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企业家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9: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该著作尝试着从企业家角度来认识企业的本质,并力图逻辑一贯地揭示企业的各种契约和组织关系形成与演变的一些规律,企业家读后感。作者把企业家作为企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抓住了中小型、创业型企业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充斥着主流企业理论对成熟企业的分析,而缺乏对创业型企业的深入理解。该著作的理论贡献突出地体现在对企业家融资契约的分析上。作者不仅详尽地考察了外部投资者(资本家)所拥有的各项权能的基穿内涵、外延、相互关系,和企业家的创意、能力、财富,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一般意义上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

第一章

作者注意到主流企业理论基本上是以“资本家”作为逻辑起点和研究焦点,在本质上是“资本家的企业理论”:要么以“股东利益至上”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制度应该如何安排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股东的利益;要么以“资本强权观”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财产所有权应该如何配置才最有效率。虽然该框架对很多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但这并不意味它已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因为该框架还存在着一些不应该被忽视的缺陷:第一,许多关键性的权利(rights)(比如剩余索取权)或者权力(power)(比如剩余控制权)都是先验给定的,其内涵、外延以及存在基础并未得到严格考察;第二,过分依赖规范分析方法,却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忽视了对企业实际的形成过程和运行规律的考察;第三,过分关注道德风险,尤其是与专用性投资相关的敲竹杠风险,以至于防止道德风险似乎成了企业制度安排或者企业治理的唯一内容;第四,基本上是以成熟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背景,而缺乏对创业阶段的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日益呈现出“企业家经济” 和“知识经济”的性质,大量缺乏初始财富的企业家成功创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家并非一个简单地听命于外部投资者的代理人,他们所获的权利/权力也难以单纯地依靠非人力资本投资来解释。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那些专用性很强的实物资产,而且不少企业制度也并非为激励专用性投资而设计。由于主流分析框架难以对这些现象给出满意的解释,因此有必要换一个视角来审视企业,以便为企业理论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穿

“企业家”及其“创业活动”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人们必须特别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企业并不是天然物,而是企业家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组织。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及其创业活动是企业及其各种契约关系发生发展的天然起点,而且是一个相对洁净的起点,因为在这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企业,当然就更谈不上企业内部的权利/权力关系。鉴于此,作者尝试着站在企业家的角度,采用比较彻底的个体主义的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和组织。

从概念承继关系来看,该章主要回顾了已有企业理论中“资本家”这一核心概念的承继关系,以及从“资本家”角色中分离出来的“企业家”的视角讨论企业理论的意义。在已有的企业理论中,新古典经济学中强调的是“资本家”,后来发展起来的主流企业理论强调的是资本家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者认为应该在主流企业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企业的诞生过程,细致分析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契约关系。

由此讨论,可以看出“企业家”在不同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新古典经济学当中,为了描述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把企业抽象为生产函数,把企业的决策功能简单的概括为确定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从而忽略了企业家的作用。此时,资本家是该理论默定的经营决策者,资本家既承担了企业家的角色,也承担了经营者的角色。

在主流的企业理论当中,为了探究企业内部复杂的权利配置关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的市场的替代合约。把企业内部的关系抽象为资本家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把企业家和经营者的角色重叠起来,把企业视为实现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此时,经营者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家”角色中分离出来,得到了大量的分析,而且承担了企业家的角色。

而在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为了探究新企业的创立过程,把企业看成是一个以企业家为诞生逻辑起点的契约。把企业诞生过程中的契约关系抽象为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而且把企业家与“经营者”的角色也分离开来,认为经营者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企业家或者参加企业的其他关键成员扮演的一个角色。但在企业的创立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企业家。

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与之前的主流企业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把“企业家”的角色在创业背景下分离出来,作为与“资本家”相对等的概念来考察。而且分析企业诞生和内部结构的核心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剩余控制权”发展成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

在古典经济学当中,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着产量和价格的决策;在主流企业理论中,企业是一组契约的集合,资本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激励控制着经营者的偷懒和盗窃等道德风险;而在该著作中,作者提出,企业是为了实现企业家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与投资者之间订立的一个契约,企业家通过发挥自己的企业家才能,也就是提出创意的能力和整合投入品的能力,创立了新企业。

第二章

当作者强调企业是企业家所创立的时候,就必须首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企业家可否直接出售其创意而不必亲自创立企业?第二章对此作了回答。在批判“科斯设想”的基础上,作者指出,由于现实中企业家的创意和企业家能力难以被直接买卖,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家必须亲自建立企业,以便把自己专有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物化到这个特殊装置之中,从而转变为易于让度和定价的资产。由此可见,企业是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自我定价器”而被企业家创造出来的,而这也正是企业最初的性质。作者也由此推断:如果国家限制创业活动,或者限制企业家在企业中的权利,那就会阻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过程,从而会降低经济的活力。

