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石地质实习报告2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1: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黄石地区地质教学实习报告

第一章 绪论

在完成了《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科目的学习,及进行了相应的几次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后,为了加强我们的野外综合实践能力和地质思维的培养,在学校的支持下,由老师带队在黄石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地质教学实习。在学习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熟悉野外工作方法,运用1:25000的地形图进行黄荆山独立填图以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及独创性。

一、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

本次教学实习区位于黄石市老东井到汪仁水库 一带。岩浆岩及矿床综合观察在大冶铁山及东方山进行。变质岩及韧性剪切现象在浠水马垅进行。具体填图区域是 西界:红光七村 - 板岩; 东界:红光十三村西 -小响洞;

南界:X坐标42线; 北界: X坐标44线,总面积约有4.69平方千米。

在对填图区的路线进行布置前,首先对此地区进行遥感解译,遥感解译区: 西界:Y坐标17线; 东界:Y坐标22线; 南界:X坐标41线(大王山-柳家湾水库坝址); 北界:江边

实习区交通极为便利:武九铁路纵贯南北;武黄高速公路及各种不同等级的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长江水运,黄石港市大港,国内闻名。

实习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势南北较低,中间较高。长江从东北角流过。中部为黄荆山,近东南向延伸,一般海拔高程在200-400m,最高446.4m(板岩)。相对高差100-300m。南部为地势低洼盆地区,海拔30-50m。

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天天气变化较大,多阴雨;夏季炎热;秋季较凉爽;年平均气温为16.7-17.7℃, 黄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开放沿江城市,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

黄石市工业相当发达,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市的第二大重工业生产基地。以铁山铁通矿床、铜绿山铁铜金矿床和鸡冠咀铜金矿床等多个大型-特大型矿山为依托,以采矿业为龙头,

1

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制造等一系列完善的工行业体系。此外,服装、水泥等在工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黄石市农业也较发达,以水田为主。水田多集中在长江两岸及低平盆地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等,养殖业也较发达,是湖北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二、区域地质调查简史

实习区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调查的地区之一。民国时期(1912-1949)国内开始建立地质机构。新中国成立,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8),重点开展了鄂东铁铜矿的普查工作,通过十余年的鄂东地区铁、铜矿的勘察,保证了该地区钢铁和有色金属基地等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矿产勘查(1979-1991),其中找到了鸡冠咀接触型大型铜金矿,鄂东地区是全国成矿预测和开展新一轮普查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一时期,随着快速高灵敏度的痕量金分析方法和新仪器的应用、新的成矿类型和成矿理论的应用,鄂东南地质大队评价了了大冶铜绿山铜矿重的半生金、银矿产和鸡冠咀接触型大型铜矿的共生金。溶剂用和水泥用石灰岩饰面用花岗岩、大理石和生物型大理石矿的勘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与此同时,湖北地矿局区调所完成了鄂东地区的1:2万和部分1:5万区域地质调查。

三、工作概况 (1)本次实习时间从2010年8月29号开始到2010年10月29号提交报告,共用两个月的时间,总共分四个阶段完成:

1、资料搜集阶段:此工作由老师代完成,穿插于各阶段中,即以授课的形式将黄石地区地质概况、矿产发育及开发情况、区域构造发展等资料给予我们。

2、综合教学阶段:2010年9月2号——2010年10月11号,完成了路线踏勘,测制了一条剖面图;

3、独立填图阶段:2010年10月12号——2010年10月24号,根据1;25000的地形图于黄荆山地区进行区域地质填图;

4、室内整理阶段: 2010年10月24号——2010年10月29号,编写实习报告,并将野簿岩石标本对应、绘制图纸。 (2)组队情况:

带队老师: 肖劲东、赵温霞

队 员: 吴雪芳、周宁佳、闫星月、杨先杰、肖振灿、陈顺、袁在明、李东徽 (3)完成的工作量

路线踏勘: 观察条数:

填图面积: 信手剖面图长度: 岩石标本: 化石数量: (4)提交成果图

遥感解译图(附图7) 实际材料图(附图1) 地质图(附图4) 构造纲要图(图6) 实测剖面柱状图 3 综合柱状图5 实测剖面图2

2

第二章 岩层

本次实习区的地层普遍出露较好,分布于章山、柳家湾、曹家湾、飞云洞、浠水马垅等地,出露的地层有前寒武系的大别山群,寒武系的娄山关组,奥陶系的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坟头组,泥盆系的云台观组,石炭系的黄龙组、船山组,二叠系的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大隆组,三叠系的大冶组、嘉陵江组及第四系。共17个组,缺失了上泥盆系、上石炭系,实习区内未见侏罗系、白垩系。在沙田煤矿处还测制了一条实测剖面。

