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政经复习题1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0: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1.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像雾关系;2.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机器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基础进行的,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私人劳动只有经过交换才能转换为社会劳动。因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7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来源于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

9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

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两权分离”过程:

①真实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分离。

②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的分离。

10.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11.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12.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1)价值尺度,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3.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延长劳动日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不变的条件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因为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14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5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形式?

1.卡特尔,一种生产同类产品的资本注意企业为了控制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在产

量、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方面达成某种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

2.辛迪加,生产同类产品的股份企业为了高价出手产品,低价购买原材料而联合起

来的垄断组织。

3.托拉斯,一种更高级的垄断联合股份企业。

4.康采恩,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垄断联合组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2.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又一形式。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6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必要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1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生产全球化

①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在垂直分工下,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②水平型国际分工,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生产环节,或零部件,或产品型号进行的分工。国际水平分工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

加。

(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是: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18说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化?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生产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19资本积累导致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相对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平均利润率下降,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20.在信用体系中,信用的基本形式

(1)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2)银行信用,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3)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

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形成的一种信用形式。

(4)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21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区分的依据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资本是否移动,固定资本有机器厂房设备,都不在短期内消耗掉,需要多次转移价值,时间长;流动资本则有原材料,劳动力,原材料价值在生产中一次性转移,时间短。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于资本是否增长,增加,不变资本说明资本只能转移,没有新的价值生成,比如原材料和机器都是这样。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可以增加,可以有新的价值生成,主要是劳动力,因为劳动者创造了新的价值。

2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基本形式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

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24.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2.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

3.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25利息、利息率及变动范围

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在一般情况下,0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原因及其周期性。

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原因:①简单商品生产中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

②资本家追求价值增值的唯一目的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③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

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周期性:①危机阶段。作为生产周期的开始阶段,生产力的破坏以暴风骤雨般的形式表

现出来。

②萧条阶段。生产和商品价格的下降、企业的倒闭、失业的增加等都已停止,

但是,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商品销售仍然困难。

③复苏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④高涨阶段。消费日渐旺盛,市场容量增加迅猛,推动着生产迅速膨胀,这

一切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

28我国为什么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

依据: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此相适应,需

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

事实。

①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

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②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布局: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

质量。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既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不能实行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主要原因是: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30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第二: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存由企业自己负责;

第三: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有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第四:自我约束,机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政经111

政经读后感

政经读书笔记

政经111

政经读书笔记·

政经论文

“政经分离”

马政经

政经复习参考

政经课读书笔记

政经复习题1
《政经复习题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政经复习题 复习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