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

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冯军

电话:13081220707

提起美学,人们通常会想到的是文学或者艺术,但是却很少有人联想到新闻。的确,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但是新闻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本,必然蕴含着一种美学的属性。作为所有新闻类型中最讲究语言美的广播新闻,若想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潮流中,却具备别与其他新闻体裁的特色,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美感,在语言上力求“美”,也成为了广播新闻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播新闻的语言追求的是一种最简单、最质朴的信息传播,短小精悍、实事求是成为了它的代名词。但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通讯报道、新闻特写、现场报道等体裁,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抒情、比喻、对比等文学化的写作手法,来增加新闻稿件的感染力。

一、真实美

“真”是“美”的基础,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丽的。黑格尔曾经这样说过:“美的本身必须是真实的。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直接呈现于艺术,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了,而且是美的了。”由此可见,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首要因素,也是美学的重要属性,那么,失去了真实的新闻是不可能体现出美的。通过多年的新闻实践,我逐渐发觉,新闻已经

开始不自觉地走向了追求审美的层次。这其中既包含记者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更重要的是新闻中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对于新闻来说,弘扬高尚的品质是新闻的美学核心价值,而审美情趣则又恰恰是一片优秀新闻作品的更高层次价值。新闻不仅仅应该是新闻,更应该是一种在真实性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构成世界的方式,甚至是创造世界的方式。2011年12月,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记者到岫岩县采访,接触到了一位家庭贫困的小女孩,全体新闻部同事决定对这个小女孩进行资助。先后给这位小女孩送去了生活用品、衣物、学习用品等,小女孩于2011年12月15日给鞍山广播电视台电台新闻部写来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我从小没有见过妈妈,可是,你们就是我的妈妈„„。《鞍山新闻》栏目对这封亲笔信进行了播发,通过现场对话,音响录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真实的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让很多的听众感触颇深。这就是新闻真实性与美学延伸性的一种互动。有了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情,新闻才会丰满起来,才会更具备新闻自身已经被很多人所模糊的本质的价值,才会更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意境美

广播新闻语言虽然搭理提倡言简意赅、鲜活生动,但是由于广播媒体的特殊性,必须还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产生一种回味无常的感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王宴青曾经说:“未来的广播新闻作品,要有故事、有情节、语言风格要独特,

要适合广播的播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璐也曾经说过:“广播记者毕生的劳动结晶就是一个个声音的内容产品——不仅要有生动的故事作为载体,而且要能够让听众产生美的联想,要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扑面而来而来,达到一种所谓的诗书意境”。

广播的传播方式,缺乏电视、报纸等媒体所具备的视觉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广播只有通过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营造出一种听觉的上的联想和想象,并以此来与现实世界进行对照,这就更加需要广播新闻要产生一种“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往,让听众在想象中,达到一种情感上面的满足,因为声音是“流动的”、“虚拟的”,因此,往往可以更大程度上与生命(听众)达成一种互动。这样,广播新闻的语言美感的张力也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主张诗歌要有 “韵外之致”、“味外之致”的空灵意境,对广播语言来讲,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解。内蒙古锡林郭勒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宋红梅2011年播发过一篇现场报道《浑善达克沙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我现在站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极目远眺,远处起伏的大部分沙丘已经被绿色笼罩,错落有致的灌木郁郁葱葱,散落其间的不知名的野花在清风中轻轻摇曳。天空中鸟鸣啾啾,沙地里不时窜出一两只野兔,使进入6月的浑善达克沙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这篇报道不难看出,记者的播报,给听众展示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沙地景观,使得听众陷入到意境美的遐想。

三、简约美

从美学的定义上看,简约美也被称之为平实之美或中和之美。中国古典美学将就的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和“于无声处听惊雷”。从新闻本身来说,段落之间、文稿与音响之间,简约流畅,不仅有利于听众的倾听,更能够给人以一种舒畅的整体美感,这就如同艺术中所说的“留白”,有利于整体的美感。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联播》,每篇录音报道也不过

