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05 08:36:36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化和俗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化\"和\"雅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艺术都属于\"俗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小说等。诗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让我受益匪浅。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三\"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

推荐第2篇:论雅俗共赏1[定稿]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高二B段语文组编号

论《雅俗共赏》

(一)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二、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学习难点】 :

核了解作者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独特的认识。 审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知识链接】

1、作者名片

华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陈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人

写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编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

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

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

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

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

名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姓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

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一天,吴晗请朱自清

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

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

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

班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

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

研究上都有实绩。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2、题目解说“雅俗共赏“指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都能欣赏。前面加一个”论“字,点名了文体。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高二B段语文组编号文化的雅和俗不是个人自封的,而是在文化竞争中产生的。文化在竞争中也会有优胜劣汰太,故而雅和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以“论雅俗共赏”为题,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化内因的发展,阐述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既有知识性,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背景资料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文虽然在短短几个月内取代了文言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地市新文学语言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建构工程,其任务非短期内完成,。当时的作家使用的白话:一半是半文半白的白话二是所谓欧化的白话,缺少语言的灵魂,不够生动,没有个性,又不特近日常生活。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学习过程】

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A级)

垮()台蜕()变陈寅恪()李翊()....

柳耆()卿两橛()诲()盗寒碜()....

二、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B级)

1.找出标志社会发展的词语。

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3.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的句子。

三、研读填表

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课后练习一的表。

四、当堂检测

(一)、填空(A级)

1.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诗人、---------、民主战士。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万字。主要有诗文集---------,散文集---------、------------、《你我》和《伦敦杂记》等。

2.补出下列诗句的空缺,并写出作者。

----------------------,疑义相与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广泛深入,导向正确,光怪陆离,极大地拓展和增强了上海世....

博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高二B段语文组编号

B.老张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C.红段子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并将主旋律以喜逐颜开....的形式展现出来,因而能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

D.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文字的操控,写得极是幽默机智,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但在让人笑的同时又禁不住心头一酸。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全景展示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结束统

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清朝政府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

B.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

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C.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力的结果,也是学

生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原因。

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至今仍不

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择本。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拓展阅读】

金庸武侠入选中学课本没必要大惊小怪

2007年7月的北京课改,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节选了金庸的《雪山飞狐》,一时舆论大哗。与此相对应的是,鲁迅、朱自清等现代名作家的作品渐渐淡出年轻一代的视野。两相对照,不少人对中国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大担其忧。作为一名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每天跟初、高中语文课本打交道,再熟悉不过了。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大惊小怪。其实,教材中的内容每年都在变化、修订,不过是外行人看不出变化来罢了。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时代,知识信息远比课本上提供的丰富得多,不是一本课本就能满足了他们的阅读量的。铺天盖地的青春文学,早恋、早熟现象在这些书中也比比皆是,比武侠小说选入课本这样的小事大得多,不过好像也没酿出什么乱子,没什么能挡住这些“藏在书包中的玫瑰”的悄然绽放。况且即便绽放了又怎么样?连房祖名的《早熟》这样的电影都在大陆到处放映了,还有什么不适宜中学生看的?所以我才大胆假设,张爱玲的作品和民国时期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朝一日选进课本也很正常。当然,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尤其是后一种。张爱玲的小品文或许有一天会选进课本也说不定,因为确实写得不错,篇幅短小,简洁明了,很适宜选入课本讲解,教学起来也好操作。我们不能因为她曾经和汉奸有过瓜葛、写过一些政治敏感的题材就把她一笔抹杀。

其实,金庸武侠选入读本也不是现在才发生的事,早在2005年,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就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燕云十八骑,奔腾如虎风烟举”片段,排在第五课,两者合成一个单元——“神奇武侠”。当年就曾舆论大哗。这很正常,报纸杂志总要找点刺激眼球的东西出来才行,连纸箱制作包子的假新闻都能策划出来,还有什么干不出来,不要小看了中国媒体的想象力。 我的一位大学教授文学的老师,是研究金庸武侠的专家,曾有研究金庸作品专著《一

3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高二B段语文组编号个人的江湖》和170万字的《金庸武侠辞典》问世。大学读书期间,我或多或少受了一点他的影响。金庸小说里面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比如儒家的入世救国思想、道家的清净归隐思想以及佛家的顿悟和慈悲情怀,这些都是很重要很值得继承弘扬的东西。郭靖、乔峰、洪七公、令狐冲、石破天等人物形象,放在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中也并不逊色。记得当年看《侠客行》,我曾经如金庸先生一样,因为看到石清、闵柔夫妇在庙中祝祷,为他们的爱子慈心感动得流下泪来。

再看一下相关的其他资料,比如鲁迅的作品,《一件小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费尔泼赖应该缓行》已渐渐退出语文课本。沈阳市的新课本在删去鲁迅的《祝福》、《药》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换而选用了鲁迅的《铸剑》、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等。我是鲁迅的铁杆粉丝,关于鲁迅的作品有不下20种。正是鲁迅这位“大先生”把杂文提高到了艺术品的高度,至今读来依然如昨,感觉并不特别过时。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让现在的中学生理解《一件小事》中的“我”因为看到车夫撞倒一个老女人后的行动而“感觉到自己灵魂中的小来”,“催我改悔,催我自新”,恐怕是很难的事情,毕竟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家韩石山曾在近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一书中对中学课本入选鲁迅作品过多有精彩的论述,我就不在此赘言了。总之一句话:保持适度原则。

同理,由于时代关系,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诗人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片断),周立波的《分马》,60年代新闻报道的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作品淡出中学课本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经典的例子就是冰心的《小橘灯》不再选入中学课本。据冰心老人晚年回忆说,此文原是因建国后某年国庆时节报纸约稿而写的一篇应景式的“国庆感怀”式的文字,你让学生理解“我们大家都会好起来的”、“我对着山那边笑了”等微言大义,现在的学生能理解吗?

据网上说,2007年7月北京课改,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第一次入选高中教材。选择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讲故事”有多种讲法,传统的是一种,到《许三观卖血记》后又是另外一种。2006年7月,辽宁版高中新课本中,多了一些我们熟悉但是却很少在课本中看到的名字和文章,比如海子的《麦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这说明中学课本改革是大势所趋。变化是为了更好,披沙拣金,才能淘洗出精品。说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入选高中教材其实并不确切,人教版语文以前读本上就选过,但我总觉得,这篇选择得并不太恰当。这篇余华早期的实验性作品,在手法上是有点与众不同,但作为教材精品总觉得还谈不上,把一个实验性文本(学习西方现代派卡夫卡)当作经典来讲,有点不靠谱。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这篇作品学生能理解吗?也许我小看了现在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无独有偶,打开电脑,看到《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讨论“君子小人”的文章,起因是今年6月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上书教育部建议将《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国引发出一场《出师表》去与留的讨论。又是中学教材。唉。各位哥们,这是怎么了?非要和中学语文课本过不去?

口水归口水,吵架归吵架,好在,每一个时代的学生,总有属于他们自己喜欢读值得读的作品,这就够了。

推荐第3篇: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00字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2000字

杨柳

近来读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被其中的十四篇文艺论文所散发出的学者一丝不苟考究的精神所深深折服。朱自清先生立足于现代立场,亦即先生自称的\"雅俗共赏\"的立场,\"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对\"雅俗共赏\"\"百读不厌\"\"逼真与如画\"\"书生的酸气\"\"朗诵诗\"\"中国文的三种型\"等十二个方面进行阐述,且最后两篇---《鲁迅先生的杂感》《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道路》,一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一为为《闻一多全集》作序。可见朱自清先生对鲁迅、闻一多两位先生有着特殊的情感。十四篇论文分别所关注的重点,譬如朗诵诗、常识的诗、老实话等,均\"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近于人民的立场\",故先生把《论雅俗共赏》放在该书本的第一篇,且书也以此为书名,颇费心思。

在《论雅俗共赏》中,朱自清先生认为俗人和雅人的生活都是相互交织,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雅俗文化各有发展,但终究是雅俗文化相差无几,大众文化取而代之。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文的三种型》中提到郭绍虞先生根据文体演变把中国文学史分成了五个时代:\"春秋\"以前的诗乐时代、\"战国\"至两汉的辞赋时代、魏晋南北朝的骈文时代、隋唐至北宋的古文时代、南宋至现代的语体时代。隋唐以前,语言和文字由接近到分离,再到魏晋南北朝充分发挥文字特点,但无论是文字与语言的在当下时代的影响如何,由语言改造后而成的文字始终由\"雅人\"掌控,因为士大夫(一般为雅人)皆大都出于习雅事的门第且出仕之后,亦相聚\"赏奇析疑\",所以俗人几乎是没有欣赏雅事的。

唐宋以后,尤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社会门第逐渐瓦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更多底层社会的农工商户朝知识分子的方向发展。俗人慢慢接触到雅人的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雅人共同欣赏一些雅事并乐在其中,但\"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和蜕变那些俗的,\"因而雅俗文化发生碰撞,雅俗观念不断迁就着、融合、发展。中唐时期禅宗的和尚讲究禅真时的\"语录\",以如实、直接、自然的口吻去化俗,争取到更多群众。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后来的\"小说\"也原本是记录一些趣味杂事,以助谈论。而后,唐朝的\"传奇\"和古文运动皆源于民间。宋朝时,\"做诗如说话\",语体更加明显,连许多诗文大家皆主张\"以俗为雅\",似乎都是雅人迁就着俗人。但即便如此,至始至终,雅俗共赏都是以雅为主的。\"以俗为雅\"暗含了将俗事雅化的行迹,以提供给来自底层社会的俗人以谈资。\"俗不伤雅\"亦强调了雅的地位不可撼动。

\"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朱自清先生认为它们均\"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从而要雅化的难度加深,这也正是为什么词曲不能胜过诗的地位的原因。但也正因为难以雅化,雅人得将就着俗人的事,所以\"雅俗共赏\"才在这里最大化。\"雅化的程度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着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俗共赏的欣赏标准以雅为主,但共赏方面以俗为主。因为向往雅事,人之常情,雅人、俗人一样。若雅化过度,即使雅人欣赏毫不费力,那么俗人可就难以欣赏了,也就达不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了。只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来自民间的知识分子,吸取了士阶级的雅文化后并未只停留在\"雅俗共赏\",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所以白话也慢慢盛行。欧化的艺术观、通俗化运动、大众化运动使得文化\"没有那么雅俗之分\",唯独能\"共赏\"了。紧接着,朱自清先生在文章末尾解释道:\"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试问,几千年来,一个由多种文化构成的庞大的民族体系,由原来的雅俗分离,到雅俗共赏,再到只有文化共赏,而共赏的文化却走向了单一的大众化的局面,难道不令人唏嘘?

