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自学考试本科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17:37: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教师语言技巧探究

作者:某某某指导教师:某某某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师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运用的技巧。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优美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寻找美的事物,发现美的世界,感悟美的人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引导评价语言

有人认为,一名教师只要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就不需要去刻意地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了。也有人认为如果教师掌握了一般口语的交际技巧,教育教学中就自然而然地

①掌握了教师语言。事实上,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荀子早就说过:“诵说不陵不犯,可以为师”。

洞察精微的道理并能表述出来,才可以为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

②教师的语言是“一条纽带”,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人们常说“言

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可见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老师的语言更要讲究艺术,或和风细雨,或掷地有声,抑扬顿挫,动人心魄,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小学语文课来看,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更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小学语文除了具有工具性以外,更具有人文性。小学生本身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我们常说“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要传授知识,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一个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语言艺术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它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语言的修养,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大致可以分为引导语、评价语、总结语这三种。

一引导学生的语言

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要靠老师用适当的引导语才能激发出来。如何组织引导语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㈠把握语气语速,激发兴趣

有很多老师认为上课的语气语调并不重要,大学里的教授上课从头到尾一个调,也没有人说不好啊。要知道那是因为教授面对的是大学生,是已经有了自我控制能力的人群。而我们所要面对的是小学生,是正在学语言,还没有形成语言体系的人群;是自我控制能力很弱,容易被无意注意所左右的人群。面对这样的孩子们,上课时,教师语气语调的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1.控制语调

每个人都一样,当讲到精彩的地方总免不了要声高8度,期望能以此来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这无可厚非。然而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 - 1 -

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2.推敲语气

都说做小学老师久了,平时说话也会有小孩子的味道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仔细推敲推敲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讲解课文,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小孩子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他们的思维模式还不完善,因此,成人化的语言成人化的说话方式他们有时候是不能理解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讲课当中用学生能理解的语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调整语速

很显然,这一点要求也正因为你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过慢的语速会使课堂效率降低,但是过快的语速却并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速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并不要求记笔记,但是小学生的语言结构不完善,语速加快,他们听起来就费力,不愿意去听,当然就听不进了。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中的语速效果才会最理想。

㈡融入真情实感,创设情境

其实有的时侯,老师就是一个演员,教室是舞台,一篇课文是一个剧本,学生是观众。只有演员入戏了,才能把观众带入剧情中。

③“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且要用自己和作品沟通的情感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的产生。教之有情,就要将无声的没有色彩和情感的文字化作声情并茂的语言,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将自己胸中的波澜,引入学生心田,使无声的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绚丽的画,一首婉转的歌。

《再见了,亲人》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在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尽的离别情。然而“送君千里终有别”,就在彼此挥泪惜别之际,“呜——”火车启动了,此时此刻,千句万句并作一声声的呼唤(引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接着老师又诵道:“火车缓缓开出,那隆隆的车鸣牵动着志愿军的心,此时此刻他们心中唯一的希望——?(学生接读):“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再停留片刻!”学生的情感进入了特定的情境,教师再次抒情: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水,依恋着朝鲜的亲人。然而列车逐渐加速,战士们赶紧探头窗外,只见大娘、大嫂、小金花等朝鲜亲人依然伫立车站,不停挥手告别,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他们的双眼。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学生接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接着老师总结道:这是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呼唤。这里字字句句包含着志愿军战士的感激之情,赞美之情,依恋之情。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帮助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疆场。其中同学们熟悉的有: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等,同样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指板书和学生共同总结):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为救老王失去了双腿。因而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伟大的,是牢不可破的,八年相处建深情,从此一别何日逢。千言万语涌心头,汇成一句(再指课题齐读):“再见了,亲人”。催人泪下的语言,演染气氛的导读,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仿佛身临其境,从而领悟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深。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语言的声情并茂,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文,进入角色,与作者心心相印,悲欢与共。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与外,语言中包含真情,声与情水乳交融。

