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嘉兴历史文化与消防

发布时间:2020-03-02 11:33: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嘉兴历史文化与消防

一、历史文化名城——嘉兴

嘉兴,古称禾兴、嘉禾等,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嘉湖平原腹心,东接上海,西连杭州,南濒钱塘江,北邻苏州,枕京杭大运河且水网稠密,拥有长达121公里的海岸线。全市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335万。

嘉兴,是千年古城、运河明珠、革命圣地和文化之邦。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积极开展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制定了《嘉兴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完善了《嘉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不断深入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努力展现嘉兴“越韵吴风、水乡绿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一)7000年人类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1700年城市建立史。

嘉兴历史源远流长,7000多年前已现人类文明曙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种稻为业,形成了“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后渐为天下粮仓,至六朝,“嘉禾之区”美名已扬四方。宋时粮桑并茂,渔牧齐进。明称“衣食海内”,“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久不衰。

嘉兴区位重要,城市繁华。2500多年前吴越檇李之战即发生在今嘉兴境内并见于史,为嘉兴有文字可查之始。秦始设县,三国吴时建州府,先后称禾兴、嘉禾、嘉兴,并筑子

城,为历代州府衙署所在地,其屹立谯楼可证嘉兴建城已逾1700年。

隋开江南运河贯全境,唐兴航运港口通外洋,渐为“浙西首藩”、“江东都会”。

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马家浜遗址、运河、南湖红船等成为名城符号。

(二)风光灵秀,物华天宝,文物古迹极其丰富。 从新石器时期马家浜文化开始,历经数千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1处,馆藏文物5万多件。其中,市本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点400余处;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个,馆藏文物2万余件。

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城南偏西7公里的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新区三河交叉的平原地带,北临九里港,西有坟屋浜,南靠马家浜。从中出土的器物和遗迹来看,有磨制有孔的石斧、弧背石锛等生产工具,夹砂红陶素面腰沿釜、牛鼻式双耳罐、带嘴平底盉等生活用具,以及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是与黄河流域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学术界将年代跨度距今约7000年~6000年的、以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早期

文化定名为马家浜文化。同属此文化类型的罗家角遗址中出土的156粒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7000多年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从而使嘉兴市境成为迄今所知中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

一、世界最早的水稻种植地之一。

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位于嘉兴城南南湖。主要建筑为位于南湖湖心岛的烟雨楼。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吴越国节度使景陵王钱元璙筑台为登眺之所,取唐代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意名楼。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嘉兴成为光荣的革命纪念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全长约100千米,其中嘉兴市区至桐乡崇福运河段河床,自隋代开凿江南运河以来,走向至今基本未变。崇福西南的运河段在元代前经海宁长安走上塘河到杭州,元末以后形成现在的经大麻、余杭塘栖至杭州的走向。据近年对大运河(嘉兴段)遗产的调查,共有文物点700余处。目前保留下来的遗产中,最重要的有:王江泾的长虹桥,嘉兴市区的秀城桥、秋泾桥、文星桥,桐乡崇福的司马高桥,海宁长安的老虹桥等一批运河古桥;嘉兴市区古杉青闸的闸河和运河分水墩、海宁长安古闸遗址、桐乡石门古堰河等运河古水利航运设施;嘉兴市区的文生修道院、清真寺、三塔等运河宗教文化建筑和落帆亭、南湖湖心岛、瓶山等与运河

文化有关的古园林建筑。

此外,平湖莫氏庄园是清代江南宅第建筑的典型,海盐绮园为浙江仅存的古园之一,海宁钱江海塘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三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尚存,另有精严寺、觉海寺、血印寺、冷仙亭等寺观,以及王国维、丰子恺、徐志摩、沈钧儒、汪胡桢、唐兰、朱彝尊、沈曾植、茅盾等众多名人故居和长虹桥、国界桥、三步二爿桥等大量水乡古桥。