一、太古宇

(一) 大别山群

于浠水马垅镇白杨山地区见到此套地层,为一套前寒武系的混合岩化的变质岩,处于襄广断裂以北,麻城——团风断裂以东的大别山区。共见七种岩相,其岩性描述如下:

1、斜长角闪片麻岩:黑色,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局部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斜长石含量少。

2、角闪斜长片麻岩:墨绿色,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长石含量增多,呈细长条状,岩石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较强烈。

3、褐黄色云母片岩:褐黄色,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呈丝绢光泽,主要矿物有云母、长石。

4、斜长角闪岩:黑色,柱状变余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角闪石,少量斜长石,其中角闪石遭变质程度相对较弱。

5、二长变粒岩:肉红色,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含量约有7% 石英:无色透明,遭糜棱岩化呈拉伸线理,油脂光泽,含量约30%; 钾长石:肉红色,长柱状,颗粒小,玻璃光泽,含量约40%; 斜长石:灰白色,玻璃光泽,含量约23%;

6、磁铁石英岩:黑色,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指示还原环境,其中磁铁矿呈黑色颗粒,粒径大小为2厘米,石英呈他形的粒状,石英遭淡水淋滤,磁铁矿富集。(见照片2-1)

7、二长石英片岩:灰白色,变晶结构,拔丝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其中石英被拉伸形成拔丝状。(见照片2-2)

Z2-1 磁铁石英岩 Z2-2二长石英片岩

二、下古生界

(一)寒武系

3

实习区的章山地区出露有此地层的娄山关组,露头较好但分布面积不大,属于章山断裂的上盘。

1、娄山关组()

本套地层主要在章山吕家村南采石场及汪仁采石场进行了观察,为灰白色厚层状、块状白云岩,微晶—细晶结构,白云岩中有不规则的藻纹层,呈不规则波状起伏。

厚度为673米

与下伏大别山群呈沉积接触

(二)奥陶系

在此次实习区的章山处出露了此整套地层,根据岩性由老至新共分为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且露头较好。

1、南津关组()

分布于吕家村南采石场及汪仁采石场,为章山断裂的下盘岩层,底部为灰色中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结构,化石含量极为丰富,其中生物碎屑为介壳,疑为腕足类、三叶虫类、笔石类,排列定向。顶部为灰黄色中层状的生物碎屑灰岩。

„„„„„„„„„„„„„„„„„„„„„„„„„„„„厚度为397.9米 与下伏的娄山关组呈断层接触关系(见照片Z2-3)

2、分乡组()

区内吕家村采石场见到此地层,为一套灰黑色的页岩,页理不清晰,所见为板劈理,劈理遭强烈挤压变形已折弯,发育有大量的腕足化石。

„„„„„„„„„„„„„„„„„„„„„„„„„„„„„„厚度为70米 与南津关组呈整合接触

3、红花园组()

区内露头出露不好,只根据吕家村采石场的沟里部分露头判断,为灰黄色泥岩,上部盖着灰色灰岩

„„„„„„„„„„„„„„„„„„„„„„„„„„„„„„厚度153米

与下伏的分乡组为断层接触关系

4、大湾组()

在章山一带零星分布,露头出露一般,为一套土黄色含硫瘤状泥岩,具层理构造。 „„„„„„„„„„„„„„„„„„„„„„„„„„„„„„厚度38米

与下伏红花园组为整合接触

娄山关组至大湾组的信手剖面图见图2-1

图2-1吕家村南采石场寒武-O信手剖面图

4

(三)志留系

主要在实习区的章相隆、曹家塆、汪仁水库等地见到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及中统坟头组。

1、高家边组()

此套地层出露完整,分布于章相隆、汪仁水库一带,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 (1) 高家边组一段():

出露于章山林场、曹家塆,为一套黑色薄层状硅质粉砂岩,隐晶质结构,断口处手摸有刺感,此为志留系底部的特殊标志。上部为黑色硅质页岩夹泥岩、土黄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结构,具页理构造,局部发育小褶皱(素描图2-2)。

„„„„„„„„„„„„„„„„„„„„„„„„„„„„„厚度32-200米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①

图2-2 苗圃场南面的小褶皱素描图

(2)高家边组二段(),

于章韦路岔口处、曹家塆出露此段地层,为一套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灰黄色泥质粉砂岩,薄片状构造,泥质质粉砂质结构,不含硅质而与一段区分开。 厚度820米

(3)高家边组三段(),

实习区内的章相隆村及汪仁水库分布有此段地层,为一套发红色调泥岩,是此段的特殊标志。

厚度233米

2、中统坟头组()