况且这单一化的大众文化被重新估量的价值也深受时代影响,更出现了文化如同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局面。倘若你对某个问题存疑,一知半解的,以往的\"雅人\"会求诸于可考究的典籍,选取有用信息做笔记,自己推敲、琢磨,好不容易才得个有依据的结果。因而,这种体验过了推敲整个过程才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但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泛滥成灾,加之\"时代逼得更紧了,\"所以大部分来自人民的人也意识到自己终究归到人民去,因而对于一知半解的事情也不求甚解,()以最短时间浅尝辄止便是可称之为学习了,所得知识亦大同小异。这样的俗士越来越多,倒是个好事情,浅阅读的确是学习,全民学习也是个好点子。但就怕俗士渐渐适应雅化的方式,他们慢慢靠上去,却不再往上走,而雅人也渐渐俗化,也信了浅阅读,也不再翻阅典籍,反复推敲了。雅人和俗士近了很多,也渐渐没了界限,再慢慢发展,就大众化了。

假使一边发展,一边对民族留下的好的传统发扬光大,或许能重新在雅人和俗士之间分出一条线。标准是做学问的须讲究一丝不苟,反复推敲,凡人俗士则继续提倡全民学习。雅人有俗士难以接近的地方,俗士亦能不断追求雅人的趣味,在某些方面,也不妨碍雅人俗士打成一片。如此一来,\"雅俗共赏\"应该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的。或许,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欣赏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的原因,也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要求要重温经典文化与优秀传统的时代号召吧!

推荐第4篇: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读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有感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文章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文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 《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文章、艺术都属于\"俗文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文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文章、小说等。诗文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文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文,让我受益匪浅。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 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来。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山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文,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山\"……,\"三\" 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

(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教师 梁天胜)

推荐第5篇:雅俗共赏主持词

“雅俗共赏”趣味文学 主持词

女:走过往昔,奋斗的汗水刚刚拭去

男:回首旅途,胜利的笑容正在蔓延

女:携手今天,高歌这一路荣耀感动

男:展望明朝,伙伴们,让我们携手同行

女 :尊敬的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欢迎大家来到“雅俗共赏 趣味文学”的活动现场。我是主持人陈建

女:我是主持人韩玲

男:为了增加社团里的各社员的凝聚力,增加校园活动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今天,我们就组织了一个“雅俗共赏 趣味文学 ”的活动。

女:好的,此次活动共有3轮比赛,一轮有两个小组PK,根据最后得分决出三个获胜组。比赛内容包括文学常识大比拼,天才笨笨碰,谁是卧底等节目。获胜队伍会颁发荣誉证书,而失败的队伍也要接受我们的终极惩罚,惩罚项目抽签决定。祝大家好运! 男:经过昨天的抽签,我们的三支PK队伍已经确定了,第一组卓娜组和黄文康组,第二组:方平组与黄玲组第三组:方玲娟组与杨雨莎组。

女: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第一个活动,“文学常识大比拼”,由两个小组轮流答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希望大家集中注意力,谨慎答题。

男:在第一轮的活动环节大家表现的真是很积极,稍作休整,下面环节更精彩。

女:下面这个活动的名字叫“天才笨笨碰”

男:可是天才和笨是反义词啊

女:对啊,可是我们必须要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天才的地方,也会有觉得羞于启齿的好像比较笨的那个部分。

男:是的,你笨的地方在哪里?

女:嗯,数学不好。

男:没事,数学不好的都是天使,你数学不好到什么地步? 女:100以内的加减乘除都要很认真,仔细的想

男:就是不能马上反应过来,是不是?

女:是的

男:陈健要跟大家说,笨笨不是白痴的意思,笨笨就是在某方面可能你不那么擅长。还有呢,大家一定要非常开心的接受自己身上天才的那一部分,也要接受自己笨的那部分。

女:陈健,你天才的部分在哪里?

男:我觉得天才的部分就是我觉得帅

女:呵呵,对,你天生就帅

男:我最天才我最笨

女:我们的脑部拥有很多不同的功能,但说到脑,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记忆力。

男:是的,相信大家都已经熟悉游戏规则,两个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参赛,共3轮,胜出的小组加10分。

女:没错,让你们脑袋里的小海马们都活跃起来,把大脑深层的声母挖出来。下面就让我们的陈健带领大家一起来温习

男:b p m f d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女:好,温习完声母,下面游戏开始。

男:这个游戏真是“惊心动魄”呵,屌丝也风光,惊喜同分享。 女:上面比过了招式,下面就来个更刺激的,比智力。

男:纳尼?比智力

女:是的,“谁是卧底”这个游戏相信大家都看过,今天呢,我们就来亲身体验一下。

男:在这轮游戏中胜出的小组加10分

女:男神女神行不行,让我们拭目以待。

男:最明快的莫过于倾听年轮的呼吸,这是快乐分享的时刻,是祝福关怀的时刻。

女:是希望,美梦成真的时刻。

男: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间,我们又要说再见了。相信今天的节目,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也要感谢一直支持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给与我们文学社很大的支持。 女:最后祝文学社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男: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推荐第6篇:雅俗共赏的近义词

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雅俗共赏的近义词是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近义词:喜闻乐见 有口皆碑

反义词: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

成语名字:雅俗共赏

成语发音:yǎ sú gòng shǎng

成语解释: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成语出处:

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成语繁体:雅俗共赏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雅,不能读作“yā”。

成语例句: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

推荐第7篇:雅俗共赏之诗词

滕王阁序

唐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chān)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i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有版本写作“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lǘ )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di)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苏轼《定**》

定**

苏轼

苏轼——《定**》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推荐第8篇:雅俗共赏如何造句

1、传说那本书上记载了古往今来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足以让最残暴的将军失声痛哭,让最抑郁的官员仰天大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故事。

2、摘要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3、绿松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宝石,它可以引人注目地镶嵌在正规的传统首饰上显得雍容古朴,也可以随意地佩戴,而且它物美价廉,差不多人人都买得起。

4、毕竟她关心的是作为作家的狄更斯,他作品的范围、他创造人物的能力而且其雅俗共赏。

5、入话里可能包含著大众的心理、作者的修辞、社会的倾向,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现象、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等。

6、摘要美国小说家丹?布朗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即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他对传统观念的消解和对经典文化的解构,是他对人们的生存焦虑的关怀和对纠缠于当下人们心中的疑点的诠释,是其雅俗相融的创作手法和雅俗共赏的审美旨归对接受群体的阅读期待的多重满足。

7、这本兼容并蓄的小说阿黛尔可能会喜欢:对她来说这是新作,被评论家认可,并且看起来雅俗共赏。

8、这或许间接解释了此片为什么在娱乐性方面会变得比较迎合大众口味,电影风格亦变得雅俗共赏。

9、她的作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在纯文学和喧哗的消费文学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10、当然,论深度和代表性,金鸡或许难和该片相比,但编导能做到雅俗共赏,好笑之外不乏值得反思的场面,已经算是成功了。

11、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12、其次, “两个翅膀论”故意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故意曲解“五四”新文学一步步民族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历史,为低俗文学鸣锣开道。

13、本次岁末公演,特安排推广班优秀学员担纲演出雅俗共赏的五部经典折子戏《烂柯山后逼》 《铁冠图刺虎》 《鲛绡记写状》 《牡丹亭游园》 《牡丹亭惊梦》 ,展现多年习艺的成果,同时引领观众一窥昆剧艺术的堂奥。

14、千机变空有一级大片气势,却没有同级数的剧情支撑,所以影片只能停留在典型的通俗商业港片水平,没头没脑似的,而未能像少林足球或无间道等达到层次较高的雅俗共赏境界。

15、冯梦龙编辑思想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当代出版走出贵族化和脱离市场的误区,走大众出版的道路,用雅俗共赏的图书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16、此书的编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要保持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高度的趣味性。

推荐第9篇:百花齐放雅俗共赏地方戏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

河北农业大学xx年“百花齐放 雅俗共赏”地方戏大赛

二、活动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民族文化感受到日益强烈的文化交流障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方戏,亦是如此。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戏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校园艺术氛围,河北农业大学学生会特此举办“百花齐放雅俗共赏”地方戏大赛。

本次比赛旨在为广大戏迷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传承振兴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将地方戏的独特魅力得以尽情释放,激起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与珍惜,增加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我们重拾古老传统,再现东方时代风采。

三、活动主题

百花齐放雅俗共赏

四、主办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会文艺部

五、活动形式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传统艺术瑰宝在百年学府焕发时代光芒

六、活动内容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会决定于5月初至6月初举办此次比赛。本次大赛受到我校有关领导及老师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比赛结束后将进行汇报演出,为广大师生呈上一场全国各地经典戏曲的视听觉盛宴。