该章重点论述了企业诞生的原因,并把这一原因归结到企业家个人人力资本的特征上来。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性质是特殊的,其特殊性在于:企业家发现的创意具有信息悖论的性质,一旦创意被企业家向他人描述,那么其他人也就无成本的得到了创意的内容;其次,企业家自身的人力资本在未发挥之前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价,因为在企业家人力资本未发挥作用之前,市场中的其他交易方是无法准确评估其价值的;第三,企业家人力资本也具有不可让渡性和非从属性,所谓不可让渡性就是指企业家人力资本不可转让,而且只有通过企业家个人才能够得以实现。这些特征决定了企业家必须通过建立企业,然后到一定时期将企业销售,或者将企业家的人力资本长久的物化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才能够得以间接的实现。企业家之所以创建企业就是因为他们要通过企业来实现自己所拥有的创意、能力和财富的价值。

这一章在整本书的角度来说,是后面理论模型提出的基石,同时也是对已有企业理论的创新,读后感《企业家读后感》。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决定了企业家是企业诞生的逻辑起点,这样企业家的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家与资本家在企业诞生过程中谈判力的基穿这为后面模型的构建提供了论证的基穿同时,从以往的主流企业理论来看,资本家是企业诞生的逻辑起点,实现资本家的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制度建立的核心目标。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从企业发生的原点上就颠覆了已有理论的判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理论。

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并通过这一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家是企业诞生的逻辑原点,是企业诞生的真正原因。

第三章

由于充足的资本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所以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值得特别关注,自然也就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第三章中,作者首先认识到现有的绝大多数所谓的“企业家融资模型”在本质上仍然是“资本家的投资理论”,而且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投资者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企业家创意的可靠性和企业家能力的不足,而非企业家的“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并不拥有先验性的超级权力/权利。作为产权交易的结果,外部投资者天然的或者必须获得的权利只是保留投资报酬索取权r和控制投资风险的权利——直接约束和影响企业家和企业活动的控制权C,直接从企业抽回投资的赎回权T,以及将企业产权让度给第三方的流动权L。当然,这些控制投资风险的权利(C, T, L)能够弱化投资者的参与条件;而且所有的这些契约权利之间存在复杂的互补和替代关系。

这一章,作者主要阐述了投资者意愿加入企业家创业活动的风险和为防范风险所可能获得的权力。

在已有的企业理论中认为,投资者所承担的最大风险就是企业家的偷懒和盗窃等道德风险。但作者认为在新企业创建的过程中,企业家往往是企业剩余权力的控制和索取者,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并不象经营者那样通过偷懒和盗窃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相反,他们有激励努力工作,并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在创业阶段,投资者面临的真正风险是由企业家本身的能力带来的。确切的说是由于企业家创意实现的不确定性,企业家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不足,以及由于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内部其他资源所有者对其能力的依赖而造成的企业家事后不履行企业初始契约的敲竹杠风险。

为了防止这些可能的风险发生,在创业阶段,投资者不仅希望能够获得事先约定的资本报酬,同时也希望掌握企业经营的一些控制权、赎回权和流动权。收益权是无可争议的,因为只要投资者向企业投入了资本,为企业家提供了一般购买力,就必须获得相应的报酬。而赎回权则是投资者在一定条件下直接从他所投资的企业中抽回投资从而退出企业的权利。这个权利的行使会直接导致企业家所掌握的资本量的减少。流动权虽然也是一种控制风险的权利,但它在企业形成阶段基本上是无法实施的,只有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之后才可能成为一个现实的权利。当然赎回权和流动权都是比较极端的权利。投资者可以通过掌握影响和约束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决策和人事安排的权利实时的控制企业的发展。而且投资者拥有的控制权、赎回权、流动权和收益权在性质上是相互独立的,互补的,也就是说不因为投资者拥有了收益权才导致他们拥有赎回权、控制权和流动权。

总之,这一章同第二章一起构成了以下核心章节的立论基穿企业家凭借他们的能力、创意和财富发起企业,是企业的逻辑起点;投资者通过拥有资本的收益权、赎回权、流动权和控制权来控制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参与企业的风险。这一章的核心概念有以下七个:

在创业时期,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1、创意真实性;2、企业家组织能力;3、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控制

在创业时期,投资者可能控制风险的权利:

1、收益权;2、赎回权;3、流动权;4、控制权

第四章

从第三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于企业家来说,选择恰当的融资契约(r, C, T, L)十分重要。在第四章中,作者构造了一个关于企业家最佳融资契约安排的一般均衡模型,以便对其中的规律给出一些内生化的解释。作者首先证明了企业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将自愿成为最后的剩余索取者,而将企业残值的优先索取权让渡给外部投资者(定理1),即企业家将用自有资本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某种担保服务。由此推导出一系列很有意义的结论,其中比较重要的结论有:(1)即使不受财富约束,也存在一个最佳的企业家自有投资比例(定理2)。(2)为了与为数有限的投资者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权益性资本成为企业家的首选(定理4)。(3)企业家投入的自有资本比例越大,市场对其创意的价值和企业家能力的评价越高,那么企业家让度给外部投资者的控制权和股权(或者单位投资报酬索取权)就越小(定理