主要分布于柳家塆水库南部以及汪仁水库一带,出露良好,为灰绿色中厚层细砂岩,新鲜面为白色,碎屑结构,颗粒成分为石英;顶部为灰白色粉砂岩,粉砂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可见楔状构造(照片Z2-4)及韵律层(图2-

3、照片Z2-5)

厚度287.66米

与下伏的高家边组三段呈整合接触

章山林场至章相隆村志留系见信手剖面图2-4

图2-3 S2fn中的韵律层 照片 Z2-5 韵律层

图 2-4 章山林场至章相隆村志留系信手剖面图 (四)泥盆系 实习区内的柳家塆水库及曹家塆、汪仁水库等地出露有此套地层的云台观组,且出露情况较

5

好,除曹家塆地区的部分遭挤压作用而碎裂岩化。整体地层厚度不大,大约为55米。

1、云台观组():

底部发育有底砾岩,往上为一套灰白色厚层的含砾石英砂岩,即由下往上粒度逐渐变小,表明沉积环境由浅变深。 厚度55米

与下伏坟头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面见照片Z2-6

照片2-6 志留系与泥盆系的不整合接触面

(五)石炭系

本套地层在柳家塆水库、曹家塆等地出露较好,见到中石炭统的有黄龙组与船山组。

1、黄龙组()

分布于柳家塆水库、曹家塆一带,为一套灰白色的厚层灰质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含生物碎屑灰岩,含有较多的化石,有珊瑚类、蜓等。

„„„„„„„„„„„„„„„„„„„„„„„„„„„„„„„厚度123米 与下伏云台观组呈不整合接触

2、船山组()

在实习区的柳家塆水库、汪仁水库、曹家塆一带分布,为一套灰色厚层的含核形石的灰岩(照片Z2—7 核形石),局部发红色调,且整体厚度不一致,产有蜓类等化石。 „„„„„„„„„„„„„„„„„„„„„„„„„„„„„„„厚度18.6米

与下伏的黄龙组呈整合接触

照片Z2-7 核形石

(六)二叠系

在实习区的柳家塆水库、曹家塆、汪仁公社煤矿等地可见此套地层,据岩性特征从老至新可分为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大隆组四个组,其出露都较好。

1、栖霞组()

此套地层主要见于实习区的柳家塆水库、曹家塆一带及红光九村,为灰黑色厚层状的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含有燧石结核,底部发育有薄层的煤线。可见大量的生物化石,珊瑚、蜓类。

„„„„„„„„„„„„„„„„„„„„„„„„„„„厚度106米 与下伏船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① D-P地层的信手剖面图见图2-5

6

图2-5 D-P地层的信手剖面图

2、孤峰组()

分布于廖家塆、汪仁公社煤矿、板岩,为灰黄色的薄层硅质岩,局部夹有黑色的硅质岩,微晶结构,薄层构造。

„„„„„„„„„„„„„„„„„„„„„„„„„„„„„„„厚度91.6米 与下伏栖霞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附照片Z2-8孤峰硅质岩

照片Z2-8孤峰硅质岩

3、龙潭组()

主要出露于汪仁公社煤矿、板岩、红光十村等地,根据岩性特征可将本组分两部分,下部碳山塆段为黑色的含碳质的页岩、泥质粉砂岩及黑色含碳质的灰岩,上部的灰岩段为灰色厚层的含燧石结核的灰岩(照片Z2—9)。

„„„„„„„„„„„„„„„„„„„„„„„„„„„„„„„厚度33.5米 与下伏的孤峰组呈整合接触

照片Z2—9含硅质结核的灰岩

4、大隆组()

本组岩性为黑色厚层的硅质岩,局部为黑色硅质页岩与灰岩,其与下伏龙潭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含有硅质。

„„„„„„„„„„„„„„„„„„„„„„„„„„„„„„„厚度19.48米 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六)三叠系

三叠系在实习区的曹家塆、孤儿垴、大响洞、小响洞、红光十三村等地区出露良好,有大冶组与嘉陵江组。

1、大冶组()

在实习区的飞云洞、廖家岩、板岩、茶叶垱、大响洞、蒋家湾出露本组地层,出露面积较大,露头良好。

(1) 大冶组一段:底部为灰黄色薄层泥岩,局部夹硅质结核,顶部为灰黄色中薄层泥灰岩 厚度为98米

7

与下伏大隆组呈整合接触

(2) 大冶组二段:灰色中薄层微晶灰岩,微晶结构,中薄层构造;.厚度为 米 (3) 大冶组三段:为灰黄色薄层泥灰岩,细晶结构,薄层状构造; 厚度为 米 (4) 大冶组四段:灰色厚层夹薄中层状灰岩; 厚度为 米