ⅰ.活动流程

一、准备工作

1、制作、张贴宣传海报,提高比赛知名度,扩大比赛影响力

2、向各学院发出比赛通知和报名表,邀请各院至少推举5名选手代表本院参加比赛(现科院至少推举8名选手),xx年5月8日前将报名表交至学生会办公室

3、制作报名表,安排报名负责人员

二、海选报名

1、时间:xx年5月2日——xx年5月9日

2、地点:校学生会办公室和展板宣传处

3、海选报名,填写地方戏大赛选手报名表

4、报名表由学生会人员保存,统计报名人数并进行编号分组。

三、初赛

1、时间:xx年5月9日18:00——21:00

2、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

3、参赛对象:河北农业大学在校学生均可

备注: ①院推选手与海选报名选手共同参加初赛

②在初赛场地外设临时报名处,为更多同学提供展示才华机会。

4、具体流程:(1)依照分组编号,学生会人员负责通知选手的参赛时间地点

(2)选手到现场工作人员处领取报名表后排队等候

(3)选手在自我介绍前交至评委处

(4)初赛分为两个环节,分别为自我介绍和选段清唱。

备注:①每位选手自我介绍时间不超过2分钟,其内容应与地方戏有关

②清唱曲目自选,时间不超过4分钟

5、由评委最终选出30名选手进入决赛环节,并进行专业培训。

6、比赛过程中,学生会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作监督工作。

三、决赛

1、时间:xx年5月16日14:30——15:30

2、地点:新图书馆环形多媒体教室

3、参赛对象:入围决赛的30名同学

4、前期准备:(1)根据入围选手所报的演唱曲目进行分组编号,并适时召集选手,介绍相关比赛事宜

(2)审批教室,现场布置

备注:现场布置应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与比赛内容相符

(3)学生会工作人员将选手配乐及时录入整理,并制作相应幻灯片,烘托比赛氛围

5、具体流程

(1)主持人致开场白,并介绍到场嘉宾及评委

(2)分组亮相环节

30名选手根据戏曲分组,随相应地方戏配乐上场亮相。

(3)清唱角逐环节

30名选手根据组别顺序,依次上场清唱所选曲目。时间不得超过2分钟。

①曲目相同的可采用同曲pk的形式进行

②允许自由结组和加入与观众互动的环节

此环节结束后,结合亮相分数,成绩排前15名的选手直接进入配乐演唱环节。成绩排后15名待定的选手进入第二轮地方戏知识问答环节。

(4)才艺展示环节

选手中有身怀绝技的进行才艺展示,例如水袖功、甩发功、扇子功、髯口功、手绢功、变脸、喷火或戏曲乐器演奏等精彩表演。

(5)知识抢答环节

15名待定选手通过地方戏知识抢答来展示对戏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丰富内涵 ,争取进入下轮比赛名额。

评委根据选手回答问题的表现,选出5名选手,同第一轮优胜的15名选手进入配乐演唱环节。

(6)配乐演唱环节

20名选手跟随伴奏演唱新曲目片段,根据此环节决出最终奖项 。

(7)评委点评

(8)主持人宣布获奖名单

(9)嘉宾颁奖并合影留念

(10)主持人致结束词,再次感谢各位观众和评委的到来

6、赛后安排

比赛结束后,学生会工作人员注意清扫教室,保持场地整洁

ⅱ.活动安排

一、活动奖项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优秀奖24名

最佳身段奖1名 最佳唱腔奖1名 最具特色奖1名

二、活动现场准备工作

1、制作评委与嘉宾的三角牌。

3、准备大赛的宣传海报、展板等用品。

4、准备舞台背景、前景所需物品。

5、准备所有参赛选手的名单,供评委打分。

6、准备本大赛的评分标准,作为评委打分的标准。

7、准备评委打分作用的笔、纸。

8、准备大赛所需的音乐素材和图片素材。

9、写请柬,邀请大赛评委及嘉宾。

三、人员安排

1、总指挥: 全面负责大赛各项工作。

2、参赛选手总负责人: 全面负责参赛选手的安排工作,从报名到大赛结束。

3、赛场布置总负责人:负责在开场前3个小时内布置会场。开赛前30分钟布 置结束。

4、宣传总负责人: 负责宣传工作。

5、音响负责人: 全面负责音响工作。

6、统计分数负责人: 负责全面统计分数。

7、礼仪负责人: 负责大赛礼仪工作。

8、嘉宾、评委接待负责人: 负责嘉宾、评委的接待安排工作。

9、全场秩序负责人: 负责全场的秩序。

四、决赛程序

时间

顺序

具体工作

备注

赛 前 准 备

8:00—10:00

1

全体工作人员集中,布置会场

10:00——12:00

2

所有工作人员、主持、选手进行预演、彩排

12:00——14:00

3

及时落实、完善、解决预演中的各项细点及问题

14:00—14:30

4

会场屏幕滚动播放活动宣传片或音乐,观众入场

正 式 比 赛

14:30——14:35

1

主持人出场

2

主持人宣布大赛开始,并介绍本次大赛及出席的评委、领导和嘉宾

14:35—15:20

3

分组亮相环节

15:20—16:00

4

清唱角逐环节

16:00—16:05

5才艺展示环节,主持人宣布晋级名单

16:05—16:30

6

知识问答环节

16:30—17:00

7

配乐演唱环节

17:00—17:30

8

主持人宣布获奖选手名单,颁奖并合影

17:30

9

主持人宣布大赛结束,观众退场单

附录1:

xx年“百花齐放 雅俗共赏”地方戏大赛报名表

表格编号: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照片

(1寸免冠)

政治面貌

民族

宗教信仰

所在院系、专业、年级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演唱曲目

面试结果

1.通过( ) 2.未通过( ) 3.待定( )

附录2: 评分细则

分类

评分细节

评分规定

分值

仪态

自然大方,声情并茂,富有表现力;感情细腻,人物形象塑造深刻

根据选手不同情况酌情评分

30分

唱腔

唱腔圆润,韵味十足;吐字清晰,节奏准确

根据选手不同唱腔,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大致为30分、20分、10分、0分

30分

身段

动作协调,优美到位

根据选手不同情况酌情评分

30分

其 他

装容得体,观众反应强烈

根据选手不同情况酌情评分

10分

总评

备注

推荐第10篇:《正义论》读后感

《正义论》读后感

法学0904班 0904000434 张蒙慧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新闻报道后,唯有高呼“社会不公平”来排解心中的抑郁之时;当我们举着社会主义大旗,将民主法治建设变成一句可耻的口号之时;当我们兴致勃勃的以为社会公平正义已然在向我们招手,却永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之时,一声叹息也罢,两三句牢骚也行,至少我们还是一个有着社会性的人。何为社会性,我认为即一个社会组织下,个体能够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参与社会事件,关注社会变化的愿望和想法。社会性付诸于个体身上得以实现是基于公民的一项权利,我们姑且认为它是一种参与权吧!当我们怀着这种社会性,去批判、去呼喊、去驳斥社会的不公平与非正义之时,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何为正义?正义为何?罗尔斯在他的鸿篇巨著《正义论》中,向我们一一阐释正义到底是什么?

罗尔斯在开篇就以恢弘的气势向我们阐释了正义在一个社会中无可辩驳的首领地位。一言以蔽之,即存在就必须正义。正义,是基于每个个体的天然的不可侵犯性的权利,它不是那个英明神武的“哲学王”赐予我们的恩典,也不是民主政治体制下赋予我们的一项权利,它是基于每个个体的天然的不可侵犯性的权利,也即是天赋人权。即便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这不仅使我们这些饱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观念之苦,而又无力辩驳的人眼前一亮,顿时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罗尔斯的论述中,功利主义所认为的在产生社会最大利益总额(或平均数)的前提下容许一部分人的平等自由的严重侵犯是正义的观点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他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不仅仅是原初契约的指导性原则,而是“原初契约的目标”。亦即,正义是我们人类共同体通向秩序终极目的。这一论断将正义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再是那双躲在幕后操作木偶的手,而是舞台上的主角。这无疑给那些追求正义的最大化的人们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又将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

在其中寻找到了评判正义与否的标准。

然而,在我看懂的那部分中,我感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允许我们默许一种有错误的理论的唯一前提是尚无一种较好的理论,同样,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罗尔斯在开篇中的那段慷慨陈词。一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民主制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的观念中,民主制是打着多数人利益的幌子对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明抢。但是民主制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然而也正是由于它要照顾到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之存在着效率低下和不能够真正抉择出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案的缺点。尽管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所在,然而如果我们因此抛弃民主制,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制度能够替代,不,准确的说,应该是超越民主制呢?难道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哲学王”之制吗?然而,历尽古今中外的所有君主,谁人敢称“哲学王”?谁人能称“哲学王”?历史遗憾的向我们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我们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因而在没有比民主制更正义的制度出现,而民主制有明显比其他制度更有效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它也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同时,这句话带给我的一个反思是,对于一些现象的存在,特别是从我的正义观出发认为不对的现象,我总是报以批评的态度,即只是抱怨其不合理而未曾评判其存在的原因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概而言之,就是未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社会问题。因而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大量的愤青,一腔热血以为自己是铁肩担道义,奈何难得惺惺相惜之盟友,他们以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怎奈众人视之幼稚之极。我不是指责愤青,恰恰相反,我希望我们都应有愤青的那股劲儿,都似游戏“愤怒的小鸟”中的小鸟般义无反顾的冲向我们的目标,即便是“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但前提是我们要把握好方向,否则即便是头破血流也是无济于事,最终也只是博得我们普通人的一些同情而已。借用我们环境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的感情更深沉,我们的行动更专业。”

第11篇:教学论读后感

《教学论》读后感

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拜读了翟广顺主编的《教学论基本问题概论》一书,发现此书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探究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在教学内容一章中,作者讲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于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首先勾画出和设计课堂中师生交往借以展开的内容,没有预设的内容的师生交往只能是一般性交往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要开展的活动、要讲授的知识,决定了学生是以专心致志的方式还是心不在焉的方式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也因此成为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话题。

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教育者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有这几个:

一、从学科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二、从社会需要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三、从儿童经验和兴趣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依据儿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庞大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和筛选的过程。而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中,教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取舍,绝非仅仅依据上述标准就可以完成,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力量来完成。

第12篇:邓论读后感

邓论读后感

政治学理论 309030201011 谢坤

邓小平理论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条件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并且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想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尽快发展起来,就要求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以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了新经验。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

邓小平理论也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

撇开以上大的方面不说,纵观整个理论或其形成过程和一些同志的生平事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全文。他全部使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例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时期,某些国家领导人将“两个凡是”作为行动准则、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根本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从而,重新确立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事实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邓小平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过后的拨乱反正时期,他更加深刻地总结了*的教训,明确指出不能只论个人功过是非,而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辨是非,总结教训;明确指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定位上,我们既要坚持维护传统思想的精华,坚持维护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总结,也要打破旧的精神束缚、解脱旧的思想包袱,全面、客观、准确的评定一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呆板,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这为全党、全国、全人民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邓小平也毫不吝啬地指出*中暴露的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诸多弊端。中国,一个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民主的国家,新中国的建立,确实代表其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逐渐成长的,在此时,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总体上讲,还比较稚嫩。她的民主化、制度化、政治化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完善,她要在国内、国外均无前例可鉴的环境下,带领全国人民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确实很难。事实上,在受到国内、国外不利因素的影响,错误在不断的加厚,邓小平同志以他完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身份,理论联系实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从宪法、基本法到各项法律规范在内的国家法律制度,把国家纳入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正常轨道。从而,我国才真正意义上迈进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和符合社会国情的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同样,另一个让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两点论”。邓小平同志唯物论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提出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邓小平抛弃了忽视生产力发展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彻底改变了当时生产关系扭曲、社会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的情况,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缩短了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着重强调了物质文明是前提,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就不能搞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西方各种腐朽思想侵入我国,如果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就不能给物质文明建设以正确的智力和精神支持,那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点。而且,关于这个重点,更能体现出邓小平理论是完全从实际出发的,是科学地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目标,和“十个五年计划”。

