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江西上饶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9: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 史 (B)

第Ⅰ卷 (选择题)

1.《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 B.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

C.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D.益将王位禅让给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中可以看出启突破了禅让制,继承了王位,“家天下”的局面形成;材料“及禹崩,虽授益”说明B项不符合材料;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确立

2.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 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 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 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 【答案】C

3.(2016长春外国语学校)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个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1 由已学史实可知“烽火戏诸侯”发生在西周周幽王时期,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D.;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雏形形成,秦统一后全面推行,排除C.,故B.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4.(2016柳州铁路一中)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E.贵族逐渐平民化 F.姓氏逐渐普及化 G.宗法制逐渐瓦解 H.社会逐渐平等化 【答案】D 【解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表明鲁是同姓诸侯,周武王是天子,周与鲁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故D正确;A不符合“封弟周公旦”,排除;周武王和周公旦是兄弟关系,周与鲁的关系是大宗与小宗关系,是上下级的君臣关系,B、C错;E、F、G、H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6.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得到

2 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表明当时 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 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 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 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生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鲁国建立时将西周典章制度照搬,文明开发并不落后,排除AC;结合所学,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不合时宜,排除B;由材料“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说明周礼制度影响深远,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7.“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个特点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皇帝独尊、家天下”均属于皇帝制度的特点,但是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却只能体现“皇帝独尊”这个特点,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的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例如本题的“只能”专称皇帝。

8.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3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A、B两项所述之意,但A、B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

9.秦朝官员的下列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A.主管国家财政 B.主管国家军事 C.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D.负责监察系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10.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皇帝一人独裁专制;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D项符合题意;A、B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C项指的是“专制主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含义

1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4 A.秦简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汉书》的记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史料鉴别能力。D项《汉书》记载,属正史内容,可信度较高,但《汉书》中对秦史的记载也是后世人据前朝史料研究所得;A项秦简是当代人记当代史,更可信,且秦简为历史文物,应为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CD两项均为二手史料,而B项传说不一定符合历史原貌。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12.汉武帝以后,汉朝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地方高官 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举荐官吏候选人 D.征收地方赋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汉代到元代君权和相权之争一直都存在,在汉代皇帝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设置了中朝外朝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设置刺史来监察地方的官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地方长官太守实行的职责;C选项与刺史无关;D选项也是地方长官的职责。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

13.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分权的特征,排除从军机处的特点与影响来看,D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通过分割相权以达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更能体现“分权”的含义,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

5 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1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结构。三省六部制结构规定: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这样达到了相权的相互制约。从三省的具体职责可以看出选项A、C、D颠倒了运行机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5.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答案】B 【解析】“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设三司使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军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施行将兵法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故D项错误。

点睛:注意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C两项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题干要求的是“宋初”。

16.江浙行省作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最早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A 6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17.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据此推断,该制度

A.彻底打破了特权垄断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是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 D.最早出现在唐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考考考,皇帝的法宝”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是科举制。A项中的“彻底”不准确;科举制只是促进了唐诗繁荣,最早出现于隋朝,排除CD两项。科举制由中央组织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8.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授爵制的依据是军事功绩,察举制的依据是品德,九品中正制的依据是门第,科举制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故D正确。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组合错误,故A排除。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组合错误,故B排除。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组合错误,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7 1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说的是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趋势,ABC都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丞相

20.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秦以来的丞相制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宰相制度还存在;D选项矛盾已经基本结束。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的废除

2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称:„„接折(阅读奏折)——减免(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说明军机处只是秉承皇帝旨意草拟诏书和传达圣意,所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A正确;辅佐皇帝,参与决策、陪读陪写,赋诗作画、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等三项含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排除BCD。所以选A

8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22.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体现了该机构的特点是