由于实习区的实测剖面选址遭植被覆盖面积大,无法进行测制,而在实习区外的沙田煤矿测制了一条三叠系的实测剖面,其分层岩性特征如下:

第22层:灰白色中层状灰岩夹黑色页岩 厚度为4.25米; 第21层:灰黄色薄层状灰岩 厚度为11米; 第20层:灰白色中层状灰岩与灰黑色薄层灰岩互层 厚度为4.65米; 第19层:为灰白色薄层状灰岩 厚度为10.97米; 第18层:灰白色厚层状灰岩 厚度为6.43米; 第17层:为灰白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 厚度为2.56米; 第16层:灰黄色薄层白云质灰岩及风暴岩,局部夹有黑色页岩 厚度为6.43米; 第15层:灰白色厚层微晶白云岩 厚度为7.08米; 第14层:灰色薄层状灰岩, 厚度为10.82米; 第13层:为灰色中层状灰岩,细晶结构,中层状构造 厚度为 6.1米;

第12层:为灰色厚层角砾状灰岩,粗碎屑结构,块状构造,碎屑颗粒大小约为5-15毫米,

厚度为3.6米;

第11层:灰黑色页岩夹薄层灰岩与灰白色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顶部为灰黄色中层状灰岩,

厚度为8.87米;

第10层:浅灰黄色中层状泥质条带灰岩 厚度为8.63米; 第9层:灰黄色页岩,中间夹有1米左右的红色含硫页岩,具页理构造,泥质结构

厚度为7.65米;

第8层:灰黑色中层状页岩夹灰黄色泥质粉砂岩,具层理构造, 厚度为3.57米 第7层:黑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具层理构造,粉砂质-泥质结构, 厚度为1米; 第6层:灰黄色中层页岩与灰白色薄层灰岩互层,夹有泥岩, 厚度为7.64米; 第5层:土黄色页岩,具有页理构造 厚度为3.12米; 第4层:灰黄色薄层灰岩与泥岩互层,灰岩中局部充填有方解石脉, 厚度为3.2米; 第3层:黄绿色页岩夹泥岩,具层理构造 厚度为2.58米; 第2层:灰黑色页岩夹灰白色薄层灰岩及泥岩,具页理构造,泥质结构 厚度为7.12米; 第1层:灰绿色页岩夹泥岩,具页理构造 厚度为8.57米; 实测地层剖面图见附图II、实测地层柱状图见附图III

2、嘉陵江组():

实习区的保山村及黄荆山的孤儿垴、小响洞零星出露此套地层,共可分为三段,但在实习区就只见一段出露最好,二段见其一块滚石,三段未见到。 (1) 嘉陵江组一段:

于黄荆山的冯家垱、孤儿垴、小响洞及汪仁镇的保山村可见此套地层,出露较好,为一套灰白色厚层的含岩溶角砾岩的白云岩,底部有钙质页岩与灰岩; 与下伏大冶组四段呈整合接触 (2)嘉陵江组二段:

于保山村见到一块滚石,未见真正的露头,为角砾充填的大小不均的灰白色的含石膏白云岩,石膏呈细小针状,说明为咸化海环境下形成。 (3)嘉陵江组三段:

8

为发一套发红色调的次生灰岩,具鸟眼构造。--①

总厚度为 米

(七)第四系

实习区的大部分区域遭第四系覆盖,其中沟、谷、川等腹地为第四系的沉积区,第四系的沉积物主要有冲积物与片状坡积物,以及板岩山所见的崩塌物。

冲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粗的、比重大的先沉积,细的、比重小的后沉积,呈有规律的分布,冲积物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度,一般都有比较清晰的层理。 坡积物:基岩风化物被雨水携带沿斜坡运行,堆积在山坡和坡麓的一种运积母质,呈片流状; 崩塌物: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无分选性且有巨砾出现,崩岩呈角砾状。(照片Z2-10)

照片2-10 崩塌物

9

第三章 岩浆岩

岩浆岩体主要在东方山见到,该区岩浆岩属于铁山岩体部分,岩体面积为94平方公里--④,属于中生代时期形成,受燕山运动影响,它包括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的闪长岩类,第二次侵入的粗斑含石英闪长斑岩类,第三次侵入的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本次实习所见的主要为第三期侵入体,依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两个岩相。

一、岩性描述

1、灰黑色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

此岩石在熊家境村的东面出露,局部表面遭风化呈灰白色,亦发育有球形风化。

灰黑色,块状构造,全晶质,细粒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

钾长石:肉红色,自行,短柱状,粒径约为1—3毫米,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含量约有25%;