像这样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还有很多。又比如说,他提出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一国两制”的思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等,这些科学途径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使我国以暂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认为,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抓住其核心。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并由此得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原则争论的干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之后深有体会。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退成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已经把邓论写入了党章,并将邓论作为我党的理论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全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已经迈入了21世纪,有过辉煌,有过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如今,这个伟大的国家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她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正指导着这个民族大踏步的前进。

邓小平的一个极大贡献,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在知识经济为导的今天,摆正发展思路无疑是十分有现实价值的。在知识经济中,技能和知识成为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都更为重要的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财富之源,可以作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经济资产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企业无形资产中的比例已高达50%以上,而县城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快速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今天的美国已被信息技术包围,各公司从中获得了惊人的利润,美国微软公司的崛起和发展速度,就充分地印证了知识经济的力量,微软公司创立仅20年,它的资产已超过400亿美元,如果把它列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排行榜中,可排在新加坡之前而列第47位,现在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1996年,美国全年新增产值的2/3是靠微软这样的公司创造的。

知识经济的兴起,预示着人类已进入了依靠知识,依靠技能发展产业的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持竞争的一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壁垒可以保护落后,蓬勃发展的世界知识经济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发展问题,使知识密集的生产部门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又进入了新的大调整期,无形资产的投入快于有形资产的投入,社会化和网络化程度极高的知识和信息生产与分配部门的人员已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数,使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我国不仅面临着如何巩固、改造、发展传统工业,尽快实现传统工业现代化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超越传统工艺的发展阶段。中国要进步,中国要腾飞,必须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迎头赶上,众所周知,竞争的关键在与人才,而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不断的流失,各国纷纷来华挖人,就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仅有的几个出色的技术人员也都纷纷“跳槽”进了外企,为什么,只有物质利益的驱使吗?不是的。相信每个知识分子都明白只有为自己国家作贡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生价值,帮助外国打工只不过是物质利益上的暂时得到了满足,而精神上始终缺少点什么,真正意义推动着祖国前进的人,无疑是自豪的,一些华人科学家在国外获得了荣誉,却一定要加入该国国籍为领奖前提条件。但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盘算着出国,为什么?归根到底是国内的人才竞争和价值回报体制还

很不完善,在国外,他们除了可以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很主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公平竞争,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在国内就相对逊色很多了。要留住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行政上给予人才以极大的鼓励,创造良好的工作研究环境,在价值回报上也要更加合理,要尽量让人才有所施,而不是才皆无用。

如今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这无疑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我们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总结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及党面临的新问题,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根本性质的高度上,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证明了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坚持代标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真正保持先锋队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行了新的提炼和升华,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与深入,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在新的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争取党的事业的更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用邓论武装自己,作到头脑清醒,目的明确,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理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的配合作好国家的各项工作,协助党把祖国推向成功的彼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应肩负起跨世纪发展的历史重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我们是跨世纪的,大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重托,是时代的骄子—我们应该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为祖国的再次辉煌而奉献自己无悔的青春。

第13篇:《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

基辛格在 2011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对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西方超越了中国。

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列强环伺。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实力争夺的目标。 大国博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本书的下半部以更大篇幅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者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地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杰出的政治战略思想,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敬服不已。基辛格甚至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

例如,1958年8月23日,为了试探美国保卫台湾的承诺坚决的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毛泽东解释说道,中国表明了军事决心后,将重启与美会谈,如此“既有行动场所又有谈判场所”。基辛格把此解释为《孙子兵法》“斗中求存”古为今用,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进行进攻性威慑策略。

开始发展霸权主义的苏联早为毛主席所不喜,即便中苏还是盟友。有趣的是,在炮击金门的3周前,赫鲁晓夫刚刚访问北京,致使艾森豪威尔指控苏联授意毛泽东这么干。而在台湾问题上,毛泽东又利用赫鲁晓夫的左右为难诱使他发出核威胁,这个赫鲁晓夫自己都承认无意付诸实施的核威胁使苏联和美国关系限于紧张。毛主席将赫鲁晓夫当成了棋子,当成了剧本里的一个演员,获得了宣传上的重大胜利,“底气十足”地重回中美大使级会谈。于是,两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高下立判。

1978年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全面发动了侵略柬埔寨战争并占领柬全境,妄图永久占领老挝与柬埔寨,将其合并到越南的版图中以便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野心。

为了“遏制越南的野心,适当地给他们有限的教训”,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之前,邓小平效仿当时的毛泽东高调出访美国,使外界认为这次行动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接着,邓小平又出了一招妙棋:遍地落子。他遍访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并在2月4日“在围棋棋盘上布下了最后一颗棋子——路径东京停留”,达到了将中国融入世界、孤立越慢的目的,为对越反击战取得舆论上的支持。 基辛格用《孙子兵法》和围棋解释中国领导人的精妙政策,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化繁为简,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见识到大国博弈的神奇。中国两代领导人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巧妙地运用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现代外交和战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放眼世界,除了中国人,谁还能有这般才能?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政治不是儿戏。咱们老百姓想当然的事件其实都包含着领导人激烈的政治博弈,因为他们必须为国家的长远考虑,思索如何才能为自己国家带来最大的利益。我们唯有多读历史,汲取百家评论,才能体会其中的博大精深。 中美外交风云

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著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多次访华,有幸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邓小平的实用、江泽民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

然而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国无法忽视这个大国的存在。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来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独立辩题。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华态度比较温和,而罗姆尼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分激进。事实上,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为了拉选票,通常会在竞选中对中国强硬,但是上任之后马上变脸,开始缓和对华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国选举时,克林顿激烈谴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他攻击老布什“纵容”中国,扬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可后来,克林顿对华的亲切有目共睹。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与中国搞好外交关系才是硬道理,纵使美国总统为了国内的呼声而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的政策,也不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的正常关系。

鉴往知来,本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今天的中美关系谏言献策。当前,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他在《论中国》的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

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叶海林 2013-9-22

第14篇:《君主论》读后感

治企如治国

——读《君主论》有感

满开迪①

[摘要] 君主国和企业存在有种种的共同点,借此说明企业与君主国的治理之道也是相似的。当然,企业毕竟不是君主国,其管理的方式方法必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基雅维里的治国思想,但在此我要依照君主受人爱戴的经验,论述如何做个受人尊敬事业有成的管理者。

[关键词]《君主论》君主管理者尊重

[正文]

《君主论》是意大利的政治家,外交家,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对当时政事的长期经验和对古代政事的不断钻研而获得的,并且他对这种知识长时期的孜孜不倦的加以思考和检验,确保理论的真理性。

我不想再研究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即使这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但是也不否认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该校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使用各种权术与计谋。在这里,我只是想通过本书对君主的建议来阐述做一名管理者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君主论》中指出“君主国不是世袭的就是新的”②。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从君主的角度来考虑,他获得权利的方式不同,但是,统治的要想获得成功却是相同的:强大的权力基础。凭能力或者武力取得领导地位的人,开始比较艰苦后来则比较稳固,因为他已经打下了基础,而对于凭借幸运和邪恶取得领导地位的人则要注意执政以后要迅速打造这样的基础。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管理者亦是如此,获得权利的途径无非就那么几种,就像君主一样凭能力取得领导权的人在管理方面总要比凭运气或不正当手段登上管理位置的人更加令人信服与服从。

另外还有“有史以来的君主国都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统治的:一种是由一位君主以及一群臣仆统治----后者是承蒙君主的恩宠和钦许,作为大臣辅助君主统治王国;另一种是由君主和诸侯统治----后者拥有那种地位并不是由于君主的恩宠而是由于古老的世系得来的。这种诸侯拥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臣民。这种臣民把诸侯奉为主子,而且对他们有着自然的爱戴。至于那些由一位君主及其臣仆统治的国家,对他们的君主就更加尊敬了,因为人们认为在全国只有他是至尊无上的。”③同样,在企业中也存在有总裁和底下各高层雇员的管理,雇员由总裁决定录用,辅助总裁管理企业;也存在像股份制公司中的大股东和其他股东一同管理企业,共同研讨并决定战略政策的情况。

通过以上的列举表明了君主国和企业存在有种种的共同点,借此说明企业与君主国的治理之道也是相似的。当然,企业毕竟不是君主国,其管理的方式方法必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基雅维里的治国思想,但在此我要依照君主受人爱戴的经验,论述如何做个受人尊敬事业有成的管理者。

一、“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得上伟大的事业和作出卓越的范例,能够使君主赢得人们更大的尊敬。”④

“在他开始统治的时候,他进攻格拉纳达;这项事业就奠定了他的国家的基础。一开始,他从容不迫的行事,并且毫不害怕遭到任何阻碍。他使卡斯蒂利亚的贵族们的精神灌注在这件事业上面,只考虑那场战争而不考虑革新的事情。与此同时,他赢得盛名和驾驭贵族的统治权,而他们还没有察觉。他依靠教会和人民的金钱得以维持他的军队,并且在长期的战争中,给他的武装力量奠定了基础,而这支武装力量一直给他带来了荣誉。„„”⑤

上述是西班牙国王费尔迪南多,从一个弱小的君主,一跃而为基督教世界中首屈一指的国王的行为。首先在最初统治的时候,他就制定了战略计划,根据长期绩效作出进攻格拉纳达决策,而他在此时不考虑革新的事情是为了稳定贵族们的情绪,使贵族们安心的为君主效力,这种做法为他奠定了权利基础。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管理计划,也要与其他的管理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巩固自己的地位。其次他利用教会,就是在国家中制造一种组织文化,使人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便于统治。对于管理者亦是如此,管理者应该创造良好的组织文化,运用组织文化的约束力量加强管理。最后,他依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属于自己的军队,而不是外援和雇佣军,对于君主来说,权力就是武力。对于一般的组织者来说,就是一支由内部人构成的忠诚的追随者。这都是由不断地消灭竞争对手逐步达成的。