6、

7、

8、9)。(4)融资契约通常允许当事人在事后根据情况的变化对初始的契约权利分配进行相机调整,尤其是当创业成功之后,外部投资者将自动丧失优于企业家的契约权利(定理10)。(5)作者由此推断“股权型可转换证券”及其类似契约组合将是企业家最常用的融资契约形式。(6)他们还指出,若企业家过早地与风险投资家合作,将导致权利过多的让渡而不利于创业活动的成功。

在第四章的最后一节,作者研究了资本市场对企业家融资活动的影响。总的来说,他们认为资本市场降低了外部投资者的资产专用性程度,有利于弱化他们的参与条件,从而有利于刺激企业家的创业活动。由此,企业家经济的繁荣必须以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穿

该章建立经济模型的核心方法是:企业家个体实证主义方法。该方法的精髓就是以企业家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投资者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为起点,讨论在投资者参与条件的约束下,企业家如何实现个人人力资本价值最大的契约。

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是:

投资者的参与条件成本收益分析模型是:

=

在企业家的模型中,影响企业家成本收益计算的主要变量是他自身实现创意和整合资源的能力e,未来的预期收益R,自有的资本投入a,企业的投资总额K,以及企业家创业的机会成本Kr 。而在投资者约束条件下,影响投资者成本收益的主要变量是投资者对企业家能力的评价v,投资者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和赎回权 ,以及企业家对投资者的资金担保 。这样企业家要实现自身的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考虑投资者对收益权r的要求,并把r纳入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函数。

这一章是全书的核心章节。该章通过以上基本模型的建立,分别分析了投资者的参与条件,企业家的创业条件,企业家财产投入的最优解,企业家融资契约模型的选择,以及最佳权力安排等在企业创建过程中,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的权利配置。

但是对于作者提出的“企业的创建过程就是企业家同投资者的契约建立过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里作者忽略了企业构成的人力资本因素。因为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合约。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企业中包含着对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剩余控制权。这也正是企业不同于市场中的其他合约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合约达成,而不需要在事后进行控制,那就不是一个企业合约,而是一个市场合约。而企业在创立初期,虽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主导的,但同时也包括企业的其他人力资本,例如,管理者和工人。如果象作者的模型当中描述的那样,简单的把管理者和工人都作为可以用投资者的金钱购买到的企业生产要素的话,实际上就忽略了企业合约的特殊性质。

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企业诞生并不仅是一个契约的达成,可能更多意义上是一个生产机构的成型。也就是说,企业不仅具有主流企业理论所描述的“契约”性质,而且具有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生产”性质。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的契约保证了“契约”性质,但忽略了企业的生产性质,企业生产性质不仅是企业家同资本家之间的合约,而且也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同其他人力资本之间的合约,企业家有权威在企业中对其他人力资本的使用方式进行再塑造。

由此,可以指出,企业的创立过程不仅是企业家同投资者之间订立契约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家同其他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订立契约的过程。企业家不仅要考虑投资者参与的条件,而且要同时考虑其他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参与条件。因为其他人力资本的参与者也是在进行着成本收益核算,企业家人力资本只有在调动其他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并在企业中重新塑造他们的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一个可以正常运营的企业。如果仅考虑投资者的参与条件而忽略了其他人力资本的参与者,那么企业仍旧是无法建成的。

这一章中是把前面三章提出的核心概念: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投资者的控制权、收益权和赎回权模型化。

企业家人力资本=提出创意的能力(e )+整合投入品的能力(e )而企业家既能够实现创意,又可以有效的组织资源成功的概率为e=ee 。同时,投资者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客观评价则可以用v 和v 来表示,投资者客观评估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概率则可以用v=vv 来表示。

投资者的控制权(C)、收益权(r)和赎回权(T)

而在企业家自由资本(a)的作用下,投资者所拥有的权利可以用 来表示。这样企业家融资契约模型就把所有的核心概念模型化到一起,并对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了详细解释。

而从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该模型的一个未能解释的现象,那就是当我们把投资者的成本收益模型进行详细考察时可以发现,如果投资者对企业家能力的评价v十分小,那么投资者所要求得到的收益就会趋向于无穷大,即r 。而此时企业家的个人人力资本价值则会趋向于0。这就意味着该模型对真正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并没有解释力。因为在一个企业家能力仍没有显现的白手创业者身上是无法判断出其企业家能力的,这样从该书给出的模型来看,他们就根本无法创办企业。而事实上,这样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是十分多的,他们是否就只通过自有资金进行创业呢,还是通过整合人力资本之后,再进行创业呢。

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企业家财富管理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企业家

企业家读后感
《企业家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