㈢循循善诱,富于启发

善诱、启发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自得”。能产生这

样效果的教学语言就是启发性语言。诱导、启发语言可以“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普希金),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著名科学家陈景润能摘下“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明珠,正是中学时代数学老师一段诗一般扣人心弦的话语: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是皇冠上的明珠。“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有谁做了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啊!”陈景润正是被这段话感动、启发,以后把自己的才华献给了这道难题的证明。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循循善诱,富于启发,以达到学生要学、愿学,并从中悟道的效果。一位老师在教《鲸》时,导入课题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喜欢),老师也喜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海的浩瀚吧!”(播放课件:一望无垠的大海,突然冒起了一股强大的水柱),学生就会问:老师:“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导入的设疑、诱导,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在稍作停顿之后,老师继续说:“这是在大海中生存的一种动物,叫鲸。鲸为什么会冲起这么高的水柱,为什么不是鱼,分几类,有哪些习惯,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诱导、启发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学习愿望,促成了他们想学和要学的心理。

㈣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丰富的表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的字词也可以用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游戏、表演是学生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有的故事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情感,理解字词。我的小学老师陈德娇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有学生问“潇洒”是什么意思?陈老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用动作演示。她右臂作象鼻,直挺挺的垂于身前,两肩耸起,一边拖小步向前挪动,一边问学生:“这个样子潇洒不潇洒?”学生大笑,纷纷说:“不潇洒、太拘束、太僵硬、不自然”陈老师又用手臂很自然地模仿小象鼻子,屈伸自如,迈大步向前走,然后问学生:“潇洒,是这样吗?”学生笑着回答:“是,这样很大方,很神气。”这样的教学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

二评价学生的语言

教师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进行知识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发言评价应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等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好的课堂发言评价,一定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兴奋和喜悦,为师生的双向交流创设良好的情境。所以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觉得教师评价的语言应充满爱心、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充满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

㈠多一点赏识与鼓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如:可以肯定学生的交流成果;可以肯定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态度;可以肯定学生交④

流过程中尊重他们的行为意识;可以肯定学生勇于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一代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我还见过有的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发言:“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㈡多一点诙谐与幽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我的同事游本花老师执教《镇定的女主人》时,上课开始,一学生错把课题解释成了“慌乱的女主人”,全班哄笑,而游老师却风趣地说“我看你才是慌乱的小姑娘哩!”女孩含羞而坐,以后每回提问,小手依然举得那么勤。后来在一次学生读课文时,游老师还特意请了她:“请刚才那位慌乱的小姑娘来读。”女孩听后笑容绽放,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了起来。不难发现,老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慰了学生的焦灼的心灵,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像这样的语文课,又有哪个学生不爱上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学生会重复前面的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不是去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着说:“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有的老师见学生能读出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会夸奖道:“你简直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对合作成功的小组会夸奖道:“你们真的是黄金搭档,乖乖!真的有效!”我想,老师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这笑看风云的健康心态,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是终身的,遇上这样的老师,学生是何等的幸运!

㈢多一点商榷与探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的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着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特级教师魏书生不喜欢在学生犯错时大声训斥,让他们哑口无言,而是让他们红着脸为大家唱歌,所以课堂评价语言要尽可能用商量探讨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这样有利于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我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口语交际课时,当一位学生说他看到妈妈冬天做家务手都冻肿了,于是想克隆出许多保姆。教师亲切地问:“那你想过没有,保姆也是人呀,难道她的手就不会被冻肿吗?你关心妈妈也要关心保姆呀,你接受我的意见吗?”学生愉快地点了点头。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朗读课文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这样一些商榷的评价:“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你认为呢?”“要是你刚才认真预习了,你一定会读得更流利,你说呢?”“要是加上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你同意吗?”这些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教师和风细语地帮助他们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中,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㈣多一点宽容与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学

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已见、有思想,有个性!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三结束的语言

有一位年长的教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好教师,他能够做到在上完一堂课之后,他的学生仍沉浸在他刚才创设的情景之中„„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们手中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㈠激励学生,情感升华

谷春燕老师讲《向命运挑战》时,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

“在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努力没有结果,付出没有认可。而爱迪生却认为,失败也是一种成功—为今后的成功总结了经验。在今后的日子里,假如你失败了,那么,你有足够的理由对自己这样说:尽管在蓝天的最高处没有留下我翅膀的痕迹,然而,我毕竟没有折断双翅。这蓝天啊,还依然属于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挑战自我,愿我们的人生无怨无悔。”学生在这充满激情的语言里,得到了一种激励,一种唤醒,一种鼓舞。从老师的片言只语里,领略了语言力量的伟大。

