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闻美学论文(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06:4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灾难报道当中的新闻美学

——以媒体对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报道为例

【摘要】最近几年,自然灾害不断增多、人为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媒体应怎样报道灾难新闻,从而完成媒体本该承担的使命?本文从新闻美学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以媒体对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报道为例,探索媒体在灾难报道当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美学;灾难报道;灾难现场;媒体

灾难报道,至今还未有一个约定俗称的概念,一般而言,灾难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引起灾难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

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的行动也越来越迅捷,日本地震发生之后,世界各地记者在第一时间申请签证,奔赴日本;而日本本土记者更是早早的达到了灾难现场。这与交通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达不无关系。但高科技手段并不保证好新闻的产出,只有在新闻中加入了“美”的因素,灾难新闻才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美”在灾难新闻报道当中如何体现

“美”,是一个很抽象的哲学概念。对于“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定义,而且互不相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新闻当中的“美”也是如此呢?这还得从媒体的使命谈起。媒体的使命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变:早期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政党报刊时期政党之间相互打压的工具、近现代时期公民社会的公器。

“公器”,社会公用之器具,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凡是为着社会进步、呼唤社会良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报道就是美的,即对社会有用就是美,有助于媒体发挥其社会效用的东西就是美的。怎样使灾难新闻达到有用的功效呢?

1、按读者接受信息的规律报道新闻

新闻想要发挥其传播作用,就必须使读者接受其信息。要想使读者易于接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尊重读者接受信息的规律很重要。灾难事件发生之后,灾难现场信息庞杂,做好信息的组合工作,使之顺应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很重要。在接受灾难信息的过程中,人们最先注意的是灾区灾害程度、波及范围;之后,责任相关方的行动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再然后,受众会追问灾难发生的原因。

例如:《南方周末》在2011年3月17日对日本地震的专题报道便是以这样的逻辑思维安排版面。在第

6、

7、8版,《南方周末》在以“人心”为主题的统领下安排了《地乱了,心不乱 在大震灾里读日本》、《承受核恐慌》这样两篇报道,向读者传递灾区的现状;继而,在“援手”与“担当”这两个主题下,分别介绍中国和日本官方及媒体对此次日本地震的反应;随后,《南方周末》的第14版刊出《真实的日本核电》,向读者深层次解析日本核危机的原因。

2、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文关怀

在记者进行灾难报道过程中,不免会碰到残酷的场面(断壁残垣、来不及清理的尸体、无家可归的人群等)、压抑的气氛,对此,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要如实报道,忠实的记录灾 1

难现场的现状。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记者就一定要极力的渲染灾区的惨状。

灾难从来都是让人悲痛欲绝的“噩梦”,对灾区的惨状的极力描绘,不管是对灾区的受灾群体、还是对未受灾的社会大众,都是二次伤害。将那些悲痛的神情、凄惨的死者的画面、伤者的难看的图片搬上媒体,即是对新闻当事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受众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才会得到受众的赞扬和认可

例如:《南方周末》在第1413期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刊载了23张与之相关的图片,这23张图片中有居民戴口罩保护自己的画面,有废墟被迅速清理的画面;有市民井然有序地排队撤离的画面;有救援队搜寻幸存者的画面等;可是没有遇难者惨不忍睹的画面。这些图片彰显了一种不屈的精神,也透露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3、以救灾为目的组织新闻报道

媒体既然为社会的“公器”,就应为社会而服务。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媒体的应尽职责不在于抢夺耸人听闻的新闻资源、抢发吸引眼球的图片。而应当及时有效的传递信息,做到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在日本媒体对2011年3月地震的报道中,日本NHK在第一时间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与此同时,其它媒体的各种关于破坏、死亡、救援、致歉和危机的信息源源不断的向受众输出。在其中,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亦没有背景音乐。