斜长石:灰白色,半自行,短柱状,粒径约为1—2毫米,玻璃光泽,含量约有45%; 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小刀刻画打滑,含量约有10%;

角闪石:黑色,自形,柱状,发育一组完全解理,局部遭绿帘石化、阳起石化为浅绿色,含量约有10%;

黑云母:黑色,自形,鳞片状,呈六边形,粒径约1—3毫米,玻璃光泽,发育一组极完全解理,局部遭绿泥石化为青色,含量约有10%。

2、浅红色角闪二长花岗岩:

出露于熊家境村南面的公路旁,呈树枝状、网状侵入于早期岩体中;

浅肉红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大小约为5—10毫米,基质为细粒等粒结构,主要矿物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及少量黑云母。 石英:烟灰色,他形,粒状,油脂光泽,硬度大,含量约有25%; 钾长石:肉红色,自形,长柱状,玻璃光泽,含量约有30%; 斜长石:灰白色,半自形,短柱状,玻璃光泽,含量约有20%; 角闪石:黑色,自形,长柱状,玻璃光泽,含量约有15%; 黑云母:黑色,鳞片状,含量少。

3、灰绿色夕卡岩化的石英闪长岩:

分布于东方山水库旁的蚀变带内,整体长约有100米

长石绿泥石化呈绿色,细片状,隐晶质,角闪石绿帘石化、阳起石化为黄绿色,半透明,长柱状。

4、灰白色中粗粒斑状二长花岗岩

主要于海会寺三门南路头见到此岩性,局部遭风化,整体露头较好。

灰白色,风化面为土黄色,块状构造,中粗粒斑状结构,斑晶为钾长石,粒径宽约8—10毫米,长约10—12毫米,发育有卡氏双晶,基质为中粒状钾长石、斜长石及角闪石。 (照片Z3—1)

照片Z3—1 斑状二长花岗岩

二、岩相分带

根据岩性分析,将此岩体的早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岩体分为两相,即边缘相与中央相,其中过

10

渡相被侵蚀呈负地形,无法观测

1、边缘相:出露于熊家境村,为灰黑色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早结晶颗粒小,属于岩体的边缘部分;

2、中央相:分布于海会寺南边,为灰白色中粗粒斑状二长花岗岩,晚结晶,颗粒较粗大,属于岩体的中央部分;

三、侵入期次

在对东方山岩体的岩性进行分析后,判断此处岩浆存在三期侵入:

1、第一次侵入:属于中浅层的侵入岩,为闪长岩类

2、第二次侵入:为浅红色的二长花岗岩,呈树枝状侵入于石英闪长岩中(图3-1),根据浅红色二长花岗岩中出现了捕掳体,且其成分与围岩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一致,因此判断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先期侵入,而花岗岩后期侵入。 整套闪长岩体的信手剖面图3-2

3、第三次侵入: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③

图3-1 熊家境公路旁闪长岩与花岗岩侵入接触关系

图3-2 熊家境村岩体信手剖面图

11

第四章 变质岩

,所见为大冶铁山的交代变质与热变质,于浠水马垅白杨山见到一套区域变质岩及部分动力变质岩,实习区发育的断裂带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动力变质岩。所见岩性如下:

一、区域变质岩

浠水马垅出露的区域变质岩属前寒武系的大别山群,受襄广断裂影响,为深层变质岩,原岩成分已进行重新组合,主要岩性有:

1、斜长角闪片麻岩:

黑色,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局部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斜长石含量很少。

2、角闪斜长片麻岩:墨绿色,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长石含量增多,呈细长条状,岩石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较强烈。

3、褐黄色云母片岩:褐黄色,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呈丝绢光泽,主要矿物有云母、长石。

4、斜长角闪岩:黑色,柱状变余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角闪石,少量斜长石,其中角闪石遭变质程度相对较弱。

5、二长石英片岩:灰白色,变晶结构,拔丝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其中石英被拉伸形成拔丝状。

6、二长变粒岩:肉红色,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含量约有7% 石英:无色透明,遭糜棱岩化呈拉伸线理,油脂光泽,含量约30%; 钾长石:肉红色,长柱状,颗粒小,玻璃光泽,含量约40%; 斜长石:灰白色,玻璃光泽,含量约23%;

二、接触-热变质

在铁山可见到此类变质岩,受矿化带影响,出现有蚀变带,即夕卡岩化类,以及热变质岩,主要分交代变质与热变质。

(一)接触—交代变质 矽卡岩:

出露于东方山的蚀变带及铁矿山的矿化带旁,主要是闪长岩、花岗岩发生了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矽卡岩化。

灰绿色,细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长石、绿帘石化的角闪石,可见少量石英,局部含透辉石的发黑色调,含石榴子石的发红色调; 矽卡岩化见图4-1