㈡善用“糊涂智慧”,留有空间

我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上《女娲补天》一课,结束时我提问:“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一位同学向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女娲是个神仙,她连人都可以造出来,本领一定很大,那她为什么就不用她的法力变出几块五彩石来,用得着如此费力地找吗?”他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质疑:“是呀,女娲是神仙即使她几天几夜不睡她也不会感到累的,她也不会有生命危险的,因为神仙是不会死的呀!”“对呀,老师我想问你为什么女娲五彩石找得那么辛苦,炼石也炼了五天五夜那么长,可补天时却只要对准窟窿一泼就会一下子补好了呢?”孩子们小小的脑袋瓜里竟有那么多的问题。一下子把我也问住了,可我想到了这一单元都是写神话故事的,我就联系神话的特点略一思索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可我想我能一下子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孩子们吗?他们能理解吗?这样对他们是不是帮助最大,得益最大?再说这些问题也不是老师三言两语能够解释得清楚的。我还是来个一问三不知,让他们自己从课外去探求答案吧!于是我就说:“大家的问题很有意义也很有深度,连老师也被你们难住了,这个单元都是讲神话故事的,神话的特点大家还不够了解吧。请允许我和你们一起共同读几篇神话故事,从课外书中去寻找答案吧!”于是我向大家推荐了大家喜欢的中国著名神话故事《西游记》去体会其中的神话的特点与人物的特点。几天后,学生们经过阅读少儿版的《西游记》之后,在另一节语文课上,我们师生共同讨论了神话的特点与神话中人物的特点,再来联系女娲补天中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能够悟出神话的特点的。如神话《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他们虽然具有一些神仙神奇的本领,但是他们也像人一样会感到累、饿。到此时我也谈了自己在看神话中所感悟到的东西,如神话中的神和人的相通之处,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即各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和猴性、猪性,在此我又谈到了神话和传说是人类创造的,所以神话中既包含了人类期望战胜自然的神奇美好想象,又蕴涵了人类丰富细腻的情感。现在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体会。“我知道女娲也和我们人类一样会感到累和饿的,因为她是我们人类想象出来的神。”“我读了《西游记》知道了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但他取经还是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我就明白了女娲补天和孙悟

空取经一样,都需要经历风雨,经历重重磨难,通过次次考验,才能修成正果,取得真经或补好天空。”“我也知道了为什么找石炼石的的过程很艰难,需几天几夜,而最后补天却只须对准窟窿一泼金光四射天就补好了。这可能是因为开头女娲做得很辛苦,感动了上天,赐予了她神奇的力量吧!”„„学生想得如此深刻,这是他们自己看书,从课外书中找到的答案。这时,我深深体会到在师生共同读书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解的升华!有了我这样一位“一问三不知”的老师却能使学生逐步自觉成为“博学广知”的学生,真是一件幸事啊!

叶圣陶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们自己去课外寻找发现知识,学会读书,学会解答问题。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优美动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寻找美的事物,发现美的世界,感悟美的人生。好教师的“美言”能让我们看到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学生欢声笑语,体悟到学生的个性飞扬。

注释:

①《荀子·致士》23页。

②张万祥《苏霍姆斯基教育名言》123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④《普希金诗选》——天涯在线书库。

参考文献:

[01]于永正:《课堂实录》,教育出版社,2002年。

[0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03]陈东升:《课堂语言运用的研究和探析》,《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

[04]钟启泉:《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

作者信息:

工作单位:某某县某某镇中心小学

通信地址:340239江西省某某县某某镇中山路38号

联系电话:0786-1234567/13509876543

电子信箱:dzxx2009@163.com

自学考试本科自我鉴定

本科自学考试自我鉴定

本科自学考试自我鉴定

自学考试论文

自学考试本科工商企业管理

福建师范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如何撰写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上半年自学考试本科工商企业管理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办法

自学考试本科论文
《自学考试本科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