二、范例教育。

“一位君主,如果类似关于米兰的贝尔纳博的传说那样作,当遇到任何人在社会中作出不寻常的事情----无论是好事或者坏事,他就抓紧机会在内政管理方面作出罕见的范例,选择人们必定大谈特谈的关于给以奖励或惩罚的方法。这对于君主是大有帮助的。”⑥

一个公司要想有所发展,无论是管理者还是雇员,都因该避免犯错误。将每次人们犯的错误做成范例并提出惩罚方法,供人们参考谈论,这无疑是一种避免重复犯错的方式。同样,好事也应该被人们知晓,把优秀的人或事树立成模范加以表彰,让其他雇员效仿,也会促使雇员的能力加强。这种奖惩分明的态度,会令管理者增添一份正义,博得跟多的尊敬。

三、重用贤能。

“一位君主必须表明自己是一个珍爱才能的人,引用有才艺的人们,对各个行业中杰出的人物给予荣誉。”⑧

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例如,康宁公司由于缺乏有技能的生产工人而放慢了向发展中国家一些市场扩张的速度,为了保持战略上的优势,他需要更多的具有这些技能的工人。因而,一个企业的成败在于如何用人,就算计划做的再好,若是无人有能力完成,那就是纸上谈兵。有才能的人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带领企业创新发展。

四、把决策权握在自己手上。

“一个君主应当注意,绝不要为了进攻别国而同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除非有此必要,迫不得已。因为即使你获胜,你仍然成为强国的俘虏。然而君主们应当尽力避免处于听从他人随意决定的境地。”⑦

管理者没有了决策权,就不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更谈不上被人尊重了。所以,管理者绝不应该附庸在比自己强大的公司底下,不能因为所附庸者的强大而丧失了基本的决策权。

总之,要做一位受人尊重的管理者,就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要选贤任能,奖惩分明,且一定要我有绝对的决策权。

① 作者简介:满开迪(1990--),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②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3页

③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8页

④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5页

⑤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5页—106页 ⑥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6页

⑦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8页

⑧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9页 ??

??

??

??

第15篇:《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读书报告

《君主论》是一本有趣的书,很简短,但是很精辟。马基雅维里也的确是个伟大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利,从服官到罢官,从冤狱到放逐,与妻子儿女一家七口过上了贫穷的乡村生活,后来由于迫切的需要改革的社会形势又被重新起用,直至最后贫病中死亡。在罢官以后,马基雅维里并没有沉沦,他只是把这种不幸归因于命运,并相信不幸已成为过去。他变得更加审慎,在一贫如洗的日子里,他依旧保持着忠诚老实和善良的美德,还创作了《君主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在《君主论》这本书的开头,马基雅维里根据内容将君主国进行划分:世袭君主国,新君主国以及混合君主国。他认为,相比较而言在世袭君主国里保持政权相对的比较不困难,只要君主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在常务的事情上工作勤勉,遇到意外的事件随机应变,就可以将统治维持下去,并且这种平稳的统治管理的时间越久,稳定性就越强。即使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格外强大的力量篡位导致君主被夺权,当篡位者一旦发生祸患的时候,君主就能光复旧国。而新君主国,则会出现重重困难。因为一个国家新建立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隐藏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暴露出来,比如说,被管理者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或因管理者的承诺无法立刻兑现而产生的不满;支持管理者上台的人要求更多无法取得的利益,还有不可避免的开罪于心的属民等等。至于混合君主国,他所遇到的变动主要来源于一切新君主国所固有的困难。所以,一个新的君主,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行动。第一,灭绝旧君血统,但不能改变他的法律和赋税;第二,征服者亲自前往占领地并驻节在那里,也可以是往占领地的要害之地派遣殖民或者驻扎军队(鉴于殖民比较不奢靡而且比较忠实可靠,触犯的人少,所以殖民比驻军要好);第三,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同自己一般强大的外国人利用任何意外事件插足,因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第四,考虑当下的困难,更要放眼未来,在患难可以预见的时候就做好准备;第五,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才能去扩张领土,否则将会受到非难。

之后,马基雅维里就谈到了君主该如何统治君主国的问题。他说,两种不同的统治方法将会使国家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是一位君主和一群忠心的臣仆来统治,那么就会稳定团结一致,是难以被占领的,但一旦被占领,则极易被分裂;如果是由君主和诸侯统治,则存在着潜在的分裂的危机,因此极易被占领,但很难保有。而一位君主要想统治一个原来是共和国的国家,要么毁灭它,要么亲自前往驻扎,要么建立一个有好的寡头政府,然后允许那里的臣民在他们自己的法律下生活。如果是这个国家原来是君主国,那就稍微简单了。但总结起来,无论它原先是什么国家,新的君主都必须好好借助市民的力量。

一个君主,要想获得一个国家的统治权,可以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也可以依靠他人的武力,可以依靠幸运,也可以依靠邪恶之道。当然,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最不依靠幸运的人往往也是保持自己地位最稳固的人。但他们毕竟是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君主,总会面临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建立并推行新的制度。因为旧制度下的受益者会极力反对,而拥护新制度的人也会因为没有尝试过而半心半意,结果事当反对者进攻时,防守的只是一些半心半意的人。为此,君主要么说服他们,要么强迫他们。前者通常效果糟糕,执行力差,后者一般利用武力、职权的控制力(革职、调任)能够起到很有效的作用。这样,以后君主的管理才会如鱼得水。至于那些单纯靠别人承认自己掌权的好意和幸运

的统治者,他们会比较危险,因为他们倚仗的这两种因素都是变化无常毫不稳定的,而且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奠定好基础。第三种,也就是以邪恶之道获取君权的君主,他们往往之后还会利用残酷的手段来铲除异己以求得到长久稳定的统治。这样的人屠杀市民,出卖朋友,缺乏信用,毫无恻隐之心,没有宗教信仰,是不能称作有能力的,他们或许可以赢得统治权,但是绝不可能赢得荣誉。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应该在人民当中生活,他可以偶尔使用残暴的手段,但这些手段必须要能为臣民谋利益。人性使人会记住带给他的任何损害,所以损害的行为应该一下子干完,而恩惠则要像滔滔江水一样绵延不绝,一点一滴,满满赐予,而且,君主需要保证人民有需求,因为只有有需求,才会有满足,有满足,才会有忠诚。

这里,我联想到了马基雅维里介绍的君主所需要的美德。他认为,君主是不需要仁慈的。一个伟大的君主,应该不介意有着残酷的恶名,尤其是新的君主国。毕竟新的君主国充斥着危险,要避免残酷之名,那是不可能的。人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人性是恶劣的。而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这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君主,应该让他的臣民畏惧自己。当然,君主决不能让人们憎恶自己,他不能掠夺人民的财产,不能染指人民的妻女,否则君主也会灭亡的很惨。

当然,一个明智的君主,光没有仁慈是不够的。他还不能遵守信用,不能慷慨(除非他正在争取成为一个君主的过程中)。当然,如果一位君主把这些表露出来,那是更加不行的。他不能具有这些良好品质,但必须极力表现出这种品质;他不应背离善良之道,但必须懂得在必要时为非作歹;他还必须慎言,不可从口中流露缺乏美德的只言片语。他必须让他的公民和属名觉得他是非常慈悲为怀、笃信守义、讲究人道、虔诚信神的。他还必须避免受到蔑视和憎恨,因此,他应努力在行动中表现的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还有睿智,他要让他的臣民认为没有谁指望能欺骗他或瞒过他。

很清楚,切实的政绩是一个君主获得民众敬畏的好办法。所以一个君主应该做出伟大的事业、卓越的范例。选贤举能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任用优秀的人才势必会增加君主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一个君主,必须能判断出身边的大臣的优劣。君主不能让大臣的光芒盖过自己,要让大臣知道自己是他们的后盾,没有自己,就没有他们。君主也不能让谄媚的奸佞小人影响自己的决策,他得让良好的忠言产生于自己的贤明,让谄媚消失于自己的贤明。同时,如前面所提到的,君主要生活在人民当中,所以在每年适当的时候与人民一起欢度节日和赛会是必要的。还有就是,不要同比自己强的国家结盟,除非迫不得已,也不要在两邻国发生战争时宣布保持中立。最后还要重视地方势力,比如说行会和部族集团。

最后,谈谈捍卫一个国家所必需的军队。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君主要想使他的国家长久,就不能只依靠雇佣军。因为雇佣军不忠不义,而且有野心、无组织、无纪律,傲慢又怯懦,在关键时刻根本不足以信任、不足以倚仗。并且,君主也不能依靠外国援军,虽然那些援军可能是良好的有用的,但是他们更是危险的。所以,马基雅维里说,就雇佣军而言,其懒散怯懦是最危险的;而若就外国援军而言,其英勇剽悍确实最可怕的。总而言之,君主需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唯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安全的。一个君主若没有自己的军队,那他的政权也是不稳固的。正如书中所引用的那句话一样,“世界上最弱和最不牢固的东西,莫过于不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础的权力和声誉了。有了自己的军队以后,君主要把军事制度和训练作为自己的专业。他必须不断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思考突发事件的应急

对策,加上阅读历史,研究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行动,以史为鉴,充实自己的军事思想。

以上算是对《君主论》这本书的总结,刚看完的时候觉得这样一本书,写的都是君主国,讨论君主国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顺便还提到了对人性的看法。这样的书,似乎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并不怎么明显。后来想想,或许现代社会中的那些企业就可以当做是一个个君主国,里面的“统治者”,也就是高层管理者。这样的一个个“国家”,也有兼并,有联合,有阴谋,有狡诈。他们的“统治者”,也要任命“臣仆”,也要像君主一样,不具备那些美德,但要表现出那些美德,要让“臣民”敬畏自己,但不能让“臣民”憎恨蔑视自己,不能让“臣民”的光芒盖过自己,要有突出的成绩,还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总之,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具备人性和兽性,要有狮子的凶骇,也要有狐狸的智慧。这样看来,《君主论》就像一部兵书,需要我们好好研读。

