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的偏爱与博爱

发布时间:2020-03-03 13:35: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偏爱:词语“偏爱”的意思是指在几个人或几件事物中特别喜爱或单单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

这就需要在关爱的前提下对评估对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能发现他们的品德、智慧上面的闪耀点,看到其积极的态度,挖掘其潜力,给予表扬和鼓励,找准时间、场合,让评估起到正效应,并可以长期起作用。

博爱是一种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中要着眼学生的发展,远离“筛选”和“甄别”,人的潜能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释放发展,创设适合每一位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能互相交流、砥砺,能各展所长,让学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信心和理想,这里没有岐视没有压抑感。

总之,博爱是一种崇高的爱。

偏爱原因:

人是感情动物,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容易带感情,教师也是感情丰富的人,在 对待学生的感情中,最容易形成偏爱。倘若控制不好,偏爱严重,就会造成师生 之间诸多思想矛盾,使偏爱不及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作造成很多不利因素, 然而不少教师都或轻或重犯有偏爱的毛病。 一曰偏爱好学生。

偏爱的表现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格外青睐,上课只看这些学生,仿佛专 对这些学生授课,提问、板演多是这些学生。作业也批改细致,多夸奖鼓励之语。平时总找好学生淡心.对他们关怀备至。在学生发生纠纷的时候,也是“木匠斧 子一面砍”,对好学生袒护。教师这种偏爱,对差生是极大的冷落与刺激,甚至 大多数学生对老师反感,不但不好好服从管理,甚至连他的课也丧失兴趣。其结 果会造成人心涣散,纪律松懈,教学质量下降,即使被偏爱的好学生也因被孤立 而苦闷,影响正常进步。处事不公,则不能服众。 必然引起大多数学生有意见,这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团结每一个学生极为不利。 三曰偏爱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有的教师自我修养欠缺,或者有什么私欲杂念,想借助教师这个“神圣”职业达到自己的目的。就物色有能力的家长进行感情投资,首先偏爱这些家庭的学生,主动为这些学生补课,表示出额外的关怀 ,在谈话与教学中表现出特别的亲密溺爱,频繁的家访,尽量表现出对这些学生的优遇,从而博得这些家长的好感,俟机提出自己的某些要求。这种偏爱,在学生中影响极坏,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不管偏爱有多少种,凡偏爱都不好。

偏爱与兼爱并行!总起来说,老师是爱所有的学生的! 。

“偏爱”使教师对学生的爱变得多姿多彩,追求刻板的公平,是对爱的误解。 偏爱有时候对学生来说真的是一种很好的刺激

偏爱就像物理学上的误差不可避免一样,但可以时不时地进行纠偏。 偏爱总是不好的,但教师很难真正走出偏爱,关键在于一个“度”的问题。 “不管偏爱有多少种,凡偏爱都不好。” 偏爱后进生,给后进生加倍的关心、鼓励,这样好不好?

浅谈教师“偏爱”行为的成因、危害和对策

“一旦面对“挫折”很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是“无所畏惧,孤芳自赏”;二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傻事”

二、孩子听话,老师高兴

影响教师偏爱“听话”孩子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听话”是中国人常常用来衡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准。作为教师,如果班上孩子“不听话”,将会被领导、同事、家长视为无能;而班上孩子“听话”,教师则被视为有能力、有方法的好老师,教师也就为此而自鸣得意。二是“听话”的孩子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操心,“不听话”的、有主见的孩子却不然,他们不喜欢人言亦言,常给老师惹“麻烦”,使老师无所适从,无形中加大了不少工作量。因此,为了使班上孩子“听话”,提高自己的“威信”,一些调皮的、有主见的、显得不那么听话的孩子就经常成为老师“整治”的对象,一些胆小点的为了不受惩罚、博得老师的喜欢,就不敢表现自己的欲望,不敢去探索老师未经允许的东西,使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好奇心理,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还易使孩子从小养成“阳奉阴违”的不良习性,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特殊背景的孩子

我国是个重“家族、亲情”的国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思想在我国影响很深,加上社会上一些行贿受贿、拉关系等腐败因素的影响,为了让孩子能得到“非同一般”的照顾,以显示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而不致“吃亏”,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托熟人、找关系,有的依靠单位、职权的优势;有的找亲朋好友;有的则直接登门“拜访”。学校和老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就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和那些社会地位、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及家长特别“关照”过的孩子显得特别“关心”,

因此,在这种“宠爱”之下成长的儿童,往往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依赖性,容易满足于老师的灌输和书本知识,缺乏独立、创新精神,同时又因缺乏“抗挫折”的磨练,心理素质也很差。所以,我们常常痛苦地看到: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捧金夺银的往往是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的

