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理实习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5: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七单元 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

第1课 世界第一大洲(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说明依据。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

3、学会归纳亚洲地形、河流、的特点及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通过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通过观察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让学生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重、难点: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实现知识迁移。

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整个世界共有7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7个大洲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教师一边转动地球仪,一边与同学共同说出) 讲授新课

提问: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学生回答) 亚洲的范围图。在图上找出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亚洲濒临的海洋,并说出它们分别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板书:

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大

教师:由于亚洲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又把它分成几块区域。

1.亚洲共分为哪几个区域?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中国位于哪一地区?这一地区还有哪些国家?

3.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4.在图上找出哈萨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并说出它们所在的区域。

活动: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注意海拔5000米以上,3000~5000米,以及200米以下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然后找出这几种颜色分别在图中的哪些区域。

2.讨论:从图中可以得出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

3.在教材图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指出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体会亚洲地势的特点。板书:

二、地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教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这样一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对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回答) 对,按常理亚洲的河流大多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顺地势流向四周的海洋。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活动:1.读图,在图中找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看看它们发源的地方以及注入的海洋。

2.显示亚洲地形图,请一位同学把上述河流一一指出,并说出它们流入的海洋。(教师略作归纳) 板书:

三、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介绍了如下内容。(教师读,学生说答案) 1.亚洲在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在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

2.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它们与亚洲的分界线在哪里?

3.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内部共分为哪几个区域?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5.中国在哪一区?哈萨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呢?

6.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7.亚洲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怎样分布? 板书设计 :

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长

二、地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三、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这节课的内容。并发放复印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教学反思:通过上课提问,学生对亚洲地形特点掌握不全面,只知道“中部高”,不能较好的分析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河流方向”。个别学生认为做学案练习比做书面作业难。

第3课 人口最多的大洲(第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让学生知道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通过计算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数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学生计算地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人口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重、难点:

1、说明亚洲人口分布特点,利用地形、气候等相关知识,分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体验,说明亚洲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环境和发展的压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采取提问的形式),转折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

[讲授新课] 教师: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大普查,在这次普查中我国的人口总数是多少?

(同学回答) 教师:那么大家知道亚洲有多少人口吗?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亚洲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同学回答) 教师:对,61%,也就是说全世界每5个人当中就有3个是亚洲人。好,我们来计算一下亚洲到底有多少人?

根据2000年统计,世界总人口为60.55亿。 活动:60.64亿×61%≈ 亿 而其他各洲总共的人口数为: 60.64亿×39%≈ 亿 读图分析:按人口多少给各大洲排队。

活动:亚洲>非洲>欧洲>拉美>北美亿>大洋洲 教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板书: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活动:1.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多少个,其中亚洲有几个?分别是哪几个?其他各洲各有几个?

(同学回答,教师帮助学生共同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其中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欧洲有1个为俄罗斯;非洲有1个为尼日利亚;北美洲有1个为美国;南美洲有1个为巴西) 2.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同学讨论回答:东亚、南亚) 3.你能试着说出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同学讨论) (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东亚、南亚相对于其他各地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平坦开阔,多为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气候为热带或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降水适宜,农业开发历史早,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等有关内容。教师给予鼓励并帮其整理,形成自然决定人文、人文反映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活动:读图回答:

1.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给各大洲排队。 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2.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 )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的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亚洲有多少人?

(教师提示计算方法,学生完成) (1)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数为:60.64(亿)×1.3% = (亿)≈ (亿) (2)2001年亚洲净增人口数为:36.8(亿)×1.3% = (亿)≈ (亿) (3)亚洲净增人口占世界净增人口的比例,即为世界每增加100人,亚洲有多少人。

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60人在亚洲。

教师:亚洲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一是自然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迫于生存的压力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以粗放经营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二是自然环境良好、生存条件优越、经济和社会发展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因为人们的物质享受欲望不断提高,以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方式快速发展,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在我国,有的地区属于第一种类型。如贫困地区温饱尚未解决。有些地区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初级阶段,如东部地区,经济刚刚起步,正在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并不是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它是人地矛盾恶性发展的表现。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以及人口过多带来的压力。 板书设计:

一、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1.世界总人口60.55亿,其中亚洲有36.8亿

2.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其中亚洲就有6个 3.人口增长率仅次于非洲、拉美,但每年的净增人口亚洲最多

二、人口带来的压力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1.在新课中学生活跃,广发思路,值得推广,但是个别学生有点无的放矢,应注意掌控。2.达标练习简单了。3.课堂随机提问,学生回答不是很好。

第八单元 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1课 东南亚

(一)(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

2、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3、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讲授新课: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四、小结和作业: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要求学生课后做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分层次启发、引导、鼓励。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地理实习心得

地理实习新闻稿

区域地理实习

地理实习报告

地理实习心得

地理实习教案
《地理实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