图4-1 东方山水库旁蚀变带剖面图

(二)接触—热变质

出露于铁山的矿化带内,主要类型为大理岩

大理岩:灰白色,中粗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常见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其原岩多为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含少量金黄色的黄铁矿,岩石表面遭铁染为褐黄色。(照片Z4-1)

12

照片Z4-1 大理岩

三、动力变质岩

实习区可见较多的此套岩石,出露较好。

1、糜棱岩:出露于浠水马垅的白杨山,为前寒武系形成;

灰黑色,糜棱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角闪石,其中,暗色矿物被拉伸呈眼球状;

2、构造角砾岩:于曹家塆断裂、章山断裂、章相隆等小断裂处可见

褐黄色,具碎裂结构,角砾状构造,内见有角砾碎块呈棱角状,无分选,大小混杂,其中大多可达20-30厘米,呈次椭圆形,基质支撑,基质由细小的碎屑物和钙质、铁质、硅质胶结物组成。(图4-2)

3、碎裂岩:曹家塆泥盆系石英砂岩受挤压作用而碎裂岩化,具碎裂结构,块状构造(照片4-2)

图4-2 章山断裂带碎裂岩 照片4-2 碎裂岩

13

第五章 构造

一、构造类型

本区构造发育较为复杂,由于受襄广断裂及燕山运动的影响,形成褶皱类型多样,断层分布较广,在江北的浠水马垅观察到韧性剪切带。实习区内主要见两大构造体系,黄荆山向斜构造体系与章山—曹家塆褶皱—逆冲体系

1、褶皱:实习区主要发育有轴向近东西向的褶皱,并伴生有一系列的断层,南部发育有褶皱紧闭带。

(1) 黄荆山向斜:出露于黄荆山地区,规模大,东西向长约20km,受燕山早期运动影响而形成。主要为志留系—三叠系地层组成的一级构造,其轴向呈东西向延伸,产状北翼倾向南,南翼倾向北,为正常向斜构造,枢纽呈拱起状,西端向西倾,东端往东插入,核部为嘉陵江组一段的含岩溶角砾岩的白云岩,两翼为志留系—大冶组四段的地层,多处被伴生的南北向北东东向的横断层错断。整体呈开阔圆滑状,向斜北翼发育有次级背斜,以二叠系的栖霞组为核部,孤峰组、龙潭组为其两翼地层,为正常背斜构造。

(2) 章山背斜:实习区只涉及了此褶皱的北翼,出露于章山至柳家塆一带,涉及的地层有寒武系至二叠系,核部为寒武系娄山关组的厚层白云岩,两翼从奥陶系的南津关组至二叠系的栖霞组,中间发育有一条走向断层;

2、断层

区内断层较为发育,分布于曹家塆、汪仁水库、章山、铁山等地,其中章山—曹家塆褶皱逆冲体系规模最大,形成于燕山晚期,其上盘同期形成一系列的小断层,之后又形成一组倾向向北的正断层以及南北走向的走向断层,黄荆山向斜的伴生断层也很发育,区内亦出露有铁山的南北走向正断层及章山东西向断裂。 (1) 曹家塆东西向逆冲断层(F1):分布于曹家塆大王山汪仁水库一带呈近东西向分布,其下盘地层为石炭系黄龙组和船山组、二叠系的栖霞组,倾向向北,地层层序正常,上盘为志留系、泥盆系,倾向向南,断层将志留系和泥盆系的正常翼错没了,伴生有一系列的碎裂岩化、东西向的节理化,产状为195°∠44°。以及劈理化与无根褶皱,附图;

(2)

曹家塆近东西向正断层(F2):分布于大王山一带,于大王山采石场进行观察,其切过了石炭系及先期形成的逆冲断层,两盘间隔大,界面不平整,破碎带中出现棱角分明的角砾岩及断层泥,且伴生与其大致平行的张节理。

(3)

曹家塆近南北走向的正-平移断层(F3):出露于大王山一带,倾角近直立,断面平直光滑,在其东壁对阶步与擦痕的观察,判断其总体为平移,局部为正断层,因此为正-平移断层;

(4) 章山逆掩断裂(F4):分布于章山一带,整体呈东西向延伸,其上盘为寒武系娄山关组的厚层白云岩,下盘为奥陶系的南津关组的灰岩,伴生有板劈理化,呈北西向,规模较大,使得断裂带遭受矿化,形成铁山矿体,旁边伴生有一系列的小型逆断层,断裂带内的构造角砾岩的长轴方向与断面所夹锐角指示上盘向上运动而为逆断层;

