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市委规划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6: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1年1月19日中国共产党惠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惠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惠州发展实际,对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提出建议。

一、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奋力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

(1)“十一五”为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发展理念、发展思路有了新的转变和质的提升。大力实施“人本立市、工业富市、文化兴市、创新强市、生态旺市、依法治市”六大战略,全面推进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着力推动“三促进一保持”、“双转移”,着力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经济转型全面启动,经济结构基本实现“两个转变”①,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社会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平安和谐惠州建设取得新进步,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发展后劲获得新提升,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实现了“经济总量比‘十五’期末翻一番、承办好第13届省运会、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三大任务。“十一五”时期是惠州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五年的发展,为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抢抓“十二五”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的战略新机遇。“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奋力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兴经济体逐步崛起,这将为我市加快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有利契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为我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我市拓展国内市场提供了新的空间;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三角《规划纲要》、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及海峡两岸“大三通”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有利于我市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合作与共享发展中挖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惠州市情看,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设地级市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基础更加厚实,大项目带动效应增强,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持续后劲和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未来五年,我市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6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并将引领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激活发展动力,创造巨大需求,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全面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转型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提高民生质量任务艰巨,社会建设管理面临新课题;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亟需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判,创造条件,加快解决。

(3)“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这个核心,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力实施“内生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建设幸福惠州,推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多作贡献。

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要坚持做到:

——— 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局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硬实力与软实力、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政府与市场、改革发展与稳定等重大关系,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 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开创更高标准惠民之州新局面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 必须以为民惠民建设幸福惠州为主旨。推进科学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是建设幸福惠州。幸福惠州是更高标准惠民之州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求,两者内涵一致,共同构成惠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追求。要把建设幸福惠州放在建设更高标准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核心位置,更加突出促进就业创业,更加突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更加突出发展惠民利民各类民生事业,更加突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保证人民群众有更给力的幸福、更长久的幸福。

——— 必须以夯实“八大基地”为主战场。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粤港澳地区现代农业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等 “八大基地”,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主要载体。要以建设 “现代产业100强”为引领,做大做强“八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做厚做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物质基础。——— 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力军。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奋斗。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血肉联系,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共建惠民之州、共创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真正体现集民智、顺民意、聚民力、惠民生。

——— 必须以改革开放为主动力。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根本动力。要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抓住转型升级中的突出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有效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着力提升利用全球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 必须以平安法治建设为主保障。平安法治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重要保障,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惠州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履行维稳这个“第一责任”,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和谐;要坚持党管武装,加强民兵预备役与国防动员建设,为应急维稳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奋力开创更高标准惠民之州新局面创造良好的平安法治环境。

——— 必须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为主心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政治与组织保障。要围绕保持先进性和增强执政能力,大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提高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人大、政协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共同奋斗。

(4)“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中央和省“十二五”规划、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发展方式显著转变,社会和谐显著进步,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十二五”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 在加快发展上有新突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 在转型升级上有新突破。内生发展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 在城乡统筹上有新突破。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客运”、自然村“村村公路硬底化”、自来水“户户安全送到家”。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 在富民惠民上有新突破。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更加发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普遍提升。

——— 在和谐发展上有新突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水平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态惠州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单

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文化惠州建设再上新台阶,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力争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标兵。平安法治惠州建设再上新水平,全市社会更加稳定,惠风更加和畅。——— 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综合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 “五年实现五个一”:生产总值增加1000亿元,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建成“现代产业100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成以上;建成100项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夺取1块“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金牌。

二、着力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要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投资结构,开拓内外销市场,提高内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5)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积极研究制定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城市消费升级,培育促进汽车、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加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千村万户市场工程”,完善提升县级配送中心,拓展丰富农家店,拉动农村消费。加强消费维权工作,大力促进节庆消费,支持发展租赁消费、信贷消费、网络消费等消费模式,积极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绿色、健康消费。

(6)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工程、生态环境、自主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加快城乡尤其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财政引导力度,推动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的投资建设。

