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茵梦湖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16:00: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睡莲无从追

李商隐的一首《锦瑟》道出年少无知时的爱情

《茵梦湖》是德国19世纪抒情诗人、小说家施托姆的成名作,浸透着诗意的优美文笔,叙写了一个极为简单洁净的爱情故事。文中的情节简洁又深刻,彰显的是作者描写田园风光的脱俗文笔。这部小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使欧洲许多青年为之感动不已,一直到八十年代依然经久不衰。

《茵梦湖》讲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相爱甚深的男女被迫分离的故事。莱因哈特和伊丽莎白是青梅竹马的恋人。长大后,却由于种种原因,伊丽莎白嫁给了富家子弟埃利希,然而她的生活并不幸福,莱因哈特永远的停驻在她心中。莱因哈特却一个人孤独终老。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经由莱因哈特的回忆展开故事情节,带领我们走进美丽纯真的故事。

初次阅读这篇小说,令我想起了2006年上映的韩国电影《雏菊》。一直都很喜欢《雏菊》,它拍得像一幅画,一幅美得惊心动魄的画。东方人的爱情美在含蓄,行走于暗动的秋波与举手投足的压抑间,总要到失去的时候才轰然爆发。《雏菊》就如《茵梦湖》一样,早在开始时就已奠定了悲剧的结局。《雏菊》中,从故事的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产生。少女慧英那么的纯真美丽,她与杀手朴义和国际刑警郑宇之间的现实是那么的残酷,悲剧早已注定。乡间的小路,美丽的田野,大片大片盛开的雏菊,美丽的故事由此开始。命运是如此爱开玩笑,但是此刻我认识了你

不同的故事,给我以同样的震撼。喜欢它们,因为它们太唯美,美得让人心伤。 人说,距离产生美,而莱因哈特和伊丽莎白之间却由此产生了更远的距离,远得可以用一生去衡量,而一生这个词,大到了宇宙的极限。

有些事情,等不及你的来临,它已经变异。

有些时候,现实的残酷,早已注定悲剧的产生。

有些时光,等不及你的发现,它早已消逝。

我们的青春,仿佛很美好,却也很脆弱。那种只有在这个年纪才有的心绪,也许有一天会如天边难得一见的彩虹一样,绚烂在雨过天晴的刹那间,不久便了无踪迹。

莱因哈特与伊丽莎白的青春,那么的纯真美丽,他们的爱情那么的忧伤。虽然,最后,他们分离,但是我相信,伊丽莎白始终爱着莱因哈特,至死不渝。也许伊丽莎白会成为埃利希的贤妻,但是他将是她永远的回忆。简单没有起伏的生活中蕴藏着最深层次的忧伤。莱因哈特终其一生,孤独一生,都在用他最真挚的心怀念伊丽莎白。这平静的生活看似宁静的心绪中蕴藏着多深的爱和孤独啊。

很多人认为莱因哈特和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是他没有去争取。当他在复活节假期结束要重返学校的时候,他只是用他发光的眼睛对伊丽莎白说,“我有一个秘密,一个美丽的秘密。两年以后我再回到这里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秘密了。”他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要她等他。在两年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得知了伊丽莎白将要嫁给埃利希的事,他又为什么只是淡淡的顺着事情的发展,而没有说是去阻止呢。总之,故事就是这样发展下来了。

不咸不淡却不知是蕴藏了多么深刻的忧伤。在那个时代的德国,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德国,资产阶级发展缓慢,政治黑暗,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试问莱因哈特如何能与伊丽莎白相守。

当多年后,莱因哈特再次应邀去茵梦湖拜访,旧日恋人重逢,却是物是人非,无尽的悲伤。莱因哈特在茵梦湖中发现的一朵白色的睡莲,象征着他们可望不可及的爱情和幸福。莱因哈特尽力的游向睡莲,就在他终于来到了睡莲的附近时,他感到自己陷入了一张网里,这张网是阻碍他和伊丽莎白的幸福的障碍。在生疏的水中他感到了莫名的恐惧,于是他急忙挣脱水草网回到了岸边。当他再回头看的时候,那朵睡莲还是像先前那样遥远地、孤寂地浮在那黑沉沉的湖心上。他们的爱情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彻底的夭折了,他们无法得到那渴望不可及的幸福了。莱因哈特没有再去茵梦湖,他们开始了平静却又是那么的忧伤的生活。

当一个人把一切斗争都放在自己独个灵魂之上时,总是令人触动的。如果恨真的是爱的极端,那也只是自私的爱,或者恨也并非真恨,出于精神崩溃。孤独的哀伤才是真的哀伤。哀伤的《茵梦湖》便有着几分诗意。诗意并不是要纯美,一点平淡,一丝哀伤,几分无奈。《茵梦湖》的哀伤,不同于悲哀。莱因哈特的爱深沉伟大。

远处,茵梦湖的微光闪烁着,一朵睡莲,在黑沉沉的湖水上漂浮着,漂浮着,像等待一个人,又像失去了一个人……

恍惚中,我好像听到歌谣在静静的荡开,如月皎洁的睡莲躺在幽暗的湖心……

茵梦湖

《腰门》读后感 刘茵

《腰门》读后感 刘茵

茵如

茵如

梦在湖工

单脚划船捕鱼 缅甸茵莱湖的水上舞蹈

简爱一一读后感.(李紫茵)doc

《我是大卫》读后感作者陈茵

茵宝市场调查

茵梦湖读后感
《茵梦湖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茵梦湖赏析 读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