第16篇:君主论读后感~

读《君主论》有感

09行政管理1班黄桂康

学行政管理的我很早就知道《君主论》这本行政学奇书,据我所知,它是一本毁誉参半的作品,它的积极之处:客观且精辟为人们对政治斗争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最好的“验尸报告”。也帮助那些处于分裂的国家的君主提供一个强而有力的政治思想参考,帮助其快速兴国。但同时它也是众多不正义的暴力革命的理论基础,如法国民主暴力革命,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思想来源都源于此。总的来说,它对后世世界的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纽约时报》评论,千百年来,人类写过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君主论》,二是《孙子兵法》,三是《智慧书》。而《君主论》是三者当中最富争议的一本奇书,其作者马基雅维利更是获得了毁与誉如此尖锐对立的名声:在否定者眼中,马基雅维利是“政治恶魔”、“罪恶的导师”、“邪恶的教唆犯”;而在肯定者眼中,马基雅维利则被称为西方“政治学之父”、“国家学说之父”。而我正是基于马其雅维利的两面极端的影响,才去读《君主论》的,通过阅读,我整理出如下理解:

(一)《君主论》的背景、主要内容

《君主论》诞生在在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分裂时期,那时国家整体处于一个临近崩溃的状态,各小国分离乱政,百姓苦不堪言。而共和、民主的这些平等概念不适合于这个江河日下的国家,马基雅维利本是一个共和主义追随者,但是基于意大利这种情况,他觉得意大利需要一个强大的、有至上绝对权的政府来领导,因此他应势写下了《君主论》这本书。《君主论》全书分为二十六章,主要分为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君主治国的思想、权术、法势的运用和管理手段,比较像我国的儒、法家思想。

第一部分中(1-11),作者认为,在各类君主国当中,世袭的君主国人民习惯了君主的统治,所以维持政权比在新建的君主国里要容易得多,只要不触犯祖宗之法,遇到意外随机应变就够了;而混合君主国要求君主针对不同情况,或者灭绝旧君主血统并保持当地原有法律和赋税,或者御驾亲征并长期驻守来巩固统治,或“把殖民派遣到那个国家的一两处要害地方,或者在那里驻扎大批的步兵和骑兵”。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取得的新君主国,取得时困难、保有时则容易;而依靠他人的军队或者因为走运而取得的新君主国,“登上宝座并没有什么麻烦,而想要坐稳宝座就困难重重”了。在以邪恶之道窃取的君主国中,君主能够巧妙地适用残酷手段,把坏事变成好事,可以稳定他的统治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反对。在市民的君主国中,君主对于那些约束自己并不贪婪的贵族,应该给予荣誉并加以保护;而对那些不约束自己的,或利用他们,或防范他们,同时君主应当与人民保持友好关系,使他们对自己有所依赖和企求。在教会的君主国中,君主要妥善处理好教会权力的问题。

第二部分中(12—14),作者认为雇佣军和援军都是无用并且危险的。因为雇佣军的懒散怯懦无法保护本国或攻击别国,而其首领不论是平庸还是能干的,都有其害处;而援军不论胜败,都将不会给本国带来什么好处,“他们带来的危险比雇佣军还要多得多”;混合军比单纯是雇佣军或援军要好一点,但也会产生依赖性。只有“臣民、市民或属民”组成的本国军队才是最值得信赖的。“任何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除了战争、训练和军事制度之外,君主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目标和思想”。

第三部分中(15—23),作者认为明智的君主应该学会承受吝啬之名,慷慨会最终损害了自己。君主不应介意残酷这个恶名,因为比起那些由于“仁慈”而引起整个社会危害的人要仁慈多了。“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但要避免被人们所憎恶。君主应该学会善用野兽的方法,同时效仿狐狸与狮子,既能识别陷阱,又能震慑豺狼,当遵守诺言对自己不利时,就不该遵守诺言。君主必须避免贪婪和霸占臣民的财产,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出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和坚忍不拔以避免受到憎恨与蔑视。关于堡垒问题,“如果君主害怕外地超过

害怕人民,就该建堡垒;如果他害怕人民超过害怕外敌,就该抛弃堡垒”。君主应当从事伟大的事业和做出卓越的功绩以赢得人们崇高的敬意,或在国内统治中树立自身的典范、战争中旗帜鲜明表明立场、会识别人才和爱惜人才、重视社会集团等。君主应当经常惦记着大臣,尊敬他,给他财富和荣誉以保持他们的忠诚,但如果察觉到某大臣只顾谋求自己的利益,就绝不能信赖他。君主应当常常听取意见,不断征询意见,培养一批好的顾问以避开谄媚者。

第四部分(24-26)中,作者论述了意大利的君主们是如何丧失了国家,人世间的命运有多大的力量和怎样抗争,最后奉劝梅迪奇殿下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讲述了国家命途的走向,

(二)个人心得体会

就整本《君主论》而言,我觉得作者马基雅维利是个直率的功利主义者,直率的甚至有些可爱。他的言辞直白而犀利,就像一场狂风暴雨,另人倍感震撼。下面我想就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1、人性本恶,人是随追随利益的动物,管理者需要厚黑法则去协调这问题。

马基雅维利说:“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本恶。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貌似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而基督教、伊斯兰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需要“赎罪”。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人性本恶,就拿一个刚出身的婴儿为例好了:如果你把糖放进他的嘴里,他肯定会笑着接受;而如果换做是苦涩的药水,他肯定会皱着眉毛哇哇大哭起来。这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人从刚出身起就知道趋利避害。就像作者所说的“逃避危难,追逐利益”。李宗吾的《厚黑学》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厚者,厚颜也,黑者,黑心也,厚黑即道也,一个人如果将厚黑掌握好,成功就在脚下。

2、管理者在明处要发挥“大人”形象威慑权下,在暗处要用“小人”智慧笼络人心。“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能识别陷阱,又必须像狮子一样能惊骇豺狼”。这是著名的狮子与狐狸的比喻。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不一定要求他是个君子,但他必须是个伪君子。这就验证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必须是一个伟大的骗子”,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特别是在当今的政坛中。而中国的政府尤其喜欢欺骗广大的民众们,唐山大地震的内幕、汶川大地震的实情。又喜欢用伪善的文化高压政策压制着思想领域的开化,什么“敏感词汇”“屏蔽”。也许这是有历史根源情节的吧,毕竟自古至今中国都是在君主的专制统治下生存至今的,君主习惯了愚民政策而大众也习惯了被政府欺骗,就算有少数贤明之人可以睁眼看世界,他们的言论也很快会陷入黑暗的正规秩序中,自由开明的空气总是离我们那么远,那么遥不可及。

3、忠正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要超越“道德”去实行道德。(重点领悟)

“目的证明手段正确”,君主为了统治,应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践行了这一理论而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为夺取权力,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威胁自己的父亲让出皇位。虽然这些行为有悖于伦常,有悖于道德,但李世民却赢得了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勇于纳谏、从善如流等美名并且创造了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狐狸的外表让他树立了君主高大美好的形象,而狮子的威严又让那些阴谋者入履薄冰,寸步难行。李世民很会运用手段,伪装自己,因此他成功了,也伟大了。

我的总结:《君主论》里外其实是忠于厚黑学的内部协调原则的,它一方面强调君主要用开明的态度去对待权下,另一方面要懂得运用权法势来调控组织内部的问题。它向我们阐述了这个道理:世界里的法则是由强者制定和推行的,在集体伪善的人类世界里,强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能集合这个世界内部的力量,用来发展一个高度统一社会。尽管可能短中期内与民主主旨相违背,但是我们要看到《君主论》给这个表面和平的世界里的思想冲击!

第17篇:君主论读后感

初看这本书,觉得整本书都是在介绍君主的处境,讲做为君主,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国家繁荣强盛。似乎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离得很远,没有任何交集,不过接着读下去之后,仔细思考起来,的确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

书中阐述了马基雅维利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的一些了解和对政权分类的一些观点。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作者对君主国权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教读者如何对当时的形势和权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协调这些力量。

在《君主论》当中,涵盖了大量君主应如何治军的论述。其中关于雇佣军的论点更是对欧洲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论述了军队的种类和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从政治的角度讲,任何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内而言,明智的君主应当急民众之所急,赏罚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维持国家运行,甚至繁荣发展。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马基雅维利的论调,他强调,就君主自身来说,一个被贵族所支持和推选的君主远没有一个受人民支持的君主来的安全可靠;一定不能让人民憎恨,否则再多的堡垒都是没用的。

马基雅维利强调命运有强大的力量,但也只能主宰一半的人生的成败。命运就像一条泛滥肆虐的河流,但只有对那些没有做好防护抵御的人面前才显现出了她的威力来,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并不可怕。马基雅维利指出只有人的做法符合时代对他要求,他才能战胜命运,否则就会被命运所打败。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的这种人身观和历史价值观对后人是有

巨大影响的。

关于君主如何选用贤明的大臣,马基雅维利的方法也有着实际的操作价值。他的标准是看他们处事第一考虑的利益是自己还是国家。对于那些考虑国家的贤臣要在物质上和荣誉上的巨大给与,这样君臣才能和谐同事。

作者是位极有争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挑战了“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思路,剖析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为政者当为大局着眼的思路。

译者的序言中提到古今有许多手腕强硬的任务都是十分推崇《君主论》中的观点的,其中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德国统一的名相卑斯曼、法国皇帝拿破伦还有希特勒和莫索里尼,还有很多。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称谓暴君而且自己最后也没能逃脱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他们可能也是没有完全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去执行。虽然他说到君主需要像狮子一样迅猛也要想狐狸那样狡猾,两者缺一不可。但是他又说到,不择手段的人是不能被列位伟大人物的行列之中的。君主需要做一个伪君子和大骗子,但要注意的是要在表面上做到一些所应该有的良好品行,在关键的时刻需要他们对道德的牺牲。

在此书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马基雅维利关于性恶论一针见血的观点, 就我感觉,是整部书的最精彩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

他所认为人是自私的。马基雅维利提到:“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 。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死活更值得关心。

所以他建议君主在仁慈和残酷之间因该选择残酷,而不用总是仁慈,但其中要保持人名不对自己的残酷而不产生仇恨。他从历史中得到具体的做法,所有被杀的人都要经过正式的审判和定罪,这样才能保证威严、表面上的仁慈和正义。

诚然,很多人会说这种观点太过于悲观与尖酸刻薄了,简直就是在蛊惑人心,所以批判马基雅维利。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作品至少有四百次提到“嗜血成性的马基雅维利”,而《君主论》被教会的教徒们称作“魔鬼撒旦的犯罪档案”,罗素更干脆其称作“恶棍手册”。可是,虽然马基雅维利是把各种各样状况整合到了一起看上去有些夸张,但谁能否认这事实?谁敢坦坦荡荡地说自己没有以上任何一项?