(5) 黄荆山北东东向的伴生断层(F4-F9):出露于黄荆山的北翼,为黄荆山向斜构造的伴生构造,为左旋剪切带; (6) 板岩逆断层(F10):是与黄荆山向斜同期形成的逆断层,呈北北东向分布,切过了大冶组,规模较大,从红光九村延伸至汪仁水库一带;

(7) 汪仁水库至柳家塆水库一带的北北西小断层(F11-F15):出露于黄荆山向斜的北翼,切过的地层从石炭系至大冶三段,推测为黄荆山向斜的后期伴生构造,

14

(8) 铁山正断层(F5):在铁山矿山公园的大采坑内观察此断层,为铁山矿液上升的通道;

4、其它构造

实习区内除了出露有黄荆山向斜构造体系及章山-曹家塆逆冲断裂两大体系,及其伴生构造外,还发育有丰富的其他构造。

(1)韧性剪切带:出露于浠水马垅白杨山地区,由于受襄广断裂带影响,形成深层韧性剪切带,根据岩性特征及所含藻类化石可知其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在此剪切带分布区内可进行强应变带与弱应变域的划分,剪切带内可见细粒化的糜棱岩,出现有拔丝构造,主要形成动力变质岩及区域变质岩;

(2)铁山一带的热动力变形构造:

1、香肠构造: ①石香肠构造:

在铁山地质公园观察到的大理岩内典型发育,岩石的粒差很大,最强硬岩层在应变很小时就出现张裂,后经拉伸发生断裂,形成石香肠构造。石香肠构造主要由角岩组成,能干性强,粘度高,受力可以不发生内部变形而脆性断裂。 ②窗棂构造:

位于背形向斜内,窗棂构造,沿差强弱岩层相邻的强硬层界面出现,软弱层以尖而窄的向形嵌入强硬层,褶皱的核部发育轴面劈理,窗棂构造发育于相邻强硬层界面。 ③缝合线构造:

在铁山的大理岩中见到了此种小型构造在受到构造作用下形成裂缝,在压溶作用下易溶组分流失,难溶组分聚积,使得大理岩表面形成无数细小尖峰突起的缝合面,在大理岩中,看到的压溶作用下形成的缝合线。

2、柔流褶皱:

位于铁山公园内,泥岩为高韧性和低粘度的岩石,在接触热的作用下呈类似于粘性流体的粘滞性流动,最后形成褶皱带发育于大理岩中

(3)节理:

区内节理较为发育,在熊家境、铁山等地皆可观察到 (1)“X”型剪节理:熊家境村的岩体部分、铁山矿山公园内的大冶组灰岩段内都发育了大型的共轭剪节理,其延伸长且平直,节理面平直光滑;

(2)张节理:熊家境村岩体部分,各正断层的断裂处全都可看到,其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粗,节理面粗糙不平直。裂隙较大,中间充填了方解石。 其它伴生节理已于断层中介绍了。

二、构造单元

1、大地构造单元:

实习区大地构造隶属扬子地台,以襄樊—广济深断裂为界,江北为桐柏—大别山造山带,江南为燕山运动期形成的扬子大陆的北部边缘区。

2、次级构造单元:

本次实习区所涉及到的次级构造单元主要有燕山运动早期形成的黄荆山向斜构造体系,以及燕山晚期形成的章山—曹家塆逆冲推覆构造体系。

15

第六章 区域地质演化史

一、地质历史演化阶段划分

测区地处扬子准地台与秦岭褶皱系交接部位,根据区内地层、构造特征,运用多旋回构造观点,将测区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和燕山—喜马拉雅旋回三个时期。

(一)、加里东旋回

大约距今4.2-4.3亿年,相当于地质历史时期中志留世,区内处于与海外相通的浅海陆棚环境,气候潮湿,陆源碎屑丰富,沉积了一套滨外陆棚相灰绿色粉砂岩、页岩等,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明显反映出海退序列。广西运动(加里东运动)兴起,本区抬升,晚志留世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二)、华力西—印支旋回

是测区最重要的沉积作用,构造演化时期—广西运动(加里东运动)之后,扬子区自晚泥盆世开始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一套近滨相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沉积,泥盆纪末期,柳江运动使区内出现短暂海退之后,于早石炭世(高骊山—和州期)演变为潮坪—泻湖和滨岸海滩环境,沉积了一套陆屑含煤建造,早、晚石炭世之间的淮南运动,一度出现海退,晚期海侵加剧,由局限海向开阔海泛进,此时测区处于轴向狭长海湾的中、北部,因而沉积了以生物屑、砂屑为主的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石炭纪受云南运动影响,再次抬升,二叠纪开始,测区普遍下降又再度海侵,早二叠世早期处于浅海陆棚至台地环境中,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建造;晚期以棚盆相硅质岩建造为特征。末期东吴运动海水退却。晚二叠世龙潭期,因北部接近陆源区而发育了三角洲相。长兴期是海侵极盛时期,为陆棚盆地相硅质岩建造,早三叠世以明显海退为特征,大冶期为台—棚间列的钙、泥岩沉积建造中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发生,测区明显反映为上升剥蚀,并开始向台褶带方向演进和转化。