(三)崇文厚德,人文昌盛,历史名人,灿若星河。 嘉兴,土沃民秀,史称“士慕文儒”,“师古好学”,“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学风兴盛,“奇才秀士辈出”,“文物焕然”。自秦汉起,历朝史书均载有嘉兴人的业绩。自唐至清,出状元10人,明清两代共有巍科人士28人、进士1316人。汉有辞赋家严忌、严助,晋有“文藻独步”的陆机和陆云、志怪小说家干宝,唐有诗人顾况和刘禹锡、名相陆贽,宋有词人朱淑真、岳飞、孙岳珂,元有画家吴镇、航海家杨枢、髹漆大师张成,明有收藏和鉴赏家项元汴、史学家谈迁,清有棋圣范西屏、文学家朱彝尊、农学家张履祥、书法家王概,近现代有国学大师沈曾植和王国维、数学家李善兰和陈省身、海派画宗蒲华、文化宗师张元济、翻译家朱生豪、文豪茅盾、诗人徐志摩、电影奠基人史东山、史学家唐兰、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和禇辅成、军事家蒋百里、水利

专家汪胡桢、铁路专家徐骝良,等等。嘉兴名人涵盖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领域。大师、巨匠、名臣、高士等如潮涌出之景况,蔚为壮观。

著名学者潘光旦在其《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一书中写道:“嘉兴是人才的一个渊薮,其地位正和它在地理上的位置相似,即介乎苏杭两地之间。”

(四)千年古城,格局未变,历史街巷,风骨犹存。 嘉兴城市萌芽于秦汉,初建于三国,成形于唐。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孙权筑子城,周二里十步,为嘉兴最早城垣。唐文德元年(888),吴越制置使阮结于子城外围筑大城,周十二里。子城为嘉兴历代官署所在地。

至唐,以嘉兴城为中心的运河骨干水系基本形成,有8条河流从城中呈放射状通往周边城镇,使嘉兴城成为当时的水利枢纽和交通航运中心。以后向城外沿河发展,南湖、西南湖(鸳鸯湖)则是嘉兴的园林风景区。

1928年~1929年,嘉兴城墙被拆除,并于城基筑路,统名为环城路。现环城路内古城街巷虽有拓宽或改造,但中心城区自唐末形成后的街巷格局基本未变,子城、城隍庙、文庙等代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建筑或遗迹依然存在,传统地名、街巷大多保留。特别是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记录的许多嘉兴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嘉兴一城居中,八水环绕的城市格局,至今末变。沿周边运河发展的区域虽兴废无常,

但沿河发展的趋势也没有改变,而南湖、西南湖(鸳鸯湖)作为嘉兴风景区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嘉兴,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城,城市布局极具因水而生、临水而建、沿水成街、依水而兴之特色。传统建筑简洁朴素、清新淡雅。临街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排门式店铺,对称中有错落,整齐中显变化。水阁、过街楼、廊棚、观音兜山墙、一门三吊闼等建筑形式颇具嘉兴地域特色,虽历经百年沧桑,犹存风骨。

月河、梅湾街、芦席汇3片历史街区较好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建筑格局与特色。新塍、王江泾、王店、凤桥、西塘、盐官、硖石、濮院、乌镇等古镇,也保留了大片的历史街区和不少的古巷、古弄。

月河历史街区位于嘉兴市区北部,南临京杭大运河,形成于宋,兴盛于明。因“其水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重点保护区域面积8.4公顷,传统风貌协调区域面积17.7公顷。现存民居多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马头高耸的清末民初建筑。水阁枕河,埠头系舟,石桥通巷,河埠驳岸,呈现“小桥、流水、人家”之景色,延续了江南水乡传统街、巷、市、埠的城市传统商贸特色。

梅湾街位于嘉兴市区南部,因传其地多梅而得名。重点保护区域面积2.26公顷,传统风貌协调区域面积14.1公顷。禾兴南路从中穿越,将街区分为东西两片。西片街区传统建

筑较为整齐,主街梅湾街长300米,宽4.6米。保存尚好的米商徐诒谷老宅位于此街中段,界碑、砖雕门楼、观音兜墙及梁枋雕刻等无不显示出老宅的雍容大气,可谓嘉兴南门外米行商家的典范。