三、五百字,却显得非常的简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在2011年11月播发过这样一篇稿件《抄表工杨新华》。全文仅457多个字,可以说是篇“袖珍”消息,却充分体现了广播新闻的简约之美。全文如下:

【压混: 存放自行车的声音„„(居民:收电费的又来了,哈哈!)(居民:谁呀?)哎,大娘我是抄电表的!(居民:进来吧。)这个月吧,你家走了101度电,五十多块钱„„】

【主持人】45岁的杨新华在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昌邑供电分公司当一名普通的抄表员,意境有13个年头了。不管是乌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他总是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一摞抄表清单、一个手电筒、一个抄表器、一块卡流„„是他抄收路上的必备物件。

【录音】不管刮风下雨,我是以不停电为目的。礼拜天或者早晚来通知,能堵到人啊,最好把所有的电话号码都收集来,便于沟通。那爬楼没数儿,得三四百层啊。我都看报纸了,说走一步楼梯能多活一秒钟,我算算,要是这样我能活一百来岁。

【主持人】13年来,杨新华骑废了6辆自行车,行程上万公里。平均每天上下台阶就达上万级。天生乐观的他,把这些辛苦全当作是锻炼身体。

【录音】哈哈,我也没什么太高的追求,只希望我服务的6000多户居民,别因为我的工作失误,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这篇录音报道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仅在短短的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将一位基层抄表工踏实、敬业的形象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在中国古代老子和庄子的哲学中,最讲求中和审美的观念:“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然而现实中,个别记者投机取巧,运用通讯员来稿或粘贴网络消息,长篇大论让人昏昏欲睡。细心的听众不难听出,这些所谓的现场报道是从办公室或录音间制作的,有人戏称这是“躺在被窝里的新闻”。没有现场特有氛围,没有信息量,更没有结构上的美感的口播报道,新闻的客观事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更很难说有什么听觉的美学价值了。

四、音响美

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声音世界里,声音是广播最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和传播符号。广播音响报道中,让采访对象亲自在话筒前现身说法,让听众感觉到更加的真实可信,音响报道也经常通过现场实况录音的采集,在听众面前,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了贴切感。所以,广播音响比也必然蕴含这丰富的美学内涵。孟子说过:“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

这段话是其“共同人性”、“共同美”论说的主要依据之一。耳有同听,心有同悦——这是孟子概括出的共同美感思想。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音响之所以能够给听众带来更加真实的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因为音响能够给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有求新、求美的心里。目前,大多数城市电台、包括省一级的新闻广播,往往四平八稳、拖沓臃长,并且以领导的政务活动为主,对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听众的注意力容易流失,这样,在无意间,广播听众就产生了大量的流失。而音响报道的效果却大不一样。新鲜生动的内容,活泼幽默的声音,或者紧张刺激的现场音响,会立刻抓住听众的耳朵和心,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记着本人2008年5月到海城市耿庄镇采访一户农民。记者刚一走进院子,就能够听到鸡叫狗吠和猪吃食的的声音,走进屋子里,能听到孩子们玩耍打闹的声音和电视发出的声音。最后,记者把这些声音都录制了下来,作为了新闻稿件的背景音响,让听众自然地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农家小院的生动景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广播新闻不仅需要真实,更需要凸显它的美学属性。这就必然要提高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标准。既要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磅礴气势,又必须要具备小桥流水娟娟的婉转缠绵。广播新闻语言有了美学的支撑,才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听众的接受和联想,弥补广播的劣势,突出特点,从而在电波中让听众感受到美的陶冶。

广播语言

新闻美学论文(版)

新闻美学新闻公正美

广播新闻编辑

广播新闻070725

广播新闻实例四

广播新闻的概念

广播新闻的种类

广播新闻的种类

广播新闻的特点

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
《浅议:广播新闻的语言美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