一、二年级也是中国人争霸的局面;但到了三四年级时中国的骄子却易换他人;在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诺贝尔奖的获奖者队伍里,更是见不到中国人的影子。原因何在呢?牛顿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一位教育家也说过:“你播种的是信念,收获的是行动;你播种的是行动,收获的是习惯;你播种的是习惯,收获的是性格;你播种的是性格,收获的是命运。”作为教师,我们的收获取决于我们是播种的什么样的种子,因此,孩子的未来怎样与教师的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国家、民族和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矫正教师的“偏爱”行为: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世上没有坏孩子,要使孩子健康成长,老师的教养方式至关重要,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个充满挑战和激烈竞争的世纪,循规蹈矩、墨守陈规是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因此,我们应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养方式,树立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观,变注重教师的“蜡烛精神”为注重“油灯效应”,不用统一模式要求孩子,学习林肯的“蚂蝇效应”(意思是说,一匹马在耕地时,因有一只蚂蝇叮在其腿上吸血而跑得飞快,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精神。自觉抵制腐败等不正之风的侵蚀,正确看待每位儿童,特别是那些顽皮、“不可爱”、“不听话”的孩子,更不能视“听话”为好孩子而忽视其“人格”的培养,而应注意因材施教,挖掘一切孩子的潜能,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四、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 教师偏爱学生害处多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它能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受到人与人的温暖,并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然而教师对学生的爱要爱得理智,爱得有格,如果教师出于个人的某种需要或好恶,对以部分学生群注爱心,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则漠不关心或者教师对另一部分学生过分亲昵,对他们的错误举止采取迁就,放任你的态度,这样对学生的偏爱是有害的。

偏爱的危害 首先,它阻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由于偏爱而歧视一部分学生,必然会伤害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压抑了他们的正常发展,最终使他们成为不合格的‘产品’,这就使党的教育方针得不到全面贯彻落实,胎误了党的教育事业。

其次,它破坏了人际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旦产生了偏爱现象,师生之间的情感就会失去巨大的调节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负效应。这就破坏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破坏将直接影响着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这样班集体就不能按预定的目标惯性前进。

第三,它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如果教师对自己宠爱的学生常以笑脸相迎,优厚相待,任其放纵,对另一部分学生嫌弃鄙视,冷嘲热讽,就必然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出现‘智者愈智’‘愚者愈愚’的现象,并引起后进生的极大反感,进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疏远,对立,造成精力分散,智力削弱的后果。长此以往,还会使某些学生形成反社会的性格。偏爱还会损坏教师的形象。教师因偏爱,使学生失去了对你的尊敬和信任,从而降低了你的人格和威信,削弱了你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偏爱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情感现象,必须下决心克服它。教师要加强学习,明确教师的社会职能,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还要加强师德修养,牢固树立‘热爱学生’的思想观念。

浅谈教师对学生的偏爱与溺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主要神圣职责,并不在与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在对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而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关键首先就是对学生的爱。教育者不热爱儿童,教师不热爱孩子,就如同歌唱家没有嗓子,音乐家没有听力,绘画家没有色感,即便是有浓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都将会无用武之地。教师的工作决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在与学生不断地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接触中传授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地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但是仅有爱还是不够的,明智的、正确的爱是必须建立在真诚而炽热的情感及智慧和思想丰富、情操高尚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也具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却未能领会爱的真谛,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便心灰意冷了。再这里简要谈谈教育中几种常见爱的误区。 (一) 偏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最崇高最无私的爱,但我们有一部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偏爱。在学生看来偏爱就是偏心,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偏心都是深恶痛绝的。一方面,不被教师偏爱的同学自然对教师感到不满;另一方面,被教师偏爱的学生往往易被其他同学孤立,久而久之也会对教师不满。因此偏爱的危害性是极大的,是和谐师生关系之大敌。教师的偏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3、偏向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和有背景的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污染。如果说某些家长出于体谅老师的辛苦和对老师教导自己孩子的感谢,偶尔请老师吃吃饭或者送点小礼物,倒也算不了什么。但在实际上这些家长的操作, 其目的或效果却难免便了味。一方面有些家长这么做目的就希望老师多些“关照”,如再桌位安排或课堂提问给予他孩子某些“特权”。另一方面,部分老师也有意无意对这些孩子产生了偏爱。不管是碍于情面或出于私利都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它不但污染了师生关系, 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伤害,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会了势力,这是应该杜绝的。

对学生的爱必须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丰富渊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沉愚昧无知等,是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的。”因此,当我们决定做一个热爱孩子的老师时,我们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深入的了解孩子,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以“吾日三醒吾身”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爱才能算得上是牢固的。只有老师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也只有我们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乐意为之奉献终身,真正热爱我们的学生并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走出教育中爱的误区。

冰心认为“世上的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能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