芦席汇位于嘉兴市区北部,汇为河流交合处突出地段。芦席汇南临秀水河,北靠长纤塘及运河。河交叉处有一分水墩,如运河中的一个小岛,面积2850平方米,是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时的遗物。历史街区包括芦席汇、解放路、双魁巷3个区域。重点保护区域面积7.5公顷,传统风貌协调区域面积16.4公顷。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秀水河北侧,三水环绕,依河呈弧形展开。连接芦席汇与嘉兴古城的秀城桥始建于明景泰元年(l450),单孔石拱桥,造型优美,保存完好。东侧的解放路有辛亥革命时期嘉兴革命党人敖家熊旧居。

(五)民风淳朴,民俗斑斓,江浙交汇,表里吴越。 嘉兴先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堪称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等民间艺术品类繁多。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源出嘉兴海盐澉浦,对其他剧种影响深远。民间曲艺,有源出古老民间说唱的宣卷、钹子书、三跳等。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在东汉时已达到较高水平。各地农村田歌、号子,尤其是嘉善田歌极具江南水乡特色。丝竹乐、吹打乐、丝竹锣

鼓、鼓吹乐、锣鼓乐、宗教器乐等民间器乐种类丰富,尤以吹打乐演奏规模最大、使用乐器最全。民间工艺美术历史也十分久远,灶头画等民间绘画十分普遍。元代的剔红、戗金戗银法雕漆和银器,明清时的铜器和锡器,清代的竹雕和匏器更为著名。海宁皮影戏、硖石灯彩、平湖西瓜灯、桐乡蓝印花布等均为工艺奇葩。此外,南湖荷花灯会、踏白船、网船会等众多民俗节庆和民间游艺活动风韵不减。

特别是端午习俗已沿袭千年。在南宋时已有自发活动,至明清,以祭祀活动达到鼎盛,且形式多样,有龙舟竞渡、裹粽子、吃粽子、吃“五黄”、头插健符、户挂钟馗等活动。

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共普查到9万余条线索。海宁皮影戏、硖石灯彩、嘉善田歌、海盐滚灯、平湖钹子书、平湖派琵琶、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等7个项目被列入第

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72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数百个项目被列入县级名录。

秀洲、嘉善、干湖、海盐、海宁、桐乡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田歌之乡、西瓜灯之乡、滚灯之乡、灯彩之乡和漫画之乡。

二、嘉兴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古建筑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距今有较长历史年代且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古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

晶,是研究古代社会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单位几乎是宗教、旅游活动集中地,是文物保护的重点,同时也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嘉兴古建筑按照建筑物的用途分类,主要有民居建筑、宫殿建筑、礼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古典园林以及桥梁建筑等类型。

(一)居民建筑

居民建筑主要包括木构架庭院式、四四水归堂式、一颗印式、大土楼、窑洞式、干阑式建筑等。嘉兴古居民建筑艺术,除重视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外,还体现了尊卑之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有分、等级、防御等旧社会宗法伦理之规。具有极高的、独特的游览、观赏的审美价值。

例如:市区环城南路南帮岸3号清代沈钧儒故居、市区新兴街道姚家埭11号清末沈曾植故居,市区南大街东米棚下近代朱生豪故居,市区梅湾街76号1932-1934年金九避难处,市区帆落浜39号1928年汪胡桢故居,市区秀水兜67号近代唐兰故居,平湖当湖镇南河头12号清代莫氏庄园,海宁盐官镇建安路4号近代王国维故居,海宁盐官镇古邑路105号清代陈阁老宅,海宁硖石镇南关厢街明代南关厢,海宁硖石镇干河街菜市弄32号民国时期徐志摩故居,桐乡乌镇镇观前街1896-1910年茅盾故居,桐乡石门镇棉纱弄39号现代丰子恺故居-缘缘塘。

