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1: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导、想

五龙中心学校花桂完小 刘碑

摘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导、想是十分重要的,认清这三者的关系和合理的应用这三点,可以让语文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充分阅读、恰当引导、关键词语、关键问题、课文空白、思考、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导、想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是三者的协调一致,相互统一的。其中,阅读不仅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的基础,而且也是学生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基础。可以说,阅读的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2]而教师的引导又是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才能一触即发,才会一语惊醒梦中人,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想”则是“读”和“导”的结果和进一步的升华,只有在充分阅读和教师的恰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顺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才能朝着恰当的方向进行合理想象。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读为中心,确实打好导和想的基础 (1)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占用了学生的阅读的时间,不让学生认真阅读品味课文,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整体的感知课文,读出情感和韵味。“读”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目的,学生的读力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培养,靠“听”是“听”不会的,靠“讲”是“讲”不出的,靠“做”(做练习)是“做”不成的,只有通过“读”,才能学会“读”。就如朱熹曾说的“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2]而教师要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使每次读多有目标,使学生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读出学生的个性与自由。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体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最后达到清人唐彪所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文之文,我之文也。”这才叫做会读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去思考。

(2) 让学生读出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父爱、母爱、亲情、友情等人情味浓郁,使人深受感染和感动的作品。如果对这些作品加以理性分析,那么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便无法知晓,就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无法与这些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学得的文字符号和表达技巧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让学生能接受到这些作品的熏陶和感染,能接触到这些伟大的情感和心灵。[1]如《心中那盏灯》一文歌颂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人间最真最重的爱就是父母的爱,他们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却在一件件朴素而平凡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的爱的伟大和高尚,令我们深受感动,今天我们要

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看边想:课文中哪个情节让你最感动,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因为课文真情流露,情深意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都能找到:父亲天未亮就为我做冰灯,冷得几次捂手,怕我着凉为我掖被子这些情节最让人感动,又能联系课文的事例联想的自己经历的事例。另外,在一遍又一遍有感情的阅读中,文章的语言,情节等很快被吸收。同时,人物对话中饱含深情的语言及细微的动作描写等都深深的烙在了学生的头脑中。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地被吸收了。可见,让学生读出感情,既可得到人文熏陶,“理性分析的知识也能悄然获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二、以引导为活力,让学生想得更出色

语文课堂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3]教师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可以用以下几种:

(1) 关键问题和关键词

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的在于课堂中你用来主导教学的几个有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促使学生阅读的动力之一。在教材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课文的旁边有一些泡泡框。例如:《捞铁牛》一文中当讲到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走了,而怀丙说他要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时,旁边就有一个泡泡框:陷在淤泥里的大铁牛,水是怎样把它们送回来的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这个问题牵引着去阅读,去思考。有的问题是要教师自己找出来引导学生的,如现在寓言《陶罐和铁罐》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来确立陶罐和铁罐的形象。①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铁罐先是挑衅地问陶罐“你敢碰我吗”;然后骂陶罐是“懦弱的东西”;还无理地说不许陶罐与它“相提并论”;最后陶罐穷凶恶极地说:“我要把你碰成碎片!”它的神态从“傲慢”到“轻蔑”最后变成“恼怒”。从铁罐的语言和神态变化可以看出,铁罐自以为是金属做的,不像陶罐那样怕磕易碎,便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看不起陶罐,并且无情地奚落它,充分暴露了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长处的缺点。)②陶罐是怎样回答的?说明了什么?(陶罐心平气和地回答了铁罐,劝它要和睦相处,并给它讲明罐子生来就是给别人装东西的,在这一点上自己并不比铁罐差。通过陶罐的平和、克制、说理的语气体会陶罐的谦虚、诚实、讲理、善良。)③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许多年过后,陶罐被人发现了“倒掉里面的沙子,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完全一样的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却“完全氧化,早已无影无踪了”。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铁罐和陶罐 的形象就可以确立了,而且蕴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也就明显了。

在一些课文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丑小鸭》中有一段描写:“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天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让学生紧紧抓住“惊奇”和“羡慕”来思考,它惊奇的是世界上竟然会有如此漂亮的鸟儿,它羡慕的是天鹅能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飞翔。这样,丑小鸭爱美、渴望美和自由的性格特点就表现出来了。再如《一只贝》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引导学生抓住“可怜”和“可敬”来思考,为什么会又可怜又可敬呢?在学生熟读后,贝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可以跃然而出了。

(2) 填补课文的空白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空白,这些空白是作品所描绘的一部分,是向读

者所揭示和暗示的东西,也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思考空间。[4]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些空白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 ① 标点符号留下的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标点符号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如省略号的使用可以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如《穷人》一文写到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西蒙死去的事情告诉丈夫:“她死得很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教师可以引导进行思考,桑娜还想对丈夫说些什么呢?这样学生有可能会想到:这两个孩子从小便失去了父母,他们太可怜了,而桑娜是西蒙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他们也是够辛苦的了,但是他们不能看着这两孩子被活活饿死,这事该怎么办呢?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填补课文空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② 课文情节留下的空白

教材有的课文虽言尽而意未止,结尾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课文情节的发展,来想象课文接下去的情节的发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教学完后,可以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想象一下,小女孩和她的奶奶会一起飞到哪儿去呢?他们会遇到那些事情呢?再如《小珊迪》一课,当讲到小珊迪的弟弟受哥哥之托将找回的钱送还“我”时,可以让学生形象一下课文中没有写出来的情节,小珊迪在被马车撞伤前和后,分别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可,还要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其他因素,作为创造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它是为学习者而存在,而变化,而发展的。只有我们立足实践,贯彻课改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为课改的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李立军,名课案例[J].中小学教育,2005.

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魂

《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作用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适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怎样理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