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让故事伴随成长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4 01:22: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故事伴随成长

临朐中学初中部 张志强 安 浩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背景下,校本课程似乎成为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潮流,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校本课程开发在世界范围迅速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领域。由于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所以在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在我国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推行可以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不足和理论研究的缺乏,以及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新课改从一开始的嘴上说,到我们一线的教师实际去做,进行的轰轰烈烈。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实际情况是只要不改变评价机制,我们老师就难以放手大胆去突破。

事实上西方很多教育是不存在现成教科书的,或者说对于教科书的使用远没有我们中国的老师们那么依赖。他们的教育更开源,更注重教会学生什么方法而不是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我们教育所应追求的一种目标。

二、课程的构成要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依据以上标准,把历史校本课程分成了如下构成:

1.校本课程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有的学校开发德育课程,有的开发书法课程,有的开发活动课程,最多的是开发乡土课程(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乡土课程开发中,很少发现是由历史与社会学科组来开发的,其实,在所有的学科中,与乡土教学关系最密切的首先是历史与社会,然后是语文和音乐美术。乡土资源首先应该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对象,因此,乡土校本课程也应成为 《历史与社会》课程对乡土资源进行探究开发的产物。

2.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历史人才、地理人才、社会人才,而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但爱国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家乡的过去,家乡的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从而培养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而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因此,乡土校本课程充分体现着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在掌握乡土的人文、自然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②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课题组所进行的校本课程 开发也是以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和素材,首先由老师编写校本教材走进七都〉,使孩子们从总体上能够有一个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状况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由历史与社会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全校同学共同努力,共同围绕家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主题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开展社会调查、田野考察、访问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案例,而这些案例的汇编就是由我们师生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分层次的,同时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永远不会结束的开放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基础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层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两个组成部分。

3.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个体以研究的方式来掌握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和手段,培养优秀的学习和研究品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关心社会问题,学会思考现实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六重”来归纳,即重自由、重主动、重参与、重过程、重开放和重交流。

三、课程实施 1.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2.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3.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限定人数50----60人。

让自信伴随我成长

让美德伴随我们成长

《让阅读伴随我们成长》演讲稿

演讲稿《让读书伴随青春成长》

让读书伴随我们成长──读

(德育论文)让爱伴随学生成长

让阅读伴随我们成长.3.30

让诚信伴随我们成长(演讲稿)

让爱心伴随孩子们一起成长

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一校一品总结)

让故事伴随成长总结
《让故事伴随成长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