(二)宫殿建筑

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外理朝政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古建筑中,是形制最高,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类型。宫殿建筑具有规模宏大,装饰富丽堂皇,陈设豪华的特点,因而也最能反映中国古建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嘉兴自秦始设县,三国吴时建州府,先后称禾兴、嘉禾、嘉兴,并筑子城,为历代州府衙署所在地,明清时嘉兴府衙高悬“浙西首藩”匾额,如今府衙已不在,唯有子城其屹立谯楼可证嘉兴建城已逾1700年。

(三)礼制性建筑

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主要包括坛庙祭祀建筑和祠堂建筑。嘉兴礼制性建筑有:市区南湖小瀛州清代仓圣祠,市区少年路72号清代明伦堂,海盐沈荡镇中钱村清代钱家祠堂,桐乡崇福镇中山公园内清代孔庙大成殿、张玙功德坊。

(四)宗教建筑

中国古建筑中的宗教建筑,有汉式的佛寺、佛塔和石窟,藏传佛教的宫室式木建筑、碉房式的砧石建筑,伊斯兰教的建筑和道教的宫观庵庙。所有这些宗教建筑由于其不同的教义和使用要求,而表现为不同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式样。

嘉兴主要有:市区大年堂前13号明清时期清真寺,市区斜西街363号明清时期觉海寺,市区三塔路越秀桥东明清血印寺,市区紫阳街51号1917年建天主教堂,嘉善陶庄镇

北清代圆觉禅院,嘉善西塘镇华联村宋代东岳庙,嘉善姚庄镇展幸村莲花泾清代莲花庵,平湖当湖镇城隍弄明代城隍庙,海盐武原镇明、清时期天宁寺,海盐南北湖风景区清代云岫庵,海宁硖石镇西山南麓清末民初惠力寺,桐乡高桥镇演教村明代演教寺,桐乡崇福镇崇德路崇福寺金刚殿。

(五)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嘉兴陵墓建筑有:秀洲区嘉北乡木桥港村新石器时代古墓葬皇坟山,秀洲区王店镇太平桥村近代名人墓葬沈曾植墓、市区少年路北端汉代严助墓,嘉善惠民镇惠通村民国时期钱能训墓,平湖广陈镇北辇字圩元代赵氏墓,平湖曹桥乡马厩小镇宋代大坟山墓,海盐于城镇构塍村明代郑晓墓,海盐南北湖永安公墓内清代朱昌颐墓。

(六)城防建筑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主要是指城市城垣建筑和长城建筑。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嘉兴城防建筑有:市区府前街4号清代子城,乍浦镇海

塘街南端、九龙山西段清代乍浦炮台,平湖当湖镇东南沙盆圩明、清时期报本塔,海盐澉浦镇西门一带明代澉浦所城墙遗址。

(七)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

嘉兴属于江南私家园林建筑,主要有:市区鸳湖路元至清代揽秀园,海盐武原镇绮园路9号清代绮园。

(八)桥梁建筑

中国桥梁主要包括浮桥、梁桥、索桥和拱桥。我国的古桥梁遍布祖国江河,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修建的,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江山,是中国古文明的标志。

嘉兴桥梁建筑有:市区缸甏汇明代秀城桥,市区闸前街明代秋泾桥,秀洲区虹阳乡东南村清代北溪桥,秀洲区塘汇乡鱼池汇村清代鱼池汇桥,秀城区南湖乡南湖村清代文星桥,秀城区凤桥镇北石佛寺明代三步两爿桥,秀城区余新镇西南1里清代塔塘桥,嘉善陶庄镇北街宋代流庆桥,嘉善天凝镇南秀塘明代圆通桥,嘉善西塘镇市河清代卧龙桥,平湖当湖镇市河西段清代当湖第一桥,海宁硖石镇惠力寺前元代紫薇桥。

三、用现代视角发现嘉兴文化古建筑火灾危险性

嘉兴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较大,扑救困难。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较难控制,极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一)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

