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20-03-03 23:13: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00字

杨柳

近来读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被其中的十四篇文艺论文所散发出的学者一丝不苟考究的精神所深深折服。朱自清先生立足于现代立场,亦即先生自称的\"雅俗共赏\"的立场,\"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对\"雅俗共赏\"\"百读不厌\"\"逼真与如画\"\"书生的酸气\"\"朗诵诗\"\"中国文的三种型\"等十二个方面进行阐述,且最后两篇---《鲁迅先生的杂感》《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道路》,一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一为为《闻一多全集》作序。可见朱自清先生对鲁迅、闻一多两位先生有着特殊的情感。十四篇论文分别所关注的重点,譬如朗诵诗、常识的诗、老实话等,均\"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近于人民的立场\",故先生把《论雅俗共赏》放在该书本的第一篇,且书也以此为书名,颇费心思。

在《论雅俗共赏》中,朱自清先生认为俗人和雅人的生活都是相互交织,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雅俗文化各有发展,但终究是雅俗文化相差无几,大众文化取而代之。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文的三种型》中提到郭绍虞先生根据文体演变把中国文学史分成了五个时代:\"春秋\"以前的诗乐时代、\"战国\"至两汉的辞赋时代、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时代、隋唐至北宋的古文时代、南宋至现代的语体时代。隋唐以前,语言和文字由接近到分离,再到魏晋南北朝充分发挥文字特点,但无论是文字与语言的在当下时代的影响如何,由语言改造后而成的文字始终由\"雅人\"掌控,因为士大夫(一般为雅人)皆大都出于习雅事的门第且出仕之后,亦相聚\"赏奇析疑\",所以俗人几乎是没有欣赏雅事的。

唐宋以后,尤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社会门第逐渐瓦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更多底层社会的农工商户朝知识分子的方向发展。俗人慢慢接触到雅人的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雅人共同欣赏一些雅事并乐在其中,但\"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和蜕变那些俗的,\"因而雅俗文化发生碰撞,雅俗观念不断迁就着、融合、发展。中唐时期禅宗的和尚讲究禅真时的\"语录\",以如实、直接、自然的口吻去化俗,争取到更多群众。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后来的\"小说\"也原本是记录一些趣味杂事,以助谈论。而后,唐朝的\"传奇\"和古文运动皆源于民间。宋朝时,\"做诗如说话\",语体更加明显,连许多诗文大家皆主张\"以俗为雅\",似乎都是雅人迁就着俗人。但即便如此,至始至终,雅俗共赏都是以雅为主的。\"以俗为雅\"暗含了将俗事雅化的行迹,以提供给来自底层社会的俗人以谈资。\"俗不伤雅\"亦强调了雅的地位不可撼动。

\"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朱自清先生认为它们均\"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从而要雅化的难度加深,这也正是为什么词曲不能胜过诗的地位的原因。但也正因为难以雅化,雅人得将就着俗人的事,所以\"雅俗共赏\"才在这里最大化。\"雅化的程度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着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俗共赏的欣赏标准以雅为主,但共赏方面以俗为主。因为向往雅事,人之常情,雅人、俗人一样。若雅化过度,即使雅人欣赏毫不费力,那么俗人可就难以欣赏了,也就达不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了。只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来自民间的知识分子,吸取了士阶级的雅文化后并未只停留在\"雅俗共赏\",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所以白话也慢慢盛行。欧化的艺术观、通俗化运动、大众化运动使得文化\"没有那么雅俗之分\",唯独能\"共赏\"了。紧接着,朱自清先生在文章末尾解释道:\"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试问,几千年来,一个由多种文化构成的庞大的民族体系,由原来的雅俗分离,到雅俗共赏,再到只有文化共赏,而共赏的文化却走向了单一的大众化的局面,难道不令人唏嘘?

况且这单一化的大众文化被重新估量的价值也深受时代影响,更出现了文化如同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局面。倘若你对某个问题存疑,一知半解的,以往的\"雅人\"会求诸于可考究的典籍,选取有用信息做笔记,自己推敲、琢磨,好不容易才得个有依据的结果。因而,这种体验过了推敲整个过程才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但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泛滥成灾,加之\"时代逼得更紧了,\"所以大部分来自人民的人也意识到自己终究归到人民去,因而对于一知半解的事情也不求甚解,()以最短时间浅尝辄止便是可称之为学习了,所得知识亦大同小异。这样的俗士越来越多,倒是个好事情,浅阅读的确是学习,全民学习也是个好点子。但就怕俗士渐渐适应雅化的方式,他们慢慢靠上去,却不再往上走,而雅人也渐渐俗化,也信了浅阅读,也不再翻阅典籍,反复推敲了。雅人和俗士近了很多,也渐渐没了界限,再慢慢发展,就大众化了。

假使一边发展,一边对民族留下的好的传统发扬光大,或许能重新在雅人和俗士之间分出一条线。标准是做学问的须讲究一丝不苟,反复推敲,凡人俗士则继续提倡全民学习。雅人有俗士难以接近的地方,俗士亦能不断追求雅人的趣味,在某些方面,也不妨碍雅人俗士打成一片。如此一来,\"雅俗共赏\"应该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的。或许,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欣赏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的原因,也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要求要重温经典文化与优秀传统的时代号召吧!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1[定稿]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

读《君主论》有感

读君主论有感

读《君主论》有感

读“论友谊”有感

读《肇论》有感

读《论人言可畏》有感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00字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