人类生来就是邪恶的,即便看上去很纯洁,因为这些都是本能。比如小孩子(可以是小到婴儿),也许他们什么都不懂,但他们本身就带有一种破坏的欲望,他们之所以会作出弄坏玩具虐杀昆虫这种事,是因为这样做能带给他们快乐。若不是人性本恶的话,那么“纯洁的小天使们”为什么会因为破坏和欺凌甚至虐杀弱小而感到身心愉快呢?贪婪、狂暴、征服、破坏……这些都是人类不可否认的本能,它们一般会因为后天的影响,在受教育和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被压抑或节制,使社会还不至于变得疯狂,但本能这种东西是无法消除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一头野兽,如果特定状况下铁链断掉,那么跑出来害人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作为一个抱持着“性恶论”观点嘲讽地观察世界的人,我其实很难理解“性善论”是怎么出来的……

有人说,他撰写《君主论》,是为了表达他对君王的忠诚与崇拜,旨在赢得君王的宠幸而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我对这种说法并不赞同。我更加赞同另一种观点,即马基雅维利更是出于一种爱国的热忱而非个人的私利所写下的《君主论》。可以说,尽管马基雅维利他本人衷心地向往崇尚共和制度,但只要国王能够运用手中的权利,动用一切公开或隐蔽的手段拯救意大利于水深火热之中,实行君王制,却也实在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而《君主论》中所阐述的,不过他借助对历史和政治的研究,对于救国方法的一种个人阐述。而这一点,在《君主论》的最后一章《热切希望从蛮族人手中解放意大利》中,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爱国热忱。

所以,尽管在许多评论中,《君主论》依旧被当作一本教人行恶的书,但是,我认为,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君主论》依旧有着被反复重看的价值。并非是要学习其中的政治手腕,而是在今天,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被少部分个人、团体,乃至国家所孤立和敌视。研习《君主论》,即便不说是“以暴治暴”,却也不失为一种了解敌人手段的方法。

第18篇:《君主论》读后感

读《君主论》有感

10级法硕(非法学)

王镭学号:201021733711

近日拜读完有“邪恶的圣经”之称的《君主论》,内心对这本书及其作者马基雅维利的感觉与世俗对他们冠以臭名昭著的评价大相径庭。

首先,为他的直白喝彩,只有一个真正纯粹的、直接的人才敢于说出在今世看来依旧惊世骇俗的魔鬼化的言论。而且私以为他本身及其身后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就被世俗评价妖魔化了:

世俗本身是一个婀娜摇曳着金粉雕琢的画皮美女,人们乐此不疲的遮着遮羞布,现实的政治世界,未必不如马基雅维里所言的龌龊。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单位纠结在社会这个盘根错节的蜘蛛网上摇摇欲坠的过一生,《圣经》也只感言“人,生来就是要受难的”聊以慰藉,有几个人能直接剖开凝脂嫩肤的血肉对着肮脏狰狞的血管直言不讳地教导你、告诫你尘世为人的道路、手段以及在布满暗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如何经历磨练?——只有至亲、最身边的人,告诉你他们人生经历历练出的技巧和防身之道。其他人或者指出一条玻璃罩下的康庄大道给你貌似前途光明却无处践行,要么混淆视听、指向南辕北辙,能委婉指点迷津已存厚道之心实属不易。今天读马基雅维利,只觉得痛快,够干脆,毫不矫饰,所以才能说出很多肺腑之言。他的言论是以他那个时代的史实为鉴,不消说,作为在混乱的、亟需君主专制统一国家的年代应势的产物——这本为君主安邦定国的实用读物无疑是那些角逐者(包括后来臭名昭著的独裁者)的最爱;但同时它也能给我们平凡人的为人处世很多启发、思考和教导,并且一直徜徉在时间的瑰河中经受住更多风云迭起的历史考验。

如上所说,《君主论》它不仅是写给君主看的,平凡的人也能从中读出适应于平凡生活的受益匪浅的东西。

譬如他说君主“如果被人认为变幻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就会受到轻视。因此,他必须象提防暗礁一样提防这一切。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这也是一个对努力走向成熟道路的平凡人的要求,以前看过著名媒体人杨澜一篇《对气质的培养》的文章,现在看来

不过全拾了马基雅维利的牙慧。

他说“要象那些聪明的射手那样行事,当他们察觉想要射击的目标看来距离太远,同时知道自己的弓力所能及的限度,他们瞄准时就比目标抬高一些,这并不是想把自己的箭头射到那样高的地方去,而是希望由于瞄准得那样高,就能够射中他想要射的目标。”时至今日,我们要成功地完成一个目标时都也会按上述所说。比如考试,有通过者总传授经验说:你不能按着360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那样你可能连360都通不过,要按照400的目标来执行自己的计划,即使最后不能达到400的愿望,360也能足以达到。而早在500年前,他就有这样的经验与见识,实在让人为其惊艳的智慧折服。

同时他又像个父亲一样告诉我们:“用金钱而不是依靠伟大与崇高的精神取得的友谊,是买来的,但不是牢靠的。”

他告诉君主:“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来好象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 ”这正是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在君主那边是以社稷为重,在个人方面,是以大局为重。人生有很多选择都是无奈的,只能从长远出发,两害想权取其轻。

他清醒的看到:“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而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当多数人能够站得住脚的时候,少数人是没有活动的余地的。”并且很早的就指出:所谓的民主,就是多数人的暴力。

他甚至告诉年轻人命运就像女人,年轻人在征服命运如同征服女人一样要“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正因为年轻人“比较凶猛,而且能够更加大胆地制服她。”所以,命运和女人都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她们也有被征服感,她们都喜欢做事勇猛果敢的人。所以“当命运正在变化之中而人们仍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方法时,如果人们同命运密切地调协,他们就成功了。”

纵观《君主论》整本书,其立论基础,是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人性除非在某种压力下才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邪恶的。”“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由这一人性恶理论,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师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使用各种权术与计谋。

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与中国荀子、杨朱的“性恶论”一致,只不过荀子由此出发教人怎样治学养性,弥补不足,而马基雅维利却刻薄而精彩的一针见血,角度不同而已。

那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抽象的人性,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抽象人的本性来讨论毫无意义。并且,一只小兔子心里会沉睡着一只老虎,一个老虎心里也会潜伏着只柔软的兔子,善恶是统一于人之中,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无法分离。

而且马基雅维利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他强调人的作用,本身在神权不容挑战的年代,就是一个飞跃的进步。

首先,他并不否定命运(或者说是规律)的制约作用:“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我把命运比作我们那些毁灭性的河流之一,当它怒吼的时候,淹没原野,拔树毁屋,把土地搬家;在洪水面前人人奔逃,屈服于它的暴虐之下,毫无能力抗拒它。事情尽管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当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不能够修筑堤坝与水渠做好防备,使将来水涨的时候,顺河道宣泄,水势不至毫无控制而泛滥成灾。”我们看到,他只说命运为“半个主宰”,还有半个,“归我们支配”,他更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当我们的力量没有作好准备抵抗命运的时候,命运就显出它的威力。”换言之,当我们做好足够的准备,已经酝酿了长足的实力时,命运的咆哮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同时看待机会也是如此:“在和平时期绝不能够无所事事,相反,应该努力地利用这些时间,以便在命运逆转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他说这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遵守的,同样,这也是放之任何人也皆准:机会只给奋力准备的人。

这里面也包含居安思危的思想,并且还在其他多处提及:“如果曾经享有王国多年而后来丧失了国家的话,他们不应咒骂命运而应该咒骂自己庸碌无能。”

他还提出与时俱进的发展的观点,“如果他的作法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得心应手;同样地,如果他的行径同时代不协调,他就不顺利。”

并且,他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主张趋利避害、两害相权取其轻:“人们在避免一种不利的同时,难免遭到另一种不利。但是,谨慎在于能够认识各种不利的性质,进而选择害处最少的作为最佳的途径。”

而且他在人性的研究上真的很通透,他建议为恶,是妥善的使用恶,为了最终的国家的平稳和善而为恶,不是横征暴敛不是穷凶极恶,而是善于用恶去达成现在看来可以说是更大的善,他要求君主得民心、明辨识才、对自己国家应厉行节约,可以去慷他人(国)之慨而不可以慷人民之慨„„但这些观点和言论被许多人冠以欺骗狡诈、狠厉毒辣之名,其实透过他这种价值下的堪称冷峻的思考来看清事实,我没有觉得这些言论有多少功利及可鄙性,因为他说的是事实,而事实在赤裸裸时让人难以正面其狰狞。曾经有无数政客在发动战争时都借以口实说:“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当他们想要结束战争时,又会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而马基雅维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没有华丽雕饰,只有最真实直白的内容,没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和虚妄的道义之袍,我就激赏其不解释、不伪饰、直接实用的态度。只有那些自命清高的道德家们和胸怀广博的宗教家,才欲盖弥彰的遮羞一切美好下的悲哀和丑恶。

我从来都相信这世上还怀着真善美,但这是基于我们也真实而不逃避地知道并且能防范应然的真善美和实然的真善美之间隙中的龌龊和卑鄙。

而且在哲学的观点上,他也是历史的、唯物的。在最后期盼意大利统

一、抵抗外侮的振臂一呼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势出英雄,英雄造就时势”的辩证的看法,从来没有忽略历史客观规律的作用,即使给人感觉英雄史观的感觉,也是他出于爱国的一腔热忱,呼吁当权者绝地逢生,给予“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的感慨。

书越往下读,能惊奇地发现他的有些话,和我们熟悉的历史扣合。

“所有明智的君主都应该做的:他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当前的患难,还有未来的患难。他们必须竭其全力,对那些患难作好准备,因为患难在预见的时候是容易除去的,但是如果等到患难临头,病入膏肓时就无可救药了。关于这一点,正如医生们就消耗热病患者所说的情况一样,在患病初期,是治疗容易而诊断困难;但是日月荏苒,在初期没有检查出来也没有治疗,这就变成诊断容易而治疗困难了。”他所阐述的罗马人的历史与我国古代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交辉了:同