嘉兴的古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大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这种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形式多样,但都是以木柱为基础,柱上架木梁,梁上再立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木构架之间采用檀、枋联结,檀上再设椽子,好似一座堆积成山的木堆垛。对照现行的规范,大部分木结构古建筑耐火等级为

三、四级,火灾荷载大。

嘉兴古寺庙内悬挂的绸缎、经幡、伞盖、纤维织布,大量的彩绘、锦绣等物,香客送来供奉的鞭炮、香烛、纸张都是可燃、易燃物,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荷载。

(二)组群布局,火势蔓延迅速

嘉兴现有的古建筑像平湖当湖镇南河头12号清代莫氏庄园,桐乡石门镇棉纱弄39号现代丰子恺故居-缘缘塘,市区大年堂前13号明清时期清真寺,市区斜西街363号明清时期觉海寺,市区三塔路越秀桥东明清血印寺等古建筑,它们在布局安排上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以单座建筑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形式多样的组群。由于廊道相接,建筑物彼此相连,没有防火间距,建筑群内没有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燎原之

势,后果不堪设想。

(三)形体高大,有效控制火势难

形体高大是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殿堂内净高度在10m以上,再加上地势高差和建筑的遮挡,一般消防水枪的充实水柱很难满足灭火需要,射流难以到达火点,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火势。

当在大屋顶内部燃烧时,如把水流射向屋面,只要屋顶没有塌落,就很难达到控制火势和消灭火灾的目的,加之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所处环境通风条件好,火灾发展快,灭火人员要有效控制火势显得非常困难。

(四)远离城镇,灭火救援困难

现存古建筑大部分远离城镇,有的甚至地处深山峡谷,如:海盐南北湖风景区清代云岫庵位于山顶,消防车难以到达,只能用消火栓扑救。因此不少火灾发生后,因救援条件所限,小火往往酿成大灾。

(五)用火用电多,管理难度大

古建筑内用火用电较多,管理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寺庙、道观香火旺盛,宗教活动频繁,如烧香、焚纸、点蜡等,香客拥挤,香烟缭绕,灯无灯罩,烛无烛台;二是有的寺观教堂没有安装避雷设施,或虽有但不起作用,引起雷击火灾;三是有的寺庙内烧火做饭、取暖;四是有的古建筑电气线路老化,电器设备陈旧,电线没有穿

管且直接敷设在柱、梁、檀、椽上,甚至临时乱拉乱接,不符合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五是游客乱扔烟头、火柴、打火机等,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

古建筑火灾不同于普通建筑火灾,火灾中往往使珍贵文物古迹被毁,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一些古建筑火灾除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外,还在国内外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如2004年12月19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中重要宫庙的主殿遇真宫在大火中全部烧毁。此次火灾事故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运用现代消防技术措施提高嘉兴文化古建筑消防安全水平

嘉兴古建筑防火应根据维持原貌、科学合理、人防技防并重的原则,将古建筑修缮、改造与消防规划相结合,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造规划,灵活运用现代消防技术措施,达到既保留其固有历史风貌,又提高自身消防安全水平的目的。

(一)做好消防专项规划,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古建筑群应紧密结合其自身特点和消防安全现状,研究消防对策,做好消防改造规划。

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站。根据古建筑群地特点和周边环境,在改造计划中,可考虑建立公安、专职、兼职和民间消防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二是配备实用有效地消防器材。消防车辆的配备,应适合狭窄街道或崎岖山路通行的需

要,配备小型消防车或消防摩托车。消防器材的配置应减少水渍损失。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的灭火效率高、水渍损失小的灭火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细水雾等。三是因地制宜地设置消防供水设施。应充分利用天然水源。在无天然水源的古建筑,应建设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通向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在消防车无法到达的地方,应设固定或移动的消防泵取水处。地处山区的古建筑宜利用地形优势,修建山顶高位消防水池,形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四是科学合理地进行消防安全布局。古建筑开发和利用,应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利用方式,与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与古代使用功能相适应。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适度利用。应拆迁危及古建筑安全的各类危险源和毗连寺庙的易燃棚屋、简易房和临时建筑,打通消防通道,留足防火间距。

