉴定

硕士研究生个人自我鉴定

硕士研究生个人鉴定

硕士研究生个人陈述

硕士研究生个人陈述

硕士研究生个人思想汇报

个人效率管理

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个人资本边际效率
《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个人资本边际效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