样阐释了防微杜渐防止病入膏肓的道理,在个人的生理调整、个人的生活境遇以及国家际遇都是相通的。

“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多么一针见血地指出康有为戊戌变法的惨烈之处。

“遽然勃兴的国家,如同自然界迅速滋生长大的其他一切东西一样,不能够根深蒂固、枝桠交错,一旦遇到一场狂风暴雨就把它摧毁了。除非象刚才说过的,那些突然之间一跃而为君主的人们是很有能力的人,他们知道必须立即作好准备保持由幸运投到他们怀中之物,并且在当上国王以后奠定基础——这些基础在他人说来是在作为国王之前就已经奠定了的。”马基雅维利在地球的另一端先验了隋朝还没站稳便轰然坍塌,迅速谢幕为唐做了完美的嫁衣,隋狂风暴雨后的初生阳光洗礼了唐初的庭院。

“一位明智的君主必须选择第三种方法,在他的国家里选拔一些有识之士,单独让他们享有对他讲真话的自由权,但只是就他所询问的事情,而不是任何其他事情。但是他对于一切事情都必须询问他们,并且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按照自己的看法作出决定。”可怜我们贾谊却曾被“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历史的烟尘滚滚挟走了无数的剑拔弩张、风起云涌的过往,掩盖了无数血腥、阴谋与权术,可是也留下了巍峨的城堡、美丽的庄园、云卷云舒的天空和那掩盖不住的马基雅维利思想光辉。当然,对任何事物我们应当要有辩证的、带着思考的批驳精神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站在文艺复兴的伟人的肩膀上带着现代人的优越感来批判脚下踏着其肩膀的古人,也只不过增添了几分现代人得意的味道。在《君主论》中,我更看到的是马基雅维利撕开虚伪矫饰的勇气和智慧。如果智慧的代价是非议与矛盾,那么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第19篇:君主论读后感

What is a monarch

This book is mainly about \"the monarchy is, what is what type, how to get, how to maintain and, why lose\" iue.For this series of questions to explore, I left the medieval religious dogmatic reason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is evil,\" the country\'s basic aumption is very natural human needs, not God\'s will, thus negating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s.Independent political and moral courage, this is no longer based on political ethics, but by the local authority.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monarchy rule and what should be kept, emphasizing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power, otherwise difficult to alleviate the brutality and blackmail by the monarch, must w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main army to clarify is the main foundation of all countries, Jun primarily own army, war, military systems and training are the only monarch.In the last part of the book\'s central theme, that the global governance theory Machiavelli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不仅不必具备各种美德,而且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行。在慷慨与吝啬方面,“明智之士宁愿承受吝啬之名,因为它虽然带来丑名但是不引起憎慨,追求慷慨之誉,则必然招致贪婪之名,而贪婪之名则使丑名与憎慨俱来。”

“在我们的时代里,我们看见只有那些曾经被称为吝啬的人们才做出了伟大的事业,至于别的人全都失败了。”

在残酷和仁慈方面,君主对于残酷这个恶名不必介意,所应重视的倒是不要滥用仁慈,因为仁慈会带来灭顶之灾, “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

但君主要掌握好使用残暴手段的限度和范围,即损害行为要一下子干完,对臣民的财产和他们的妻女不要染指。在守信和失信方面,君主应当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当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或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不复存在时,一位英明的君主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但君主又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要显得具备一切优良品质。“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而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

在书中,马基雅维利还提出君主必须学会避免那些可能使自己受到憎恨或轻视的事情。君主必须像提防暗礁一样提防被人认为变幻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使人们对自己抱有“谁都不要指望欺骗他或者瞒过他”的见解,这样才能对抗一切阴谋,坐稳江山

同时,君主为避免自己因袒护人民而受到贵族非难、因袒护贵族面受到人民的非议,就应设立作为第三者的裁判机关(议会),而用不着国王担负责任。“对于国王和王国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制度更好、更审慎,再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安全的了。”

君主务必把担带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由自己掌管。一位君主必须依靠他的行动去赢得伟大人物与才智非凡的声誉。当一位君主公开表示自己毫无保留地赞助某一方或反对另一方,他也会受到尊重,采取这种态度明确的办法总是比保持中立更有用处。

但是这种“为达目的而可以不择手段”的观点只是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误读,因为马基雅维利也指出了邪恶手段的一些限制,首先,他指出只有维持稳定和繁荣才是国家可以追求的正当目标,个人为了其利益而不择手段则不是正当的目标,而且也不能正当化邪恶的手段。再者,

马基雅维利并没有完全否定道德的存在,也并非鼓吹完全的自私或堕落。英国政治哲学家斯金纳在《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中指出过:“对于马基雅维利就像对于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美德这个概念被用来指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这种品质能使统治者使令人的厌恶命运的打击和箭头转向并从而立志取得荣誉、荣耀和名声。”在“意大利的君主为什么丧失了他们的国家”一章中,马基雅维利认为新君主巩固新政权首先需要意识到的既是:“使用那些建立在你自己的行动和美德之上的方法才是“唯一正确和持久的方法。”。此外马基雅维利明白澄清了他的定义,以及采取残忍手段的前提(必须要快速、有效、而且短期)。

另外,一位君主必须表明自己是一个珍爱才能的人,起用有才艺的人们,对于各个行业中杰出的人物授予荣誉,激励公民在职业上能安心地从事其职务,给人民以欢乐。君主对待臣下一方面要使他感恩戴德、分享荣誉、分担职责,另一方面要避开诌媚者。总之,君主不应相信命运,要使自己的做法符合时代的特性,完成“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的伟业。

第20篇:《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读后感

可以说这本书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在谈《君主论》之前先说一下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在此之前也稍有耳闻。我发现在马基雅维利的个人介绍中提到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很有意思的是1498年马基雅维利出任佛罗伦萨共和国第二国务厅长官,后又兼任共和国执政委员会秘书,1512年美第奇家族推翻共和国复辟后因一起反对美第奇家族的政治密谋蒙冤入狱,获释后隐居庄园,《君主论》和《论蒂托·李伟的最初十年》就写于这一时期。晚年又出任美第奇政府的官员,1527年美第奇政府倒台后被逐,同年病死。马基雅维利把《君主论》献给美第奇家族的掌权人以求一官半职。《君主论 》被称为邪恶的圣经,是很多君主的的床头或身上必备书

马基雅维利据说是西方思想史上遭受非难最多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政治生活的道德基础产生了重大的威胁。说实话,对《君主论》一书我并没有十分深入的研读,所以也只能浅显的谈些个人的看法。

现在我就自己很感兴趣的几点谈一下感想。虽然他的很多观点不符合现代思想的观点。但我读下来,不适的地方还算少。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在《慷慨与悭吝》这章中马基雅维利就很坦率地讲到“为了不过多的掠夺百姓,为了能够保全自己,为了不是自己陷于穷困潦倒而被人们所轻视,为了不是自己变成敲诈勒索之徒,君主不应该介意招致吝啬的名声,因为这是他

能够继续统治的恶德之一。”我想这样的恶德比所谓的慷慨真的是要好得多了的。历史上似乎很少有因为吝啬而导致下台的君主,反而那些慷别人之慨的最后很多都走向了横征暴敛贪婪而被推翻的下场。中国就有太多这样的事例,那些沉醉在声色中的帝王君主哪个不是慷慨极致呢?所以由此看来慷慨并不能使君主永保帝位,那么吝啬反而不那么让君主有所保留了。

在二十三章中,马基雅维利谈到了怎样避开谄媚的人。这似乎也是出于他自身诉求即想要从洛伦佐·美第奇那求个一官半职。他说到“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它来自哪里,都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良好的忠言产生于贤明的君主。”我特别赞同这句话。在以前学唐代历史的时候,讲到开元盛世,就有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魏征这样的忠臣固然难得,但恐怕太宗更算是难求的明君了吧!我始终认为贤明的君主是前提,因为君主掌握着主动权。要想国家治理的好主要还是看君主自身的,不管说是明智也好还是英明也好,这种品质是伟大的君主不可或缺的。

在谈到君主应如何守信中,马基雅维利认为对于守信义之类的美德,君主的正确态度是:在守信有好处时应当守信,否则不要守信。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

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一个英明的君主是要找到愿意上当受骗的人。这与很多国家所谓的愚民政策似乎有着某种切合点。

《残酷与仁慈、爱人爱戴与被人畏惧的比较》一章中马基雅维利讲到“使人们畏惧君主,他应当做到:即使不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也要避免人们憎恨他。”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历史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牺牲几个贪官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政府”、“好皇帝政府”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他的这种说法让我豁然开朗,联想到历史上存在的君主鼎盛时期,比如乾隆时期的贪官和珅,如此英明的君主怎就会让这么个贪官横行数十载,虽然不得而知君主当时的想法与考量,只能于此看出一点门道。

马基雅维利说:“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为难、追逐利益的。”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是一个性恶论者,这也是他认为违反道德的统治不可避免的真正根源。因此君主治国不一定恪守道德。知道何时做狐狸,何时做狮子,是君主成功的关键,也是全部政治艺术的秘密。英明的君主知道何时该仁慈,何时该残酷。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孔。在这一点上,相信就算你不是掌权者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由自主的成为这种理论的支持者。

同时,他讲到尽管为君主的并没有必要条条具备各种传统美德,

但是非常有必要显得好像有这些品质。直白的语言,难怪连君主都不能坦然面对。正如德国哲学家利奥·施特劳斯所说“加入我们承认,我们倾向于同意关于马基雅维利传授邪恶这个老派的简朴的观点的话,那么我们不会是在危言耸听;我们只会使得我们自己暴露在敦厚质朴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嘲讽面前。”有时候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更倾向于传播另一种在他们自己看来是美好的追求,不可否认,尽管我们有时放弃了它,但自由的选择总是会让我们选择那些看起来高尚的东西。就像,我们喜欢听一些口水歌,但如果问我们哪些歌更加高雅绝大多数人知道怎样回答。

以上是我看完《君主论》以后一点小小的感想。总之看完此书我个人还是很喜欢很大程度上赞同马基雅维利提出的这些观点。看书要结合它的历史背景,《君主论》产生有它很大的历史渊源,当然在现在也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在很多人都在反思儒家文化是否使中国孱弱这个问题上,《君主论》值得一看。当然,请先不要看太多对它的评价。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