(7)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扩大内销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以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引导内销企业组成开拓市场的 “联合舰队”。继续推动“惠货全国行”,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惠货”展销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进驻省外广东商贸城、广东名优产品销售中心,乃至在国内大中城市发展惠州产品销售中心,帮助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由 “运动战”转入“阵地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惠货物流网”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公共销售和电子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开拓农村市场的作用,加快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新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大型超市集团和连锁商业集团,引导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建设促进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产销对接的“命运共同体”。

(8)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简化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审批程序,提振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内销市场信心。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按内需调结构,鼓励其设立研发机构、创立自主品牌、在内地建立营销网络,推动加工贸易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加工制造功能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领域延伸,由外资企业为主向内外资并举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平台功能,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通关效率。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内销和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延长增值链,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

三、着力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不竭动力。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抓手,通过创新夯实基地,驱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9)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创新资源支持,通过省、市联动和产学研合作、粤港联合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构建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加强公共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石化与光电产品质检中心和科技成果孵化器建设,加快惠城丝光棉、惠阳新圩数字视听、惠东鞋业、博罗园洲纺织、“罗浮药谷”和龙门木竹、矿产资源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和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鼓励参与或组织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鼓励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将商标战略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两端延伸,促进“惠州制造”向“惠州智造”和“惠州创造”转变。力争到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1.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

值比重达到37%以上。

(10)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尽快完成大亚湾石化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石化区土地盘整和填海进程,将石化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实施区内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辅助设施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配置。推进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增强石化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石化产业链的伸延发展,为节能减排腾出空间。充分利用隔墙供应优势,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以世界化工500强和国内化工100强为招商主攻目标,形成以绿色环保为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化、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石化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全市石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初步建成世界级石化基地。

(11)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仲恺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围绕光电产业、新一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等新型高端特色产业,着力引进国内和欧美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大型电子类企业。抓好TCL液晶产业园、科锐半导体LED芯片、比亚迪LED外延片和LG伊诺LED封装、背光和照明应用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延长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信息化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2)建设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突出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大力推进“3510”工程 ②,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惠州旅游综合竞争力。以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莲花山、古田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建设森林度假顶级品牌;加快环大亚湾五星级度假酒店群和休闲度假基地建设,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品牌;以龙门温泉群为主体,打造特色温泉养生旅游品牌;发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内涵,提升叶挺纪念园、邓演达纪念园影响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利用滨海资源开发高端水上运动项目,打造运动休闲潜力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到38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接待量达到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13)建设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以电力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一批电网工程,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继续做好惠东平海电厂、惠州LNG电厂、丰达LNG电厂、国华(大亚湾)二期与仲恺高新区热电联供等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广核惠州核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开发风电、余热发电、太阳能,促进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力争到2015年,惠州成为我省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地。

(14)建设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仲恺高新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主要载体,着眼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出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用足用好国家、省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1 ̄2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8.5%以上。

(15)建设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以创新和创意为引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化与融合。适应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要求,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拓展服务业新领域。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外包服务、总部经济和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以及旅游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石化、电子、鞋业、纺织服装、农产品等专项产品国际采购中心,推进商贸物流国际化。恢复惠州机场民用航空服务,启动惠州机场航空城规划建设工作。加快惠州港建设,统筹整合岸线资源,发挥港铁联运功能,加快开通国际国内直通航线,构筑出海物流大通道;以发展石化物流为先导,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编织“物联网”,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石化产业和港口物流业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商业网点建设,提升批发零售、商贸、餐饮行业发展水平。创新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网上购物、城市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模式。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系统集成、网络应用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及维护服务,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产业和互联网增值业务。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匹配的高效健康安全的金融体系,全面推进惠州金融业跨越式发展,使金融业成为惠州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惠州设立分支机构、服务网点,努力承接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外包业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专业保险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稳步拓展农业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意外和健康保险等业务。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帮助企业创造上市条件,扶持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乃至国(境)外上市,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评估、

咨询、广告、知识产权、就业和劳务、公共关系、经纪代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业。以城镇化、工业化为契机,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8%。

四、着力协调发展,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水平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是珠三角 《规划纲要》赋予我市的重任。要下足决心,攻坚克难,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铺平道路。

