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学习心得——校本课程

发布时间:2020-03-03 23:58: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学习心得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被公认为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可是,此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有争论。汉代的学者中,有人以为是子思所作,而宋代朱熹却认为是曾子所作,因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记载孔子所讲,更合乎情理。虽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后人大多信从这种主张。然而到了清代,有的考证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大学》与曾子和子思均无任何联系,甚至认定《大学》是汉代儒者之书,并举出一些例证。清代考证学家对《大学》作者提出的异议并非无故而疑古,可是却未能被人们所接受。于是,有关《大学》作者问题的争论,因无确凿证据,所以始终没有结果。

朱熹认为《大学》旧本和各种改本有脱简、错简之处,不够完善,于是他根据程颐改本重新编定章次,并做了一定修改和补充,撰《大学章句集注》,以理学理论注释,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说,“传之一章释明明德,二章释新民,三章释止于至善,以上并从程本,而增诗云‘瞻彼淇澳’以下。四章释本末,五章释致知,并今本。六章释诚意,七章释正心修身,八章释修身齐家,九章释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从旧本。”实际上朱熹对《大学》篇重新分段后,认为最前面的一段是“经”,是孔子之意,是由曾子所记述的。后面的十段为十章,是解释经文的“传”,以阐明“经”的意义。是由曾子的弟子记述曾子之意而成的。

历史上《大学》版本之多,举不胜举。《二程全书·程氏经说》卷第五,有程颖的《改正大学》,又有程颐的《改正大学》。两兄弟各改各的,互不相同。而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则既不同于程颖,又不同于程颐。后来,明朝的王守仁又抬出《古本大学》,显然是要在程朱以外,另辟蹊径。清人毛奇龄撰《大学证文》,考《大学》传本等。大学版本之多、种类各异,在古书里较为罕见。

《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步骤(/l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体说来,就是做到“八目”:

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 目的。

《大学》篇认为“修身”的重要途径是格物致知,即“致知在格物”。汉代郑玄在《礼记注释》中说:“知是对于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的认识。格,是招致、引来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如果我们的认识趋向于善,就会引来善事,如果我们的认识趋向于恶,就会引来恶事。就是说事是按照人的思想追求发生的。”唐代孔颖达在“疏”中对“注”文又作了引申。应该说,这样的解释基本符合原意。宋代朱熹根据二程的观点,对“格物致知”作了新的解释。在《四书集注》中,朱熹解释“物”是事物,“格”是探究、穷尽。“致”是推极,“知”是认识。朱熹认为,人心都有认识的能力,任何事物都含有理。不穷尽理,认识就不完全。要认识完全,达到顶点,就要在与事物接触时,穷尽其理。在他看来,这就是“格物致知”,或者说是“物格”、“知致”。应该说,朱熹的解说已经不完全符合《大学》篇的原意。按原意,知是对于“至善”的认识,认识到“至善”,行为就端正。经过朱熹的解说,“格物”成为:“知”的手段。但是朱熹所说的事物,不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而是指人们从事的社会活动。格物的“格”,不是指人在实践中对于自然社会“物”的考察、研究,而是指以“诚意”、“正心”为内容的心理体验。因而致知的“知”并不是对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而是恢复一个人先夭具有的道德本性。朱熹提倡“格物”、“致知”,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努力消除忿怒、恐惧、好乐、优患各种情感,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这样就把齐家治国平夭下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修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还强调“齐家”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大学》提倡孝、梯、慈。孝是协调下辈对上辈的关系;涕是协调同辈之间长与幼的关系;慈是协调上辈对下辈的关系。《大学》认为,协调这些关系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协调国家中君与臣,君臣与民的关系。这样便把家族中孝、梯、慈与国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

《大学》还为当权者制定了政治统治的原则,即统治者要以身作则,遵循“絮矩之道”。要尊重老人,抚恤孤儿;要能爱人,能恶人,好恶要与民同,成为民之 2 父母;要注意物质生产,不能与民争利,等。这在当时来说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当然就《大学》的内容而言,是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齐家。正心、诚意,是“大人”和常人修己的起点;齐家,更是人人的希望和职责;治国、平天下,也是一

国之人共同的愿望;治国、平天下的共同基础,在每个人的正心和修身之上。这说明《大学》不仅是“大人”之学,更是人人所需要的常人之学。学好《大学》,用功久了,功夫纯熟了,自然就能成为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大人”,不因地位的高低、职业的尊卑而受影响,所以这样的“大人”,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如前所说,从古以来《大学》篇虽有多种改本,但最具权威的仍为宋代朱熹所撰《大学章句集注》,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以后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经书。实际上《大学》也正是从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元朝延佑年间,复科举,以《四书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并规定科举考试要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论根据。从此,《四书集注》便成为士子必读的经书,各类私塾也多以此为其基本教材.而《四书》中的K大学》篇更被奉为“初学入德之门”的必读书。

包括《大学办篇在内的《四书集注》印行极多,读者极广,思想影响之普遍与深刻为其他书所不及。宋元以后七百年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主要是通过《四书集注》传播的。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语录、格言、性理类著作,无不包含《大学》篇中的精辟词句和含义。后来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口头语,如“诚心诚意”、“天理良心”、“人欲横流”、“涵养工夫”等等也都出于此。清代桐城派还把《四书集注》的义理列为写作古文的三要素之一,即古文辞的思想内容要以《四书集注》的义理为准则,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和响应。

总之,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篇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代表,它深深融汇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它不仅对中国人的言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还影响到日本朝鲜等国和世界。

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心得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大学》学习心得——校本课程
《《大学》学习心得——校本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