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简析我国的道德沦陷现象

发布时间:2020-03-03 02:20: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简析我国的道德滑坡现象

内容概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我国转型期的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反思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道德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良传统,唤醒全民族新时代的道德意识,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道德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道德滑坡原因对策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依次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业问题。其中我们可以知道社会道德风气首次成为焦点。

我们来看看当今出现在中国社会的道德怪象:南京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南京徐老太在等公交车的时候被人撞到,刚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将其扶起并送至医院。事后,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咬定彭宇就是“肇事者”。最后南京市鼓楼区一审宣判彭宇赔付徐老太4万余元。“范跑跑”事件。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某中学教师范美忠一夜之间千夫所指,原因出在他的一篇网文上。网文披露,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范美忠自己率先跑出教室,不顾学生安危逃生。他还在文中解释说:“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月月被车撞后又不幸遭到碾压。据监控录像显示,先后有十八个人匆匆走过,有的甚至停车查看后又径直离开,但却无人救援,最后只有目不识丁的拾荒阿婆陈贤妹将孩子救起。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掺沙大米”、“隔年月饼”·、“楼脆脆”、“桥垮垮”·····表明无德行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屡屡发生。这些都是有关大片的互助、良知、信用责任社会道德底线频频失守,个体“自私自利”甚至“缺德”和“人性冷漠”现象蔓延为社会常态时,当“逐利”成为一些人社会建设和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时,我们就认为这个社会一定有“病”!而我们自古以来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居,从小我们也被教育要做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有道德的人;但是由上面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前行的步伐阻力重重。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社会变成现在的这样广泛存在道德滑坡甚至道德缺失的现象呢?鉴于其危害,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反思,寻找道德滑坡的根源,并构建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体系。

首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原因。我们不是把人性冷漠、信任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简单归结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经济活动中客观自发的规律作为“看不见的手”,往往是

市场社会处于自在、盲目和无序的状态,必须用社会道德和法律等“看得见的手”去修正市场的自发功能性缺陷和紊乱。第二,民众素质心理与社会舆论氛围方面的成因。改革开放发展中,社会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建设和提高,但整体看国民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民众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舆论一方面是高扬主旋律文化而不利于道德健康成长的小计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社会弘扬道德的同时,质疑道德、排斥道德、嘲笑道德的声音不绝于耳,“小悦悦事件”中陈婆婆表现道德良知的行为,也有媒体发出“想出名”的质疑。这对道德善良的普及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消极作用的。导致有些人不是不愿做好事,但做了还是后反被质疑或者嘲笑的后果,让他们对行为选择行为心存疑虑。第三,社会因素。道德就是从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人们所共同认可的自己对待他人的行为准则。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袭来,我们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前后巨大的变化使人民的内心完全认可了人性的自私化,以“公”字为核心的道德大厦已经坍塌,而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善。一些人为了某些利益,不断地冲击着道德的底线。第四,家庭因素。如今社会上的主要群体主要是80后和90后,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在父母为他们建造的温室里,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关心,生存能力差。父母这样单方面的付出,其实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私、无理、冷漠。他们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只是单方面地要求享有。父母面面俱到的照顾其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孩子的道德发展无疑是害处很大的。第五,教育因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要求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但是在现实的学校学习中,学校教育方面却出现了偏差。忽视了基础道德教育而造成了道德教育的空泛,让我们的道德教育缺少实效,进而造成道德缺失。还有就是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引用古代的很经典但是已经脱离现实的老故事来教化学生,如:孔融让梨。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被现货的实例反复告诫: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永远无出头之日,最好的办法要么就生吞活剥地作恶人,要么还是袖手旁观冷眼观世等等。另外,应试教育又把道德教育推到了一个更加狭窄的空间里,人才的标准被一些简单的数值所衡量,使得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文道德素养一再被淡化、、忽视。第六,法制因素。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存在许多管理空白,道德事件有谁来管,管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很多人就钻法律空子,最后让有道德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失德者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长此以往,只会让人们“心安理得”于自己在危难面前不作为。第七,目前社会价值理论文化交错影响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法制进程中,市场首先会自发助长商业文化生长。自发的商业文化又往往易导向浪费主义、奢华主义、享乐主义生长,导向金钱关系和利己主义。如果这些不良的理论文化留

有一定市场,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明确,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心态观念就会出现道德淡漠甚至道德缺失的行为取向。

然而道德问题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正当人们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大失所望,感叹“好人难做”时,社会上也涌现出了众多“最美”草根道德明星,激起层层涟漪。又给了我们对社会的信心。如2011年7月2日12时许,杭州滨江区白金海岸小区一位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刚好途径此地的阿里巴巴员工吴菊萍奋不顾身跑过去,用双手搂住孩子,自己却左手多处粉碎性骨折被称为“最美妈妈”。2011年8月12日下午,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赵店乡红堰村69岁农村老太太柴小女在河边洗衣服时,看到村外的4个孩子不慎落水,便不顾安危,跳入湍急的河水中救人。当她救出3嘅孩子后又跳入水中去就第4个孩子时,却再也没有出来了,被人们称为“最美的奶奶”,还有浙江“最美的爷爷”,重庆“最美的女孩”······这些道德主体都是一个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人物,但加上了“最美”两个字之所以如此,是人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越是普通,越是感人。他们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泉,化解了人们对优良道德的渴望。他们之所以“最美”,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加修饰的真善美,看到了最纯真最天然的人性。其实这些本来就是我们最初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该有一面,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使人们把原本的纯真丢掉了而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措施来挽救我们的道德危机问题,使我们的而社会再次充满友爱,和谐。

从一些“最美”的事例中我们还是相信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根治社会的道德问题,重建中归社会的道德环境。当然这是需要我们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的。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的力度和密度。要宣传道德理念,强化道德意识,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应加强道德文化建设;要重视并力抓各种“社会单元”细胞的“亚文化”建设,弥补小社会道德教育的“空白点”。要重视全社会营造道德文化和正确的社会舆论文化。关注民众心态与社会舆论氛围的建设,对社会舆论环境营造问题应做更多的关注和积极健康的工作,媒体应首当其冲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管理。建立一个道德的人心所向的社会,不仅要靠教育、宣传和文化建设,还要靠法律和制度的规导。仅靠道德本身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道德缺失和良知淡化问题的发生。再次,要关注并反思我们社会的价值观现状和导向,积极进行社会道德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多元价值观氛围中,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和思想,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中产生着种种消极作用。要想增强社会道德实力,培育人们和社会的道德良知,就必须在理论文化层面对上述不良价值观进行社会性批判,切实关注并加强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第四,确立重

建道德社会的思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中国当前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路,标志着国家层面对思想道德等文化实力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面对种种的社会道德问题,我们应该全面反思,在全方位部署社会发展和道德建设的思路中,发展速度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建设,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理论文化建设、公民教育、以媒体为主导的社会舆论导向建设,法制建设和制度管理相结合,一个都不能少。第五,深化家庭教育“辅助阵地作用”。家庭式孩子接受社会道德的最早地方,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父母要以身作则,并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氛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人处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社会道德的重建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他需要社会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身体力行。共同筑起道德建设的“防风墙”,让整个社会的都充满爱,让每个人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这样我们社会的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 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高德胜.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30-37.

[3]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 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5]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大学生道德现象

大学生道德现象调查

文明的沦陷

浅论我国贫富悬殊现象

浅析当前道德滑坡现象

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我国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

镇江沦陷记卷首语

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现象思考

我国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研究述评

简析我国的道德沦陷现象
《简析我国的道德沦陷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道德沦陷现象 道德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