(16)科学设定主体功能区。坚持城乡、区域、陆海三个统筹。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划的框架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明确各县(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作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要分别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海石化区”、“国家一流高新区”;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作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要分别建设成为“宜居宜业中心区”、“现代服务业活力区”、“现代海洋经济强县”、“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县”、“生态经济特色县”。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

(17)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范围,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建立土地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入股项目开发的新机制,增加农民稳定性、持久性财产收入。

(18)建设粤港澳地区现代农业基地。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基础投入,严格保护耕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鱼塘改造、无公害农(水)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中小型堤防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快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和城乡水资源供应保障工程建设。实施现代农业“5511”工程 ③,做大做强特色精品农业、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发展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具有惠州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把惠州打造成为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加工流通和农业观光旅游中心。

(19)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原则,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以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环境整治、信息畅通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文化惠民程度、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村企合作”,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示范、扶持、激励、奖补机制,全面推进村镇整治工程、“千村家园绿化”工程和宜居村镇建设。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20)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走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城市快速干道和轻轨相连接,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卫星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建设中心镇、卫星镇、专业镇和名镇名村,发展提升沿江沿海城镇群,加快培育北部腹地新城镇群。加快完善城镇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卫星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和扩大就业的功能。推进发展重心战略转移,加大对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投资开发力度,将小金口、水口、三栋、横沥、淡水、秋长、永湖、新圩、镇隆、澳头、霞涌、陈江、沥林、平山、白花、大岭、多祝、稔山、平海、吉隆、黄埠、罗阳、龙溪、园洲、石湾、湖镇、长宁、福田、杨村、公庄、龙城、平陵、永汉、龙华等,打造成为具有“投资洼地、发展高地”意义的卫星城镇,加快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全面实施农民工入户积分制,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入户城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21)积极推进“双转移”。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与组织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是我市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强化组织领导,着力破解园区建设面临的用地指标、资金短缺难题,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生态环保要求的外资、国资和民资项目,加快建设东莞(龙门)、惠东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各县(区)产业转移园。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围绕“转得出、进得去、留得住”,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制度,健全量化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22)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突出“上山下海”方略,实施海洋综合开发,提高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和总体实力,加快建设“海上惠

州”。在布局上,以环大亚湾为核心区域,以考洲洋、巽寮湾、稔平半岛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海岛开发开放为战略重点,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在产业上,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海水养殖效益,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发展水平;打造临海工业集群和蓝色观光走廊,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

(23)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大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全力推进与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实现“四年大发展”,扎实推进“十年大跨越”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和深莞惠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相邻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快跨境交通项目建设,发展跨界公交服务,提升城乡客运、交通信息服务水平,推广“岭南通·惠州通”品牌,建设区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联合治理跨界污染、灰霾天气、非法跨市倾倒垃圾等长效机制。加强与深圳、东莞协调配合,探索建立合作共建、利益分配新机制,共同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坪清新产业合作区)”建设。

五、着力绿色发展,提升宜居宜业生态文明水平

绿色低碳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的迫切需要。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效保障生态安全,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都市风景”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宜居宜业”进而“乐居乐业”相得益彰的生态文明惠州。

(24)推进城市“三条轴线”规划建设。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约束力。坚持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等“三条轴线”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彰显“双宜”城市魅力。

(25)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项目节能和环保审批,提高能耗和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限制审批高能耗、高污染建设项目,实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与氮氧化物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综合利用能源、土地、环保、价格、信贷等杠杆,巩固淘汰落后产能的成果。推动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现工业园区废物循环利用,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耗能设备技术改造。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广区域性电力节能增效公共示范平台建设。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鼓励建设城镇再生水利用系统,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考核体系,严格考核标准,强化奖惩措施,加大节能减排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形成以低碳产业为核心,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26)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引导建设用地供应向产业升级和城乡优化布局倾斜。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坚持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加大闲置土地盘整力度,增加土地资源储备,提高保障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完善土地监察动态监测网络,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用地。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注重海洋生态保护,科学实施围海造地工程。

**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孝感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全文]

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形成背景等情况通报(.12)(材料)

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十二五”规划建议热读

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

市委规划建议
《市委规划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