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一视同仁”,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学习优秀的学生普遍受到老师的重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老师和学生们另眼相看。须知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他们不光有外表上的高矮胖瘦之分,在性格、智力、体力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我们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喜优恶劣的,但这恰恰是一个教师所不能有的思想。

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并不是培养千人一面、缺乏创新精神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要有博爱的情怀,要“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不偏爱,不偏憎”,让“菊花在我们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 社会赋予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对象是学生,而这些人是通过我们的关心、教育使其健康成长、多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教师的道德天平上,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我们给他们的爱也应该是平等的。而实际生活中,不少教师给予每个学生的爱却偏离了这一准则,受教育质量和名利的驱使,爱的天平出现了倾斜,对学习好的学生关心备至,对学习差一点儿的学生态度冷漠,形成了“一好遮百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错误思维模式,殊不知这种模式对学习好的学生是一种怂恿,对学习差的学生是一种伤害,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师德形象,违背教师职业道德。

学业上不成功的学生从思想上认知出现误区,认为自己成绩差了,不被老师重视,没希望、没前途了,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严重忽视了自身的长处和优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人生的成功也可能从此被否定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博爱之心。只有教师博爱,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理解。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让爱心与责任扎根心中,牢固树立“大爱无言,以爱孩子之心爱学生,厚德载物,以做功德之心做教育”的育人理念。深刻认识到关爱和被关爱是学生的基本需要,只有从关心、爱护的角度来组织教育,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灯,激发学生潜能。

从孔子开始,我们教师职业的底线就是“有教无类”,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着装打扮、贫穷富有、家庭地位而区别对待。2.教师的独特角色和语言学习规律决定教师应该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耐心的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学会爱护学生,洞察学生心理,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不能漠视和冷落学生,努力从对少数学生的偏爱转向对所有学生的博爱,由发现某些学生的闪光点到找寻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儿童,那是漠不关心。”

偏爱是要的,偏爱这个学生的聪明活泼;偏爱那个学生的老实厚道;偏爱这个孩子的诚实负责;偏爱那个孩子的劳动积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值得你偏爱的地方,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有值得老师偏爱的地方。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偏爱转换成博爱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对优秀学生加强督促、严格要求是爱,对后进学生教诲、促使其进步是爱,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帮助是爱,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使其改正错误也是爱。

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亲其师,信其道”, 二

这种对优生的偏爱会不知不觉地遮盖其缺点,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他们和一般的学生一样对待,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教师要尝试着走进孩子们稚嫩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去认识、了解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抱有希望,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动力,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看得起自己,学生就会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

师爱是对每一个学生普遍的爱,作为老师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同时又应当具有针对性,要因人而异。学生之间,不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遵守纪律、原有知识与思想基础、家庭条件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偏爱其心目中的优秀生,而冷落中等生,厌弃后进生。对优秀生实行“优先政策”:课堂提问优先,课后批改作业、批改试卷优先,对他们显得特别“关心”;对中等生则不太过问,好也听之,坏也任之,认为他们好不到哪里,也坏不到哪里;对后进生则不关心,不尊重,后进生犯了错,则火冒三丈,动辄训斥,挖苦,甚至变相体罚。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偏心”,教师“偏心”,往往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身的教育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一,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面对全体,进行全面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的新教育观。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为师为教者自身的“身正”,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应当成为教师第二,摆正教师的位置。

小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对教师的不公正十分敏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暗示自己,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公正对待,要树立起“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观念,本着一碗水端平的思想,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 第三,高度重视后进生。

因此教师要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因势利导,对他们充满信心,要从情感、态度、言语等方面表现出对他们的爱护、关心、尊重和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发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热情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讨厌和歧视一个学生,也就意味着将要毁掉一个学生。我们应努力克服偏爱心理,把爱献给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差异,不可对学生偏心,有亲有疏。平时我们可能对优生和后进生的关注比较多,往往就会忽视大部分中等生。对中等生,绝不可以因为他们“表现平平”,而放任和冷落他们,应积极教育鼓励他们,促使他们向优秀生行列转化。

高度重视后进生。爱尖子生易,爱后进生难,而后进生那些弱苗更需要我们爱的雨露,否则这些弱苗就会枯萎。教师的偏爱会使这部分同学成为其他同学嘲讽的对象,他们在集体中会渐渐趋于孤立状态。虽然放弃了班上的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的损失,而对一个家长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我们的后进生,尤其需要关爱、理解和爱心。 的座右铭,努力追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师者风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偏爱与后进生转化后进生转化

偏爱——歌词

偏爱后进生

1偏爱

偏爱歌词

西固区博爱幼儿园教师评价方案

博爱天地

博爱青春

博爱企业文化

博爱公司简介

教师的偏爱与博爱
《教师的偏爱与博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师偏爱 教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