(二)改善耐火性能,提供耐火等级

古建筑耐火性能差,且很难从根本上加以提高。用现代消防技术,对木质构件、帐幔、飘带、幡幢等装饰织物进行阻燃处理或用难燃材料替换,是提高古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是阻燃处理。对可燃构件进行阻燃处理。直接采用防火涂料进行防火处理,对古建筑柱、梁、枋檀等木质构件应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涂刷透明的防火涂料进行处理,以降低

木材表面的燃烧性能。涂防火涂料时要求不能改变古建筑的可燃构件及装饰物等的色彩质地和尺度。二是替换可燃构件。对不在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结构可以用耐火极限较高的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如原有建筑内已破旧不堪的木楼板,可以采用耐火性能较高的混凝土现浇楼板来替代。需要重新制作的吊顶应为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

(三)开辟防火隔离带,打通消防通道

古建筑与周围相邻建筑之间,应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留出足够的防火间距。建在森林、郊野的古建筑周围应开辟宽度30~50m的防火隔离带,并在秋冬季节清除30m范围内的杂草、干枯树枝等可燃物。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确实无法开辟防火间距的,应在不破坏原有格局的基础上,设置防火墙、水幕等防火分隔设施。古建筑应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开辟消防通道,以便发生火灾时消防队能及时迅速赶赴施救。

(四)拆除违章搭建房屋,消除火灾隐患

在古建筑外围,应拆除乱接乱建的可燃、易燃棚屋。对危及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生产、储存单位和建筑,应强制搬迁和拆除。在古建筑范围内,禁止搭建临时可燃、易燃建筑,禁止在殿堂内使用可燃材料隔断和堆放可燃材料等。

(五)安装防雷设施

古建筑应严格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2010)设置防雷设施。在不影响古建筑外部结构的前提下,高大的古建筑物上应视地形地物需要,安装避雷设施,并在每年雷雨季之前进行测试维修,保证完好有效。

(六)配置消防设施

设置消防设施是提高古建筑防控火灾能力的有效措施。古建筑消防设施配置原则上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的要求执行。

(七)严格控制火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控制火源是一切防火的基础,也是古建筑防火的基础。引发古建筑火灾的火源有生活用火、施工维修用火、宗教活动用火、电器火花等,应加强防范,严格控制各类火源。

一是禁止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堆存柴草、木料等的易燃可燃物品。二是严禁将煤气、液化石油气等引入古建筑内。三是禁止在古建筑的主要殿屋进行生产、生活用火。在厢房、走廊、庭院等处需设置生活用火时,必须有防火安全措施。四是古建筑内严禁使用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和电炉等电加热器具,不准使用荧光灯和大于60W的白炽灯。如确需安装照明灯具和电气设备,应严格执行有关电气安装使用的技术规范和规程。灯饰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且不

得靠近可燃物。五是古建筑内的电气线路,一律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并采用阻燃聚氯乙烯穿管保护或穿金属管敷设,不得直接敷设在梁、柱、枋等可燃构件上。严禁乱拉乱接电线。配线方式应以一座殿堂为一个单独的分支回路,控制开关、熔断器均应安装在专用的配电箱内,配电箱设在室外,严禁使用铜丝、铁丝、铝丝等代替熔丝。六是古建筑内燃灯、点烛、烧香、焚纸等宗教活动用火,应在室外固定位置,并由专人负责看管,神佛像前地长明灯,应设固定的灯座,灯座应为不燃材料。蜡烛应有固定的烛台,以防倾倒,发生意外。香炉应用不燃材料制作。放置香、烛、灯的木制供桌上,应铺盖金属薄板或涂防火材料。

嘉兴历史文化

嘉兴历史文化

中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嘉兴消防

长城与历史文化

旅游与历史文化论文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嘉兴消防“清剿火患”战役工作纪实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工作总结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

嘉兴历史文化与消防
《嘉兴历史文化与消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嘉兴历史文化 消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