A.机构简单 B.处事机密 C.位高权重 D.职能法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地点设在皇宫内,严禁外人出入,办事时他人须回避可知体现了“密”这一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且由皇帝钦定,根本没有决策权,所以C、D两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机构简单”的信息,所以A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23.(2016柘皋中学)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两者都没有统领军队的权力,故A项错误。两者都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两者都参与政务,内阁可以作为参谋,而军机处便是直接听从皇帝指示,但都没有决策权,故C项正确。两者都没有实权,没有权力去安排地方事务,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设立军机处

24.(2016桂林中学)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可知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故答案为C。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分裂动荡未必引发专制,排除B项。专制制度的基础应该从经济方面考虑,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演变

9 2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A排除。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都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B排除。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也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是特殊情况,故C排除。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故反映了特殊情况。故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

26.苏格拉底指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此语表明他认为雅典民主制有什么缺陷 A.非雅典公民没有选举权利 B.容易导致“外行治国” C.没有审议公职人员的能力 D.不利于专门人才成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由懂得治国经验的人来统治和管理,而通过直接民主选举出来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管理经验,这会对国家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要比雇佣一位没有经验的水手充当舵手还要严重,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制度,它容易导致“外行治国”,故答案选B,A、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名师点睛】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体现在以下方面:

(1)当时的民主制度还很不成熟,极易被执政的多数人中的少数贵族利用,成为其掌握的

10 为自己谋利益的合法性政治工具。而当民主制度成为这些人的工具时,其消极作用便显而易见了。在民主制度下,虽然由多数人掌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民主制度的掩盖下,打着“民主、公益”的旗号损害少数人甚至大众的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2)不完善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大的弊端,有时这不仅不会有助于实现自由,反而会遏制人性的发展。苏格拉底之死既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3)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

(4)民主制度的弊端还表现在效率问题上。一般而言,专制制度下的政权其效率要远远高于民主制度下的政权。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二者区别会更加显而易见。因为专制制度下的政府和统治者有很高的权威性,所以他们也会有很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5)抽签选取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会导致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27.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人人平等 B.民主监督 C.法律至上 D.轮番而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表明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采取抽签的方式,不能体现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民主监督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至上,故C项错误;抽签选举的方式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轮流坐庄也就是轮番而治,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雅典民主制•特点

2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 C.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D

11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故B排除。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的目的是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故C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29.(2016南昌二中)在罗马法规定的财产转移方式中,要求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最早的成文法 C.注重形式规则 D.保护贵族利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罗马法,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出场作证等相关仪式”等,题干材料内容的核心,即体现罗马法律严格的形式特征。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正确。A项不是题干主旨,故排除。B项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材料显示的是形式,与贵族利益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严格的形式特征

第II卷 (非选择题)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

12 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变化特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硬件”为秦朝大帝国的制度框架,秦始皇在中央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第二问“软件”为汉朝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根据所学,汉武帝建立了内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2)注意材料出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找到关键词“皇权”可知这道题是考查皇权加强问题的。“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了顶峰。

(3)本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受到限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因为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而不用写出中央集权演变的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名师点睛】在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时,我们要学会客观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②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

13 活动,有利于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③利于民族大融合,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保证正常的中外交流。④利于抵御侵略、增强边防和国防力量。

(2)消极作用:①易引发争夺皇权的混乱,如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政等;②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出现,造成对人民压迫和剥削的加重,激化社会矛盾;③导致思想文化专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有碍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④长期的专制主义造成了国民的奴性。⑤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总之,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根除专制主义土壤。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屈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责族的司法专断。《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它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材料二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劢于证据; 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近,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民法大全》

(1)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

14 (2)说明:

①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

(3)变化特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强化专制主义制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1)据材料一中的“《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的产物,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等信息概括回答。

(2)据材料二中的“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等信息及罗马法的深远影响概括回答。

河南商丘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辽宁瓦房店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吉林长春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理!

广西贺州市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推荐)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仿真卷(A卷)政治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1

福建三明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吉林九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江西南城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江西上饶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
《江西上饶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