在灾难发生之后,外界需要知道灾区的信息;灾区群体需要关于灾难的情况和周围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及时、透明的信息是迫切需要的。这也是日本媒体从1995年半神大地震的报道中吸取的教训。在那次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大量的航拍、扭曲的道路、居民区的一片火海等等残酷的画面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被忽略。这样的新闻伦理问题事后遭到大量批评。

从美学角度做好灾难新闻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好的信息,与此同时,媒体的公信力也得到大大提高。NHK在此次日本震灾中的表现,就饱受各界赞誉。作为日本的公共电视台而非国家电视台,在其报道中,考虑的最多的是国民,最怕失去的也是国民。媒体在日本震灾中表现有好的一面,但也不乏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地方恰恰影响了灾难报道的“美”。

二、一些被忽略的影响灾难报道“美”的细节

灾难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在面对种种突发的灾难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能够正确的应对,采取合适的新闻审美观进行报道,这也恰恰反映了不同媒体的专业素养和实力。其实,区分不同媒体的专业素养和实力的层面恰恰在于一些细节。

1、做好访前准备

一些记者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为了争取第一时间了解灾区现状,便立即赶往灾区,可是等到进入灾区才发现,由于准备工作没有做好,致使采访工作困难重重。例如:采访工具不够齐全、新闻背景了解不够、必要的生存物资准备不够等。

在日本地震发生之后,我国记者积极奔赴日本灾区,对日本地震进行报道。这种勇气值得嘉许,可是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不免增添了些许遗憾。在《楚天都市报》两名记者“进入灾区采访后第二天”,“储存在车上的干粮全部耗尽”。在许多便利店和超市被抢购一空的情况下,获取食物和水并非易事。最后一些不饱肚子的小吃解救了记者的燃眉之急。在此,没有准备充足的食物也许是记者此次采访得出的经验和教训。

2、尊重被采访者意愿

如为公共利益服务是政府的天职一样,采访是媒体的天职。媒体有权利采访,但这并

不表示媒体的记者可以无视被采访者的意愿,坚持采访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违背被采访者的意愿,也是一种侵犯被采访者权利的表现,会受到业界与公众的反感。

例如:在此次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台湾媒体的表现饱受争议。台湾媒体在日本仙台报道台湾在日本留学生撤离时,紧贴采访对象,甚至追逐不愿接受采访的学生。对此,日本警察将记者“请”出,并通过台湾驻日机构要求该记者撤出灾区。

相比之下,日本媒体的表现引人瞩目。在日媒的报道中,即便受难者家属接受采访,也很少被拍摄到面孔,很多受访儿童也只是露出了背影和鞋子。受访者的基本人权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3、准确地表达信息

将信息准确地表达是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必须特别注意的事情。伤亡人数、事故发生地点等重要信息的传达要准确无误。相关信息也必须经过校对,减少错误。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便是要尊重灾难现场的画面,不应在没有及时捕捉到画面资源的时候,张冠李戴;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措辞必须恰如其分。在日本震灾的报道中,有些媒体因为技术性的原因犯了一些低级错误。

例如:在《南方周末》2011年3月17日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中,A8版《承受核恐慌》一文在“顺从的反对者”部分,第20段文字和第19段文字有部分重复。重负的部分为“东京电力公司后来被爆曾有多次瞒报记录。2007年,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曾瞒报了柏崎刈羽核电站震后泄露废水的核辐射物含量,但坚持为核电站安全标准辩护。”

小结:这不是人类史上的最后一次的灾难,关于日本地震的报道也不是媒体的最后一次行动。笔者做以上的论述,也只是希望媒体在以后的灾难报道中,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帅,《灾难报道的准备》,记者摇篮;2011年1月

【2】 苏林,《用美的力量抚慰伤痛》,

【3】 彭耕耘,《灾难报道中不应忽略的细节》,青年记者,2010年10月

【4】 谢逸溪,《新闻美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7月

【5】 《南方周末》,第1413期,2011年3月17日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新闻美学新闻公正美

影视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题目。

美学论文 美学学习心得

音乐美学论文

《护理美学》论文

新闻美学论文(版)
《新闻美学论文(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新闻美学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