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环境保护

发布时间:2020-03-03 18:53: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你如何看待世界性水荒?你认为解决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答:造成世界性水荒的原因是:

(1)地球上的人口不断增加以及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造成生活用水剧增;

(2)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造成世界各国工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例如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工业用水增加20倍,农业用水增加7倍;

(3)世界各国的河川径流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大都呈明显的不均衡性,以致造成水资源紧张状态;

(4)随着全世界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也急剧增加,严重的污染了水源,造成资源短缺。

目前世界各国研究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和健全水资源管理机构,制订水资源开采、保护、管理的法律;

(2)提高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

(3)防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水源的污染,禁止不达标排放标准的污水进入地面水体;

(4)对水资源进行人工调节,促进和保持水资源的再生机能;

(5)改进工艺流程,节约生产用水;

(6)开辟海水淡化新水源;

(7)开展广泛宣传,在公众中形成节水观念。

2、我国有部分城市先后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但都不很成功。你认为实施城市垃圾分类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1)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试试先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建立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应该纳入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以推进。

(2)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难以展开的原因很多,既有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术界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与方法缺乏研究以及研究的深度不够等问题。

此外,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究竟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重视到何种程度也值得反思。 首先是观念方面的问题,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城市居民都还处于模糊状态。

其次是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乏,学术界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造成对垃圾分类的观念模糊不清的原因之一。

就目前而言,还很少见到具体的不同城市的垃圾组分分析的研究报告。而没有详实而准确的实证研究报告,政府管理者便缺乏作出决策的科学依据。学术界对居民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认可程度加以研究,还要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构建加以研究。

再次需要政府作出相应的努力,政府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健全,以及与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的政策的确立。在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方面,日本政府的具体做法很值得我国各级政府借鉴。

①国家政府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确立。

②政府应该有确定的规划和清晰准确的削减目标。

③对居民要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1:竭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讲的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

材料2: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材料3: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受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于环境的急剧恶化。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后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2)材料2所反映的现实告诉我们什么?

(3)材料3中楼兰的悲剧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警示?面对材料3中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做什么?

答:(1)材料1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竭的资源就会用尽。

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2)材料2所反映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性社会。

资源性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楼兰的悲剧警示我们:只有与环境和睦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贯彻实行,为环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谐做出更多的努力。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