(三)、燕山—喜马拉雅旋回

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兴起,在南北侧向挤压力作用下,测区的构造图式进一步复杂,前中侏罗纪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基底与盖层及沉积盖层之间产生多级滑脱拆离,武汉台褶束形成,从而奠定了测区的基本构造格架。白垩纪开始,受滨太平洋壳幔运动影响,地壳产生均衡调整,从强烈挤压滑覆状态逐渐转向松弛伸展作用的加强,在北部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白垩—下第三系东湖群紫红色砂岩、泥岩等。燕山晚期,滨太平洋壳幔运动进一步加强,产生区域上北北东向断层叠覆于北西西—近东西向台褶带之上。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旋回开始,其发展不仅受到早期构造格局的制约,而且具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为地壳抬升、河谷迁移、多级阶地形成、古老断裂复活以及新生断裂的产生。经第四纪以来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今测区地质构造面貌和自然地理景观。

16

第七章 区域矿产及地质环境

实习区发育有丰富的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其中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金等,现开发的有大冶铁矿、大冶铜绿山铜铁矿、大冶鸡冠咀铜金矿等大型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铁铜生产基地。而水泥材料、建筑石料、煤等非金属矿产也十分丰富,黄石市的工业基础就是由这些矿产支撑着。而在开采这些矿产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一系列的破坏,特别是造成了人为地质灾害的形成

一、金属矿产

1、铁:形成矿化带,在铁矿山公园见到矽卡岩铁矿,浠水马垅白杨山地区出露有含铁石英岩;

(1)大冶铁矿山床体由六大矿体组成,本次实习只观察了尖山矿体,其形成是受断裂带内热液上升影响,呈北西向。矿体面积为( )本次实习于矿山公园东采坑完成了K106TC—1的探槽编录,见图7—

(2)磁铁石英岩矿带:分布于浠水马垅白杨山地区,呈透镜状分布,其本身铁含量不高,但由于石英被淡水淋滤走,致使铁含量增多,形成可供开采的矿体,(附编录图)

2、铜:实习区内未见铜矿,铜绿山铜铁金矿床,主要矿物有黄铜矿、磁铁矿、铜兰

3、金

二、非金属

黄石市素有“水泥故乡”之称,大量的碳酸盐岩是烧制水泥及建筑石料的重要来源。其中黄石市黄金山石灰岩矿(大型)是华新水泥厂的主要原料基地。此外还有熔剂用石灰岩、饰面用花岗石、大理石和生物型大理石矿和建筑石材。在本区中南冶勘进行优质熔剂灰岩的勘探。湖北省非金属公司开展了水泥灰岩的勘探,黄石市黄金山石灰岩矿(大型)就是其中主要矿床之一。

黄石市的煤炭事业也较为发达,龙潭组的煤矿在区内广为分布,但含煤性变化较大。

三、地质环境与治理

1、自然地质灾害

本次实习所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板岩及西塞山的山崩现象。 1) 山崩形成的原理:

2) 山崩治理工程基本思想: 板岩:

板岩山危岩体位于西塞山区黄荆山脉板岩山主峰北坡,因出现落石、滚石现象,一直困扰山下新建区、黄厂街、曹家湾3个社区3万余居民的生产生活。作为省级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监测点,板岩山危岩体2008年被列入全国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板岩治理工程对板岩山危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防护和治理,防护措施主要是设立挡石墙、柔性防护网、拦石坝形成重重防护,可有效阻止石头滚到山下,危岩治理措施是对危岩体削方,需对危岩体先用炸药炸松,然后用挖掘机采挖,最后将石块运送到指定地点。见图7-2

17

西塞山:因为其垮塌下来的岩石落入了江水中被水带走,不堵塞河道,对国民经济不构成威胁,所以不需要高程度的治理。

2、人为地质灾害

主要是开采矿产留下的尾矿形成的地质灾害:

于大冶铁矿山外围见到大量推集的矿渣,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给人民的生活安全带来隐患。目前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绿化为主,在矿渣的上方栽种树木;

各大采矿坑也给周围地质环境造成威胁,对于铁山矿坑将其改造成风景区。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实习报告2

黄石矿山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

黄石地质实习报告2
《黄石地质实习报告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